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9 11:42:458cm

2010-05-19‧業餘天文的階梯

2010-05-19業餘天文的階梯
  有人以為天文攝影必然比目視觀測更高一階,同樣拿架8cm屈折鏡來看就知道各人差異很大。在國際觀星業界裡,目視觀察也有他的階高,和天文攝影一樣名家輩出。


  上次筆者提過會為大家提供更多選擇,以便大家都能做好人。近期光是彗星觀測報告就顯示出不同地區的業餘天文問題,可供好人參考。


  第一個就是彗星位置顯示出來的問題,位置的版本不一,顯示彗星位置預報缺乏專業權威,外行人的推算也一概算數,導致混淆情形層出不窮,最後只好實際觀察來分辨正確推算管道,這種事情在業界公開出來實在不好看,不過既然實際發生了,建議立即面對因應為好,例如指定數位彗星位置推算人員,以台中為準發布彗星位置,並約束特定發布管道,以供全台各地同好參考(其實以周邊各國當地預報位置推移也差不多的,內插法大家都會)。
筆者知道彗星可能突然分裂或改變方向速度,縱使如此大多數正確方法預測彗星位置仍是有效。
針對木星軌道內側的位置計算,觀星所在地參數要盡量正確。

 

  第二個就是彗星觀察的問題,彗星可以用鏡頭看,當然也可以用眼睛看。對於愛好彗星攝影的人士而言,筆者要正言一句『社會大眾幾乎都不需要的技術和相片』,科普書籍和媒體報導常見的彗星相片都有特定來源 。對於天文攝影和目視觀測,常見錯誤觀念如下:

  • 許多天文攝影者抱定『相片是觀察必備基準』的執念,覺得目視觀測只是天文攝影的基礎。
  • 天文攝影才是進化唯一目標,目視觀測是設備未進化前的過度階段,或者也可說是機材條件未達基準情況下的不完整觀察。
    筆者只能說這正應了成語『
    少見多怪』,也就是說目視業界歷練不足才有錯誤觀念。

[警語] 公開宣示以上兩點是正確觀念者,無礙身體健康但會被業界恥笑,千萬不要輕忽,錯誤觀念放在心裡就好。


  筆者是一品一級的觀察者, 觀察時間內連家人也不做交談,以最佳體力配合望遠鏡光學性能,各種天候/視相都有掌握,有雲隙縱使飄雨也會開鏡,原則上只要是820cm級觀測報告有假,筆者免俟實際開鏡觀察對照即可瞬間發現出大部分瑕疵。很多人有『少見不怪』的障礙, 遇到『超現實觀星文學』還以為是真正的觀測報告,非但無法點破還給他讚揚,遭到作家暗中恥笑還不自知。
資深外行人要多看少講(觀星時多目視觀察少開講,例如高喊「VEGA」之類的),學學人家總是獨自一人搜尋星雲,就會開始邁出進步的腳步了。

 

  目視觀測不但在國際業界有專屬領域,而且也是名家輩出,抄襲者也不少(甚至可能有廠商涉入),國外還有人專門在對照尋找被抄襲網站。 因此目視觀察絕非機材不足的過度階段,而是像古董字畫一樣有權威級鑑定的高精度領域,不到一小時各網站就被人家看過一圈(必要時還會錄下網頁畫面存參),到底是誰抄誰的都可以推算出來供大眾心證,就算是A貨也會立刻被鑑別出來的哦,這也是壞人保護好人的服務型態之一。
筆者是建議人家開闢一個專區,讓大家檢出有疑慮的報告,即使不具科學意義的觀星報告,也可針對剩餘文學價值進行評估。

  與其仿照他人觀察報告編纂自己的『超現實觀星文學』,不如堂堂正正繪製彗星預測目視想像圖,正式做個『彗星模擬畫家』 自成一格比較實在 ,這恐怕要有點經驗的目視觀察者才做得好,觀星時開講不懈者恐怕不易做到,『寧靜淡泊終致遠』這句話在業餘天文方面也是有用的。

例如為了證明自動導星有效,按了快門就做出故意遠離望遠鏡到處開講的「表演」,其目的在於宣示自動導星配件有效,不料也同時展現出對於手動導星一竅不通的窘境。

 

  有天文攝影名家說過,現在的天文攝影的內涵就是選購機材正確操作,還沒達到這個境界的,算是天文攝影進化未完成,需先從更新機材製至最新功能款式下手,順便吸引小眾全自動圍觀。




比6CM導星鏡慘案還要強的東西 2010-05-23 11:22:07

76mm f/16 望遠鏡血案, 比起某些人用C-5拍得還要好.
http://www.cloudynights.com/item.php?item_id=2428




原來除了Takahash生產過這類長焦折射鏡, 原來有別的廠商生都有生產產過, 而且比Takahash的便宜幾十倍.

在東南亞, 曾經有天文學會在70年代花了幾十萭元買了一枝長焦鏡, 那個價錢在當年足以在市區買下一整棟大廈. 事隔幾十年依然有人在公眾拿出來炫耀, 證明天文學會的財力充沛, 決不是其他以"街坊福利社"運作的競爭對手可比.

(不過就我所知, 那枝望遠鏡的使用率低得可憐, 每次搬出來也得小心翼翼. 據說有人想用"報廢器材"形式接管那枝望遠鏡. 不過, 正因為出於"反正大家都很想吃卻吃不到"的心理, 所以大家乾脆以行政手段令它成為學會的不動產, 大家都吃不到就不會出問題了.)




至於閣下所說的"經驗不足又急欲分享經驗", 我會說是瞎子摸象, 或者是一個瞎子引導另一位瞎子走路.

(好像有成語形容這種現象?)

版主回應
閣下所言應是成語「問道於盲」(ask the way from a blind person) ,英文也有諺語 If the blind lead the blind, both shall fall into the ditch. (問道於盲,無益於事)

筆者一向主張「別打人家望遠鏡的主意」,近期快速成長的觀星者都懂這個道理,他們不用為新進機材配件為何無法發揮宣傳效能而苦惱。
2010-05-23 19:31:32
醒醒吧! 阿宅! 2010-05-21 12:35:32

>這樣用5cm級雙筒鏡能觀察的變星數量就很有限,適合同好入門一起比較練習。

所以每次打開那些"observable objects for 10x50 binoculars"之類的列表, 變星一欄只有零星的目標, 甚至是以附表形式, 掛在深空天體之後.

反而雙星還可以獨當一面.




>社會大眾幾乎都不需要你的技術和相片

因為美聯社的記者和Getty Images的合約攝影師會拍很多照片, 而媒體會直接從那些機構買照片. 即使同樣拍日蝕, 那些機構的照片總是與社會有密切關係.

(既有人又有日蝕, 有時還看到地標呢.)




只有在特定場合, 例如早前台灣人(實際上是兩岸合作的成果, 不過兩岸的媒體都迴避這一點)發現的鹿林彗星, 台灣媒體刊登台灣同好拍的照片是理所當然的.

那些和社會無關的星雲星團星系, 要是真的要刊登, 直接用NASA和ESO的照片就是了.

不過還是算吧, 人各有志...

(台灣同好還算禮貌, 要是在香港和大陸就這些話, 會遭到文革式批鬥的啊.)

版主回應
小眾大多分心於開講和攝影,缺乏目視觀察經驗,又錯估目視觀察效能。

經驗不足又急欲分享經驗(應該說是「炫耀體驗」比較符合大眾觀點),是大多數入門者的典型心態,就好像大小孩照顧小小孩一樣,其中多數觀星者在兩三年後會因為不同原因不再觀星。

變星觀測的機材選擇繫於視野裡相近等級之參考星數量,因此「霞ヶ浦天体観測隊」是用雙筒鏡估計變星光等。
2010-05-22 00:20:42
在井的中心發出"KERO KERO"的愛之呼喚 (原名"在世界的中心呼喚愛") 2010-05-20 12:37:28

對啊, 要觀察那些變星真的很困難, 我曾經找到一份"最適合觀察的變星表, 發現表中有不少變星的亮度變化都在1等的範圍內, 另一些是8至14等的變星, 要把它們找出來已經有些難度. 真的易於觀察的只有那些米拉(Mira)型變星.




題外話, 近來東南亞某城市發生"梁山伯與祝英台"式的"望遠鏡愛情故事", 話說有位未婚中年男子, 看到一位年輕的女士, 起了愛慕之心. 兩人經常一起觀星, 後來有人故意買同一型號的天文望遠鏡, 偽裝成情侶裝望遠鏡的模樣, 令旁人以為他們正談戀愛.

襄王有夢神女無心, 兩人雖然未能開花結果, 卻意外地撮合了一對望遠鏡"戀人". 後來其中一台望遠鏡竟然得了一場大病, 失控地不停打轉. 男性鏡主急忙把望遠鏡送到"大夫"那裡維修, 可是那位大夫竟見X不救, 最終那台望遠鏡一命烏呼.

奇怪的事發生了, 另一台望遠鏡好像有靈性一樣, 竟然得了同一毛病, 最後同樣一命烏呼.

一眾天文同好都認為, 這兩台的望遠鏡真的很命苦, 於是把兩台望遠鏡送到同一個垃圾堆填區, 讓兩台望遠鏡永遠在一起.

(同時強烈遣責那位大夫的專業失德.)




這個故事教訓我們, 行走江湖的俠侶, 應該購買和並使用不同的武器, 就好像楊過和小龍女那樣. 避免使用同一型號的兵器, 免得落入"梁山伯與祝英台"式的悲慘結局.

版主回應
筆者前些日子為貴客服務比較忙碌,短時間裡意外出現一些買了二十餘年的要修理,雖然日本原廠早已停產多年無法供應零件,但筆者公司都有留存零件,所以沒有原廠支援一樣可以在台順利修理,僅收取少許工本費。

因此行走江湖者應需筆者這類業者服務,找錯別家則可享「梁祝式服務」。

變星觀察的基本機材是雙筒鏡,如果是用5cm雙筒鏡,在都會平地適合做到5等級以上變星觀察,因為變星與參考星都需要明確辨別而非模糊察覺,否則很難比較出差異程度,所以初入門者一定至少要比「低倍率下的極限星等」亮上2等級才方便辨別。

因為是低倍率觀察,初入門者又要與「低倍率下的極限星等」保持2等以上距離,這樣用5cm級雙筒鏡能觀察的變星數量就很有限,適合同好入門一起比較練習。

變星觀察不能對視相太過挑剔,能觀察就要觀察,筆者也觀察過Mira,真的很有趣,不妨用電腦星圖來做成動畫,不需要真靠天文攝影相片才行的。

說到天文攝影,筆者還是老話正言一句:「社會大眾幾乎都不需要你的技術和相片」,一般人士能拍攝到有點意義的相片,或許是有機會拍到天体意外突發巨變的瞬間,最近看到很多天文攝影相片沒有註明拍攝時間,拍攝前也沒對時,顯然是決心放棄機會。
2010-05-20 1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