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
拍攝地點/時間: 達爾文機場,
旁白:當機身飛離台灣的那刻,我已不再是我。
那麼我是誰呢?我是──另一個世界的我。
在台灣生活了二十七個年頭,在澳洲流浪了一個年頭。回台灣過了二個月,再回澳洲開始另一年的流浪生涯。
五月初從澳洲回台灣,七月初從台灣回澳洲。在我人生中的這三個月,是個很混亂的階段。
混亂的除了國度,還有角色的錯亂。
剛回台的三天,以為自己到了另一個夢中世界,怎麼才一下子的功夫,回到那念念不忘的祖國土地。
感覺是那麼的熟悉又陌生,似幻似假又似真。
三天過去,身心皆開始接受眼前的一切。嗯,我是真的回來了。
剛適應二個月的台灣生活,然後忽地的,又到了另一個夢中世界──澳洲。
從一個世界穿越到另一個世界,我的身份在交錯的瞬間,變幻再變幻。
那段日子,我想我是有點精神錯亂吧!?從一個身份,走入到另一個身份。
但這跟演員去扮演戲中的角色又不同,因為我扮演的是我自己,另一個人生的自己──一個真實的經歷!
那麼這兩個角色差別在哪呢?
台灣的我,其實也像大多數的人一樣當個正常人,有個正常的工作、正常的生活之類的。反正你現在經歷的,或許也跟我在台灣的經歷沒兩樣。
至於澳洲的我,簡而言之,提早過著在台灣會過的老年生活,舉凡你老年想到會做的事,或許在澳洲的我都曾做過,例散步、發呆、早睡早起、睡眠時間長到有十小時、無聊……。
或者說,在台灣沒時間做的事,反而會在澳洲做,例煮飯、運動、看電影或影集、學英文、看書……。
最重要的差別在於環境──時間。
在台灣時間永遠不夠用;在澳洲時間永遠用不完!
一樣的二十四小時,為什麼換個時空,卻有如此大的落差?
是我們不懂得去留意?還是我們過於庸庸碌碌?
難道澳洲的生活,沒有辦法在台灣同步上演著嗎?
或許這會是下次我回台灣的課題之一吧!
台灣的我,角色上有太多的包袱,來自於家庭、朋友、自己甚或別人。一件事該如何做,考慮的點有太多,能否做自己都是個問題。
澳洲的我,角色上的包袱不多,考慮的點很簡單,錢、自己、路線,想怎麼走、怎麼做,想理人或不理人,全憑自己高興,不需要顧慮別人。或許在這個世界沒什麼人認識我,才更能肆無忌彈的做自己!
原來週遭的人認不認識我,對我影響是那麼的大!
在台灣覺得安全因為有太多人認識我,卻也因為太多人認識我,而產生過多的包袱。
在澳洲覺得自在因為沒人認識我,或許少了包袱,卻必須學著與寂寞做伴。
得與失之間該如何計算?
角色與角色的跳脫間,唯有心靈的體會,才是最真實的!
或許這是個別人永遠無法了解或解讀的角色,那又如何?
唯我懂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