2014-06-24 01:25:358cm

2014-6-24‧天文攝影赤道儀之新式PEC技術實務

2014-6-24天文攝影赤道儀新式PEC技術實務
 
筆者追隨聖人的腳步,從小就很賤所以會做許多卑鄙的事情(論語:「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
 Google  Yahoo! 搜尋「
8cm排序第一就是本格推理。


  今早睡醒躺在床上,思考著光電導星全自動測量赤道儀極軸偏差與周期誤差的程序,然後全自動進行精密追蹤,雖然可行而有點不切實際,但還是列為未來的預定見解。   

 

  晚上忙完以後,筆者忽然想到看看新式PEC技術的市場運用情況,在網路用中文搜尋一下,看到已經有幾家天文廠使用新式PEC技術,除了價格平宜,也看到兩年前網友測試數據和天文攝影相片(窄頻三色合成),真是讓筆者嚇了一跳,雖然這個機能效果是在理性意料之中,但是沒想到看見相片的FU會是這麼漂亮,就算是用光電導星攝影,但是PEC被完美修正以後,光電導星可以專心對付極軸偏差,光是這樣拍攝星等就足以提升接近一等,但更重要的是星點極度銳利,7cm口徑折射鏡也能拍出嚇到人的相片(不是筆者涉世未深少見多怪,而是真的太漂亮到驚嚇指數破表,天文台拍到的也應該不會這麼嚇人的,但請諒解筆者有諸多考量不便提供相片連結,但輸入赤道儀型號搜尋就容易看到)筆者面對自用的8cm望遠鏡,也只能難以置信的感嘆『現在才知道原來你也是太大支了,違反了輕快原則的』    

 

  這樣看起來,近期名貴赤道儀傳說漸漸從網路消失也是合理的,第一是輸在星等,第二輸在相片的FU,結果深空星雲的細節就會遜掉。當初筆者一直思考的是要提升天文研究績效,沒有想過這樣拍出來的相片會是這麼漂亮,筆者真的沒有想過會是這麼嚴重的事。經過這次觀察,使用新技術PEC赤道儀,筆者認同結合光電導星也是一種可行折衷作法。

  筆者早年提出『無精度赤道儀』的見解,就是赤道儀無論大小與齒數多寡,追蹤誤差一樣近於大氣擾動(要低於大氣擾動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大家不用再單單為了提升精度而購買重大款式的赤道儀,小型赤道儀也不再背負收集光害的罪責。按照筆者開發這個技術時料想到的威力,接著會有人看到相片星點這麼纖銳,就會開始想要選用焦長3,000mm以上甚至10,000mm的小口徑望遠鏡,並且與那些大圓頂裡的一米、兩米望遠鏡『交流』,而樂在其中。
當然現有的天文台赤道儀也可以加裝感測變速的電子裝置,獲得新式PEC技術的利益,但是大型赤道儀的周期誤差小,升級新式PEC效益有限,經常對準極軸比較能夠實質提升追蹤精度。

 

  現在一部載重20公斤的新式PEC赤道儀約五萬台幣(但是是否每台製造精度一致,筆者是不清楚的,所以筆者溫馨提示其他親愛的天文名廠不用再ㄍㄧㄣ下去了,趕快給新款赤道儀加上感測變速裝置,或是參考筆者推薦的「最精密對策」方案),總之天文光學研究的機材與預算門檻已經慘遭輕量化,有志進行專業研究人士可以免受機構預算和建築法規等等諸多阻擾,不但可以免去學術小眾人際關係,當然也不用去跟人家排什麼天文台觀測時間(除非是要像筆者一樣是做多領域不具名先端研究,否則付費加入個什麼學會之類的來建立業界資歷還是有必要的)
 

  如果加上筆者制定的極軸校正程序,就會接近追蹤攝影的巔峰聖域,星點會更銳利,曝光會更集中,在更為短縮的曝光時間裡,拍攝星等會再加提升一等以上,當然天体與光害的反差也會更加大幅提高,筆者很樂意像這樣為各家服務。
 
  真正的巔峰聖域是『極軸管理技術』,極軸偏移的追蹤穩定度遠勝過過雙軸光電追蹤,一點都不會抖動,測試圖裡的彗星、小行星星點曝光集中至天文攝影史無前例的最高峰。

 

參考資料:

http://mypaper.pchome.com.tw/8cm/post/1321819160

 

http://mypaper.pchome.com.tw/8cm/post/1326888173
 


  說到底,以上這些全都是國中在教的平面幾何程度問題,在日周運動的數學模型裡,最高深的不過就是『圓心角是圓周角兩倍』,還有借用一下高中數學的『微小角度處理』概念,全部都用平面幾何實務解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VoCwqaH088z
 
圓心角、圓周角、弦切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