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3 00:58:48郭史光治
關於寫作-我的回顧與反思 後記下
書寫的途中我去旅行了。
在此以前的書寫我鮮少有外來的壓力,都是自己給自己的。如今將文章擺在公開的平台上,把讀者做為考量納入書寫範圍內,這是頭一次我感覺到心理上的負擔。文章寫得好不好?吸不吸引人?流不流暢?按讚的人數不一定代表什麼,卻多少為心情帶來一些起伏。其次為維繫瀏覽人群,除了內容上的考驗,定時定量的生產也成了關鍵。一天一篇,往往預留個二三篇我才心安。然而有時禁不住心養多貼了,接下來的一天則必須快馬加鞭,這麼一來書寫的節奏便成了另一個影響內文素質的因素。如果當天真坐爛了椅子寫不出一言半字,或掙扎了一天只得了篇庸碌文,這樣又該如何是好?總之是自己半不經意下啟動了的小遊戲,那就硬著頭皮當試煉把它好好完成吧!然而旅程開啟以後,這試煉的性質不由一換。
一開始的時候我並沒有抱持邊旅行邊繼續將這一系列文章完成的打算。臨行前除了衣物充電器沐浴乳等必備品,我帶上了紙筆和相機,是打算做一些圖文並茂的東西的,學習拍拍照,依著圖嘩啦嘩啦寫幾行字,或許可以成為小小的集錦也說不定。沒料到一路上相機壓根沒打開過,面對眼前山水明媚秀麗,也絲毫沒有想要記錄描寫的心情。多數時候只是默默地看,靜靜感受、沉思,其餘時間則忙著和人說話。對我而言,旅途上遇見的人和所思所想比一幕幕的景色來得重要。在老外眼中,亞洲人就是愛拍照,好像連想都不用想像眨眼睛一樣脖子轉到哪裡拍哪裡,連背包旅舍的爛衛浴也拍個不停。我說他們想要留念吧。然而我留念的方式僅是靜靜的生活。
相機躺在紅盒子裡不見天日,某天我卻想起一件事來。文章照預設還有十五篇沒寫,旅行回去找工作不就得耽擱了?好不容易甩開的執念又回來了。我向朋友借了張描圖畫紙,在越南夏龍灣的船上又接著寫了起來。日光曬著甲板,兩位倫敦女孩躺在懶椅上做日光浴,波瀾人和一對澳大利亞老夫婦倚著欄杆臨海聊天。至少寫著寫著抬頭,會因為這般畫面而微微一笑。然而使我產生旅途中一路寫到底的念頭的卻是一本巧遇的書,名叫《學習的藝術》。在寮國龍坡邦遇到了一團中國人,其中有位江蘇女孩同我們一塊逛。某個下午在旅舍大廳桌上我抓起了她的書翻了幾頁,三天內看了三份之一,進而誕生了展開一段新修煉的想法。
出版社社長告訴我,在現代忙碌的社會裡維持一定的生產量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得像九把刀一樣,抓住每一個時間的縫隙做記錄或書寫。我長久以來嚮往旅途中書寫,在火車上,飛機上,巴士上,當燈光都暗下,當乘客們傍著漆黑的窗外睡去,我可以打開頭頂小燈,默默開始書寫。旅行和書寫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旅行是一種疾病,往往是孩提時候患上的,如果你時不時回遙遠的偏僻小鄉,或不斷地搬遷居無定所。這樣的病難以根治,它讓你不斷往外尋找一種必要卻又模糊的東西。書寫也是種病,我的腦海裡一直藏著這麼一幅畫: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在火車上碰著了一位醫生,包廂裡,他就坐在他的對面。他們聊起天來。爾後醫生成了他決定書寫的人物之一。開始說故事以前,屠格涅夫為醫生寫了本厚厚的日記。
然而我卻從來沒有真正實踐過以上的夢想。我所有對於屠格涅夫式的模仿都是失敗的。習慣於有個舒適的環境,一張端直的椅,抬高的桌,一杯熱咖啡和輕音樂。故而旅途之中我只閱讀而不寫。但從《學習的藝術》裡我讀到了「軟區域」。書上說,在學習的過程中,你必須學會在內心深處保留一塊柔軟的地方。不要讓它堅硬,不要和外界對抗,要適應環境,配合它,慢慢帶出屬於你的節奏。這時,你就可以專注地做你的事了。
我遵循書上的文字嘗試在不同的地點進行書寫。我馬上領悟到了一個人在忙於對抗的當兒自然犧牲了寧靜。我試著讓內心變得柔軟,而靈魂也迅即停止了燥動。我聽得見周遭的聲音,不時瞥見來往的人影,感受得到人們活動的氣息,我試著從中尋找節奏並融入其中,開始書寫。文字沉穩安靜地滴出筆尖,在缺乏桌面而只有書本和膝蓋的時候,在火車顛頗搖晃的白色床上,在人潮往來的火車站廣場中央,在炙熱的白天以及風涼的夜裡。如果看不見了,我只需要打開燈,保持柔軟,眼前便浮現起不斷晃過的風景。
十五篇以後的文章性質於焉轉變,書寫的對象由「讀者」轉像了「自己」,而書寫的場景由四平八穩的桌面換成了一道流動的路線,一段旅途它還未停止。說故事的人變成了沉思者,一種向外擴張的敘事逐漸內斂,一直深入到內心深處那一片靜止不動的地方。我一邊寫一邊不停地想,甚至比任何時候都還來得專注。中途斷裂時歇一歇,行了,再次投入。藉由這樣的書寫方式,我獲得了好幾次深深的觸動。
獨自而專注的時候,是力量最大的時候。
顺成
2013-01-28 23:46:42
一口气读完了,虽然有几篇是跳着过去的。一篇接着一篇,觉得当你写完的这一刻,你的思路已经清晰,知道接下来该如何走下去。身为一个默默无名的读者,我恭喜你。:)
哈哈感謝林兄!好一段時間沒寫了,忙了!看了你的部落格只是留不了言,簡單乾淨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