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麵包教我的事 吳寶春
(103.10/18-12/18) 講座》那些麵包教我的事 吳寶春
雖然已看了他許多著作,在講座中看到一個屏東小孩奮鬥的故事!
小五父親過世,感念母親採鳳梨工作養育他們的辛勞
國二,他心裡想成功、想出人頭地的念頭,引領他挑戰命運、改變宿命
從麵包學徒、師父做起,但知道麵包師的壽命約40歲,因為沒有體力,心裡很徬徨,他知道要突破,才能改變!
他大字不認得幾個,在當兵同儕的教導,從查字典、認字,學習讀書
看名人、偉人傳記激勵自己,激勵的句子貼在牆壁,時時提醒自己
去上直銷課(因為不用錢),在潛能開發課終於鼓起勇氣站在台前,站出第一步分享想法,訓練膽量、克服自卑、建立自信!
他還在媽媽工作的流水席機會,台上唱歌,學膽量(唱他會的一百零一首,多次被他的朋友糾正,因為不太適合結婚的場合,歌名叫做不如擱相識(現場笑聲不斷)
「日本麵包雜誌」激發他的夢想,和四個朋友去日本自由行
看麵包原料展,原本不以為意的大蒜麵包,試吃後改變原有的思維
吃到了真正的法國麵包
為了看懂日語,去科見學日語
去吃排隊店,去吃有別於傳統的麵包
二年,學習「品嚐」美食、紅酒、音樂、改變,突破原有習性、味蕾
他認為麵包吃進去,就是身體的一部份,不好做就不能給家人吃!
「生命的價值」用二十幾年的技術,從區域到世界冠軍,看到台灣的國旗
他知道,即使是極限,仍以世界冠軍為目標!
一路走來,透過閱讀改變了他貧窮的宿命,自己以「知識」走向成功
希望未來有更多人得到知識,他以母親命名,成立教育基金會
他成立麵包店當老闆,卻看不懂財務報表,所以想讀EMBA
因為學歷不符,造成的社會新聞,實不是他所願
如今他已看得懂財務報表,學習企業管理
他鼓勵,面對「壓力」,「轉化」的態度去面對困難
正面思考,不怨尤人,反省、突破自己!
生命最終的夢想,我心中想要問的問題
我喜歡他的回答,他說:「回歸簡樸,在70.80歲後回到故鄉,住著茅屋,打著赤腳,揉著麵團,烤麵包,分送鄰居、分送偏鄉,回歸原鄉!」
看著今周刊寫著吳寶春的成功,想起10/18專程跑到淡水圖書館,聆聽吳寶春說他的人生故事!
一直記得吳寶春簡樸又真摯的眼神
雖然他已是家喻戶曉的名人,成功的背後,最終的想念仍是小時候
那探索、天真、快樂的樸實生活,難得他仍保有一顆赤子之心!
人生有無限可能,想要突破環境的侷限的意志,才能激發人的潛能!
分享給大家,共勉之~
圖攝於講座
(摘錄今周刊)
麵包小學徒躋身自有品牌烘焙王 吳寶春每月讀兩本書
發現比世界冠軍更重要的事
2014-11 今周刊
世界冠軍吳寶春養成長年閱讀、為自己設定目標的習慣,讓他從一個識字不多的麵包師傅,晉身為自有品牌的烘焙王,找到第二人生。
撰文‧鄧麗萍
「我喜歡,以麵包閱讀世界。」吳寶春麵包店的鵝黃色紙袋上,印著這一行文字,也正是讓吳寶春脫離貧困、成為世界麵包冠軍的祕密。
三十八歲那年,吳寶春首次代表台灣,參加在法國舉辦、有「麵包界奧林匹亞」之稱的「樂斯福世界盃麵包大賽」,拿下團體組亞軍。兩年後,又以荔枝玫瑰麵包獲得「世界麵包大賽」個人組金牌。
回想起來,吳寶春說,能夠得獎要感謝的是閱讀習慣,改變了他的一生。「閱讀對我來說,就是自我拯救、脫離貧困的奮鬥過程。」其實,吳寶春在二十歲當兵時,才開始重新認真識字。國中以前,他討厭上學、不愛念書,國中畢業時,國字還認不到五百個。「以前不讀書,是覺得賺不了錢,後來知道重要,就有興趣了。」真正讓他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性,緣自於研發麵包時遇到的瓶頸。
好學!每年花十萬元買書、投資自己
吳寶春從十五歲起當學徒,二十五歲當上麵包師傅,但第一次當師傅,麵包做得「難吃到害店家三個月後就倒閉」,讓他非常挫折。
傳統的麵包師傅都是技術導向,若要提升到研發階段,不僅要有專業技術,更需要美學的訓練、味蕾的開發。吳寶春摸索多年都找不到訣竅,直到他遇到生命裡很重要的味蕾啟蒙老師,教他品味美食、閱讀植物相關書籍,辨別食物裡蘊含的各種滋味。
就是持續不斷地閱讀、學習新知,加上二十七年傳統麵包師傅的扎實基本功,才到達今天的境界。即便如此,他從未停止前進。最近他出版了新書《吳寶春的麵包祕笈》,首度公開三十四道麵包食譜,該書編輯李麗玲說,吳寶春希望不要一直強調「世界麵包冠軍」的稱號,因為那是過去的事,他想的是未來。
多次替吳寶春著作整理文字的電視工作者黃曉玫形容,「好學,是吳寶春和其他傳統師傅不一樣的地方。」以前學做麵包是「黑手制」,師傅口頭教,徒弟照著學,做出來的麵包就是同一款,但吳寶春打破框架,透過看書、上課,自行摸索和開發新口味,成為台灣首位以自己名字創立品牌的麵包師傅。
2010年創立自己的麵包店之後,吳寶春突然發現,「我只會做麵包,看不懂報表。」正是這股想學習經營管理的迫切感,燃起他對進修的渴望,因此,兩年前他想在台報讀EMBA遭拒後,轉到新加坡求學,還曾引發軒然大波。
實踐!記事本首頁寫目標,激勵自己
吳寶春長年大量買書,一本一萬多元的日文烘焙書也毫不手軟。每年他都要去日本東京兩次,採購最新的專業烘焙書。
即使二十多歲時,吳寶春月薪只有五、六萬元,他一年花在投資自己身上,就超過十萬元。吳寶春的經紀人吳珮筠形容,他家有一整面牆的書櫃,裝了滿滿的、上千本日文烘焙書。「以後我死了,這些書我要把它捐出來。」吳寶春熱忱地說。
到現在,吳寶春仍保持閱讀的習慣,每月平均讀二本書,除了烘焙相關的食譜之外,也會看勵志、成功學、管理學等書籍。「只要對頭腦有幫助的,我都會去看。」除了閱讀外,吳寶春的第二個習慣,就是替自己訂定目標,並寫在記事本的首頁。例如,2009年時,他訂下「得到世界冠軍」的目標,一年後果真實現。
他說,人都會有惰性,也會有沮喪低落之時,當你翻開記事本,首頁的文字就會馬上映入眼簾,「這是我的目標,我怎麼可以偷懶?怎麼可以灰心?」透過這種方式,激勵自己繼續努力朝目標前進。
有了大目標,再訂出小目標和步驟,列出時間順序。吳寶春進一步說明:假設兩年後要參加比賽,首先必須把參賽作品研發出來,並設定完成的時間。「前半年是設計麵包的口味,外形暫時設定百分之五十,其餘百分之五十可隨意調整。但在比賽前一年,口味和外形都要設計完成。」研發出新的口味和外形之後,接下來就是擬定練習計畫,包括每周要練習幾次、練多久等。在比賽的前三個月,吳寶春每天都要練習,一練就十多個小時。他說,做麵包沒有所謂的天才或天分,「想拿冠軍,就要不厭其煩地重複練習。」曾經,拿世界冠軍、創業、打造自有品牌,這些麵包師傅的大夢想,對於來自窮鄉僻壤的吳寶春而言,都是遙不可及。正因為閱讀的習慣,打開了吳寶春做麵包的視野,也賜給了他第二個人生。
吳寶春
出生:1970年
現職:麵包師傅、吳寶春麵包店創辦人
經歷:世界麵包大賽冠軍
學歷:國中畢業
吳寶春的習慣祕密檔案
好習慣:每月讀2本書、為自己訂定目標
難關:學歷不高、程度不夠
養成祕訣:自學日文,從中文書讀到日文書
最大效益:拿到世界麵包冠軍、創立自有品牌麵包店
*************************************
(雖然講座說的他的故事
但麵包迷多是為了這本學做麵包的著作,他不吝分享如何做麵包,
烹飪不是我的強項,想解饞就去買吳寶春的麵包吧!)
(摘錄博客來)
吳寶春的麵包祕笈:27年功夫‧34道麵包食譜大公開
作者: 吳寶春/著, 楊惠君, 黃曉玫/文字整理
自序 一直尋找的答案
做出好吃麵包的祕訣是什麼?常常有人這樣問我。其實,這也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兩度參加世界麵包大賽是我的尋道之路,抵達終點後我終於明白,答案並不在冠軍獎盃裡,而是藏在沿途每一次的跌跌撞撞和柳暗花明裡,握住獎盃時,我更真切感受到過往失敗的可貴。
曾經,我夜夜在打烊後的工廠裡反覆壓麵、裹油,手中的可頌卻總是憔悴、枯萎,屢戰屢挫、屢挫屢試,才知道原來根本用錯了麵粉。曾經,我用敷衍冷漠的態度應付貝果,誤以為它索然無味,才發現其實是我沒有認真賦予它生命。
麵包,是一種沒有框架的藝術,既得要有一絲不苟、按部就班的科學精神,又不能缺乏靈動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小小的麵團在股掌間揉出千變萬化,讓它迸發誘人的魔力。做麵包的基礎說起來很簡單,就是麵粉、食材、溫度、時間以及揉麵的控制。但實際製作起來的工序並不簡單,除了依照食譜或前輩們提供的數值及科學方法,還要反覆不斷地試驗和練習,直到做出自己滿意的口味和口感為止。訓練靠手,領悟在腦、決勝關鍵則是心。過程相當辛苦,只要些微的差別,麵包成品的風味可能就差之千里,但這也是做麵包最令人迷戀到無法自拔的地方,一下是實驗師,一下變成魔法師、一回頭可能嚐到連自己都嫌惡的東西,下一回合又搖身一變成了發明家。建議讀者在做麵包時一定要把過程和相關數據記錄下來反覆推敲,因為實在是太有趣了!但是切記,嚐到麥香味的感動前,必先通過挫折失敗種種關卡,希望透過本書的分享能讓愛麵包的你少一點摸索的過程。
一塊麵包,像是一座森林、一座海洋,每一回探索做出好味麵包的過程,都像是一次尋寶歷險,終於尋獲藏寶時,心中是充盈著喜悅和滿足,那份悸動豐沛巨大到想與人分享。這本書的誕生要感謝很多人,書裡記錄的都是過去與現在出現在我店裡的產品,不但是受到消費者青睞的麵包,我自己也很喜歡,某些麵包並非由我一個人從頭到尾研發而成,麥香中包裹著許多前輩和同事的智慧。包括我的啟蒙老師張金福、柳金水、施坤河及陳銘信師傅;平友治師傅、加藤一秀師傅、松本哲也師傅、野上智寬師傅、伊原靖友師傅、福王寺明師傅、陳撫洸師傅、大申周王孫杰以及店裡的前主廚張泰謙師傅,我由衷感謝您們。要感謝的人太多,在此就不一一列出,所有曾經幫助過我、與我一起激盪創意和技術的所有人,真心謝謝您們。
我要特別感謝台北、高雄店的公司團隊及兩位主廚:謝忠祐師傅和施政喬師傅,他們把許多年輕人的想法揉進麵包裡,創造出更多創新的口味,實在協助本書不少。也感謝協助食譜製作的經紀團隊:劉映虹、曾文怡、吳珮筠,攝影王永泰,文字整理楊惠君、黃曉玫,以及遠流出版公司出版四部所有同仁。
與其說這是一本做出好麵包的成功祕笈,它更像是一本悟道書。這是我二十七年來的功夫總驗收與心得感想,我把它獻給喜歡吃麵包、做麵包的師傅們和讀者們,只要你愛麵包,這本書都適合你。
法國麵包
如果問我:「做麵包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會說:「麵包賜給了我,第二個人生。」
音樂、品酒、戲曲……這些藝術的饗宴和生活的品酩,對住在屏東內埔庄腳、出身寒微的我,完全是另一個平行的世界,遙不可及到我連在夢裡都不曾痴心妄想過。那是我不曾見識過的陌生人,無從談論喜惡。
因為做麵包,打開了我的視野,才有機會剖開最深層的自己。原來,我的心底窩藏著喜歡藝術的另一個自己;原來,生活中有那麼純粹的喜悅。
就像法國人說的那句:「C'est la vie!」這就是人生哪,該是去嘗試多種滋味、探索各種可能,學習更隨遇而安。而這種態度,正是法國麵包的內涵。
法國麵包是一款極簡約也極繁複的麵包,長長的一直線沒有矯揉的造型,白白的沒有濃郁的味道,卻是最難駕馭的麵包,一雙手做出無數人氣麵包的野上智寬師傅,受訪時都公開表示,最難做的還是法國麵包。
吃到好吃到令人失控尖叫的法國麵包
從事麵包師傅工作的前幾年,因為台灣麵包店的產品,我總以為,塗了大蒜、奶油的麵包,就是法國麵包。直到一九九八年,去日本大阪參加烘焙食品展才發現,原來我做了大半輩子麵包,都不曾見識到法國麵包本色。
當時,有個麵粉廠商用他們製作的鳥越鐵塔法印麵粉,現場烤焙法國麵包,供參觀民眾試吃。我經過時,心裡還不以為意,想著:「法國麵包嘛,這玩意兒我也會做。」這念頭還沒落底,耳邊隨即傳來兩個小女生以青春專有的高八度驚歎語直呼:「歐伊係~」一邊還伴隨著「?滋!?滋!」的酥脆聲響。
我狐疑了:「真的有那麼好吃到讓人想尖叫嗎?」自己也回頭去,在攤位上拿起一塊試吃,但心裡還是不服氣地想:「我倒要看看,吃了會不會尖叫?」
沒想到,一口咬下,這回「?滋!」聲在我的口中迴盪,讓我差點就像個失控的小女生,想要驚呼出聲。雖然克制住想尖叫的欲望,但腦海裡就像出現卡通《小當家》的經典畫面般竄出了閃著金光的一條龍,怎麼會是這般意外的口感?不但皮酥內軟,還愈嚼愈香,麵團吞肚後,口中像是喝了上等好茶一般,還有回甘的滋味。
太讓我驚訝了。這次味覺和觀念的衝擊太大,讓我對法國麵包完全改觀,「我也要做出讓人腦裡竄出一條龍的法國麵包。」成了我追求的新目標。
不過回台灣之後,我仍陷於黑暗中摸索,當時台灣的資料、資源都不多,甚至連法國麵包專用的麵粉都還沒有進口,只能自己翻看日文書,想照本宣科,卻怎麼都沒辦法做出大阪烘焙食品展中那個讓我驚豔的口感和香氣。光是搓揉整形出
直到2008年參加世界大賽的前夕,接受了野上智寬師傅的指導;幾乎同一時間,台灣也開始進口國外的專用麵粉,技術和材料都有了突破,我才被點燃了明燈,不再以瞎子摸象的方式沒有頭緒地亂闖。
原來,搓揉法國麵包麵團時,要像打太極拳一樣,雙手微弓,隨著麵團而律動,因為法國麵包要外酥內軟,麵團裡得保留三分之一的空氣,才能讓它自然呈現最完美的氣孔。過去我一直把雙掌攤平僵硬地搓,結果不但麵團的空氣被拍掉,連香味和氣孔也被一起拍掉了。
但是法國麵包的麵團很軟,弓著手掌搓,很難把麵團均勻地搓長。一開始我使不上力,內心充滿困惑,而野上師傅的中文辭彙有限,也無法很精確地說明。直到後來,又碰到第二個貴人──加藤一秀老師,透過翻譯後,我終於逐漸掌握到訣竅。
我還記得,2008年世界大賽前,野上師傅的台灣籍太太問他:「(吳寶春)師傅行不行啊?」野上師傅也沒有太大的把握,畢竟對手是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手,許多國家做麵包的歷史與經驗,比起當時的台灣是成熟豐富許多。那回我們奪下世界第二,野上師傅對我說,當他聽到台灣隊拿到亞軍時,興奮地「起雞皮疙瘩」。
2010年,我個人挑戰世界麵包大師賽前,野上師傅再來看我做法國麵包,嚇了一大跳,他沒有料到,短短兩、三年的時間,我的技術居然能夠大為躍升。能獲得野上師傅的肯定,對我的鼓勵,實不亞於那座金盃。
直至此時,我終於能做出像當初在大阪嘗到的那種讓人一口就悸動的法國麵包,我也才真正認識了法國麵包的內涵。
開創「第二人生」
法國麵包和我們吃的白米飯一樣,看似素樸,和不同食材,就會碰撞出不同的火花,可以合奏出最華麗磅礡的交響樂,讓它永遠都能被嘗出不同的味道,怎麼吃都不會厭倦。
就像白飯加上肉燥,變成滷肉飯;磨成米漿,可以做成碗糕;包上葉片就變成米粽,給它什麼食材、就會呈現不同的風味。法國麵包塗上奶油,就有奶油風味;夾片起司、火腿,就有起司、火腿的風味;再配上紅酒、聽著不同的音樂,生活情境和心境就會跟著流轉。
這一切的體會,除了遇到良師的指點、自己的苦練之外,還有其他朋友領著我品嘗人生,才開闊了我味覺上、視野上和心態上的品味能力,對麵包才有了更立體的認知。
像是我的好朋友阿洸,教我聽古典音樂、吃美食、品紅酒,讓我體驗了不同的生活,打開了對自我的界限和認知:「原來這些東西是我喜歡的!」「原來這些東西可以幫助我創作!」「原來這些東西讓我的生活更精彩、更豐富。」
現在的我,就像是擁有「第二個人生」,熱切又興奮地努力汲取各領域的知識,每天都有新的發現和喜樂,像到日本學釀酒,還找了名師學拉二胡。初學二胡的我,雖然還在「咿咿歐歐」的階段,卻獲得讚許:「身體和樂器融合得相當好。」
因為我的雙手握著樂器的同時,也喚醒了那雙做法國麵包手的韻律,彈樂器和做麵包一樣,雙手不是征服它們,而是要和它們一塊兒舞動。拉二胡拉得不好,聲音就會尖銳刺耳;法國麵包沒有掌握好技法,麵團也會枯燥乏味,兩者十分相像,都是看起來單純但技巧很艱澀的東西。
我生性有股喜歡挑戰的因子,從不要求立竿見影的學習,而是希望能細細體會、慢慢琢磨出才能淬鍊出的技巧,就像法國長棍麵包,外形耿直、內在柔軟,可塑性無窮。
我期許做一個永遠讓自己和別人無法預期的人,不管哪個階段、哪個角色、哪個身分,都能扮演得很好,更永遠深深以當一個麵包師傅為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