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6 08:17:46jean

講座〉閱讀‧日常-郝廣才說故事

(106.6.17) 講座〉閱讀‧日常-郝廣才
〈閱讀‧日常〉聽郝廣才「說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花了五年,寫了《今天》和《有一天》
現在的他,突顯閱讀累積的張力,成為了說故事的高手,講座中充滿歡樂!
分享的故事寓意深遠,凱撒琳蚊帳、萊恩.赫傑克非洲挖井、嘉達為流浪漢在電線杆穿衣服,孩子單純的心,讓愛傳播、分享、持續
台灣還在觀井,這世界不能只透過被動得到知識,要主動學求知
在資訊氾濫的如今,有時候事情的真偽,在人云意云下,失去思辯
黑暗、光明同時存在,邏輯,訓練腦袋思考,而不全然相信,思考合理性
在結構中成立 → 發展中發揚光大 → 在革命中顛覆
每一領域都有其規律、結構
沒有天馬行,自制力=創造力
他舉例《不要急著吃棉花糖》三分之一延遲享樂是最後成功的人
另實驗,在被騙後,對人失去信任時,更下降比率或改變
所以除了自制,誠信亦是重要特質!
教育,閱讀是「說故事」的底蘊;是改變人生的基礎
人生、事業,是沒有終點的,要找持續、熱情的事
故事,是複利、幾何、是累積
職業,要樂觀的行業,是永續善循環

待讀《今天》, 《有一天》


 


(摘錄博客來)

《有一天》 序  導讀
有一天的改變,等待你的行動!
  真實的故事,說不完;真實的夢想,數不盡。
  我們都需要真實的故事,因為我們擁有真實的夢想。
  《有一天》是繼《今天》後,又一部真實動人之作。這本書除了帶你回到創造歷史的開端,更引領你掌握改變世界的關鍵。72個故事,每一個都有屬於它的關鍵詞和格言,如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和座右銘。
  有一天…….
  「行動」成真,六歲男孩萊恩用自己賺的零用錢,在非洲蓋水井……
  「天使」出現,八歲女孩嘉達把衣服綁在電線桿上,在寒冬中送給街友溫暖……
  「改變」成功,搖滾歌手大衛鮑伊,用歌聲扳倒柏林圍牆……
  「善行」同樂,舊金山集合全市民的力量,圓五歲孩子的英雄夢……
  「救援」無懼,溫頓安排一列列火車,載著六百六十九位猶太孩子,逃離納粹的魔掌……
  「良心」挺身,一群飛機旅客拒繫安全帶,阻擋一個難民家庭被拆散的命運……
  「夢想」實現,保羅費雪發明超越極限的太空筆,成為現代工藝代表作……
  「幻想」不朽,《彼得潘》作者用純真童心,創作永存於大人心中的夢幻島……
  「轉型」勝利,西班牙彭特韋德拉市禁止汽車行駛,換來人口的幸福成長……
  關鍵詞,是一把鑰匙,為你打開洞察世界的窗。當你讀著這些故事,你正藉由他們的人生,反思、探索、了解自己;你正在學習他們的成功關鍵和失敗經驗,開拓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你和他們「不一樣」,因為你有自己的專長、夢想、人生;你和他們都「一樣」,因為他們有的智慧、努力和堅持不懈,你都具備!
  當你讀完這本書,請記得你也擁有創造改變的關鍵鑰匙。有一天,你可以成為故事的主角,因為你是夢想的主人!
Action  行動的水滴才能匯流大河!
 
地底的水如何成為生命之泉?
 
要有井把水引上來。愛,如果沒有行動,如同藏在地底的水。
 
在加拿大肯普特維爾(Kemptville)的六歲男孩萊恩.赫傑克(Ryan Hreljac),他聽老師說:世界有些地方連乾淨的水都喝不到,居民為了取水,一天要走二十公里,而且是又髒又臭被汙染的水。小孩很容易生病,死亡率很高。但只要有七十塊加幣,就可以在非洲挖一口井,讓一村子的人有乾淨的水喝。
 
萊恩第一次知道,有人會因為沒有乾淨的水喝而死亡。從小他打開水龍頭就有水,要多少有多少,給狗狗洗澡、澆花、洗車……都是清潔的水,他做夢都沒想到,喝一口乾淨的水對有些人是像做夢一樣!
萊恩決定要行動。他跟爸媽要錢,想要捐去非洲挖一口井。爸媽稱讚萊恩有愛心,但建議孩子可以憑自己的力氣去賺這七十塊。
 
萊恩開始行動,幫爸爸洗車賺一塊、幫媽媽擦窗戶賺一塊、去爺爺家撿松果賺一塊、到鄰居家幫忙做東做西,一塊一塊賺,努力四個月,終於存到七十塊。
 
1998年4月下午,媽媽要帶萊恩去「澆水桶」Water Can基金會捐錢,他們專門幫助貧窮國家建立安全的水資源。萊恩穿上最帥的衣服,還打上蝙蝠俠領帶。上午他先跟媽媽去辦公室。幫忙削鉛筆、倒垃圾,媽媽的老闆捐給他五塊,他立刻收進放捐款的餅乾盒。下午,萊恩帶著餅乾盒到了「澆水桶」,才知道七十塊只夠買一個人工幫浦,挖一口井至少要兩千塊。
 
六歲的萊恩說:「喔,那我要再多做一些事!」他小小的腦袋,根本沒在計算這筆錢有多大?他一心想的,就是多努力,早一天能在非洲挖井,當地的人就早一天能有乾淨的水喝。「澆水桶」把萊恩的心願公布在網站上。十元、二十元,一筆筆小額捐款像雨點從天而降,流向「澆水桶」。
 
一年後,在烏干達一口新開的井,冒出清澈乾淨的水。村民歡呼跳舞,這是萊恩為非洲開的第一口井。
 
2000年7月27日,九歲的萊恩來到烏干達的艾桂村,親身看到他開的井,村民列隊在路的兩旁,歡迎這個帶來希望的小英雄。兩條長長的人龍,一眼看不到盡頭。當地政府宣佈這一天從此為「萊恩日」。萊恩到現在,已經募集超過兩百萬加幣,在非洲、亞洲、南美洲十六個國家,開鑿九百九十二口井,讓八十五萬人有乾淨的飲水。
2003年5月,溫哥華國際衛生會議請萊恩演說,談乾淨的水對開發中國家的重要。會議還特別邀請萊恩在烏干達的筆友,跟他一樣十二歲的吉米.阿卡納(Jimmy Akana)來做見證。沒想到剛好烏干達發生內戰動亂。萊恩的爸媽替吉米要求加拿大給予人道救援。法院判定吉米可以永久居留加拿大,他從此住在萊恩的家,等於被萊恩的爸媽收養。吉米在學校很用功,他說希望長大成為律師或老師,好幫萊恩一起改變世界。
 
六歲的孩子發願,果然改變世界,這當然是奇蹟。但這是天上掉下來的恩賜嗎?不是,是萊恩爸媽的教育,培育了這個奇蹟。馬克和蘇珊教萊恩的是,愛不只要有心,還要有行動,要自己起而行動!
 
「在高牆和撞向高牆的蛋之間,我永遠站在蛋這一邊!」村上春樹好會說、說得好。我想每一隻鳥,在牠張開翅膀前,都是一個蛋。蛋,很脆弱,要保護。我們不要叫蛋去撞高牆,而要孵化牠,讓牠翅膀長成,飛過高牆。
 
Angel  天使最常出現的面貌是小孩!
 
一滴水怎麼變成大河?
 
一滴水滴,不管多小,只要能往前流動,就能結合其他水滴,匯集成大河,滋潤大地。
 
2015年11月15日,住在加拿大哈里法克斯(Halifax)的嘉達(Jayda Smith-Atkins),在這一天過八歲的生日。許願、吹蠟燭、吃完蛋糕,媽媽說要再給她一個驚喜,帶她去商店買她早就想要的那件外套。
 
嘉達提著新衣走出商店,雖然街上氣溫冰冷,但得到心愛禮物的她,像個快樂的暖暖包,一點兒都不感覺冷。這時心裡暖呼呼的她,看見一個叫凱文(Kevin)的流浪漢,躺在街邊抖個不停。她像鴨子看到水,本能的走過去,問:「我能為你做點什麼嗎?」
 
「沒什麼,我只是有點冷。」
 
哈里法克斯的冬天也難熬,經常氣溫在攝氏零下二十度,每年一定有幾十個流浪漢撐不過。
嘉達拉住媽媽回頭走,小女孩想做什麼?要媽媽買衣服給凱文保暖嗎?
 
是的,但是她退還自己的新外套,用退回來的錢為凱文買了一件外套和帽子。穿上新衣、戴上新帽的凱文一直說謝謝,「如果不是你,我真的不知道能不能熬過這個冬天!」
 
暖暖包這下變成小太陽。嘉達跟媽媽說:「我要讓街上的流浪漢都能度過冬天。」
 
「哈里法克斯大概有一千個流浪漢,我們沒有能力給每個人買新衣。」
 
「那我們可以把多出來不穿的衣服送給他們啊!」
嘉達和媽媽開始向鄰居收集舊衣服,並且把衣服清洗乾淨,整理完好,其實跟新衣也差不多。問題是,怎麼把衣服送到流浪漢的手中?怎麼給予的善意,又不使接受者的自尊減失呢?
 
嘉達把衣服「穿」在電線杆上,並且別上一張大大的卡片,寫著:「我沒有迷路,如果你有需要,請帶走我!」
 
她在對街等待,看到流浪漢看了看卡片,把衣服從電線杆拿下來,穿在身上。「Ya!」嘉達跳起來,擁抱媽媽,她「發明」了一個簡單又顧及尊嚴的助人方式。
嘉達的熱情心跳振波,使其他愛心也強烈跳動,形成共振!她像高舉大旗的聖女貞德,一馬當先。同學紛紛跑來加入她的隊伍,一起收集、整理、給電線杆穿上衣服。舊衣服從四面八方送到這群天使軍團的手中,大人也加入嘉達媽媽的運輸隊,負責開車帶孩子去更遠的地方,為電線杆穿衣服。
 
加拿大有些地方實在太冷,一下車如同踏進冰庫。小朋友有時候還會凍哭,但他們看到穿在電線杆上的衣服被人穿上,為人保暖,他們是邊開心邊流鼻水和淚水。大人把小朋友的行動傳上Facebook,不只引起廣泛的共鳴,更棒的是帶動了行動,如同一場愛心接力,一棒傳一棒。許多人學嘉達把衣服穿上電線杆,有的還是全新的呢!當人被充分尊重,自然會自重。對應孩子的愛心,流浪漢默默形成一個良心協定。每個人只會拿走一件衣服,其他冬衣留給別人。
 
穿暖還要吃飽,嘉達她們現在除了為電線杆穿衣服,還在衣服口袋裡塞了一張價值五塊加幣的熱食券。
 
水滴不滿足於只變成小河,它要變成大河,穿越沙漠。有人說河再大也穿不過沙漠。不,水滴可以吸收太陽的熱,蒸發升空,集合其他水滴,形成雲朵,飄過沙漠,變成甘霖,降落在需要它們的土地!
 
我們不只要教育孩子有善心,鼓勵他有善行,更要在行善同時顧及受者的尊嚴。孔子說:「不食嗟來食!」就是講這個道理。我從小外婆告訴我:「給人東西時,手心要朝上,不可以朝下!」慷慨不是施捨,是發自內心的善良。
 
Business  生意差是人差,企業強是人強!
 
成長、改變、突破的定義是什麼? 
 
做你沒做過的事叫成長,做你不願意做的事叫改變,做你不敢做的事叫突破。
 
2004年10月21日,全球最大的積木玩具公司,世界知名的「樂高」LEGO,宣布由納斯托普(Jørgen Vig Knudstorp)接任CEO。大公司換新執行長有什麼特別?
第一,樂高是大公司沒錯,大公司如果有洞,通常是填不滿的大洞,樂高此時面臨倒閉。
 
第二,擁有樂高的克瑞斯坦森(Kristiansen)家族,是丹麥的首富。納斯托普不是這個家族的人,第三代的掌門人克伊爾(Kjeld Kirk Kristiansen)外號KKK ,請納斯托普來取代自己。
 
第三,納斯托普要接掌世界最大,但快要倒下的玩具公司,而他只有三十六歲。
 
丹麥小鎮比隆的木匠奧勒(Ole Kirk Christiansen),1932年8月10日在這裡開了自己的小舖,做出第一件木製玩具。當時世界經濟大蕭條,丹麥景氣更差。奧勒接不到生意,只好辭退工人。禍不單行,妻子也因病去世,留下四個孩子。
 
但奧勒韌性十足,咬牙苦撐,他決定專門做兒童玩具。兩年後,他給公司取名LEGO,就是丹麥語Leg-Godt,意思是「玩得好」。
 
二次大戰爆發,德軍占領丹麥。丹麥禁止進口玩具,而且禁止使用金屬製造玩具。這下樂高生意變好,正當發財時,結果工廠火災,全部燒光。奧勒好像習慣承受打擊,他帶領家人和員工從頭幹起。即使在戰爭期間,他對品質也不鬆手。有一次他的兒子哥弗德(Godtfred Kirk Christiansen)負責給一批木頭鴨子上漆,原本應該上三層漆,他只上兩層就出貨,並且向父親邀功,說他省下成本。結果被奧勒大罵一頓,要求他把全部鴨子拿回來,重上第三層漆再出貨。這個故事是每個樂高員工進來聽到的第一個教訓。現在每塊樂高規定要噴四層漆,尺寸誤差不能超過零點零二公分。
 
1957年樂高開始生產「塑膠顆粒積木」,這個石破天驚的小方塊,開放了無限的創造力。隔年,奧勒去世,由兒子哥弗德接班。公司快速穩定成長,樂高成為國際頂尖企業,家族成為丹麥首富。到了第三代,哥弗德的兒子克伊爾接班,他還被皇室封為「安徒生大使」,表彰樂高和安徒生童話一樣,能說全世界兒童都喜愛和了解的語言。
 
這麼好的樂高怎麼會出事?他們走上大企業流行走的路,叫「多角化經營」。他們模仿迪士尼,建大型的主題樂園Legoland,除了在丹麥,在英國、美國、德國連續建樂園,還推出大量週邊商品,有樂高的服飾、手錶、電玩,並且追逐流行,推出像《星際大戰》、《哈利波特》的樂高公仔。這些都是花錢大、收益小。最嚴重的是使樂高的主體喪失,失去原有核心能力,所以虧損日益擴大,光2003年,營收就下降25%,年虧兩億三千萬美金,2004年樂高裁掉一千多名員工。
克伊爾個人先投入新的一億美金,接著他交出二十五年的兵符,請三十六歲的納斯托普當CEO,自己退居後線,只做老闆,不管事,由納斯托普組新的經營團隊。
 
納斯托普上台,第一,做債務止血,把樂園賣掉,退出經營,只保留三分之一的股份。
 
第二,他把樂高的積木元件,從一萬五千個減少到七千個,生產的結構成本大大降低。再把部分產線移到東歐和墨西哥,這樣更省錢。
 
第三,他大量向外吸納創意。他舉辦比賽,得勝者可以進入樂高當設計師,現在樂高內部有兩百多個創意設計師。另外只要樂高迷有新的遊戲創意,都可向樂高提案。例如英國有個樂高迷同時也是賞鳥迷,他用樂高做出一系列特別種類的鳥,經過小朋友試玩,反應很好。樂高就推出鳥類的主題組合,而且付版稅給創作者。這等於把樂高積木當作是一種文字,你用這種文字創造出故事,交給出版社出版,成為作者,賣書抽版稅。這使得創意源源不絕。
 
第四,他用故事行銷樂高,每當有新的主題樂高上市,樂高會在有線電視推出二十分鐘的故事節目,並剪輯三分鐘的版本在網路流傳。樂高不是在賣積木,而是在賣積木創造的故事。好像賣書不是賣紙,是賣書中的內容。
 
第五,利用數位使樂高迷情感更深。每一個主題系列都有自己的網站,不斷更新內容。加入樂高俱樂部,會有免費的雜誌,分大人和小孩兩個版本。會員可以不時在網站上發現秘密情報,驚喜不斷。他們還為小朋友打造My Lego Network,如同小孩的Facebook。兒童可以在裡面交朋友、討論、分享……話題當然是圍著樂高打轉。
 
納斯托普居然在2005年就讓樂高轉虧為盈,然後年年持續成長。2014年,他推出《樂高玩電影》,創造四億六千萬美金的票房,不但電影賺錢,樂高當然也跟著大賣。樂高於2014年以市值一百四十六億美元,超越有芭比娃娃的美泰兒(Mattel),成為世界第一大玩具公司。2015年超越法拉利跑車,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品牌的第一名。
 
納斯托普是樂高的韓信,但樂高的劉邦——克伊爾並沒有為難他,他們賓主關係良好,是忘年之交。是的,樂高自我定位的使命是在「啓發、培養未來的創造者」,就是要讓兒童玩得好,從玩中學會創造。而樂高的故事,對任何企業,尤其是今日的台灣企業,更是最該仔細聽、最該認真想的故事!
 
Different  要有不一樣的人生,要走什麼路?
 
天下的媽媽是一樣的嗎?
一個媽媽能照顧好五個小孩,每天為孩子和老公做晚餐,晚上六點到九點,家裡不准用電腦、不准滑手機,五個孩子全部上床,她才收郵件。同時,她是價值八百億美金公司的CEO,她每年為母公司賺入六百億美金。這樣的媽媽是不是最酷的媽媽?
 
這不是電影裡虛構的媽媽,是真實活生生的女人。她叫蘇珊.沃西奇(Susan Wojcicki)。蘇珊畢業於哈佛大學,學的是歷史和文學。之後,她在加州大學修經濟學碩士和MBA。1998年,她和丹尼斯.卓伯(Dennis Troper)結婚,兩人買下六十萬美金的新房。為了減少房貸的壓力,她把三個房間和車庫租給兩個史丹佛大學的研究生,一個叫賴利.佩吉(Larry Page),一個叫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他們兩個租蘇珊的房子,是要搞一個搜尋引擎公司。是的,他們倆搞的叫Google。
 
1998年9月4日,Google正式誕生,地點就在蘇珊家的車庫。Google每月要付蘇珊一千七百美元的租金,他們可以用浴室和洗衣機。佩吉和布林邀蘇珊加入Google,她當時在英特爾(Intel)工作,小小的Google只是許多搜尋引擎中的一個,所以她想都沒想就告訴佩吉和布林,「乖乖付房租吧!」
 
1999年有一天,Google當機,蘇珊發現沒有Google她無法工作,其他公司無法取代Google的服務。當時懷孕四個月的她辭掉英特爾的高薪工作,加入Google,成為第十六號員工,頭銜是市場經理。但是她沒有薪水,沒有經費,沒有手下,是一個十足的光桿將軍,而且她是全公司唯一的女性。
 
沒錢怎麼打仗?她先和大學連線,讓大學的網頁免費嵌入Google的搜尋工具,成功在大學網頁建立灘頭堡。她還修改Google的商標和主頁面,現在每逢節日或名人紀念日,Google就會呈現特別製作的漫畫,這是她的創意。蘇珊生第二個孩子時,提出網路廣告作戰計畫Adsense,也就是自助式廣告平台的概念。原本Google的廣告是在搜索出的頁面放廣告,按點擊量付費,沒人點就不用付錢。蘇珊把這個模式延伸到廣大的部落格和所有商業網站,與別人共分廣告收入。她不跟人搶,而是結盟。關鍵是Google Adsense能分析各個網頁,提供內容關聯的廣告,這樣吸引網友點擊,等於是有瞄準器的擊發,而不是盲目的轟炸,所以不但廣告能有效擊中,也不會干擾網友。Adsense每年帶給Google一百四十億美金的收入,論戰功,蘇珊是Google的隆美爾,他們尊她為「最高榮譽員工」。
另一塊新大陸也是蘇珊開發,就是Google Video。當時網路上都是文字,影片很少,他們花了很多錢,各種策略都沒用。有一天,他們想到新航路,可以從另一邊到中國。他們決定讓網友自己上傳影片,結果兩個中國大學生在寢室擺頭扭腰唱流行歌As Long As You Love Me,誇張的唱作十分爆笑。這支搞笑影片成為第一個超過一百萬點擊的影片,蘇珊以為新大陸是他們的了。沒想到殺出了YouTube,他們好不容易踏上新大陸,卻發現YouTube已經佔滿他們可以看見的地方。蘇珊向董事會承認自己被打敗,還要求拿出十五億美金來收購打敗她的敵人。問題是YouTube當時只有二十五個員工,沒有賺一毛錢,還有一大堆版權糾紛。這支游擊隊居然開價十六億!蘇珊獨排眾議,在2006年10月9日用十六億五千萬美金買下YouTube,這時她生下了第三個小孩。YouTube成長得比她的孩子快,現在價值八百億美金。
 
生第四個孩子時,她決定收購Double Click。生第五個孩子時,她接手YouTube的CEO。每生一個孩子就讓事業登上更高峰,但她從不為工作,減少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晚上六點前一定到家,親手做飯,和全職媽媽差不多。因為她,Google的女員工原本十二週的有薪假提高到十八週,準媽媽有特別的停車位,嬰兒出生加發五百美金的補助,新手媽媽有五個月的有薪產假,做爸爸的有七週的有薪陪產假……都是幫忙婦女兼顧家庭和事業所設計的福利。
 
回想起當時她如何有勇氣,懷著孩子加入Google?她說:「我當初一定是瘋了,但生命不會在完美的時刻,把完美的機會放在你面前。機會總會出現在措手不及、出乎意料的時刻。它不會放在綁著蝴蝶結的禮物盒裡,等著你打開。好的機遇風險高、挑戰大。世界變化太快,你需要在沒有足夠資訊的情況下做出決定。」
 
天下的媽媽不是一樣的。偉大的媽媽,有不一樣的偉大;糟糕的媽媽,是一樣的糟糕!
(查,郝廣才,摘錄故事)





法律系出身到台灣繪本教父》郝廣才:夢,要專心做;路,挑難的走 
2015.12.07  商周
 
台灣以壓低成本接單代工為經濟主力的時代,眼看著已經要過去。下一個經濟模式和新盛產業在哪裡?在某些人(包括政府)眼裡,「文創」是一條值得考慮的路!
但事實上在多數人眼中,「文創」可不是金雞母。多數父母聽到兒女當上醫師、律師,鐵定很高興;但是若兒女要成為作家、編劇、導演、音樂家…就很難笑起來了。
到底有志投入文創人才要如何培育養成,如何走出一條活路?我相信,沒有人比格林文化發行人、兒童繪本創作者郝廣才,更有資格和說服力回答這個問題了。
學習要無限多元–經營和創作的共同前提
通常,創作人要天馬行空,經營者要腳踏實地,郝廣才竟可以身兼兩者,而且都做得非常成功。他在大學時既不是學管理,也不是學文藝,他是學法律。沒有學院訓練的基礎,是否是劣勢呢?大學讀法律,白讀了嗎?
郝廣才回憶,在他高中的時候,因為看了好萊塢法律片,曾經對法律事業有憧憬,在大學讀法律的時候,收穫也很充實。但是後來還是發現創作是自己長期的愛好,以文化創作提升社會的美感、人文素養,也是自己對社會最深的使命感,所以最後還是沒有走法律事業。
那法律系白讀了嗎?郝廣才先生的答案是堅定的「不」。
因為在大學讀法律系財法組,有修經濟、財務、會計方面的課程,後來要管理公司就派上用場,不必從頭學起。另一方面,因為大學讀了經濟方面的科目,所以會思考市場、需求、供給、價格等問題。
當郝廣才選擇事業經營方向時,經濟學給他很大的啟發。他知道,如果做文字為主的兒童文學創作,只有國內市場(頂多加上中國),很難擴大規模,把產品做精美。但如果是做圖像為主的繪本創作,就很容易在全世界銷售。尤其在歐美,繪本的價格可以到台灣的兩三倍。郝廣才認為做繪本,可以突破限制,有更大的利多。
「其實,大學就是文化、素養、思維訓練的重要階段,如果在這些方面有所收穫,就不可能是白讀。」郝廣才說,「尤其,創作和經營都需要大量的知識,無邊無界。經營出版事業,可能會出版音樂家、科學家、醫生的故事,如果不是隨時能用知識根柢跨越領域去理解,你就無法做好出版工作。創作更是,創作者不能只學文學:不懂法律,不懂金融,怎麼寫商戰?連瓊瑤也不是只靠寫風花雪月就暢銷的!」
愛畫邊界的習慣,其實對台灣正在發生另一個傷害。比如:舞蹈如果不是原住民式的,歌曲若不是〈望春風〉、〈丟丟銅仔〉改編,似乎就不是「台灣的」。什麼是台灣的呢?郝廣才說:「台灣要能吸收一切文化元素,加以混合運用。」就像把本地的粉圓和外來奶茶合起來創造珍珠奶茶,只要是經由我們的創造創造,一切可用的元素都可以化為「台灣的」。
作夢要徹底專心
郝廣才當然是個令人驚奇的人。他本人有大量創作,在博客來蒐尋到的出版品就有60本之多。在身為創作者之外,他還是一位卓越的經營管理者,他所帶領的格林文化出版社,在兒童繪本領域具有全世界水準的聲望與重要性,在義大利波隆那書展2014年得到最佳兒童書出版社榮銜。
要有這樣豐碩的成果,郝廣才說:就是日復一日專心實踐自己的夢。
做創作繪本的夢想,在投入出版業之前,就在郝廣才心中慢慢發芽成長。他到大學都還愛讀《淘氣的尼古拉》、《小王子》這些兒童文學,並且深受感動。
和繪畫的淵源更是如此。郝廣才很少在對外的訪談中說起:他從小就愛畫畫,儘管美術不是重點學科,但是他都非常用心做美術作業,會買成套的畫畫工具,只要看到畫筆就開心。在高中參加美術社,社團裡只有兩三個人,一個指導老師,只要教三個,於是可以得到很專注的指導。到大學前,他一度想要考美術系。
「上了大學,雖然我讀法律系,但是社團海報都是找我畫。」我發問:「哪個社團找你畫?」郝廣才說:「各社團都找我畫。當兵的時候也是,長官要找兵畫宣傳海報,我都自願,就可以不用出操,找個安靜的地方畫畫 。」
回想一路走來,郝廣才知道繪畫在人生中的地位,他進入漢聲發現童書雖是偶然,但是最終走入繪本出版卻是必然。 「如果你沒有夢,或是沒有決心實現你的夢,那就乾脆及早放棄,做個務實的事,但是,請不要迫害有夢的人。」郝廣才說:「我曾經遇到一個人,他想當魔術師,但卻又考上高考當了公務員,只在假日做魔術師。我建議他:你現在週一到週五想著魔術不認真上班,週末也只能半調子表演,有什麼意思呢?你要嘛專心當個好公務員,認真服務市民,不然,就專心當個魔術師,週一到週五認真練習,假日帶給觀眾最好的演出。夢想不要打折!」
如果真的有創作的夢想,就應該要專心投入,然後學著用任何方式,找到商業的機會,或者是和擅長經營的人合作。不斷找方法,總會找到出路。當然,這非常難,但是,難的路才是好路!
簡單、熱門的事,就是距離成功最遠的路
郝廣才說了個小故事。在許多年前,公視要拍《人間四月天》,講徐志摩的故事。郝廣才當時靈機一動:徐志摩的著作早就過了版權保護時限,誰都可以出版,如果我們增加圖畫、後製編輯,看來是個容易的商機!剛推出時,果然大賣。結果同業也看到了,這件事沒有進入門檻,一時之間人人都出版徐志摩,於是人人都賺不到錢。
要成就優秀的藝文創作,就要先能下功夫累積本事。例如,如果要成為電影人才,就要從文學開始打根柢,文學是電影的基礎,熱愛故事的人才能作出有力量的電影。
郝廣才說,「愈是困難、愈多挫折,愈是通往成功的捷徑。曾經大街小巷到處有的葡式蛋塔專賣店,現在倒的一家不剩,就是這個道理。困難的事,你不斷做,長期累積,這就是你的門檻,那些沒有夢的人,是不敢來追你的。」



(
凱薩琳故事摘錄網路)
美國7歲小女孩凱薩琳,從瘧疾魔爪中拯救2萬個小生命,已籌夠6萬美元,有愛心,有行動,人人成為英雄愛心戰士!
2008 年9月,美國各大電視臺、報紙,乃至網路都刊登了一個7歲小女孩的巨幅照片,這個叫凱薩琳的小女孩引起了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的轟動--大約兩年半以前,凱瑟琳看到PBS電視臺的記錄片揭示了瘧疾在非洲每三十秒鐘殺死一個孩子後,對非洲孩子的命運產生了強烈的同情心,她用一個平常人的力量籌集了超過6萬美元的 善款,從瘧疾的魔爪中拯救了近2萬個小生命,成了一名為非洲兒童募捐蚊帳的"愛心戰士"!
從瘧疾的魔爪中拯救了近2萬個小生命 
美國7歲小女孩凱薩琳,從瘧疾魔爪中拯救2萬個小生命,已籌夠6萬美元,有愛心,有行動,人人都能成為拯救生命的英雄。成了一名為非洲兒童募捐蚊帳的"愛心戰士"!
踏上捐獻之旅 
凱薩琳出生在美國田納西州一個幸福的家庭,媽媽琳達是一個家庭婦女,爸爸安東尼是一個健身教練。凱薩琳出生兩年後,她又有了一個弟弟約瑟夫。
2006 年4月初的一天,5歲的凱薩琳看電視時,眼前出現了一幅悲慘景象--烈日當空、沙塵障目,在非洲普通村落一棵乾枯的芒果樹下,有一座紅土堆成的新墳,14 個月大的女孩就葬在那裏,她兩天前死於瘧疾.小女孩的父親悲痛欲絕地描述道:"她發高燒、不停地哭、吐膽汁、全身抽搐......"
PBS 電視臺的這部非洲記錄片講述的是非洲有一種叫瘧疾的病,每年都會殺死80多萬個非洲孩子,算起來平均每三十秒鐘就會有一個小孩因瘧疾而死亡.凱薩琳蜷縮在 沙發上扳著指頭數起數來,當她數到三十,眼裏露出了驚恐的表情:"媽媽,一個非洲孩子死了,我們必須做點什麼!"
母親琳達撫摸著女兒的頭髮要她不要著急,然後上網查找相關資料.她回答凱薩琳說:"蚊子會傳染瘧疾,有一種泡過殺蟲劑的蚊帳可以保護小孩子們不被蚊蟲叮 咬!"凱薩琳疑惑地問:"那他們為什麼不用蚊帳呢?"說到這裏,琳達的臉色也突然嚴肅了起來:"因為蚊帳太貴了,他們買不起!"
幾天後,琳達突然接到了幼稚園老師的電話:"恕我冒昧,最近您家裏是不是有什麼變故?凱薩琳的餐費還沒有交......"那天晚飯的時候,凱薩琳的胃口前所未有的好,她吃光了所有的土豆泥和羅宋湯,還偷偷打包了一塊牛排,琳達聽見她神秘兮兮地對爸爸說:"今天吃得飽,明天就不會餓......"琳達有些納 悶--如果凱薩琳沒有交餐費,那麼她的錢哪兒了呢?第二天早上,凱薩琳一邊大嚼大咽,一邊問琳達:"媽媽,如果我不再吃零食,不再買芭比娃娃和故事書,能買一頂蚊帳嗎麼?"這下子,琳達終於明白了凱薩琳的心思!
那天放學後,琳達把女兒直接帶到了超市,她花了十美金,親自挑選了一個最大的蚊帳,足可以保護四個人.
蚊帳買到了,可是該把它送給誰呢?總不能打個包裹直接寫上"非洲兒童收"吧?琳達打電話給查號臺,詢問服務小姐:"請問有沒有什麼幫助非洲的機構的號碼? "服務小姐給了她美國慈善總會的電話,通過這個電話,琳達諮詢到,有一個叫"NothingBut Nets"(只要蚊帳協會)組織的專門負責為非洲籌集蚊帳!
凱薩琳親手把蚊帳送進了郵局,一周以後,一封來自紐約"只要蚊帳協會"總部的回信就送到了她手中,他們在信裏親切地對凱薩琳說:"你是我們組織年齡最小的捐贈者哦!捐贈蚊帳超過十頂,還可以獲得捐贈證書......"
凱薩琳回家後,並沒有露出欣慰的笑容,她嘟著嘴半天不說話,盯著牆壁上的時鐘好一會,突然沮喪地說:"我們只捐了一頂蚊帳,雖然這個三十秒,沒有孩子死去,可是下一個三十秒,還是有人會死!"
琳達的心被深深地觸動了,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都不缺乏愛心,可是還是有那麼多人得不到幫助,因為人們通常只有愛心,而缺乏行動。
可是,10頂蚊帳也足夠他們一家人一周的生活費了,並且,一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她突然靈光一閃,興奮地對女兒說:"為了10頂蚊帳,我們一起來募捐吧!
“蚊帳大使”
說起募捐的方式,琳達首先想到的是義賣。於是,每個週末,琳達都會帶著凱薩琳到社區的跳蚤市場出售舊貨和手工製品,她們在攤位上放著一個醒目的標牌:“你買東西,我捐蚊帳!”沒過幾周,凱薩琳的小臉就曬黑了,她眼珠滴溜溜地盯住過往人流,不厭其煩地跟每一個路人述說非洲瘧疾的危害,但很多人都沒有弄明白凱 瑟琳的意圖,只是象徵性地購買一點便宜的雜物來安慰這個小女孩。看著悶悶不樂的凱薩琳,媽媽琳達、爸爸安東尼、弟弟約瑟夫都掏出了自己的私房錢,可是凱瑟 琳嫌錢太少。小小的她“野心”卻是大大的。
要怎樣才能發動全民一起來幫助非洲小朋友呢?凱薩琳想:我捐錢給“只要蚊帳”協會,他們發證書給我,那別人捐錢給我,應該也得到證書啊!興奮不已的凱薩琳 馬上著手設計證書。她的家人也主動加入了設計證書小組。媽媽到超市採購紙張、膠水、蠟筆、顏料、印章和亮片,爸爸把一間儲藏室打掃成工作間,而弟弟則幫她 在一摞摞的禮物卡上畫愛心和星星,然後歪歪扭扭地在每一張證書上寫下:“一頂蚊帳以您的名義買下了。”
證書非常受歡迎,人們只要捐贈購買一頂蚊帳的錢,就可以有一張證書。當凱薩琳穿得像萬聖節的小鬼那樣推銷“蚊帳證書”時,很多鄰居都既感動又好奇地買下了一張。最重要的是,很多小朋友都踴躍地表達了對哪些證書設計方面的意見,並加入到凱薩琳的製作小組。每個小孩既是設計師,又是推銷員,人們親切地稱街上的 這些小推銷員們為“凱薩琳的隊員”。
凱薩琳終於籌齊了購買10頂蚊帳的錢,2006年8月,當她把一百美元匯出後,很快就收到了“蚊帳協會”特別定制的榮譽證書,證書上鄭重地寫道:“感謝您的10頂蚊帳——致‘蚊帳大使 ’凱薩琳”。
當凱薩琳小小的手掌捧起這張燙著金字的榮譽證書時,她快樂得臉頰發燙。證書中還有一封來自“只要蚊帳”協會喬治先生的信,他在信中說:“親愛的‘蚊帳大使’凱薩琳,很高興地通知你,你的蚊帳將被送到非洲加納斯蒂卡村莊,那裏常年乾旱,有550戶人家……”
550戶人家?凱薩琳入神地盯著這個數字,馬上想到:我總共只捐過11頂蚊帳,可是那裏有550戶人家,蚊帳怎麼夠分呢?一個孩子睡在蚊帳裏,其他孩子怎麼辦?她鄭重地對媽媽說:“幫我告訴喬治叔叔,我會儘快幫加納斯蒂卡村莊湊夠蚊帳的!”
凱薩琳的野心讓琳達吃驚不小,不過她很快發現,願意幫助凱薩琳完成心願的人可不止她一個。2006年耶誕節前夕,社區的牧師突然登門拜訪,他真誠地說:“我簡直不敢相信凱薩琳小小年紀,卻有那樣罕見的愛心和力量,我想讓她去教堂講演蚊帳募捐的故事!”
凱薩琳很興奮,但也很緊張,她擔心自己的口才沒那麼好,不能把心裏的意思表達出來,於是決定用舞臺劇的形式來表現非洲的瘧疾。凱薩琳的家人、朋友和鄰居都加入了進來。凱薩琳把一堆用來裝比薩餅的盒子做成非洲房子的模型,把床上用久了的蚊帳掛在上面,弟弟約瑟夫和鄰居瑞德、瑪莎姐弟倆則塗成大黑臉模仿非洲的孩子。
2006 年耶誕節那天的彌撒結束後,他們拿著道具上臺了。就在一群非洲小孩在臺上悠哉遊哉嘻嘻哈哈的時候,媽媽琳達、爸爸安東尼還有教堂的牧師化妝成紮著翅膀戴著誇張尖嘴的蚊子飛了上來。當兇惡的“蚊子”撲向無辜的孩子,他們尖叫著不知所措時,凱薩琳勇敢地挺身而出,大叫:“到蚊帳裏來!蚊帳保護你們!”孩子們鑽 進蚊帳,凱薩琳對他們關愛地說:“現在你們安全了!”“蚊子”漸漸散去,凱薩琳用清晰的畫外音說:“在非洲,每30秒鐘就會咬死一個孩子,因為蚊子攜帶的 瘧疾病毒會要了他們的命。”
演出非常成功。短短的3分鐘的表演,讓所有人都明白了,蚊帳可以拯救非洲兒童的生命。人們紛紛掏錢捐款。有一個小男孩眼淚汪汪地說:我想救5個小孩,但是我的錢不夠,你願意一會兒到我家去取嗎?
凱薩琳天真、善良的表演感動了很多人。晚上,凱薩琳對著募捐箱尖叫起來:“媽媽!媽媽!我數不過來了!”年幼的凱薩琳不會複雜的運算,也不太會數數,當琳達告訴她,僅僅一天她就收到了800多美元的捐款,她開心得快瘋了。
從那以後,凱薩琳經常被邀請去講述蚊帳救人的故事,她不斷強調:“加納斯蒂卡村莊有550戶人家,他們需要550頂蚊帳……”
2007年3月28號,凱薩琳6歲了,到目前為止,她已經募集了6316美元的善款!”
掀起愛心狂潮
“只要蚊帳協會”的喬治被凱薩琳的天真和博愛感動了,他把凱薩琳的個人情況、募捐事蹟和捐贈數量都放在了“只要蚊帳協會”的網站首頁上。當大家看到一個年僅6歲的小女孩竟然有著這樣超越年齡、超越地理阻隔、超越種族差異的同情心時,沒有人不為之動容。
凱薩琳的行為吸引了社會上很多人為此捐款,全世界都掀起了為非洲捐蚊帳的熱潮。2007年4月的一天,電視上播出了一則有貝克漢姆參演的為非洲募捐蚊帳的 公益廣告,“他真棒!他應該受到表揚!”小小的凱薩琳這樣想。一個星期之後,貝克漢姆收到了一份奇特的手工禮品證書,裏面煞有介事地寫著:感謝您為“蚊 帳”事業做出的貢獻,特辦此獎,以資證明。”貝克漢姆不僅珍藏起了這張比任何獎品都珍貴的“證書”,還把證書的圖片放到了個人網站上。
2007年6月8日,是凱薩琳最開心的一天,她收到了一封來自加納的信!在信裏,村裏的孩子們說:“謝謝你給我們的蚊帳!‘只要蚊帳’的叔叔給我們看了你的照片,很美……”
這封信給了凱薩琳極大的鼓舞,這個擁有驚人野心的“蚊帳大使”又有了新動作,她和好朋友們一起精心製作了上百張新的證書,準備給最新一期福布斯富豪排行榜 上的每個人都寄一張,向他們募捐!凱薩琳在一張證書上認真地寫道:“親愛的比爾·蓋茨先生:沒有蚊帳,非洲的小孩會因為瘧疾死掉,他們需要錢,可是錢在您 那裏……”
2007 年11月5日,電視裏播放了一條新聞:“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為“只要蚊帳”組織捐獻了300萬美元!第二天,琳達接到了“只要蚊帳”組織喬治的電話,他激動地對琳達說: “比爾·蓋茨基金會的人說,他們通過一張證書聯繫到了我們,那上面好像說給非洲孩子買蚊帳的錢都在蓋茨那裏,他們想不拿出來也不行……”喬治和琳達都哈哈大笑起來,笑著笑著,琳達的眼角流出了淚水,她緊緊地抱起自己最美麗的女兒凱薩琳,愛撫著凱薩琳柔順的棕色捲髮,她感受到孩子天 使般的心就在自己胸前跳動,感覺到這個孩子柔嫩的小手能撫平世界的一切創傷……
到2008年,凱薩琳已經募集到了超過3萬美元的善款,她捐獻的蚊帳遍佈非洲。此時此刻,凱薩琳有了一個最樸實也最真摯的願望——去非洲看看!她想親眼看到自己捐獻的蚊帳捍衛孩子們的健康。可是非洲遙遠、貧窮、危險,要去那裏談何容易!首先機票就是一大筆開銷。為了幫助凱薩琳圓夢,很多朋友都提出要湊錢送 機票給她們母女,可是凱薩琳卻嘟著嘴說:“如果有那麼多的旅費,我倒願意把它換成蚊帳。”2008年6月的一天,喬治突然打來了電話,他早就知道凱薩琳的心思,經過組織的周密安排,這次他終於正式向這個小姑娘發出邀請,請她去非洲參加一部公益紀錄片的拍攝,名字是《孩子救了孩子》。
2008 年7月,凱薩琳終於踏上了非洲的土地。去加納斯蒂卡村的路是那樣遙遠而坎坷不平,凱薩琳吐了好幾次,一張小臉時而轉白時而轉紅。不知道過了多久,車速漸漸慢了,在滾滾的煙塵中,先有一群孩子激動地迎到了車前,然後大人們的身影也慢慢浮現出來。車子終於停下了,志願者們開始分發藥物並且給孩子們注射預防針。 凱薩琳和幾個又黑又瘦的非洲孩子一起把蚊帳掛在孩子們破舊的床上,然後又和這群嘰嘰喳喳的同齡人興奮地在蚊帳裏鑽來鑽去。就在這時,一個稍大的孩子在蚊帳的一頭賣力地寫起字來。
蚊帳上醒目的紅色筆跡正是“凱薩琳”!幾個字元代表著這幾個非洲孩子對凱薩琳的全部認識。從今天起,凱薩琳的名字就會和蚊帳一樣,守護他們度過每一個蚊子橫行的夜晚!“這是凱薩琳的蚊帳!”幾個非洲孩子手舞足蹈地對著鏡頭用土語喊著。這時喬治笑著說:“以後,我們就把這個村子叫著‘凱薩琳蚊帳村”!”
截止2008年7月,凱薩琳已經籌夠了6萬美元,可以買6000頂蚊帳——足夠拯救近2萬人。現在,凱薩琳已經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了,她常常出現在學校的禮堂中,告訴自己的同齡人:“瘧疾是可以預防的兒童大屠殺,我們可以讓它不再發生!”她會讓全場的孩子一起從1數到30,她會對你說:“瞧,由於你的努 力,這30秒,無人喪生!”沒有人相信一個小女孩竟用一個平常人的力量改變了殘酷的現實。事實證明,有愛心,有行動,人人都能成為拯救生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