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4-20‧天文望遠鏡‧土星衛星高倍觀察隱約察覺超越極限星等篇
‧筆者追隨聖人的腳步,從小就很賤所以會做許多卑鄙的事情(論語:「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在 Google 和 Yahoo! 搜尋「8cm」排序第一就是本格推理。
最近見解過雙筒超高倍導星鏡和數位相機Live光軸校正,這兩個主題都可說是免費越位,以最輕快手段做出最完美解決。因為實用極限需求已經暫時獲得滿足,所以這些主題就有定論免討論了。為了讓觀星達成輕快目標,筆者一直務實的努力著,最近因為赤道儀慘遭研究用果樹包圍,暫時無法架鏡觀星,不過這回還是要和大家分享土星衛星的觀察心得。
今天翻閱早先列印的資料,看到外國的雙星同好說在目視5.5等狀態下無法用
這樣的隱約察覺算不算是天文望遠鏡的極限星等,筆者是不知道的,只知道在都會平地觀察到的星等,在高倍觀察可以讓
其實仔細觀察就可以察覺細微的反差,看久就知道其實在都會平地用大小口徑解像力是差不多的,這是筆者用過
很多人主張用大口徑望遠鏡觀察行星可以看到較多細節,筆者獨排眾議認為此番見解多屬(非全然)人云亦云聽說轉述道聽途說學人亂講引發自我設限,很多人在預設立場的情況下,用小口徑望遠鏡觀察就漫不經心,用大口徑才願意專心一點,結果分享大口徑觀察經驗卻反遭識破與專業觀察者用小口徑經驗相同,這樣的大口徑自白可會落人口實引發恥笑,所以筆者真的好心建議要從小口徑深刻鍛練不懈,再來講大口徑的好話不遲,千萬不要漫不經心看兩眼小口徑就以為可以打混算數,這可是要看上兩三年才行的。
筆者聽過有人說在郊外用15cm屈折鏡就能看見M57之類的,殊不知筆者在市區用8cm鏡看見M57(5度以內有鄰屋日光燈干擾),去年還看見日本學童觀察報告說用6cm鏡看見M57。人家只用了15cm鏡的16%集光力就看見M57,想不承認自己學藝不精也難,筆者鑑定過看M57的最佳反差倍率是100倍左右,筆者今年會吃很多保養眼睛的營養食品給他努力雪恥。
這是三十年前的Nikon望遠鏡‧至今仍是觀星部落格的要角
http://nikon8cm.exblog.jp/i5/ ● http://at-h.net/~has/blog/01/2009/04/8.html
筆者也用三十年前設計的8cm望遠鏡‧舊設計都是長焦的
筆者也常聽到現今軍事衛星解像力多高之類的人云亦云,由於筆者也常透過大氣層進行逆向觀察,所以連問都懶得問,猜也猜得到真正進步的不是光學,而是數位影像處理技術。大家要想一想,夜間大氣擾動就已經很厲害,白天有熾熱太陽更是想都不要想,雖然衛星影像處理有進步,但是白天衛星偵照能夠精緻到哪裡,白天用高倍望遠鏡觀察一下太陽就知道(白天用望遠鏡觀察太陽必須大幅減光,以免讓眼睛受到無法恢復的嚴重傷害),大家聽那些電視說書的講得天花亂墜,能相信幾分就憑大家自己判斷了。
去年有看到國際間有些同好公開表揚8cm鏡觀測報告,其中提及極限星等12.5等以上,其實要看到12.5等的話大概要6~8吋鏡才行(尤其手繪素描竟然給他畫到14等以上,這這在城市邊陲地帶已經超越大口徑鏡瞬間目視能看出來的夜空反差,需要用天文台大口徑鏡目視或長時間曝光攝影才能做足反差呈現出來),所以這些表揚終究是外行誇外行。
●要特別說明的,就是本篇所說的大口徑,是指14吋以下的業餘大口徑望遠鏡。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只要是有認真用大小口徑望遠鏡練過土星衛星的同好,全部都有能力一瞬看出真偽,這是筆者的保證。
筆者的赤道儀在戶外無間斷設置,即將邁入第四年了,未來會繼續戶外設置,尤其知道了折反射鏡光軸監測技巧,筆者也會更有興趣用折反射鏡觀星。等盆栽支架完成以後筆者就可以恢復觀星,對
有些重點還是要持續強調的,首先是選擇導星的問題,恆星的導星不需要選擇視野內的恆星,像拍M42星雲時,選擇天狼星或北極星都一樣可以當作導星的,因為單一極軸偏差事件對全天恆星的導星偏差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全天每一個恆星的導星偏移偏移的方位角度都會是同步的,不能說100%完全沒差,但在一般攝影期間偏差量會遠低於大氣擾動),所以沒有找不到導星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不知道全天隨便找一個超亮恆星都可以當作導星,這一點確實違背坊間常識,手工導星或光電導星做一次就知道,極軸誤差越小越有效(把北極星導入極望視野中央附近就夠了,不必精確準位,數學上的效果就足以充分成立了)。 在相同的極軸偏差場合,無論是用天狼星或北極星做為導星,兩者都會同時呈現幾乎100%相同的情形,連筆者也無法分辨兩者差異,所以完全沒必要以視野內的暗星做為導星,也不存在有找不到導星的問題。依據下表粗估上圖的極軸偏差只有0.008度角(28.8秒角‧請勿奢望強求極望每次做到這種失格水準),修正方向如下圖。
如果可以隨意找亮星來導星,這樣導星鏡組合的選擇性就寬廣許多,「窺管」就是下一 次瞄準配件進化,卻也會是一次逆進化。另外一個討論,就是很多導星不佳是技術不良所致,但是卻常把責任歸咎於望遠鏡剛性不足有形變,其實曝光也就那幾分鐘而已,現代數位攝影又沒有什麼相互則不軌(又稱互換則不依)之類的問題,不如擔心風吹要好好固定約束避免晃動比較實在,大家擔心剛性問題結果望遠鏡越買越重,其實導星失敗的責任分配比重如何分配,應該還有檢討空間,當然用光電導星來敷衍也是速效方法,有了光電導星就可以把很多問題打包起來拋諸腦後。 對於官派學閥的巨大望遠鏡而言,考量望遠鏡重力形變而做離軸導星離軸導星是有必要,業餘小鏡沒有這個顧慮,也不該把導星不良責任隨便誣賴到形變上頭,因為看相片就可以檢討出來,依據望遠鏡結構來看重力形變會有特別的方向性,誤判機率低於30%。不同的導星不良因素都有特徵可循,看相片可以稍微猜測出來各種因素比重 ,建議先做到下面這樣自動追蹤再追究有無形變。 做到這個程度導星超簡單‧赤道儀極軸偏差是難以估計的微小 (這是筆者第一次用單星雙軸法校正‧因為是初體驗故花了兩小時)
有些評估是說光電導星效果有好有壞,其實這也是有可能改善的,善於運用 極軸管理技術,可以讓光電導星的工作負擔降低很多,各方因素各退一步,光電感知和運作介入效率就會提升,在北半球只要極軸微微升舉就可以,升舉的角度計算可以參考以下連結,大家只要照自己的赤道儀精度做比例增減就可以,也就是精度6.5秒角的赤道儀要升舉0.2度。看到這裡會覺得一頭霧水是正常的,以上大多屬於在台灣本地多年來逐漸發展的技術,台灣以外文獻找不到是正確無誤,二十幾年來在台灣大約只有幾人理解,早先在本格推理全有見解沒有隱藏,逐篇參考就可以慢慢瞭解。
2010-04-26‧極軸管理理論最速實戰‧赤道儀卡卡篇 ※精度6.5秒角的意思是周期誤差全幅13秒角,高級赤道儀要加計大氣擾動全幅3秒角,例如精度4秒角的要以5.5秒角計算(周期誤差全幅11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