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時期都嘔吐過一次或更多次
大概所有的人在嬰兒時期都嘔吐過一次或更多次,因此僅僅一次的嘔吐,未必
是讓父母緊張的疾病表現。然而有些嬰兒比其他寶寶更容易嘔吐,次數亦較多;
有些嘔吐是嚴重疾病的症狀,若不注意,可能威脅小朋友的生命,所以我們對嘔吐
必須要有具體而確切的認識。
嬰兒的「溢奶」與吐奶有別,前者指口腔、食道內的奶水(有一部分可能已進入
胃裡面)不自主地流出口腔外。因大部份奶水未與胃酸接觸,所以流出來的食物
(奶水),多半沒有嘔吐時所聞到的酸酸臭臭的味道。有些嬰兒會把頭甩開,或用
舌頭把奶推到口腔外,一般體況也比嘔吐兒童來得好,但若有大量溢奶,症狀
有時難與嘔吐區別。
不嚴重的溢奶,處理的原則較簡單:
(1)餵食時避免仰?、俯?或直立姿勢。
(2)採取45O左右的餵奶姿勢(已有人設計特別椅子)。
(3)喝完後拍背,讓嬰兒「打嗝兒」。
(4)適度地調節濃度(可以逐漸增加),使胃部液體不易流回食道,直至食道下部
括約肌隨著嬰兒成長恢復收縮力,能防止反流為止。至於換奶粉,是很多
家長都會想到的措施,可是往往無濟於事。假如寶寶看來健康,體重會正常
地增加,多半不用擔心,只要耐心地等,情況就會改善。
反之,真正的嘔吐,需要密切的注意。如有大量溢奶,不易與嘔吐區別,
就應該當做真性嘔吐,進行檢查。噴射狀的強力嘔吐,尤其需要小心處理,雖有
可能是輕微的餵食問題,但絕大多數是由腸胃道的明顯病理變化引起,有些需要
緊急開刀;有些處理不當時有致死的可能性。
導致嬰兒嘔吐的病因,可說不遑枚舉,但可大致分為內科、外科兩種:
(A)內科方面的問題:
腸胃炎是罹患率很高(僅次於上呼吸道感染)的嬰兒主要死因之一,除了嘔吐
以外尚有腹瀉、發燒或胃口減退等問題。急性肝炎,若家中有人患肝炎,
尤其母親在懷孕某時期(「危險期」)患有此病,亦為須考慮的嚴重疾病。
肝病有黃疸或肝腫脹等現象可助診斷。噁心雖為腸胃炎、肝病常見的症狀,
可惜嬰兒不會說話,不易傳達此消息,對診斷的幫助不大。
這些病雖然可輕可重,但都需要小兒科專家的診察,因為病情常會導致脫水
與電解質失調,嚴重時甚至休克或死亡。
(B)外科方面的原因當中最常見的是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與腸套疊。
(1)先天性肥厚性幽門狹窄:此病由先天性幽門(由胃通至十二指腸的出口)括約
肌的肥厚而引起,常在出生後二、三週或滿月後才發生症狀。嬰兒通常外表
健康,胃口良好,但在餵奶後一、二小時即發生強而有力的噴射狀嘔吐,
腹部有時可以摸到狀如橄欖球的硬塊,腹部X光與超音波檢查通常都有助於
診斷。
若不及時開刀(切開幽門肥厚的括約肌),如同上述內科疾病,會有脫水、
電解質失調的危險。開刀是唯一而往往緊急需要的治療方法。
(2)腸套疊:從幾個月大到讀小學的年齡都可以發生,通常是小腸的近側部位
(套入部)崁入小腸的遠側部位(套鞘),但也有小腸崁入大腸的,或更複雜
的腸套疊。因為這是腸阻塞,所以嘔吐之外尚有腹脹、便秘之情形。若有
大便,則為明顯的血便或呈草莓醬樣的顏色。寶寶往往在上呼吸道感染或
腸胃炎之後突發痙攣性腹痛,顯得躁動、哭鬧,雙腿彎曲。腹部有時可以
摸到像香腸一樣的硬塊,單純X光攝影或以鋇為顯影劑徐徐灌腸,通常
都能診斷。緊急處理的重要性固不待言,但未必全靠開刀。在發病早期以
鋇(barium)劑小心灌腸往往能整復套疊,使腸道暢通。只有鋇灌腸失敗時
才須訴諸外科手術。
(3)其他型的腸阻塞,如胎糞腸塞、腸旋轉不良、巨腸症等,不一而足,都須由
小兒科及小兒外科專家來處理。
(C)其他內外科疾病:任何感染症(以病毒性與細菌性為主)均可誘發嘔吐。顱內
壓升高,如從前已介紹(包括腦瘤、腦炎、腦膜炎等),亦為重要嘔吐原因。
雷(Reye)氏症候群雖較少見,但近年來備受囑目,亦為嚴重的嘔吐病因之一。
總之,小寶寶的嘔吐,誠然可輕可重,輕者僅需觀察,不必太擔心,重者
可致命。我們要牢牢記往的是:持續不退者不應忽視;影響全身狀態者應請專家
迅速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