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8 00:51:028cm

2010-04-08‧自製望遠鏡‧提攜式折/反射赤道儀

 2010-04-08‧自製望遠鏡提攜式折/反射赤道儀

 筆者二十幾年前曾經擔任「迷失先行者」,很暸解這回事的,筆者一向樂於自我檢討的。


  這次來聊提攜型觀星設備,在哈雷彗星回歸之前,正值Walkman的年代,日本就有一些提攜式折/反射赤道儀款式,強調可以將望遠鏡和赤道儀、木腳架裝入一個手提袋內,早年就很有名的P式、P2赤道儀也是這種觀念下的高精度產品,當年自動追蹤還不普遍,幾乎都是手工微動,筆者也有一支微動桿,已經很多年沒機會用了。

望遠鏡性能不是翻型錄看廣告就可以知道的,對於真正會操作掌握機材特性的人而言,小望遠鏡開工收鏡都會比人輕快有效率,尤其數位時代望遠鏡已經不適以大小作為性能分級。

  購買機材時,品牌型號系的話術是一分錢一分貨,口徑倍率論的說詞是一寸長一吋強,這些都已被數位化革命(正如當年他們二十幾年前革了平地天文台的命一樣,十幾年來日本望遠鏡主要在3C百貨銷售,現今移動觀星都搭配筆電,有些天文望遠鏡早晚會和相機一樣成了網路郵購的電腦周邊配件)。其實不妨再從另一種角度來評量,多一分錢是多一分貨,還是多一分負擔(包括觀星者本体機能的負擔,還有名廠管理績效不佳的浪費)。要知道增加機材配件會讓整個系統變得更難照料,本想提高興趣,卻慘遭自己買來的贅物破壞整體績效而敗興出場,也是合理的結局。

筆者正為一個接環傷腦筋,算是輕度受害者(問過日本幾家3C百貨天文望遠鏡專櫃(如下圖),都是不賣這種配件的)。 

  筆者建議入門者不必無由羨慕機材配件眾多的同好(或許他也正在享受迷失的樂趣)。如果參與的是格局完整的業餘同好組織,根本不需要各自擴充完整機材導致大量閒置破壞管理績效(簡單來說就是被望遠鏡玩)。許多外國個人同好的機材是很豐富的,但是僅參加團體會員而少做個人觀星活動的話,有很多人是沒有自備天文望遠鏡也能愉快交誼的(會費用來支援共同事務和機材的花費)。

之所以需要各自擴充完整機材導致大量閒置破壞管理績效的緣故,筆者稍早回應有提到,是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團體推廣」是一些初入門者相互進行個人炫燿的偽稱,這是資淺小眾典型各種領域都有的。


這種雜誌封面不利天文店業績,與泡麵包裝誠實標示有助高價泡麵銷售道理相同
因此近年雜誌封面偏好個人觀測室(如下圖),而非天文同好會

參考:http://www.seibundo-shinkosha.net/tenmon/magazine/1104.htm

參考:本格推理之「2009-11-05‧截獲國外天文資料の繁體中文翻譯篇」 
   http://mypaper.pchome.com.tw/8cm/post/1320229964

  很多同好介意自身財務對觀星愛好的限制,其中許多是因為跟隨『迷失先行者』不知道要做屬於自己的觀星路線規劃所致,聽了傳說又看了雜誌,興起羨慕就不明究裡認定跟隨,結果一起陷入人云亦云聽說轉述道聽途說的情況,這樣就會一直沒有格局,也就不會有格局的成長,以及社會上的存在感(有點像『瞎子摸象』這個成語,在沒有掌握「真象」全貌的情況下,依據已知的少數表象而作為)。其實依照個人家庭組成、生活規劃、工作特性、專業喜好,觀星路線也會有不同,在適度的勉強下進行觀星活動,應該不至影響自己從事街坊隨處可見的「賺錢」這類俗事,生活、工作、觀星的格局都能各自進化成長。

  因此,觀星領域是有很多種類的,只要選定自己喜歡的領域,做出一個格局,再發展這個格局就對了,在生活和工作方面也是一樣的。

有人真的是資深,從早年一直隨著雜誌和品牌型號等少數表象打轉,迄今還是沒有深入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立名域(也就是有資深名號卻沒有專屬領域),其中又大多難以脫離品牌型號免費義務推銷,迷失的經驗可說是非常豐富;但卻也有及時發現不再打轉,進而開始耕耘自己名域的成功者,筆者還是要表揚的。筆者二十幾年前曾經擔任「迷失先行者」,很暸解這回事的,筆者一向樂於自我檢討的,現在做事不但先求講究方向和成長,還會研究公益私利的的回收效益。

  筆者有路線規劃但求有域無名,赤道儀戶外設置快兩年了,做過實驗獲得經驗超乎筆者預期,可以落實在觀星作業和推廣領域,也可以分拆發展觀星以外的收益,公益私利都賺到了。

筆者現在覺得當初應該挑10cm折反射鏡的,也許半年後本格推理會改稱「10cm之都會星空輕快日記」了,這當然是開玩笑的,筆者基於攝影考量是理性推薦10cm折反射鏡,但是自己還是喜用8cm長焦屈折鏡目視觀星比較有fu。

  最近自製望遠鏡也開始流行了,想起從前看過書上記著自製望遠鏡的作品,筆者對DIY一向很外行,覺得市售望遠鏡回收再生的作法也是可行的作法,就像再生家具一樣。

  下面的相片,是1982年以前的了(點選圖片可連結全尺寸大圖)。 

 

 

 

 

 


 

alget 2010-04-08 12:40:23

嗯, 那枝MINIG絕對是我杯茶, 沒有多餘的零件, 而且沒有危險的平衡重錘, 即使被壞人搶走, 也無法當作武器傷害別人.

廠商果然有先見之明, 現在的校園充斥著暴力和各種黑勢力, 小朋友往往因小事而大打出手, 一打起來就鬧出人命. 教師受欺凌的情況普遍, 部分年輕的教師往往會用暴力行徑來釋放壓力.

在此我不能不讚賞廠商對使用者和他人性命的愛護.

不過當年有多少學生能負擔得起呢? 一盒BB戰士模型要2500日元, 33800日元足以買十多盒模型, 吸引力始終有限.

至於P式的赤道儀, 好像在質量控制方面出了些問題. 多年前曾經看到一位用家, 花了好幾年時間做測試, 改良, 拍攝時還是問題多多. 曾有人打算買一兩台來收藏自用, 但看到那位同好拍出來的照片, 還是打消了念頭.

(據說那位同好花了上萬元來進行改造, 不過最終還是再花上萬元買一套CCD系統來做追蹤修正. 可惜香港這邊從去年十一月以來, 每晚都是烏雲密佈.)

最後那張圖片來自滕井旭的某本長壽天文入門書, 香港曾經無視版權的方式推出中譯本, 幾十年後依然是香港出版過的最高水準天文入門書.

版主回應
筆者是自限使用學校教具款式,台幣千元鈔券上面也是這套8cm長焦屈折赤道儀(據說當年是參考台北市一處國小學生與教具相片所設計)。若非筆者積習已深,重新規劃理性思考的選擇是10cm折反射鏡與叉式赤道儀。

赤道儀追蹤有問題的話,應該拍攝相片分析(動畫影片更好),對相同星域以200mm鏡頭至1000mm不同焦段各拍攝10分鐘以上,搭配星圖一起對照,多少可以將赤道儀的問題分拆解析,至少也可以確認實際精度,再利用操作技術提升精度。

赤道儀本身結構妥當的話,精度就靠「操作」來決定高低了。其實型錄上的標示的赤道儀精度大多是實質具備的,但是常因技術不精無法鑑察幾處出廠後可能造成偏差的因素,進而無法發揮實質效力,畢竟光憑品牌型號仍不足以成事的。

以筆者現用赤道儀來看,抓準時機的話,自動追蹤3分鐘範圍內應可達600mm精度,雖然突破坊間常識,而且筆者的赤道儀精度明顯低於廠商公佈資料,但這是經過筆者實驗的技術性見解,就筆者的操作層次而言,這樣的性能是實用而且可靠的。

如果有夠亮的導星可以搭配坊間高畫素網路攝影機,當然2000mm也是沒問題的,所以筆者才會說10,000mm是超有挑戰性的理想目標,因為已經嚴重受到平時平地大氣擾動之故,要靠專注更需要運氣,無法經常達成才是合理,總之還是要等接環進口才好作業。
2010-04-08 20: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