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6‧觀星磨練情報力‧新手犯錯成救星
觀星磨出情報力‧新手犯錯成救星
因為網友的留言,筆者覺得要專心體會,並且提報心得如下:
子午線戰略仔細思考真的很有效率(請參考『用懶人GOTO法找星雲』留言),如果赤道儀的刻度盤直徑能加大一至兩倍,效率就會提升很多,主要天體的位置也可以直接標示在刻度環,可惜機材商應該無意做這樣的改款(他們會推薦 的是GOTO),如果有工作室製作刻度環的套環,筆者就會採購套用。
坊間很少見到觀測技巧討論,就結果來說是沒在觀測所以就不需要觀測技巧,能夠簡單比較的就是品牌型號(當然和價格貴賤意識有關),討論起來自然容易 失焦在機材上面,機材背後的使用者和機材前方的星空都顯得是次要;深入來看原因則是位處天氣不好且機材仰賴進口的環境裡, 觀星者在受到言詞激勵的情況下,自然會為自己選擇或羨慕的外國品牌機材辯解,以勉力維護自己的優越感及自尊心,進而不自覺的形成『不講外國品牌型號就有言詞障礙』的自我設限。其實大家都沒有錯,只是不自覺的做出本能反應而已。 佛家所謂『戒定慧』,持戒是方法,智慧是目的,只要練習一下幾天不提外國品牌型號,很快就可以擺脫桎梏,理解自己是花錢買東西、用東西的人,需要廠商的服務,但不需要做廠商的免費推銷志工,也不用靠著思慕品牌型號來建立自信或促銷自己,這樣就有真正的自尊了。天文儀器的廣告雖是廠商購買,但終究是顧客出資,如果機材使用者的自尊心真的就靠這些 自己花錢的品牌廣告來建立的話,筆者也只好忍著嗤笑叉開話題,輕鬆敷衍過去比較不傷和氣了。
適用的機材價格未必昂貴,星空也不是專屬於幾家特定廠商,拋開執著就能理解,選購機能、性能都能滿足需求的商品就可以,這是筆者的心得。
好的機材當然很好,問題是被忽略的款式試過就知道也沒多差,有些國際間忽略的研究也可以用8公分以下口徑的普通望遠鏡完成,就像西班牙意外事件經過筆者檢討也是一個人、兩隻手就足以完成的。雖然和別人討論疑似可以集思廣益並加快問題的解決速度,但是和別人討論或許也正是優柔寡斷者無法成事的原因所在,而且不用和別人討論,也不需要旁人鼓勵就能自信的做好自己覺得對的事情,也是天文歷史上的常態。
氣球望遠鏡是行之有年的觀測方式‧在日本有固定的氣球探測放飛基地
上圖做為雜誌封面的是1981年5月東京大學宇宙科學研究所的BAT-2號
搭載30公分望遠鏡‧滯空高度30,000公尺‧降落後於海上回收
機材是必備工具但不是重點,把天文的思考耽誤在採購計畫而非實際應用的話,就很可惜了。消息靈通的落伍者和很會考試的笨小孩一樣普遍存在於我們的周遭,只是沒有跳脫出來的人就無法理解就是了。
很多研究都有待完成,因為聰明的方法都無法解決,急需外行的新手犯錯來突破。意外 帶來的進步始終是存在的,而且就在府上的液晶電視裡,因為液晶的產生就是因為研究人員疏失,才終於意外完成實用化研究,這是這篇報告的結尾。
最後再多聊一句,依據筆者的推論,看到錢的機會比星星多很多,因此賺錢比看星星容易得多,除非真的沒有半點心思用在賺錢上面,否則金錢對觀星來說算不上門檻。天文學者和考古工作者都能以微小跡象推知全局,例如考古學者憑幾塊化石就足以描繪遠古動物全貌(但未必正確),所以真正具備天文及考古素養的人士,情報技術力一向是很強的,派遣太空船通常只是實證天文學者的推估而已,給推論(或辯論)做個結尾,不是真的邁向全然未知領域,賺錢相形之下容易多了。天文可以學的很多,不妨先從求卦預測天氣開始學習起,六十四卦大多是天候現象,真有靠天吃飯的攤販業者是靠卦象決定補貨數量,因為補貨太多又天氣不好就蝕本了, 聽到有觀星人士抱怨連續上山拍星但天候不佳的,可以先學習求卦。天文學很浩瀚,所以沒人真的懂得天文的全貌,只是了解的細節多寡而已。 筆者也是有熟悉被忽略的細節,才有獨家消息可言。
話說日本某廠商推出了一款貴價紙鎮, Brog 45EDII. 與價錢成反比的口徑, 煩複的組裝, 只要忘記安裝其中一兩個攝環, 就無法進行觀察或攝影. 最奇怪的是這款貴價紙鎮竟不愁銷路, 連身受其害的用家都為它說好話, 什麼集光力, 分辨率...... 全都不管了, 總之買得高興就是了.
絕對是購物狂的表現. 用了一兩次就賤賣出去, 總之老子買這枝鏡就是拿來賤賣的, 其他人沒資格說什麼.
我曾經看過上一代的貨品, 鏡身長得不合理, 十幾個零部件, 根本是件很不合理的產品. 現在廠商推出所謂的改良版, 美其名是改良, 本質上是把買家當作羊牯, 而真心當羊牯的大不乏人. 最可笑的是, 已經買了上一代產品的人, 現在竟然要自掏腰包來修正廠商的錯誤. 可笑嗎? 更可笑的在後頭呢.
曾經有一位仁兄, 他每個月都花六千多元來買天文器材, 而且一直買了三年, 卻從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 他每個月都公佈他的輝煌戰績, 玩厭了就把舊玩具放到二手市場再售, 而我每個月都暗中為他理財. 他要到第三年才發現自己有這種惡習, 而且驚訝地發現自己花了鉅款來補貼別人買二手器材. 我倒喜歡看到這種場面, 當然他的”朋友”和其他天文”同好”更是高興.
說實在, 望遠鏡有實際功能以外的其他妙用. 我發覺會這樣亂花錢的大都是人到中年的中產, 而且是男性居多. 本來我不應該說些什麼, 畢竟他要敗家是他的事. 只可惜他們實在太熱心地”教導”新手, 新手們耳濡目染, 日子久了, 業餘天文圈子就轉型為二手買賣場.
觀星? 思考? 器材的用途? 管他的, 總之大家一起來殺價吧.
對於新發表的望遠鏡來說,機能可以很快掌握,但是性能的發揮需要經過長時間的人機調適,此時性能可能會比試用報告與廠商的宣傳資料要高出很多,所以網路(雜誌)上搶先發表的試用報告(開箱文)看看就好,真正的性能極限最快要幾個月以後才會知道(沒辦法,要先等使用者熟練,再等難得一見的好天氣)。
此外不可忽略的是器材的個體差異,天文望遠鏡都是小廠少量製造,在高精度使用下一切微小偏差都會在實際使用時放大,所以就技術上而言,同型望遠鏡每一支的性能都是有差異的。同型望遠鏡沒有看過三支以上,很難判斷好壞。舉例來說筆者那支無所事事的20公分折反射鏡,就被幫忙調光軸的同型使用者誇讚星點銳利很多。不過話說回來,雖然這支20公分折反射鏡普受肯定適合行星觀察,不過目視解像力沒有明顯優異於8公分普通消色差折射鏡(重量一半,價格是五分之一),基於便於裝卸的每日視訊要求,就只好讓這支又貴又重的20公分鏡繼續無所事事。 2009-04-16 21:32:31
感謝閣下的認真回覆.
我認為開箱文本身是沒有問題的, 問題就在內容. 開箱文可以是很正面的, 特別是那些詳細描述器材優劣的開箱文, 可供其他人參考. 可惜的是, 就我所見, 這些開箱文是不存在的.
大部分都只是一兩張圖片和兩三行文字, 旁觀者的反應不外乎讚美, 特別是讚美樓主富有, 購買力強. 樓主的回應不外乎”你都買一枝吧”, ”賣掉妻妾就可以迎接新歡的了”. 至於器材好在哪裡, 如何好, 對觀察或攝影有什麼幫助, 已經不是重點了. 所以我從來不看這種開箱文.
另一種人是測試員, 他們誤以為業餘天文就是測試器材, 只要看到很sharp的成像就很安樂, 可以安枕. 可惜他們很少會故意把同類器材放在一起比較, 比較了都不會公開報告, 還是無法起指路明燈的作用. 對於這種人, 我絕不會惡言相向, 畢竟他們有一點可取之處. 但我會建議他們把黑白磁磚放在一起, 這樣就可以得到一個很sharp很high contrast的影像.
至於器材的個體差異, 閣下所言非虛. 早前我就借出我的(中國製)4吋折射式望遠鏡供友人測試新目鏡. 其中一個目鏡是德國品牌, 在外國有很好的評價. 可是實際一看, 就叫人大失所望. 德國品牌? 比我的中國製PL目鏡還差耶! 成像只能說是慘不忍睹.
這次之後, 我和朋友都明白了一件事, 不管別人如何評價一件器材, 最後都得親自看一眼, 才知是好是壞. 同一產品的個體差異的確可以差很遠, 管他是什麼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