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29 13:13:15jean

消失的辛巴威元─世界貨幣奇譚 工商時報

一個國家政策,干係人民的生活,歷史的教訓見證著~

觀念平台
消失的辛巴威元─世界貨幣奇譚
工商時報  楊雅惠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2008年通膨嚴重的辛巴威,發行面額1,000億元的鈔票。圖/路透

辛巴威(Zimbabwe),一個位於非洲東南方緊鄰南非的小國,國度遙遠,經濟落後,民眾貧困,對大多數人乃是陌生國度,未受關注。今年該國作了一個貨幣史上的破紀錄決策, 2015年6月9日,辛巴威公布,自6月15日起不再使用該國貨幣,民眾可改用美元或其他外幣。

辛巴威總統穆加比(R.G.Mugabe)宣布,要正式廢棄辛巴威幣。到今年9月,開放民眾換成美元。若是存款帳戶型態,民眾存款帳戶是在2009年3月前開設,帳戶存款未達17.5萬兆辛巴威幣者,一律換成5美元,若超過則每3.5萬兆可換1美元;如果是持有現金型態,2008年之前發行的貨幣,每250兆辛巴威幣可以換得1美元,而2009年之後發行的則是250辛巴威幣可換1美元。將來,辛巴威貨幣不再具有市場上買賣流通的作用,央行準備了2,000萬美元以作因應。

一個國家的本土貨幣棄守了,以後該貨幣不再流通,這是全球大新聞。辛巴威走上此途,其來有自,因為辛巴威多年來惡性通貨膨脹,嚴重度全球之冠。辛巴威元早就失去民眾信心,民眾不想擁有辛巴威元,只想趕快脫手換成實物,每天抱著大綑大綑、一直貶值的鈔票,追逐著每日攀升的物價。

辛巴威原為英國殖民地,在政權爭戰下,黑人政權出線,1980年宣布獨立。雖然國家政權獨立,並未擁有治國的能力,全國經濟日益下衰。回溯其貨幣史跌跌撞撞走過三代,第一代辛巴威元始於1980年,當時幣值比美元還高,1美元只能換得0.68辛幣,但是幣值一路下滑。第二代於2006年8月開始上路,舊幣1000元換1元新幣,仍止不住通膨走勢。第三代於2008年8月1日開始,100億舊辛元只能換1元新辛元,已是天方夜譚數字。由於本國幣始終不受市場歡迎,只得用外幣取代,2009年1月29 日遂容許使用外幣,包括美元及南非幣蘭特(Rand)。最後,不得已的一招終於出鞘,2015年宣布停用辛巴威元。這段期間,民眾已痛苦地煎熬了三十餘年,飽受凌遲。

辛巴威的通貨膨脹與貨幣面額數字,寫下金氏紀錄,不但空前,也極可能絕後。2008年7月21日,在通貨膨脹率達200,000%壓力下,該國央行發行面值1,000億元的辛巴威元鈔票。2009年1月,發行一套新鈔,面額包括10萬億、20萬億、50萬億和100萬億元四種。在2009年4月12日,該國政府更宣布因為已經難以維持貨幣價值,停用本國貨幣一年。這些雜亂無章的貨幣政策,顯示政府黔驢技窮。未來辛巴威元走入歷史,面額大到令人瞠目結舌的貨幣大概只成為收藏家的古董庫存罷了。

造成這種現象,諸多因素使然。該國在戰亂中立國,由於長期積欠外債,財政赤字,經濟失調,政府又不願意實施經濟上的穩定措施,使得IMF停止對辛巴威的經濟援助。為支應財政赤字,該國政府則以大量印製新鈔來填補支出,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與幣值急貶。失業率高達80%,大多民眾的生活水準在貧窮線之下,不少人民為了生計被逼逃到鄰國。

其實,辛巴威並非一無是處,該國擁有天然資源,生產黃金、象牙與銅礦等物資,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發源地,在中世紀時代以來,透過與來自印度洋岸的回教商隊貿易,在11世紀時漸漸強盛,15世紀已經成為非洲南部最大的邦國。然而在政權動盪下,並未奠立堅實的經建基礎,國步維艱。

此次辛巴威的貨幣退場,並未引起全球恐慌震撼,不像希臘債務問題般動輒見報。蓋辛巴威乃是小國,其貨幣問題則是多年沈痾,而且通貨膨脹只是該國問題,並未株連多國。此次辛巴威貨幣退場,可謂是快刀斬亂麻的壯士斷腕措施,不但砍斷幣值下跌的爬藤,說不定也給了該國一個新的契機,有重整面目的機會。同時也給全球一個啟示:當一國貨幣貶到極致,與其徒然在貨幣面額上加幾個零,不如斷然棄守,改用國際貨幣,這可以是解決通貨膨脹的重要選項。未來辛巴威的後續應變與發展,值得進一步觀察。其貨幣奇譚,可在貨幣發展史上寫下特別的一章。(工商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