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顏擇雅
(108.12.14)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顏擇雅
村上春樹筆下〈小確幸〉是長期自律後的犒賞
而非扭曲的,追不到長期夢想,只能短求小確幸
〈菲律賓最懂走出舒適圈〉外匯政策和無親二代的代價
〈別亂鼓勵大膽走出去〉提醒地球是平的,學習動機才是重點
〈要有創業腦〉有危機意識、學會謙虛、擴大視野、凡事正向思考
〈麥當勞啟示〉早年文化素養建立的見賢思賢。
喜歡顏擇雅,閱讀她的論述,也誘發著不同的視角和思維
在她的文字中,看得見博學的堆累,在閱讀她的專欄和著作中,增廣見聞。
《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逆向鼓勵台灣,我們不差。
(隨筆摘錄
p55,別亂鼓勵大膽走出去
資訊科技進步海外居住經驗已不見得會帶來國際觀。
出國收穫多寡,最重要因素往往是學習動機。
若只為一張文憑,其收穫就是一張文憑。
賈伯斯19歲的印度行,讓他學會直觀,養成迥異於其他科技人的思考方式,前提是他本就是為了心靈追求而去印度。
p35,菲律賓最懂走出舒適圈。
菲律賓輸出能力,一開始是無心插柳,60年代美國出現護士荒,菲律賓因為具備語言優勢,就有大批護士赴美工作,他們省吃儉用將收入匯回補貼家用,政府馬上意會過來,這是賺取外匯的捷徑,在1974年把人力外移變成政策,先輸出營建工人和船員到波斯灣國家,在輸出家事工作給香港,臺灣引進菲傭則是1992年。
但付出的更大代價卻是分裂家庭。政策實施40年,有兩代小孩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爸爸或媽媽在身邊。無親二代努力學習,目標師傅還外賺錢,好讓爸媽回鄉享福,這樣下一代就會是無親三代。
村上春樹筆下,小確幸必須與自律互為表裡:「想要在日常找到自己的小確幸,多少需要一些必須遵守的個人規範。」給的實例是「耐著性子激烈運動後,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
這就要講到他天天跑十公里的超人紀律。孤獨長跑是他鍛鍊體魄的方式,每天跑跑跑,是為了每天寫寫寫。他數十年如一日,總是四點起床,一寫就五、六個鐘頭,不寫小說就寫隨筆,做翻譯。下午跑步,其餘時間聽音樂、閱讀,每晚九點上床。靠這種紀律,才年年有新作問世。
換句話說,村上春樹心目中的小確幸,其對應是「充滿未知的大奮鬥」。正因他在專心寫作時無法確知作品成敗,專心跑步時亦不知身體哪天會老朽不聽使喚,一杯區區冰涼啤酒才成為小確幸。
然而,「小確幸」一詞來到台灣,卻跟「必須遵守的個人規範」完全無關了。它成了「大夢想」的相反詞,不敢奢求大夢想,只能追求小確幸。
〈麥當勞啟示〉
五年級世代如我,童年外食經驗很少,因為當年的平價外食只有攤子,大人怕小孩吃了會感染B型肝炎。就算全家上館子,也輪不到小孩決定餐館,更別說小孩自己點餐,生日派對更是沒聽過。
一九八四年一月,麥當勞來到台灣,從此改變一切。店內設置遊樂設施,消費還附贈玩具,讓小孩從學走路開始,就成為家庭外食的決策參與者。麥當勞帶來的不只有美式飲食,還有尊重兒童的美式價值。
說麥當勞只帶來美式飲食是不公平的,它也帶來一種可複製的做事方式。有了這套方式,披薩、豬排飯、涮涮鍋都可快速發展成連鎖餐飲,台灣人的飲食從此變多元,也變平價。
不只飲食,整個服務業的品質也都因為麥當勞而大舉提升。它處理客訴的技巧、對清潔的要求,都成為新標竿。台灣人一旦使用過麥當勞每二十五分鐘清潔一次的洗手間,就無法再忍受其他公用洗手間的低標準了。
甚至,在提升公德心方面,麥當勞的貢獻也勝過政府宣導。李登輝一九七八年當上台北市長,年年大力推行排隊運動,但台北人搭公車的秩序,依然好像北港朝天宮過年搶頭香一般混亂。
原因很簡單,排隊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習慣,是不可能光靠宣傳就有成效的。四十歲以上的台灣人,最初自主排隊的經驗應該都發生在麥當勞。麥當勞帶來一套人群控制技巧,讓當年沒排隊習慣的台灣人乖乖排隊。後來,這套技巧也為其他單位所用,排隊場合變多,台灣人就養成排隊習慣了。
麥當勞來台三十一年,台灣已從它身上學到很多。如今,它在台灣將從直營改成授權,我們與其悲嘆市場高成長的榮景不再,不如積極點,想想麥當勞是否能為當前的台灣帶來一些啟示。
光看麥當勞創業史,就可以帶給我們許多啟示。偉大企業家幾乎都是年富力強就創業,麥當勞卻是大例外。這家偉大企業背後的偉大創業家柯洛克(Ray Kroc)是年老體衰才創業的。
柯洛克在五十二歲時,只是個事業遇到瓶頸的歐吉桑,身體亦不硬朗,患有糖尿病和關節炎,已摘除膽囊與甲狀腺。一九五四年,他第一次走進麥當勞兄弟經營的漢堡店,眼睛一亮,就想:「這是我下一個要賣的東西。」
他大半輩子都在做推銷,剛好他代理十幾年的奶昔處理機遇到強勁對手,銷售大跌,這時他發現了麥當勞,就跟老闆毛遂自薦,要幫忙推廣加盟。
當時,麥當勞已有八家分店。到了一九六一年,柯洛克把它推廣成兩百家的規模。他認為這只是開始,麥當勞兄弟卻沒有類似的生意頭腦。柯洛克只擁有加盟代理權,拳腳伸展不開,只好借錢把股份全買下。這時,他才總算擁有麥當勞經營權。
五十九歲對別人來說已在等待退休,柯洛克的人生卻才剛開始。到了一九八四年,他以八十二歲高齡過世時,麥當勞已發展成擁有全球七千五百家分店的巨無霸。
可別以為麥當勞的知名工作模式是柯洛克原創。一九二一年創立的「白色城堡」餐廳,便已建立標準化的漢堡規格,且在柯洛克還沒發現麥當勞之前,麥當勞就已經具有菜單精簡、出餐快速、單價便宜、環境清潔和取餐找位皆自助的營運模式。
吉祥物「麥當勞叔叔」是華府加盟店原創;旗艦產品「大麥克」是匹茲堡加盟店原創;帶來滾滾錢潮的「快樂兒童餐」,則是中美洲瓜地馬拉加盟店的原始概念,再由總公司外包給廣告代理商去做產品規劃。
不靠原創,那柯洛克憑什麼成就麥當勞霸業?
首先,他贏在視野與經驗。他在一九五四年走進麥當勞之前,已有三十年餐具推銷生涯,走遍美國看過大大小小餐館。他一眼便看出麥當勞模式可以大量複製,而麥當勞兄弟卻看不出來。
其次,在推銷生涯中,他也看過太多被剝削的加盟業者。因此他一開始推廣加盟,就一直在替加盟者著想。
一九六一年,公司還在高負債狀態,他就設立漢堡大學(Hamburger University),幫加盟者培養人才。當年不習慣排隊的台灣消費者突然學會排隊,就要感謝漢堡大學傳授給分店經理的人群控制技巧。
因為替加盟者著想,他才會在美國速食業群雄蜂起的六○年代投入大量行銷資源,例如麥當勞叔叔的電視廣告、快樂兒童餐的附贈玩具。
也是為了支援加盟者,柯洛克一買下麥當勞經營權,就專設一個實驗室,專做各種流程優化的研發:食物儲存與烹飪的流程、應付特殊狀況的流程。高效率的做事方式雖不是由他原創,他卻總能要求實驗室把它研發到最先進,勝過競爭對手。
麥當勞的成功故事告訴我們,創業不必年輕,亦不必是發明者。邁入中老年的創業者或許體力稍遜,卻有年輕人最缺乏的視野與智慧,也較懂得替別人著想,只要再加上不服老與不服輸,亦可成就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