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29 16:00:03jean

電影》一念無明

(107.11.5)
人受情感的牽引,當自己無法抒解壓力,
快速文明的混沌世界,我想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無明中
〈一念無明〉演譯躁鬱症的故事!
長期獨自照顧媽媽,病人的喜怒無常,照顧者精神壓力大沒有出口
不能承擔的心,縱然痊癒,在環境的孤立中,靈魂恐將再次失去?
「把病人送去精神病院,
把老人送去安養院。
不是什麼都可外判給別人做!」
當失去了全世界,
一個逃了一輩子的父親,語重心長的說:
「其實當個仆街很容易,不想處理的就撒手不管。
放在一旁。眼不見為淨。
然後給自己幾十個藉口。說自己沒有錯。沒辦法,已經盡力的。
但是這是我的兒子。
我活了大半生,什麼都逃避。
避到追不回來。
懂得了後悔,已沒有用。
我活了六十幾歲了。
如果再這樣活下去。
我會恨自己一輩子。
不是什麼都可外判給別人做。」
在片尾的字幕獨白
情緒病治療是可長期鬥爭,治療創傷的心靈,不單需要合適的治療,社區資源,還需要大眾除去負面標籤給予諒解與支持,用同理心去感受和關懷。
「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小王子安東尼聖修伯里。
隔著房間薄牆,一個純真的孩子,嗚著手訴說著《小王子》的故事
安慰著大家唯恐避之不及的躁鬱者
若是您,你的愛能給幾分?




(簡介摘錄網路)
電影《一念無明》教我的事:有時候能讓停滯的人生繼續前進的,只有放手
 
一念無明,原出自佛經《涅槃經》中,意指煩惱障。
 
從片名的的解讀上:「一念」 指念頭,一念生萬念,說的不只是一個念頭,而是不斷堆疊的思想。而「無明」就是不明白、不知道、沒有智慧的意思。片名指涉劇中人不能看清實相,在生命中不斷互相傷害,同時折磨自己,乃是出於自身的無知和執著。(節錄自發行商甲上娛樂新聞稿)
 
故事敘述男主角阿東的父親(曾志偉飾)離家開貨車,無法照顧家庭,且與主角母親 (金燕玲飾)感情不睦,長年在外流浪。於是身為長子的阿東(余文樂飾),只好獨自照顧臥病在床的母親。
 
母親對父親多所怨懟,不只將人生種種不順利怪罪於婚姻,也偏心多年避居於國外的小兒子,將所有委屈與怒氣發洩在阿東身上。喜怒無常的母親有時依賴阿東,深怕他也會如離家的丈夫與小兒子一般拋棄自己。有時又看阿東不順眼,又打又罵。長久下來的精神壓力與經濟重擔也讓阿東罹患了躁鬱症。
 
直到某日,阿東替失禁的母親沖洗,因為爭吵在浴室中發生意外,母親身亡,使得阿東強制住進了療養院。而阿東的父親在獨居多年後因為愧疚,不得已將阿東接來自己蝸居的隔板房暫住。
 
貫穿整部片的,是那個已經離世,歇斯底里的母親。而父親與阿東,兩個自覺愧對自己人生角色的大男人,只剩下對方相依為命。兩人過去的情感枷鎖以及外界對於邊緣人的歧視,如同香港的隔板房(劏房) 一樣,擠壓著兩人的生命,日益蜷曲萎縮,逼迫他們在夾縫中卑微地求生存。兩人唯有守護彼此,才有機會生活下去。
 
有時候能讓停滯的人生繼續前進的,只有放手。
Sometimes the only thing that can start a paused life is to let go.
 
在阿東的回憶裡,我們看到母親對丈夫與兒子們的執念、她的強勢主觀認定丈夫愧欠她、大兒子不成材,歸咎小兒子的離家為阿東的錯。而父親大海對於成功的執著,試圖滿足社會的期待卻失敗,不知如何扮演好人生角色的他,也與妻子一樣,放不下個人的執念,認為大環境對不起自己。是這對父母聯手打造了阿東的絕境,還進一步轉嫁到阿東的未婚妻身上。他們緊抱著各自的受害者心態,不僅造就自己的人生停滯不前,也拖累了下一代。
 
釋懷不代表我們原諒了那個錯誤,而是選擇不讓自己繼續當個受害者。
Moving on doesn't mean that the mistake is forgiven; it means we choose to stop being a victim.
 
相對於阿東無法放下執念的父母,阿東的未婚妻Jenny卻是努力地釋放自己、走向未來。原為受害者的阿東,在與Jenny交往期間,不知不覺中也變成為了加害者。身為親密的另一半,Jenny是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她在阿東住進療養院後,獨自一人扛起債務,但因著信仰,學會了寬恕,進而釋放了自己心中的恨。未婚妻當眾向教友與阿東的那段心痛剖白,以及阿東恍然大悟自己的過錯之後,在商店裡狂吃巧克力那段戲更是震撼人心。
 
這世界越是冷漠,越是需要有人守護那難得的純真。
The indifference of this world is the exact reason why rare innocences need to be protected.
 
當個人與家庭分崩離析時,外界的支持與同理心多少能夠給予受困者一線光明。片中的隔板屋鄰居小學生,余生,成為了阿東在這個社會上唯一的知己。
 
兩人最愉快的時光,就是待在大樓天台上,遠離塵囂,互相傾訴心事。他給予阿東真摯的友誼就像是小王子童書中的狐狸之於小王子一樣。在阿東再度崩潰時,余生隔著牆、瞞著現實市儈的母親,對阿東輕聲唸著小王子的故事,點出了大人們早已經遺忘的真理:「真正重要的東西,眼睛是看不見的」。
 
喜歡在天台種植蔬菜的他們,曾經討論過若這個環境不適合植物生長「那我們就要想辦法讓環境變成他們可以生長的樣子啊!」余生天真單純的想法,卻點出了所有受害者的契機:也就是去嘗試扭轉自己的環境,讓自己不再受害、讓自己勇敢成長。
 
佛經所說的「一念無明」,日夜在真實世界裡不斷上演,不管是家人之間的怨懟傷害;或甚至在婚姻、職場上的短兵相接,時常源自於個人的偏見與執念。若缺乏自覺,我們認定自己受害者身份的同時,也時常無知地成為了加害者。
 
在這個瘋狂的世界裡,幸好我們還能透過孩子的眼、孩子的思維,提醒著我們:在傷痛之後,還能選擇被療癒、還能選擇釋懷、重新開始。把自己掙脫出受害者心態,主動改善眼前困境,這或許也是一種超脫輪迴業障的光明之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