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 14:14:25jean

〈青春愛讀書〉節目&《越讀者》的連結

〈青春愛讀書〉節目
《越讀者》郝明義,多年前閱讀的書
在每周六早上10:30大愛台,哲青主持人的〈青春愛讀書〉節目
,又有了連結,紙本&數位的跨境閱讀
紙本的手感、文字的重量,可以專注在作者的閱讀的世界裡;
但不可忽略數位閱讀帶來的快速、便捷、找答案的廣度,
是閱讀方式另一重要趨勢!
尤其年輕世代更是依賴,只要是有意識的學習,都是值得推薦
〈青春愛讀書〉節目,引領孩子們,打開閱讀世界之美,是這把key
孩子透過閱讀發表自己的想法、看法和聯想
思考、分享,一步步建構出閱讀黄金屋的基礎
孩子因〈青春愛讀書〉,走入更寬廣的世界!
閱讀能深耕自己的深度、廣度、思考轉化成自己的能量!
從顏擇雅的《西方憑什麼》、盧建彰的《願故事與你同在》到
郝明義《越讀者》,每周六早上都有不同的踫撞
閱讀讓孩子有了改變的力量
推薦給喜愛閱讀的你~
《越讀者》-郝明義
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在網路時代。
這麼有趣的事情,再晚開始都不遲。
這本書的一開頭,有這麼兩句話: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愛情,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越界之舉,可以如此新奇。」
  如果你再看看張妙如在封面及內頁的插畫,書裡還有連續十二頁的鄭問的連環漫畫、電影Matrix的幕後故事書,卻偏偏又有各種經典名著及閱讀方法的介紹,你就應該可以體會到這本書為什麼要取名為《越讀者》,以及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了。
  本來,閱讀最大的有趣之處,就在於越界。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是在網路時代。但是,很不巧地,在種種因素之下,我們很容易讓自己侷促於一些界限之內。閱讀,是一個許多人談了又談,大家聽了又聽的題目,但是,一不小心,越聽越沉重。
  作者郝明義,雖然是長年在出版業工作的人,但是他寫這本書,卻純粹是回到一個普通讀者的立場所寫的。
他說:
「我從小生長在韓國。在華僑社會裡,中文閱讀的選擇很貧瘠,那時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樣才能在週邊的環境裡搜尋到可讀的東西,怎樣才能跨越那個環境的局限。
高中畢業後,跨越重洋來台灣讀大學後,飢渴地抓到什麼都讀,亂讀了一通。美其名曰興趣廣泛,但不免時常看著滿書架的書,覺得空洞無比。
畢業後,陰錯陽差進了出版業,又因緣際會地在不同類型的出版公司與雜誌社之間做過各種性質不同、職階不同的工作,不論就身為讀者的需要,還是出版者的工作需要,對閱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又充滿了越來越升高的困惑。
1990年代,網路出現了。網路與書籍的界限,以及相互越界的混沌,把我的困惑攪動得更混亂了。」
  他的摸索,一直到在出版業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後,44歲那一年,才出到一個出口,於是接下來一面回顧,一面繼續往前摸索了七年。然後,在他51歲的時候,回到一個十八歲少年的心情,來整理了自己的心得,希望就一個不斷進行一些越界嘗試後的讀者身分,給同樣困惑的別人,一些或許可供參考的心得。
郝明義認為,在台灣成長的人,之所以會被一些閱讀界限所捆綁,
可能是考試教育鎖定教科書與參考書所形成的。
可能是中學與大學長達十年時間對閱讀胃口的影響所形成的。
可能是出了社會後的現實壓迫所形成的。
可能是對於「網路」與「書籍」一些既定印象及使用習慣所形成的。
可能是對於閱讀時間、空間、工具、方法的不善掌握所形成的。
可能是從沒有意識過自己劃地自限而形成的。
可能是從沒有想像過跨越這些界限之後的風景而形成的。
  這些自我侷限,很容易錯過今天人類有史以來閱讀資源最豐盛的時代特色。但是他以過來人身分,以自己遲至四十四歲才有體會為例,說了他的看法:
看了前面談的這些困惑,尤其這些困惑對我們後續路程的影響與耽擱,很少人能輕鬆得起來。
但是,噓,說一個秘密,我們一定可以輕鬆得起來。
有一次我看一齣卡通。
卡通的主角,一定要在一段時間裡完成一個任務回到家。但是他遭遇的危險越來越多,越走越遠,最後時間只剩三秒鐘的時候,他人在千里之外。任務,是絕對達不到了。
他泫然欲泣。旁邊一個人卻告訴他:「你回得了啊。不要哭啊。」
他說:「這怎麼回得去。」
那人說:「可是,我們在卡通世界裡啊。」他隨手畫了一扇門,打開,「我們可以畫個門,開了門就回到家了啊。」
他們畫了門,開了門就到家了。
對於人生,閱讀就像是那扇門的作用。
不論是書,還是網站,有時候你一打開,就從眾裡尋他千百度,一下子成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更有意思的是,你打開得早,有打開得早所能見到的美妙。打開得很晚,也有打開得晚的風光。如果你在黑暗中摸索甚久才打開了這扇門,你會多麼珍惜,也體會得到這扇門對你的意義與價值。
而郝明義之所以要寫這本書的目的,也就在下面的話裡很清楚了:
所以,閱讀永遠為我們開著一扇窗戶,一扇門。
不論讀這本書的你,是一個正在中學階段,被填鴨填得兇的學生。
還是一個進了大學,正在悠哉悠哉與莫名的不安所混雜的大學生。
還是一個出了社會,被後有知識的浪潮所追趕,前有自己工作生涯要開展的雙重壓迫所苦的社會人。
還是一個像我這樣,苦苦為閱讀是怎麼回事而思索,到四十多歲才算開竅的人。
我們的身分不同。
但是面對的問題相同。機會也相同。
只要相信,我們隨時伸手,都可以畫出那道門戶。
畫出那道門戶,我們就可以超越束縛、超越界限──不管那束縛和界限來自學校,父母,還是我們自己的習慣、惰性,或困惑。
只怕不開始。永遠不要怕晚。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越讀者》除了圖文的搭配,在內容編排上也極有特別的風格,不論內外,都呈現了越界閱讀所可以有的樂趣,以「獻給所有曾經以及正在因為閱讀而掙扎的人」(卷前語)。
作者簡介─郝明義 
www.rexhow.com
1956年出生於韓國。
1978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出版業工作。
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
1988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
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
2001年創立「網路與書」。
現任大塊文化董事長,與「網路與書」發行人。
著有:《工作DNA》(大塊文化)、《故事》(大塊文化)、《那一百零八天》(網路與書)、《他們說》(網路與書)
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2001太空漫遊》(時流)
張妙如
  具備漫畫家身分的作家,擅用圖文書寫的方式自由揮灑,1998年與徐玫怡兩人首度以《交換日記》手寫體而大受喜愛,並引起廣大回響,因而開啟兩人聯手交換日記的合作創作,歷經多年而不衰;至今兩人已共寫10本交換日記,並有延伸週邊商品小錢包、T恤等。張妙如近年旅居美國,單獨創作的作品包括《西雅圖妙記》與《西雅圖妙記2》等。
 
序  一本期待了很久的書 洪蘭
  這是一本我期待了很久的書,一本沒有說教、完全從讀者觀點出發的閱讀書,尤其是作者對小說的看法,真是深得我心。我在唸大學的時候,曾經非常羨慕唸中文系的同學,以為他們可以光明正大地看小說,然後理直氣壯的說「我在做功課」,不必像我們一樣,看小說得偷偷摸摸,有很深的罪惡感。後來一位從中文系轉出來的同學告訴我,我太天真了,當看一本小說,心中必須存著分析的意圖:分析角色、分析句法、分析句子背後隱藏的作者真正涵意時,它將讀小說的樂趣都剝奪光了,所以他轉去念歷史系,歷史一樣要分析,但是在讀的時候,心中已經認為應該要分析,所以不會排斥它,分析就不認為是苦。
  我聽了大失所望,真是別家的草地比較綠,每行有每行的苦經,後來到美國去留學,看到美國的老師和家長都非常鼓勵孩子看小說,他們的學生可以大大方方夾著小說在校園裡走,不必覺得別人在讀正書而我在看小說,反而是小說看的越多的人越自豪,在有文藝水準的晚宴上,主客談的都是最新排行榜的暢銷小說,沒有看過的人插不上嘴,還覺得自己很遜。
  這對在高中時被教官沒收許多本金庸小說的我真是很大衝擊,常在想閱讀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增廣見聞,增加詞彙並透過書中人物來體會人生嗎?如果是這樣,看小說有什麼不對?為什麼要禁止?現在很高興,終於有人站出來把我心中的話講出來了。
  郝明義先生把閱讀定義為給頭腦的飲食,把它和給身體的飲食做了一個類比,也分成了主食─解決生存需求的閱讀;美食─思想需求的閱讀;蔬果─工具需求的閱讀,和甜食─休閒需求的閱讀。小說不為參考或查證,沒有一定目的,純粹為了娛樂、消遣,追求的是口感,依個人喜好而不同,所以作者說在飛香港的商務艙內看到一位衣著時髦的小姐聚精會神的看一本書,邊看邊做筆記,他很好奇是什麼書這麼吸引這位美貌的佳人,所以極力偷窺書的名字,到飛機降落,這位小姐把書合上,準備下機時,他終於瞄到了封面,原來是一本暢銷的談如何成功的書,令他大失所望,這小姐的美貌程度立刻大打折扣,的確,如果是我,我也會覺得很遺憾。
  閱讀小說很像書中的一個例子,一個卡通片中的主角想回家,但是人在千里之外回不去,他泫然飲泣,旁邊人告訴他你回得去啊,不要哭,這個人隨手在銀幕上畫了一個門,說我們可以畫個門,門打開就回到家了,因為我們在卡通的世界中。他把門打開,果然就回到家了,這個例子的寓意很深,小說不是事實,但它是真實,在書中,我們隨著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而忽喜忽悲,但是把書合上,這一切都煙消雲散,不曾發生過,還有什麼比小說更好的教導學生人生意義的東西呢?
  閱讀真的就像那扇畫的門,走進這個門,我們進入想像的世界,乘著文字的翅膀,無遠弗屆,所以西諺說「打開一本書,打開一個世界」,像愛莉絲夢遊仙境一樣,經歷人生各種逆境,身體大忽小,一句話說錯就差點被紅心皇后砍頭,但是一覺醒來,仍在大樹下,你會拍拍胸口,很慶幸這一切都不是真的,但是看小說所產生豐厚的同理心感情會增加記憶的深度,下次碰到同樣情境時,會提取書中的經驗來應付。
  書中檢討了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喜閱讀,郝明義先生把教科書歸類為維生素,它補充我們的營養,但是它本身不是主食,不能跟澱粉質畫上等號。如果教科書是維生素,它就可有可無,只要平日飲食均衡,沒有攝取維生素,身體一樣可以好好的,完全沒有必要叫學生背教科書,維生素怎能當飯吃呢?如果把它當飯吃,這個人要生病的。
  作者引用民初教育家夏丏尊先生的話:「教科書專為學習而編,所記載的只是各種學科大綱,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著作,但是對學習還是有價值的工具」,一語道破教科書的本質,它只是綱要,告訴學生哪些主題是應該要知道的,老師應該根據這綱要骨架去補充內容,去填上血和肉,成為活生生的人,一個再美的人如果只看到骨骸是無法產生美感的,這對歷史來說尤其如此,歷史是分析前朝得失,並從中汲取教訓,它絕不是背年代而已,很可悲的是現在大部分學生都不喜歡歷史,因為背年代把他們的胃口給背壞了,標準答案也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背不見了,作者說背書是把大腦的CPU當硬碟來用,CPU被浪費了不說,要使用起別的硬碟時,也無從使用起。
  要求學生記住所有讀過的書,就好像要求吃東西的人把所有他所吃過的東西都保存起來一樣。叔本華這個比喻非常生動,一句話讓我們看到要求學生背書,錯一個字要打一下是多麼的不合理,只要入學考試不以教科書的內容為唯一出題根據,不考填空或選擇題而以學生的看法為主,目前的歪風會改正很多。閱卷的公平性可以借鏡作文的閱卷方式,畢竟電腦閱卷是公平的手段,學生大腦中讀進去了什麼才是考試的目的,不能為了手段犧牲了目的。
  假如這本書能夠使主管國家百年大計的教育官員看到閱讀對孩子身心成長的重要性,大力推展閱讀,應該可以舒解青春期荷爾蒙大量湧出的澎湃感情起伏,使孩子平穩度過青春風暴期。
  十六世紀英國的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說「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有想像力,數學使人精確,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和修辭學使人善辯,讀書能陶冶個性,每一種心理缺陷,都有一種特殊的補救良方」,每一種書都有它的作用,但是也沒有什麼是非讀不可的書,胡適說「多讀書,然後可以專讀一書」,先廣而後精,要讓學生選擇他喜歡的書。只要領進門了,我們就做到了啟蒙的責任,以後的修行就在個人了。 
 
  這是一本教孩子如何起步,帶他進入正確閱讀之門的書,我極力推薦它。
青春愛讀書〉節目
《越讀者》郝明義,多年前閱讀的書
在每周六早上10:30大愛台,哲青主持人的〈青春愛讀書〉節目
,又有了連結,紙本&數位的跨境閱讀
紙本的手感、文字的重量,可以專注在作者的閱讀的世界裡;
但不可忽略數位閱讀帶來的快速、便捷、找答案的廣度,
是閱讀方式另一重要趨勢!
尤其年輕世代更是依賴,只要是有意識的學習,都是值得推薦

〈青春愛讀書〉節目,引領孩子們,打開閱讀世界之美,是這把key
孩子透過閱讀發表自己的想法、看法和聯想
思考、分享,一步步建構出閱讀黄金屋的基礎
孩子因〈青春愛讀書〉,走入更寬廣的世界!

閱讀能深耕自己的深度、廣度、思考轉化成自己的能量!
從顏擇雅的《西方憑什麼》、盧建彰的《願故事與你同在》到
郝明義《越讀者》,每周六早上都有不同的踫撞
閱讀讓孩子有了改變的力量
推薦給喜愛閱讀的你~

   


《越讀者》-郝明義

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在網路時代。
這麼有趣的事情,再晚開始都不遲。
這本書的一開頭,有這麼兩句話: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即使愛情,也沒法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越界之舉,可以如此新奇。」

  如果你再看看張妙如在封面及內頁的插畫,書裡還有連續十二頁的鄭問的連環漫畫、電影Matrix的幕後故事書,卻偏偏又有各種經典名著及閱讀方法的介紹,你就應該可以體會到這本書為什麼要取名為《越讀者》,以及要傳達的訊息是什麼了。

  本來,閱讀最大的有趣之處,就在於越界。沒有越界,不成閱讀,尤其是在網路時代。但是,很不巧地,在種種因素之下,我們很容易讓自己侷促於一些界限之內。閱讀,是一個許多人談了又談,大家聽了又聽的題目,但是,一不小心,越聽越沉重。

  作者郝明義,雖然是長年在出版業工作的人,但是他寫這本書,卻純粹是回到一個普通讀者的立場所寫的。

他說:
「我從小生長在韓國。在華僑社會裡,中文閱讀的選擇很貧瘠,那時最大的困惑就是怎樣才能在週邊的環境裡搜尋到可讀的東西,怎樣才能跨越那個環境的局限。
高中畢業後,跨越重洋來台灣讀大學後,飢渴地抓到什麼都讀,亂讀了一通。美其名曰興趣廣泛,但不免時常看著滿書架的書,覺得空洞無比。
畢業後,陰錯陽差進了出版業,又因緣際會地在不同類型的出版公司與雜誌社之間做過各種性質不同、職階不同的工作,不論就身為讀者的需要,還是出版者的工作需要,對閱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又充滿了越來越升高的困惑。
1990年代,網路出現了。網路與書籍的界限,以及相互越界的混沌,把我的困惑攪動得更混亂了。」

  他的摸索,一直到在出版業工作了二十多年之後,44歲那一年,才出到一個出口,於是接下來一面回顧,一面繼續往前摸索了七年。然後,在他51歲的時候,回到一個十八歲少年的心情,來整理了自己的心得,希望就一個不斷進行一些越界嘗試後的讀者身分,給同樣困惑的別人,一些或許可供參考的心得。

郝明義認為,在台灣成長的人,之所以會被一些閱讀界限所捆綁,
可能是考試教育鎖定教科書與參考書所形成的。
可能是中學與大學長達十年時間對閱讀胃口的影響所形成的。
可能是出了社會後的現實壓迫所形成的。
可能是對於「網路」與「書籍」一些既定印象及使用習慣所形成的。
可能是對於閱讀時間、空間、工具、方法的不善掌握所形成的。
可能是從沒有意識過自己劃地自限而形成的。
可能是從沒有想像過跨越這些界限之後的風景而形成的。

  這些自我侷限,很容易錯過今天人類有史以來閱讀資源最豐盛的時代特色。但是他以過來人身分,以自己遲至四十四歲才有體會為例,說了他的看法:
看了前面談的這些困惑,尤其這些困惑對我們後續路程的影響與耽擱,很少人能輕鬆得起來。
但是,噓,說一個秘密,我們一定可以輕鬆得起來。
有一次我看一齣卡通。
卡通的主角,一定要在一段時間裡完成一個任務回到家。但是他遭遇的危險越來越多,越走越遠,最後時間只剩三秒鐘的時候,他人在千里之外。任務,是絕對達不到了。
他泫然欲泣。旁邊一個人卻告訴他:「你回得了啊。不要哭啊。」
他說:「這怎麼回得去。」
那人說:「可是,我們在卡通世界裡啊。」他隨手畫了一扇門,打開,「我們可以畫個門,開了門就回到家了啊。」
他們畫了門,開了門就到家了。
對於人生,閱讀就像是那扇門的作用。
不論是書,還是網站,有時候你一打開,就從眾裡尋他千百度,一下子成了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更有意思的是,你打開得早,有打開得早所能見到的美妙。打開得很晚,也有打開得晚的風光。如果你在黑暗中摸索甚久才打開了這扇門,你會多麼珍惜,也體會得到這扇門對你的意義與價值。

而郝明義之所以要寫這本書的目的,也就在下面的話裡很清楚了:
所以,閱讀永遠為我們開著一扇窗戶,一扇門。
不論讀這本書的你,是一個正在中學階段,被填鴨填得兇的學生。
還是一個進了大學,正在悠哉悠哉與莫名的不安所混雜的大學生。
還是一個出了社會,被後有知識的浪潮所追趕,前有自己工作生涯要開展的雙重壓迫所苦的社會人。
還是一個像我這樣,苦苦為閱讀是怎麼回事而思索,到四十多歲才算開竅的人。

我們的身分不同。
但是面對的問題相同。機會也相同。
只要相信,我們隨時伸手,都可以畫出那道門戶。
畫出那道門戶,我們就可以超越束縛、超越界限──不管那束縛和界限來自學校,父母,還是我們自己的習慣、惰性,或困惑。
只怕不開始。永遠不要怕晚。
除了愛情,沒有事情像閱讀這樣讓我們覺得,遲來的開始,也可以如此美好。

  《越讀者》除了圖文的搭配,在內容編排上也極有特別的風格,不論內外,都呈現了越界閱讀所可以有的樂趣,以「獻給所有曾經以及正在因為閱讀而掙扎的人」(卷前語)。

作者簡介─郝明義 
www.rexhow.com
1956年出生於韓國。
1978年台大商學系國際貿易組畢業,次年開始進入出版業工作。
歷任長橋出版社、《2001月刊》、《生產力月刊》、《時報新聞周刊》、特約翻譯、編輯、主編、總編輯等職。
1988年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1996年離任。同年秋,創立大塊文化。
1997年初接任臺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1999年底離任。
2001年創立「網路與書」。
現任大塊文化董事長,與「網路與書」發行人。
著有:《工作DNA》(大塊文化)、《故事》(大塊文化)、《那一百零八天》(網路與書)、《他們說》(網路與書)
譯著:《如何閱讀一本書》(臺灣商務)、《2001太空漫遊》(時流)

張妙如
  具備漫畫家身分的作家,擅用圖文書寫的方式自由揮灑,1998年與徐玫怡兩人首度以《交換日記》手寫體而大受喜愛,並引起廣大回響,因而開啟兩人聯手交換日記的合作創作,歷經多年而不衰;至今兩人已共寫10本交換日記,並有延伸週邊商品小錢包、T恤等。張妙如近年旅居美國,單獨創作的作品包括《西雅圖妙記》與《西雅圖妙記2》等。
 

序  一本期待了很久的書 洪蘭

  這是一本我期待了很久的書,一本沒有說教、完全從讀者觀點出發的閱讀書,尤其是作者對小說的看法,真是深得我心。我在唸大學的時候,曾經非常羨慕唸中文系的同學,以為他們可以光明正大地看小說,然後理直氣壯的說「我在做功課」,不必像我們一樣,看小說得偷偷摸摸,有很深的罪惡感。後來一位從中文系轉出來的同學告訴我,我太天真了,當看一本小說,心中必須存著分析的意圖:分析角色、分析句法、分析句子背後隱藏的作者真正涵意時,它將讀小說的樂趣都剝奪光了,所以他轉去念歷史系,歷史一樣要分析,但是在讀的時候,心中已經認為應該要分析,所以不會排斥它,分析就不認為是苦。

  我聽了大失所望,真是別家的草地比較綠,每行有每行的苦經,後來到美國去留學,看到美國的老師和家長都非常鼓勵孩子看小說,他們的學生可以大大方方夾著小說在校園裡走,不必覺得別人在讀正書而我在看小說,反而是小說看的越多的人越自豪,在有文藝水準的晚宴上,主客談的都是最新排行榜的暢銷小說,沒有看過的人插不上嘴,還覺得自己很遜。

  這對在高中時被教官沒收許多本金庸小說的我真是很大衝擊,常在想閱讀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增廣見聞,增加詞彙並透過書中人物來體會人生嗎?如果是這樣,看小說有什麼不對?為什麼要禁止?現在很高興,終於有人站出來把我心中的話講出來了。

  郝明義先生把閱讀定義為給頭腦的飲食,把它和給身體的飲食做了一個類比,也分成了主食─解決生存需求的閱讀;美食─思想需求的閱讀;蔬果─工具需求的閱讀,和甜食─休閒需求的閱讀。小說不為參考或查證,沒有一定目的,純粹為了娛樂、消遣,追求的是口感,依個人喜好而不同,所以作者說在飛香港的商務艙內看到一位衣著時髦的小姐聚精會神的看一本書,邊看邊做筆記,他很好奇是什麼書這麼吸引這位美貌的佳人,所以極力偷窺書的名字,到飛機降落,這位小姐把書合上,準備下機時,他終於瞄到了封面,原來是一本暢銷的談如何成功的書,令他大失所望,這小姐的美貌程度立刻大打折扣,的確,如果是我,我也會覺得很遺憾。

  閱讀小說很像書中的一個例子,一個卡通片中的主角想回家,但是人在千里之外回不去,他泫然飲泣,旁邊人告訴他你回得去啊,不要哭,這個人隨手在銀幕上畫了一個門,說我們可以畫個門,門打開就回到家了,因為我們在卡通的世界中。他把門打開,果然就回到家了,這個例子的寓意很深,小說不是事實,但它是真實,在書中,我們隨著書中人物的悲歡離合而忽喜忽悲,但是把書合上,這一切都煙消雲散,不曾發生過,還有什麼比小說更好的教導學生人生意義的東西呢?

  閱讀真的就像那扇畫的門,走進這個門,我們進入想像的世界,乘著文字的翅膀,無遠弗屆,所以西諺說「打開一本書,打開一個世界」,像愛莉絲夢遊仙境一樣,經歷人生各種逆境,身體大忽小,一句話說錯就差點被紅心皇后砍頭,但是一覺醒來,仍在大樹下,你會拍拍胸口,很慶幸這一切都不是真的,但是看小說所產生豐厚的同理心感情會增加記憶的深度,下次碰到同樣情境時,會提取書中的經驗來應付。

  書中檢討了為什麼我們的孩子不喜閱讀,郝明義先生把教科書歸類為維生素,它補充我們的營養,但是它本身不是主食,不能跟澱粉質畫上等號。如果教科書是維生素,它就可有可無,只要平日飲食均衡,沒有攝取維生素,身體一樣可以好好的,完全沒有必要叫學生背教科書,維生素怎能當飯吃呢?如果把它當飯吃,這個人要生病的。

  作者引用民初教育家夏丏尊先生的話:「教科書專為學習而編,所記載的只是各種學科大綱,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著作,但是對學習還是有價值的工具」,一語道破教科書的本質,它只是綱要,告訴學生哪些主題是應該要知道的,老師應該根據這綱要骨架去補充內容,去填上血和肉,成為活生生的人,一個再美的人如果只看到骨骸是無法產生美感的,這對歷史來說尤其如此,歷史是分析前朝得失,並從中汲取教訓,它絕不是背年代而已,很可悲的是現在大部分學生都不喜歡歷史,因為背年代把他們的胃口給背壞了,標準答案也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背不見了,作者說背書是把大腦的CPU當硬碟來用,CPU被浪費了不說,要使用起別的硬碟時,也無從使用起。

  要求學生記住所有讀過的書,就好像要求吃東西的人把所有他所吃過的東西都保存起來一樣。叔本華這個比喻非常生動,一句話讓我們看到要求學生背書,錯一個字要打一下是多麼的不合理,只要入學考試不以教科書的內容為唯一出題根據,不考填空或選擇題而以學生的看法為主,目前的歪風會改正很多。閱卷的公平性可以借鏡作文的閱卷方式,畢竟電腦閱卷是公平的手段,學生大腦中讀進去了什麼才是考試的目的,不能為了手段犧牲了目的。

  假如這本書能夠使主管國家百年大計的教育官員看到閱讀對孩子身心成長的重要性,大力推展閱讀,應該可以舒解青春期荷爾蒙大量湧出的澎湃感情起伏,使孩子平穩度過青春風暴期。

  十六世紀英國的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說「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有想像力,數學使人精確,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和修辭學使人善辯,讀書能陶冶個性,每一種心理缺陷,都有一種特殊的補救良方」,每一種書都有它的作用,但是也沒有什麼是非讀不可的書,胡適說「多讀書,然後可以專讀一書」,先廣而後精,要讓學生選擇他喜歡的書。只要領進門了,我們就做到了啟蒙的責任,以後的修行就在個人了。 
 
  這是一本教孩子如何起步,帶他進入正確閱讀之門的書,我極力推薦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