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2 08:27:30jean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106.8.21) 
凌晨五點,我讀完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曾經閱讀,迷惘的又闔上書
也許因緣所至,再翻閱的當下,彷彿找到連結的樂趣
說是讀完,心仍是一知半解,雖然每篇一章,我已分開細讀幾遍,
甚至用對話的方式寫下自己可以做到什麼,仍無法清明所以疑惑?
做自己,目的論,過去一切,不影響未來
不迎合他人的喜怒哀樂,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舞著一連串的刹那,活在每一個充實的「當下」
「世界無比單純」我的世界靠自己定義、也只有自己能改變
《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
(一)否定心裡創傷
*不是「世界」複雜,而是「你」把世界變複雜了,我們都居住在一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裡
*佛洛依德的決定論認為「過去」所發生的因,決定「現在」的果
但阿德勒否定心裡創傷,他認為,不要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它
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所發生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
*目的論的前提,「人是可以改變的,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型態」
但我一直沒辦法改變,是因為自己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
*要有捨棄現有生活型態的決心,你的人生決於「當下」的自己
*蘇格拉底和阿德勒都是用對話式傳達他們理念
蘇格拉底由柏拉圖將他的學說和論述寫成《對話錄》流傳後世
一直已來,習慣現在心裡的創傷,是因為過來經驗累積而來
雖然對阿德勒的目的論有問號,但學要接受的原因, 是「想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改變一直存在的負面思維!
非常認可,離開舒適圈的不安,還是保持原狀,心的拉扯, 單純的目標,該做的事,明明就在眼,前卻又拼命替自己找一堆不去做的理由,缺乏勇氣,是自己停滯不前窩囊的原因
在讀《心態致勝》亦是撞擊自己,不要蹉跎了,當下執行規劃已久的計劃
(二)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自卑感,由阿德勒開始的,德文中是由「價值」「較少」「感覺」組成
也就是說跟「價值判斷」有關
如果不和他人比較,主觀的自卑感不存在
當有了價值轉換,原本你主觀認知的缺點,還是有相對應的長處
我們重新選擇生活型態,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卻可以改變主觀解釋
且,只要用對了,即是自卑感,還可以成為努力與成長的催化劑
人際關係軸一旦有「競爭」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無法逃離不幸
自卑和優越的情結都在此表現,也許也會用不幸或憤怒展顯表達,
不管勝負,競爭和勝負,必定比較,心必無法安寧
間接害怕和別人有牽連,不想在人際關係中受傷
阿德勒說,人生並不是與他人竸賽,只要向前跨步就行,才是價值所在
亦說,要做到用「夥伴」的角色看待處之,雖然改變主觀解釋,自己較淡然,
但心仍有問號能做到嗎?也懷疑要這樣嗎?
有時會有被當成「敵人」的感受,不想強出頭
不想迎合他人的情緒,選擇沈默以對,不隨之起舞,用時間淡之
(三)割捨別人的課題
關於自己的人生,你所能做的只有「選擇一條自認為最好的路」,別人要對你的選擇做出什麼樣的評論,這是別人的評論,你是無法干預的。
就所謂的「分離」,正因你在意別人的眼光和對你的評價,所以才會不斷尋求他人的認同。
對於提供協助(對他人.家人.小孩),可是絶不能進一步介入,一句諺語說「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卻不能強迫牠喝水」
當我改變的時候,變的只有自己而己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人討厭,
如果你無法不在意他人對你的評價,將依尋他人的認同而無法做自己
被人討厭的勇氣,自己無法100%做到, 
但可以做到,當自己認知這件事要堅持時,就不在意別人的評價!
對家人.小孩,提供協助,要減少,要放下, 不能強迫馬喝水
(四)世界的中心在哪裡?
(五)認真活在「當下」
*甘於平凡的勇氣,平凡並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誇讚自己的優越性
*人生是一連串的點,一連串稱為「現在」的刹那,我們只能生活在「當下」
*所謂的人生,就像一圈又一圈跳著舞,跳著的每一個瞬間,成為一連串的刹那,當你回過神來,才會發現,原來已來到這裡,而在跳舞的「當下」是充實的,就已經足夠
*人生中最大的謊言,就是沒有活在「當下」,沈溺於過去,不斷張望未來,讓自己所有的人生都映照在微弱的燈光下,還以為自己看見了些什麼,無視於「當下」只顧著摸索那根本不存在的過去和未來,在自己人生中每個無可取代的刹那
*「貢獻他人」這顆「導引之星」就算有人討厭你,只要朝著它前進,就有幸福,活得自由
*「我的力量無窮大」,所謂世界,不是其他什麼人可以幫我改變的,而是只有「我」才能改變它,必須有人開始去做。就算其他人不配合,也和你沒關係。
做自己「活在當下」舞著一連串的刹那,
我的世界靠自己定義、改變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嫌われる勇気:自己啓発の源流「アドラー」の教え
作者: 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譯者:葉小燕
作者簡介:岸見一郎
  哲學家。1956年生於京都,居於京都。高中開始以哲學為志向,進入大學後,經常成為老師家中的不速之客,不時與老師展開唇槍舌戰。京都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結業。除了專攻哲學(西洋古代哲學,尤其是柏拉圖哲學)外,1989年起開始研究阿德勒心理學。積極從事阿德勒心理學及古代哲學的著述、演講,並擔任多家醫院精神科的「年輕人」心理諮商,同時也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的諮商師與顧問。
古賀史健
  自由撰稿人。1973年生。專門以聽寫記錄的方式從事書籍撰寫,參與過許多暢銷的商業書刊,以及非小說類書籍的出版。所撰寫的訪談稿,向來以臨場感及節奏感十足而頗受好評。
譯者簡介:葉小燕
  日語教學與翻譯工作是我快樂的泉源。目前為兼職譯者、日語教師、臺灣高等法院特約通譯。
序  後記  跨出那一步的勇氣
  我的人生之中,有過這麼一段際遇:那是不經意拿起的一本書,讓我從隔天一早開始所見到的景色變得全然不同。
  1999年冬天,當時才二十出頭、還是個「年輕人」的我,非常幸運地在池袋的書店遇上了那本書。那就是岸見一郎老師的《阿德勒心理學入門》。
  他以淺顯易懂的用詞,說明了一些深不可測、而且徹底顛覆社會常識的思想。
  像是否定了創傷的存在、以目的論取代原因論這種簡直有如哥白尼革命的論點。這對當時已經在佛洛伊德或榮格學派的學說中感受到一點異樣的我來說,是一大衝擊。究竟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誰?為什麼自己竟然不知道他的存在?我四處蒐購與阿德勒相關的書籍,開始沉迷其中。
  但是我發現了一件事。我所探求的不單單只是「阿德勒心理學」,而是岸見一郎這位哲學家去蕪存菁後的「岸見阿徳勒學說」。
  岸見老師以蘇格拉底或柏拉圖這些希臘哲學家的思想為根基所介紹的阿德勒心理學,讓我了解到阿德勒所研究的不只限於臨床心理學,他還是一位思想家與哲學家。例如:「人,只有置身於社會的脈絡中,才能稱之為『個人』。」這段話就如同黑格爾所說的一樣;另外,對於主觀解釋更重於客觀事實的部分,又有如尼采的世界觀;其它還包含了更多可以與胡塞爾或海德格的現象學相通的思想。
  此外,以這些深具哲學性的觀察為出發點,阿德勒心理學還挑明了「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上的煩惱」「我們由這一瞬間開始就能改變,而且可以變得幸福」「問題不在能力,而在於勇氣」……讓我這個苦惱困惑的年輕人有了完全不同的世界觀。
  儘管如此,我身邊幾乎沒有人知道阿德勒心理學。不久,我下了一個決定,希望「有機會可以和岸見老師共同出版一本阿德勒心理學(岸見阿徳勒學說)的代表作」。我連絡了幾位編輯,引頸期盼那一天的到來。
  後來,總算有機會可以與住在京都的岸見老師會面。但這已經是二○一○年三月的事,距離當年拜讀《阿德勒心理學》早已超過了十年以上。
  那次會面中,岸見老師表示:「蘇格拉底的思想是由柏拉圖所記述留存的,我希望自己可以成為阿德勒的柏拉圖。」而我則毫不猶豫答覆老師:「那麼,就由我來擔任岸見老師的柏拉圖。」因此成為了創作本書的開端。
  單純又普遍的阿德勒思想,或許動不動就被大家認為是理想論,隨口把一些事說得好像「理所當然」似的,甚至倡導那種根本無法實現的理論。
  於是本書決定採用年輕人與哲學家對話的形式,將讀者們可能有疑惑的部分精心安排在其中。
  如同書中所描述的,要身體力行、實踐阿德勒思想,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這當中或許有一些說法和建議會讓你無法理解、難以接受,甚至想提出反駁。
  然而就像十多年前的我一樣,阿德勒思想的確有改變人們一生的力量,關鍵在於你是否擁有跨出那一步的「勇氣」。
  最後我要衷心感謝岸見一郎老師,把我這個後生晚輩當成朋友看待;編輯柿內芳文先生,以超乎常人的耐力在身邊支持我;羽賀翔一先生,用精緻的插畫讓本書的故事躍然紙上;還有各位讀者的支持。
  感謝各位。
古賀史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