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20 20:36:15郭史光治
關於寫作-我的回顧與反思 29
毛姆在《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中提到,許多人都稱福婁拜為天才,精緻的寫實主義文體開創了小說新流派,並影響了美國的德希勒,德國的湯瑪斯.曼等大作家。然而毛姆說這一些人把「才華」和「天才」給搞混了,天才得像愛因斯坦一樣才行,福婁拜頂多是有才華,重要的是他對寫作和藝術的執著是連苦行僧都及不上的。這麼說來,我想自己連有才華都算不上了。
確實要等到寫了這麼多才發現自己不斷重複,無論怎麼看都有點蠢蛋。我想這世界上確實存在一些天才,或更具才華的人,不必透過反覆的書寫就能具體全面地掌握到自己的文體,輕而易舉地使之發展成熟。有時我會這麼想,如果能一早掌握到就好了!天知道我可以省下多少時間,為地球省去多少張紙和荒唐言。
從發現了「重複」之中,我瞭解到了「詩」以及「閱讀」的意義。這許久以來我總是自詡為小說中人,對詩沒有太大熱衷,常常覺得寥寥幾字所能表達的東西實在有限。人們說詩是精練的文字語言,我想是的,篇幅短,沒多少空間揮霍,一如小說寫短了用字不得不慎重。然而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詩的語言最難得的地方在於「創造」和「捕捉」,而非詳敘表達。我想這麼理解的話,才更能讀懂波赫士在《談詩論藝》中所談的東西。不斷重複的語言文字會使得其自身慢慢失去原有的活力,而詩的誕生則賦予它源源不絕的新力量。至於「閱讀」,則是活絡思維的最重要途徑。體驗帶來生命本質的轉變,而轉變的完成需要相應的思維。體驗所帶來的思想衝擊是巨大而直接的,全面的審思與選擇判斷則須輔以多方面的知識和視角。
自台灣畢業,上海幾經輾轉以後我又回到了馬來西亞,到一家出版社工作。在那裡我學到了很多。
在這麼一個華人人口有限,而閱讀風氣又不盛的地方,面對書籍「市場」的衝擊引發了我不少省思。現實的是,如果一本書要賣得好,那它一定得有個賣點。如果你是個大明星,那好辦,打鐵趁熱趕緊寫書推出。又或者觀測市場的需求導向。這裡賣得最好的書類是食譜、美容和保健,找個名醫名廚大美容師合作是個好方案。也許近日有什麼紅火的電影、影響民生的新政策施行、熱門的事件和議題等等,都是出版商大展拳腳的好時機。然而一部小說呢?它的賣點又是什麼?
讓我們回到原點。一部作品的完成所依靠的不僅僅是作者本身,還包含了讀者。寫作和閱讀,自身和它人之間的界線,說起來其實是那麼的模糊。人生在世,雖說有些事只能獨力承擔,但總的來說,沒有他人也就沒有自己了。莎士比亞說人生就像舞台,舞台下坐著的便是觀眾了。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於是成了一部作品的完成的最後一道步驟。
長久以來沉浸學術氛圍裡,向大作家們看齊,我致力於傳統的攫取、用字的精煉、風格的拓展和歷史脈絡的繼承等「大事」。我戰戰兢兢把自己安放在這一張譜系表的某個角落上,暗自希望有朝一日能成為他們其中的一員。我關注自身生命的成長,關注人生的體驗,關注創作風格,關注歷史長流中的定位,卻反而忽略了一件最基本的事情:把故事說好。老天,我簡直完全忘了這一回事。
既然作者和讀者的關係是從一開始便存在的,那麼雙方面對於彼此的積極意圖便不能被漠視省略。一位讀者需要提升自己的修為和閱讀能力,而一位作者則要負責把故事說好。唯有這樣,橋梁才有搭成的可能。缺乏「把故事說好」的概念,一個人很難把小說寫好。只要稍加留意,斯湯達爾、巴爾扎克等大作家們不單止寫小說,也寫劇本。也許劇本的下場慘澹,但我們不妨這麼想:如果你現在被要求寫一個劇本,你要怎麼透過演員之間的對話來吸引觀眾呢?少了寫作本身相對從容的場域,要如何透過對話來表現角色、傳達訊息、安排情節?並非說寫小說的人非得要會寫劇本,但在創作之中,各種說故事的技巧都是不能被忽略的。而這同時也成為了小說的「賣點」。
大學時其,卡夫卡對於我是個特別的存在。他終身都不怎麼出名,去世後好友布洛德違背他的遺囑將著作出版,聲名大噪。梵谷也是,活得這麼艱辛,瘋癲潦倒一生終算死後留名。我將之他們的事蹟視為一種信念,讓自己活得從容,寫得堅定,不受外在因素影響,甚至也不參加文學獎。久而久之,竟然把讀者也棄之不顧了。在奈波爾《超越伊斯蘭》一書中,他提到了一位爪哇詩人。詩人用他們部族的語言寫詩,然而那是個萎縮了多年的部族,寫得再好,也沒多少人懂得讀了。感謝中文,阿門!
1_0
2012-10-24 01:14:20
像一颗漂浮不定的心……(好难笑)
真的好難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