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2‧日蝕攝影記趣
2009-07-22‧日蝕攝影記趣
這次的日食環境可說是完美順利,因為天空經常有雲,筆者和望遠鏡不用經常曝曬,在尚稱涼爽的狀態下完成了攝影。雖然參考媒體提供的台北地區日蝕進度資料,不過就復圓的時間,比預報快了約一分鐘(因為數位相機攝影前已校正符合標準時,對照相片檔案時間就知道)。
因為十幾年前攝影都是用ND400減光,這次用兩片ND400濾鏡在望遠鏡筒前疊合減光,感光度200度,曝光時間都是三十分之一秒,直焦點攝影,作業都很順利,單眼相機觀景窗觀察太陽也很舒服,本來想加疊ND4和ND8濾鏡各一個,後來發現這樣太暗看不到太陽,還是只用兩片ND400濾鏡疊合減光就好。 (Kenko ND400濾鏡說明書在最下方)
因為濾鏡只有減光,不會產生顏色的偏差,所以相片顏色比較符合實際的太陽,看起來也會討喜一些。
濾鏡安裝方式請參考「8cm研究室 - 天文望遠鏡之鏡蓋加裝濾鏡實務 」
這次日蝕因為有雲,肉眼也能偶而看清日蝕景象,是很好的事情,拿起口袋型數位相機,也拍了幾張。日偏蝕的時候,天空雖然晴朗,但是陽光卻不耀亮,攝影作業都舒服的進行。
稍晚整理相片會提供下載(ZIP檔格式),雖然單眼相機有入塵現象(看了相片才意外發現,否則早就清理了),不嫌棄的話可以隨意使用在各種用途,除非是超乎尋常想像的有趣利用,才需要知會筆者以便同樂。
[天文]Kenko ND400濾鏡說明書
上星期日偏蝕期間, 我參考了浪漫追星社第一話的雙筒鏡太陽投影法, 發覺效果出奇地好, 比起針孔投影法要優秀得多, 安全性沒有太大分別. 最少十多分鐘的投影期間, 沒有出現失火, 塑膠熱熔等最懷情況, 至今運作正常, 沒有異樣.
和天文望遠鏡不同, 雙筒鏡普遍得多的光學器材, 很多市民手上都有一副, 可是沒有任何天文組織向市民推廣這個方法.
納悶之餘, 再仔細一想, 要是某城中名人/富豪看了電視節目, 用他的寶貝雙筒鏡, 進行太陽投影, 卻意外地把寶貝毀掉. 名人/富豪一怒之下, 指責天文學會胡說八道, 害他損失了平日觀賞賽馬的工具, 再請文壇打手, 揮筆抹黑學會. 恐怕這種情況絕非天文學會願意看到吧?
或者是這種方法危險性太高?
另外這次日蝕, 充分曝露了中國天文學的落後. 由於文章太長, 閣下可以到親子觀星會爬文, 相信很快就找到那些充滿怨念的文章.
最後, 和閣下分享一些外國的精彩日蝕報導:
http://www.boston.com/bigpicture/2009/07/the_longest_solar_eclipse_of_t.html
新近幾年入門的同好,相信很多沒有適合觀察太陽的目鏡。
近日有關星等和倍率的未定論,這才是真正的定論,真不知道為什麼這種奇怪的定論可以維持幾十年,在台灣都沒有被驗證檢討?總之這將會使得一些同好開始思考審視自有望遠鏡的性能,而不急於無謂的機材升級。
如果經常不加驗證就人云亦云,這類的狀況還是會不斷發生。
日蝕報導的連結現在終於可以看到,前兩天獲知這個連結時,是無法看到網頁內容的,大概是太多人同時點閱的緣故吧。 2009-07-30 09:23:00
用親子觀星會Peter兄的說話, 我們現正身處天文M型社會. 那些太陽投影用的目鏡之所以消失, 是因為那些天文發達的地區, 已經沒有人用目鏡投影, 他們認為目鏡投影是過時而且效果不好的方法. 更何況在那些地區, 能夠輕易地買到巴德膜, PST太陽望遠鏡等神兵利器. PL目鏡的興起, 都是其中一個因素.
不過, 對於大陸之類天文發展落後的地區, 根本買不到什麼巴德膜和PST, 能夠有一塊(過時而且危險的)目鏡端太陽濾鏡已經十分幸運. 對於這些地區, 一些原始的方法可能更適合當地的人. 不過, 連MH目鏡都買不到, 只能說, 這是時代的錯.
Traditional不等於useless. 很可惜那些傳統觀察手段已經被多數人遺棄.
有人說現在是天文黃金年代, 就我看來, 不過是少數人受惠, 窮人依然買不起望遠鏡, 有錢的都不見得買到所需的器材. 即使器材上得到滿足, 知識和技術上的落差卻日漸擴大.
(這就是Peter兄所說的天文M型社會.)
至於那些都市傳奇, 有些是出自1960年代或更早的理論鉅著, 被無數人引用後, 已經是第N手的資料. 由於年代久遠, 已經很難找到原書, 再加上引用者都未必知道出處, 都不會在意那公式是由什麼人發明, 可信性成疑.
(不是說那些理論完全沒有用, 它們有參考價值, 但不能當成金科玉律.)
不重視歷史是不少天文學者的毛病, 連天文同好都不在意那些天文史, who cares? 那些都市傳奇恐怕永遠都是一個謎.
(談到不重視歷史, NASA可說是極致, 竟然把登月原始影像刪掉. 連報章都恥笑這種不正常行為.)
老師教過我們, 做人不用太聰明, 只要做事正常一點就可了. 不過, 總有些天文同好做些不正常行為, 把照片原檔刪掉, 把紀錄重要天象的底片棄置一旁......
只要多思考, 很多疑團都會消除, 天文圈子的風氣都會有丁點改變.
筆者覺淂現在的望遠鏡很便宜,台幣一萬元就可以買到自動追蹤的GOTO經緯台和8cm折射鏡,真正的問題是攝影相片帶來的誤導,閣下應該也看到有目視星雲視直徑問題,就有攝星同好拍了很多星雲相片可作為參考....!? 星雲攝影資料是必須要做的,但是目視和攝影的區別,仍需像香煙的致癌警語一樣,不厭其煩的反覆說明(這是筆者的玩笑話)。
像最近M74的討論,筆者看到其亮度不高面積卻很大,應該要在低倍率能見到12等星(或更暗)狀態下,才有可能察覺其核心明亮部分,書上也提到要10cm望遠鏡60倍觀察,別說是只能見到10等星的8cm折射鏡,就算是20cm長焦折反射鏡也無能為力了,這點心思恐怕不是每人都能理解的。
看起來懂很多的,其實懂得很少。最需要學習的是老師,最需要員工訓練的是老闆。 2009-07-31 19: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