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5 13:29:55jean

我們(不)會永遠在一起 吳若權 中時電子報

作家談心
我們(不)會永遠在一起 
文 吳若權  圖 Vita  中時電子報

深刻去體驗「無常」,並不是要我們活在「隨時將會失去什麼」的恐懼之中,而是要學會面對「人生最後有可能終將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時候的勇敢。

知名趨勢專家、也是成功企業家、PChome創辦人詹宏志,和妻子美食文學作家王宣一,為獨子台灣設計師詹朴第五度入選倫敦時裝週,參加作品發表盛會而同遊歐洲。賢伉儷在義大利中部城市柏魯加(Perugia)火車站等車,準備前往鄰近奧維多(Orvieto),候車前為了打發零碎的等待時間,而選擇在麥當勞小坐。沒想到夫人王宣一女士突然感到頭暈,旋即趴在桌上,救護車抵達時,發現她已經驟然辭世,享年五十九歲。

「無常」是一位不請自來的老師,隨時可能出現在生命的某個角落,提醒我們珍惜相處的可貴,以及自己做好「隨時可能變成只有一個人」獨處的準備。

王宣一女士的遺體在義大利火化,由詹宏志先生從羅馬帶回台灣。第五度入選倫敦時裝週的詹朴,獨自留在當地,忍著悲痛參加秋冬大秀。貴賓區第一排座位,雙雙缺席的父母座上,擺著淺黃色的康乃馨,是懷念與追思,也是感恩與告慰。

無論失去的摯愛,是伴侶或是父母,留在世上的這一方,在頓失所依之後,都有一段重新適應的路途。

幸運的話,經過摸索或碰撞,靠著親友的安慰、宗教的力量、靈性的學習,而找到「重新,一個人」的重心,在餘生活出屬於自己的勇敢。但也有不幸的個案,遲遲無法走出失去摯愛的傷痛,罹患憂鬱症,甚至走上不歸路。

痛失摯愛時 提防憂鬱纏身

曾以《江行初雪》獲得時報文學獎小說首獎的前輩作家李渝,在台大求學時與教英詩的老師郭松棻相戀,兩人一起赴美求學並結婚,夫妻鶼鰈情深。

因為參加保釣運動,涉及政治敏感,兩人無法回台,長期旅居美國,相依為命。未料2005年7月,郭松棻老師中風去世,李渝女士一直無法走出傷痛,熬了將近十年的孤單歲月,在紐約家中自殺過世,享年七十歲。

佛家常講,相處時愛得愈深刻,離別時痛苦就愈沉重。所謂「愛別離苦」,正是佛陀所說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苦)之一。當我們與所親所愛的對象,因窮緣盡,無法繼續,就感到非常痛苦。佛法教人要積極去認識這種痛苦的由來,就可以有力量去承接沉重的打擊,順遂這樣的因緣來去,不會抗拒情起愛滅的自然循環。

很多人在痛失至親摯愛之後來找我幫忙,希望藉由傾訴苦悶或尋求解答,來化解心中的痛苦,感傷地說「我再也無法去愛了。」有些人則懊惱地說出自己做不到的反話:「我能不能愛他九十九分就好?」也有兩性專家好像打預防針般,提醒傷心的人,若要避免深愛過後的創傷,必須先學會:「要多愛自己一點。」

其實,「愛對方」或「愛自己」的比例,無法具體拿捏及分配,不像一條土司可以拿來分配,決定要幾片給對方、留幾片給自己。更何況,重點根本不在於你愛對方多少,而是要放下對於貪愛的執著。

勇敢去面對 「一個人」的未來

世間的情愛,有狹義、廣義之分。

大愛,是對一切眾生不計回報的付出;小愛,侷限在彼此之間的歡愉與占有。而唯有斷除對小愛的執著,才能免除頓失所依的痛苦。

就如《大般涅槃經》:「因愛生憂,因愛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當你可以懷抱著廣義的大愛,從此不再擔心自己會失去什麼,反而付出愈多愛,心中愈有幸福的感受。

當你引領自己來到這個階段,就會發現:「我們會永遠在一起」和「我們不會永遠在一起」,都是幻相與妄想,當你可以敏銳覺察自己,才是真實的人生。

深刻去體驗「無常」,並不是要我們活在「隨時將會失去什麼」的恐懼之中,而是要學會面對「人生最後有可能終將只剩下自己一個人」時候的勇敢。

人生,若是一段旅行。有時候,結伴而遊;有時候,踽踽獨行。然而,路途再漫長,最後總會回到自己的房間。

相隔二十年,我重返巴黎,又再回到台北,感觸很深的是,當我遊遍世界各地,最感到心安自在、快樂幸福的,不是名勝、不是美食,而是路途中所住過的每個房間。即使那只是可以告別所有友伴、放下一切行囊,真正和自己好好相處的片刻時光。

而最重要的是,我並非害怕世俗的紛擾,而消極地逃回自己的所在。若是那樣,我想我最不能面對的是自己。相反的,我是經歷一切紅塵繁華,回歸自己的初心,重拾簡單而勇敢的自己。

回到以自己為軸心的世界,並非小情小愛、自私自利,而是大情大恩、自重自愛。

拿回主導權 展開新的人生

因為主持廣播節目的機緣,這二十年來我常接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傾訴,最慘不忍睹的現實,並非很窮、很苦、很孤獨,而是一直讓自己活在委屈哀怨之中,彷彿全世界的人都對不起他,而他活著就是替別受苦。

典型的情節如下:中年熟女說,這段婚姻讓她活得很不愉快,前半生都虛度耗擲在不值得的關係裡。問她:「為什麼不離開呢?」她回答說:「為了小孩。」

實情是:小孩都已經長大,經濟也無後顧之憂;甚至,連小孩都鼓勵她離婚。她離不開的是:自己已經習慣待在痛苦的舒適圈。肉體上的如坐針氈,卻是心理上的避雨遮風。她習慣擁有婚姻表象帶給別人的完整感,覺得離婚就是人生失敗的象徵。她習慣被丈夫糟蹋及嫌棄,覺得女人就應該順從丈夫,才是有美德的表現。她習慣對別人抱怨瑣事,以便獲取局外人的關心與憐憫,然後在同聲斥責先生:「這男人不是東西!」中,相對襯托自己很偉大。

不肯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把一切錯誤都推給別人。這個思考模式,是自我成長的最大阻礙,若不大刀闊斧清除,永遠只能繼續困在被自己假想營造的痛苦現況之中。

以上述的個案來說,我並非鼓勵那位熟女一定要離婚,而是認為她要拿回人生的主導權,以自己為人生的軸心。她若想繼續留在婚姻裡,就要清醒地告訴自己、以及大家:「這是,『我』,自己的選擇!」

千萬不要沉溺於以下的惡性循環:明明是害怕孤單,沒有勇氣過一個人的生活,有個不完美的男人來湊數了,還嫌他粗魯沒格;明明是自己依賴成性,不想改變現狀,卻推說環境很艱困,只好委屈地忍著。

延伸這個案例,到所有上班族的困境,大部份的模式都是一樣的。你不要──做一行;又怨一行。想找工作沒本事;又嫌薪水低。自己心態不開放;又推說別人老是封鎖你。

學會控制愛 不要被愛控制

只要你願意回到「以自己為人生的軸心」的立場,就可以更獨立勇敢地看清楚現狀,並做出明智的決定,而且有足夠的意願與能力,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從此,不再過度依賴一個人、一段關係、一項職位、一種藉口,也就不會和任何不愉快的情緒作困獸之鬥。於是,你的生活中再也不會出現以下的句型:「都是因為○○○;我不得已才☆☆☆!」

你會愈來愈清楚地知道:「我不會跟這個人永遠在一起!」「我不會跟這個工作永遠在一起!」「我不會跟這個藉口永遠在一起!」,於是你學會放下這些罣礙,面對最真實的自己。

當你再度願意為別人付出,純粹就是自己心甘情願,不是為了交換對方的尊重或感念,你終於可以無畏地對別人付出愛,而不再乞討別人的愛。你願意建立並享受一段關係,但不會被那段關係所控制。

從此,你將不再有讓自己不開心的藉口,只剩下非讓自己幸福不可的理由。

★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自殺諮詢專線:0800-788995(24小時)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中時電子報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