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0 19:23:478cm

2010-06-10‧關鍵倍率‧觀察土星以內太陽系天体の安全性行為篇

2010-06-10關鍵倍率‧觀察土星以內太陽系天体安全性行為
 經過筆者實驗顯示,超越有效倍率不會造成觀星者死亡,人畜皆安全無害。早年也有很多飛行員擔心超越音速會死,後來恰克葉格以X-1實驗機超越音速後,大家逐漸相信超越音速不會死


The Right Stuff』這部電影描述試飛員恰克葉格超越音速到水星計畫的歷程
這段是恰克葉格以X-1超越音速的情節

 The Right Stuff - Yeager Mach 1  上篇
 

The Right Stuff - Yeager Mach 1  下篇


   『口徑倍率論』被列為觀星入門的第一步,坊間大眾是不了解這一點的,賣雙筒鏡的也不講這個的。『口徑倍率論』被視為天文業界的禁忌,看到很多人自命遵守這樣的禁忌正是身處天文業界的光榮,筆者看著就覺得人生有趣。

   『口徑倍率論』的理論與書籍由來筆者很了解(筆者是孤高級,但也會用Google找理論的,也有那本傳頌多年但不切現今實用的日文書),不過倍率高一些又不會讓眼睛瞎掉,超越這種禁忌完全沒有挑戰性可言(筆者總是在本格推理忍著恥辱公告自己進行安全性行為)。『口徑倍率論』的要傳達的教義是『要用更高倍率觀星,必需要買座搬不動的望遠鏡才行,否則會慘遭到其他信眾恥笑是外行』,換句話說『口徑倍率論』可視為基於商業動機所塑造的小眾信仰。

  對於土星以內的太陽系天体來看,倍率無疑是越高愈好,對於『口徑倍率論』筆者認為應該『正眼蔑視』。要正眼看待的理由是口徑倍率論確實有其根據,要蔑視的理由則是數位攝影機的進步可以大幅化解光學理論的影響。

  首先要有一個觀念,使用天文望遠鏡高倍觀察天体,面積都是膨大的,以近期不斷縮小視直徑的火星為例,膨大的情況就很嚴重,這正是火星無法看出細節的原因所在。以小口徑望遠鏡200倍觀察亮星,就可以想像火星膨大的情況會有多嚴重,此事多言多想無益於事,換個短焦目鏡就知道火星本體每一個點都在膨大,所以回折像可能影響很大,繞射影響則相對微小得多,很多行星描繪家寧可使用有繞射的長焦牛頓式反射鏡,可以化解回折像方面的障礙。
 筆者開鏡觀星先觀察幾個亮星,以便了解大氣狀態,現在以8cm普通消色差屈折鏡觀察火星,視直徑與亮星第一圈回折像相近,在這種機材/天候情況下能目視看到火星細節就是高難度。


  近期如果觀察土星,可以判讀與衛星的距離,再到電腦星圖對照,就會發現距離比觀測所得更遠,這就是因為土星又亮又膨大的結果(衛星太暗目視不會察覺膨大,但是衛星經過攝影就會膨大很多,讓人錯認拍出衛星表面細節)。
 因為木星視直徑比土星大很多,膨大的比例會遠低於土星。

  天文望遠鏡的回折像近乎同心多重圓
,濕度過高的光暈也近乎同心圓,部分數位攝影感光元件常見的回折像是離心多重(中央離心最少,邊緣離心明顯)

  高亮度天体要考量回折像,低亮度天体比較有機會讓天文望遠鏡發揮目視分解能,微光天体若隱若現就不太需要計較目視分解能了。


2010-04-10星光的漣漪小型天文望遠鏡的回折像
http://mypaper.pchome.com.tw/8cm/post/1320831192



說到安全性行為,下面的影片有助於大家了解危險性行為。危險性行為可能有害人畜,可能導致自己從此再也無法回家吃晚餐,因此務必慎重。

Top Gun - Highway to the Dangerzone
 

 

         

(悄悄話) 2010-06-13 10:50:56
很惡的趣味人 (簡稱惡趣味人) 2010-06-12 11:48:23

突然想到一個無聊的隔岸炮戰, 你我在同一晚上觀察M57, 我把望遠鏡的口徑縮到只有8CM, 然後大家由最低的倍率開始, 逐漸把倍率提高, 直到看不到為止.

然後大家把「能看到M57的最高倍數」公開, 看看我們的數值有沒有太大分別.

(謎之聲: 真的很無聊啊!)




另外, 我近來打算把望遠鏡的口徑縮到只有3CM, 重複當年伽利略做過的事, 看看月球, 木星. 想不到的是, 當年伽利略竟然把望遠鏡的口徑由3CM縮到只有1cm.

伽利略是第一個把望遠鏡口徑縮小來提昇影像質素的人, 1CM已經能看到木衛呢. 假如我要重複實驗, 就得把望遠鏡口徑由10CM縮小到只剩下可憐1CM.

版主回應
筆者早先在都會平地試過M57,100倍看得最清楚,200倍就完全看不到了。

想起企業家許文龍說過的,良好的商品定價就在嘴到鼻之間,到嘴可以喝水,到鼻就淹死了,微光天体的觀望也是一樣的。

星雲/光害的調節關鍵就在倍率,和口徑大小無關,若在某處現地是100倍最佳,無論口徑大小都一樣是100倍的。

觀星效率和現地環境有關,隔岸比較有困難。有人即使在野外也要用6吋鏡才能看見M57,大家的視力是不一樣的,而且會隨年齡退化,這是沒辦法的事。

筆者執著於M57的原因,第一是好找,第二是會通過天頂是最佳空域,第三是鄰屋遮蔽能觀望的天体本來就很有限(許多壯觀的微光天体都在北天),南天光害嚴重,只有天頂偏南可以運作。

因為單片物鏡色差很大,縮小口徑可以抑止色差,用各種手段提升目視效率是很有趣的。多數小眾認定只要有壓倒性的機材就可戰無不勝,不知道不同天体要用不同機材應付,像變星大多是用手持小型雙筒鏡觀測。

機材性能不需要超越環境極限,這是筆者的推論,所以選定觀星地點以後,就要經常蒐集環境資料。

話說回來,有許多書籍會提及M57在不同倍率的觀察型態,但是沒有書籍提及最容易察覺M57的倍率,應該是作家經驗老練用鏡過大所致,令入門者難以摹仿同效。

看來8~10cm級的觀察還是需要繼續進行,讓入門者有所依循,因此筆者仍使用中小學校常見的8cm級屈折鏡。
2010-06-12 19:50:38
alget 2010-06-11 15:09:49

話說Top Gun也是空戰片的典範, 以速度感十足聞名. 因為是在加州「紅旗軍演」的練習場拍攝, 那裡有很多山谷, 只要戰機採取低飛, 再用長焦鏡頭追蹤拍攝, 較易拍到有速度感的鏡頭.

(因為看到地面景物, 有了參考點就易「看」到戰機的速度感.)




Top Gun是參考對象, 同時是惡搞的對象.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YCquWJfDVs




另外某國新型戰機的PV, 竟「借用」了Top Gun中F-14戰機被導彈擊落的鏡頭, 雖然只有短短3秒但明眼人都知道是剪接自美國電影.

不喜歡美國電影, 又對「MAD片」沒有興趣, 大概只能看這些東西了.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L_5zlMA9mA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gYFbL4O0V4

(舊是舊了一點, 最少也影片是自行拍攝的, 個別鏡頭還拍得不錯. 某國真的...... )




說話回來, 要是我像某些人那樣出身自名門望族, 大概我也會像他們肓目追求器材和別人的認同. 雖然走了很多冤枉路, 也受過不少氣, 但現在知道自己再沒有走錯路, 儘管和前人的成果相去甚遠.

題外話, 梅西爾的3吋格里高里式望遠鏡, 倍率在80至90倍之間. 偶然才有機會用40倍「超低倍率」觀察.

(當年的低倍率竟然是現在的高倍率, 真的很諷刺.)

要是梅西爾的年代已經有超低倍率(20x)超廣角(100度)目鏡, 也許梅西爾天體表就不會保有有那麼多的天體.

版主回應
因為很多人都已經選用短焦鏡,大概要再添購超短焦目鏡才能充分實現高倍觀察。短焦屈折鏡的回折像圈會比長焦鏡大,所以需要花錢抑止因短焦而擴張的回折與色散,真是辛苦了。

梅西爾的3吋鏡素質可想而知,同樣是80至90倍觀察,所需耗費的眼力會遠高於現今吧。

寫到這裡忽然想起,筆者尋星鏡一向維持精密校準,所以一直是200倍導入觀察,當然遇到微光天体也會偶而換用100倍和50倍觀察,探索最佳倍率。雖說如此,用8cm屈折鏡在都會平地要高倍觀察10.5等暗星是可行的,但是最適合觀察暗星的高倍率不適微光天体觀察,像M57用200倍就無法察覺了。

也許今年要下個比較「沉重」的決定,試用8吋長焦鏡觀察微光天体,配合縮小口徑做到400倍,與8cm屈折鏡對照檢討。
2010-06-11 17: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