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09 20:44:298cm

2010-06-09‧關鍵倍率‧微光天体篇

2010-06-09關鍵倍率‧微光天体篇
 沒有看到某個星雲星團的時候,千萬不要驟然認定是望遠鏡口徑不足,有時只是這個倍率不適合這個星雲星團。


  目視觀察星雲、星團時,最關鍵的參數是倍率,而不是口徑。

  對於不同的星雲、星團,各有其最佳的察覺倍率,也就是說每個星雲、星團最能夠從夜空中顯現的倍率是不一樣的,筆者有些星雲星團觀察書籍,還沒有明確說明各星雲星團的最佳察覺倍率。

  很遺憾的,微光天体的最佳顯現倍率的探索與口徑、光學系、品牌型號都是無關的,只要找到最佳顯現倍率,對大小口徑、各種光學系、任何品牌型號都是一體適用的(但因現場光害大小而異)。

  所以1020cm級望遠鏡用家可以不同倍率逐一偵查各星雲、星團的最佳顯現倍率,對於普遍有著光害的台灣地區而言,這就是大幅提升星雲、星團搜索效率的寶典,這也適用於台灣以外地區。

  如果使用的望遠鏡口徑太大,那麼適應星雲星團倍率的成本會大幅提高,筆者的觀點是『大』可不必了,超大口徑望遠鏡是研究級,視野非常狹窄,應歸類為國科會科技計畫道具,不是用來趣味觀星用的。

  坊間認定低倍率適合觀察微光天体,應該是受到攝影F值的觀念影響,只要實驗過就知道不是這樣。光害需要高倍抑制,但是高倍會讓星雲渙散難以顯現,所以兩者權衡之下,自然會產生最佳顯現倍率。

  光害與星光的管控機制是倍率而非口徑,有時口徑太大以致難以正確倍率觀察,坊間誤判問題癥結的結果通常是以加大口徑方式解決,結果更加偏離正確倍率,就像殺雞用了牛刀,只因倍率管理不良,達成同樣的效果就要付出好幾倍財務與體力、時間等代價。

所以有些大口徑望遠鏡用家要用上兩三倍口徑才能看到同一個星雲,還抱怨先前口徑太小看不到,批閱過本格推理就知道,實在是倍率管理不良所致,不是口徑小而是倍率錯,其中並無怪奇之處可言。

  相信有人是口徑大到難以降低倍率,才終於在最佳顯現倍率看見星雲吧,其實改用小口徑望遠鏡,以相同倍率就可以看見了。

   


  很多人受到口徑論的影響,觀察星雲、星團時光提口徑不報倍率(例如某星雲、星團需以10cm以上口徑觀察之類的),國外星雲星團的書籍對於倍率則是少數粗略大多忽略(都以看似客觀但不切實際的「視直徑」來敷衍讀者,估計部份作者目視經驗也很有限)。筆者建議有志觀察微光天体者參考外國素描網站的倍率,雖非最佳顯現倍率,但亦是目視看清星雲、星團全貌的實務倍率。

  這一篇的重點,就是對於微光天体目視而言,倍率才是基準,口徑只是影響最佳顯現倍率下的效果而已。每個星雲、星團各有其最佳顯現倍率(因各地光害大小而異),在最佳顯現倍率的基準下,才有進階研討口徑和環境的意義可言。  

  至於土星以內的太陽系天体,考量的關鍵就不在於倍率且受限於光學精度與光學系,與品牌型號確實有著可大可小的相關聯繫,這是筆者 實際使用小口徑望遠鏡的數理見解心得,有機會再聊。

 

 

參考下圖有助於鍛鍊視力

,『賭神3‧少年賭神』 神眼朱老九篇

 

 

 

 

         

(悄悄話) 2010-06-09 21:19:56
alget 2010-06-09 21:08:15

最近香港這邊就有人以為看到與否, 和出光瞳有密切關係, 並且單純地以為出光瞳夠大就能看到某任何類型的深空天體.

(和"大艦巨炮主義"相比只是極小數, 近年來還有沒落的傾向. 現在香港的主要門派, 不外乎"大艦巨炮主義", "APO萬能論", "短焦距=高集光力 主義",
bino viewer 優勢主義", "雙筒鏡才是王道論"......)

嗯, 話說九十年代香港拍了很多賭博+槍戰+肉博的電影, 有些情節教人"每天直接用眼望太陽數以小時即可獲得百發百中的鷹眼視力", 有人爭相模仿, 眼科醫生急忙在電視台節目反駁呢.

版主回應
門派很多的原因,實在是因為天体種類繁多,需要不同機材攻略,沒有一種機材足以否定其他種類所致。

光是為了涵蓋3~8等變星觀察,就要大小視野不同的兩三台雙筒鏡。

出光瞳方面的見解,筆者在討論區見過,但仍是以倍率先決前提下研討為好,也就是說先清理星雲星團與光害之間的相對因素,再依計畫目的調整口徑和倍率就可以了。

而且最佳顯現倍率很容易偵察,找中小口徑望遠鏡換目鏡觀察就知道了,這是一件知難行易的事情,而且機材需求很低。

筆者只是以一品一級一地之少量觀察,搭配其他觀星人士的經驗,延伸思考出可以引用至不同機材、環境的原則。筆者的8cm鏡筒才一萬台幣不到,對筆者思考上的幫助遠遠大於20cm鏡,完全超乎意料之外。
2010-06-10 01: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