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琴者》郭強生 講座.原著
《尋琴者》郭強生
(110.1.25)
成就,也許不是舞臺上的光芒而是臺下那雙隱形的推動手。
邱老師,鋼琴家,愛米麗,林桑
調音師,鋼琴,貝森朵夫、史坦威
似乎開始閱讀《尋琴者》就無法闔上了,
如郭強生《尋琴者》,後記中註下,
「呼喊奔竄嘈雜的人聲漸遠在記憶的彼端竟已化成淡淡的悠揚,
曾經覺得這個世界嚴重走音,也許衹是因為沒有找到聆聽的方式。
終於發現可以溫柔的親吻那些壓抑與寂寞所留下來的傷口了,最後能救贖自己的,原來仍是惟有這種旁人眼中彷彿自虐式的追求而已。」
「黑鍵,多年來我也習慣自己是那個孤立的黑鍵,另一個白鍵似乎永遠存在於指端無法企及的邊緣之外。」
多少人迷失嚮往掌聲,所有的掙扎苦痛隱藏在背後的影子裡
也許調音師多少有角落的喘息和自在
孤立的黑鍵亦或許仍引牽白鍵的流轉!
等待,慢的,人生,梳爬自己
(109.12.20)《尋琴者》隨筆摘記於講座
文學,支撐寫作人的力量。
寫作,起於寂寞丶孤獨、封閉的環境。
「節制的愛慕和等量的寂寞」-朱天文。
零星的點,慢慢的累積寫下。
戲劇博士、紐約丶音樂、舞蹈的環境,小時音樂,的連接。
2000年回台,面對家親一連串的無常,學院系統犁田播種。
文學創作離自己越來越遠,心中卻從未想放棄。
13年回歸〈夜行者〉不論世間縱論,做自己內心深愛的文學。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真愛故事,他是值得等待。
沒有臉書ig電子媒體,習慣孤獨自面對雙親,病照顧,忙碌,沉悶。
《尋琴者》完成了一年,再閱讀,才發現寫著是自己,等待,慢的,人生,勇敢寫下自己不想提,悶、亂的13年,修改從3萬到5萬多字。
風格不是技術多高,而是人生有多高(經驗、感受、勇敢、純粹。
寫作,穿透事情不可說的核心本質,否則只是廣告文案。
聽音樂聽到每一個音符的高高低低,寫作也是一個一個鍵,打下一個一個字
讀寫,聽慢細讀,思考節奏,呼吸,非交代敘述。
50多歲時間不多,寫一本少一本,誰知道還能寫多久?
要多去探尋,不要寫同屬性系列,寫自己要寫,想寫。
*文學應該有的樣子,純粹,靜
節制、安靜丶寂寞,有其必要性
*〈藏峰〉平奇中入心,不用臉書,不用lg
*憂傷是好的,是回歸看見自己(不要管別人,比較心理
*憂鬱跟憂傷並存,練習生活節奏。(意識到自己不對,如過敏會定時,反制,一定要離開那現場環境,不要讓沈浸那情緒。
*一路梳爬自己,40年來1981~一步步非突然而起。
*不快樂的打碎它,重新開始。
*好看的小說,40歲以上 有淤青,有舊傷,非理論創新。
*小說散文是連續,散文是實際不虛擬,計時,談理想回憶。放回小說。
(110.1.24)《尋琴者》隨筆摘記
p25,沒有感覺沉疴,反倒有一種失重的空茫。
p61,鋼琴,演奏者,調音師
調音師自身不必完美,衹要他有一雙耳朵,能夠聽出兩個都有缺陷的東西所發出的震動,那就夠了。
p84,音樂讓我們聽見了時間,聽見了我們自己的影子。
音樂不在鋼琴裡,而是在我的影子裡。是他告訴我,每個人都有一個與生俱來的共鳴程式。在茫茫塵世間找到那個能夠喚醒過去現在未來產生的共鳴的一種震動。
即使最孤獨、窮困潦倒、甚至瀕死的人他們都能夠從一首德布西或巴哈中得到相同的感動,因為那是我們共同的來處與去處,他說。
p112,多年來我也習慣自己是那個孤立的黑鍵,另一個白鍵似乎永遠存在於指端無法企及的邊緣之外。
p114,43歲的棒球帽中年與60歲的林桑,同樣的間距,反復如何輪迴?
彷彿是鋼琴上相隔的兩個琴鍵,同樣的等距,在不同的音程裡,奏出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振動和共鳴。
60與80的共振,如果讓人覺得感覺寂寞和絕望,會不會是因為久未調音?反覆的出現的間隔,哪一個才最接近畢達哥拉斯的和諧律?
p221, 《尋琴者》,呼喊奔竄嘈雜的人聲漸遠在記憶的彼端竟已化成淡淡的悠揚,曾經覺得這個世界嚴重走音,也許衹是因為沒有找到聆聽的方式。
終於發現可以溫柔的親吻那些壓抑與寂寞所留下來的傷口了,最後能救贖自己的,原來仍是惟有這種旁人眼中彷彿自虐式的追求而已。
後記
上一篇:鍾欣凌與喜劇人生的和解 商周
下一篇:《腦科學權威的最高休息法》李時炯
新年快樂
牛年行大運
拂袖自在
祝老師,新的一年平安.無礙! 2021-02-15 17:4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