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藏巖 山城文創& 藝術燈節
(103.2.28)
在書報文訊中看到有當代藝術創作展出「寶藏巖藝術燈節」
在傳統燈節中,有了不同的元素,記憶著要去欣賞
閱讀李偉文的《迷路原為看花開》書中讀到如小九份的「寶藏巖」
這故事更加連結了想去探訪的交集
讀書產生衝擊或共鳴時,讀起來心中更是莫名興奮
「寶藏巖」常在橋上和它擦身而過,卻從不知它的歷史和族群故事
為了想探訪山城,又想看到夜晚燈節的點綴,特點選了四點多鐘去
在喧囂的公館,誰知在轉角處有著不一樣的寧靜風景
悠閒的腳步,追不及日落的速度
這山城有著文創的因子,引人佇足,這原由埋下再來探訪的伏筆
當代藝術創作藝術燈,夜襯托的更浪漫
來訪的旅人啊!請您輕聲細語,別擾了這寧靜
從山城望向遠方,城市依舊忙碌著~
「寶藏巖歷史聚落與文化創意產業」- 李偉文(摘錄《迷路原為看花開》)
在台北市熱鬧的公館夜市邊,夾在新店溪與小觀音山(也就是自來水博物館內的小山丘)之間,有一片類似香港從前的吊頸嶺,卻罕為人知的違建聚落-寶藏巖。
或許這片直切入溪邊的山坡的唯一出入口是隱藏在毫不起眼的巷弄中,所以數十年來成為三不管地帶,與整個社會或都市保持著半隔絕狀態,二百多戶違章建築就層層疊疊的慢慢長出來,逐漸形成獨特的建築形式與族群文化。
這個聚落與其他社區最大的不同在於空間結構,因為是在前後無路被阻隔的一片小山坡上,隨意增建蓋出的二百多戶建築,沒有我們習慣的街道或正常的巷弄,在此地也許你要爬過許多人家的屋頂,穿過別人的後院才能進得了家門口,這種充滿神秘通道,以及各種詭異的小空間,在目前這個整齊劃一的高樓大廈社區裏,顯得非常特別。
十多年前,因為政府在都市綠色休閒遊憩的趨勢下,想沿著河岸蓋自行車步道,營建親近自然的空間,這片躲藏的聚落才被發現,進而計劃全數拆除。後來在台大城鄉所及一些民間團體的努力之下,台北市文化局將此處登錄為第一個以整個聚落為主體的歷史建築,經過多年的整修與研究規劃,將原先二百多棟建築分為「寶藏家園」、「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以及「國際青年會所」,從今年起陸續開放民眾參觀。
其中藝術村包括了17間駐村工作室,讓國內外藝術家申請進駐,14個微型群聚,讓有志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朋友當做工作室,同時也有幾個藝術表演排練室與展覽空間。走在這些高低錯落的巷弄中,看著許多藝術工作者展示著他們的創作,想起這些年來台灣從各級政府到民間,大家有志一同的朝著文化創意產業在努力,這也為整個社會帶來新的活力,而且這些新型的產業落實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時,也跟著會形成新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
其實過去二、三十年台灣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流是不斷蓋工業區,科學園區以及冷冰冰的豪宅大樓,每個人除了工作與消費,似乎真正與在地有關的生活都不見了,然而文化創意產業的工作多半與日常生活有關,也與在地的歷史與情感有關,和各地自然景觀也有關連,這種不再以經濟生產做為唯一目標的社會,才是適合人居住的地方。
像寶藏巖這樣的古老聚落,在現今「都市更新」的口號中不斷消逝,而且寶藏巖聚落這樣雜亂的外觀,似乎也不見容於都市「整齊乾淨」的景觀要求,可是當我們不斷地拆除那些古老建築,屬於城市與時代的共同記憶也會隨之消失。
作家董橋就曾經寫過:「不會懷舊的社會注定沉悶、墮落,沒有文化鄉愁的心,注定是一口枯井。」董橋說的,大概是指我們不能忘掉整個民族的集體記憶,因為這是一個社會的靈魂與國家的精神吧!也有位朋友說,若是回憶得愈少,表示你的性情愈來愈冷酷了,我想這是因為我們通常會回憶的都是一些美好的時光,而這些時光一定與當時與我們相處的人有關,因此念舊通常也會抱持感恩的心情,感謝曾經陪伴我們成長的人。
類似寶藏巖或萬華的剝皮寮老街,都是時代的記憶,透過這些被特意保留下來的建築,讓大家不會忘記自己是怎麼走過來的,一個有根的民族,會走得比較安心、比較篤定,這也是為什麼要留下古蹟的原因吧!
寶藏巖藝術燈節:鬧巖宵
作者: 本報訊 | 台灣立報 – 2014年2月19日 上午12:22.
....【本報訊】想感受最藝術的元宵燈節嗎?有別於傳統張燈結綵式的元宵燈節活動,寶藏巖國際藝術村透過當代藝術策展手法,舉辦為期1個月的燈節展覽,邀請8組當代藝術創作者,包括視覺、表演、設計、建築等,跨越傳統白牆展間進行全村式的展演。
其中,旅美藝術家洪素珍運用竹子於入口草地環繞出螺旋體,構築為一個可走進欣賞的紅色大型燈籠;任大賢及陳永剛以半樓廣場為基地,在現存的斷垣殘壁上,以鋼鐵線條搭建出具有穿透性和延伸感的虛擬生活空間,回應寶藏巖特殊的地景與歷史脈絡;擅長光與空間、互動裝置創作的莊志維,於廢墟花園周邊裝設數十組機車後照鏡,開放民眾調整鏡面角度反射雷射光束,使得空間樣貌隨人改變,重新開始人與人、空間的關係。藝術家黃沛瀅運用日常中易取得的紅色泡棉,打造出數個球型生物體,創造出宛若生物體不斷繁衍、擴張的量感形體,引領觀賞者進入另一次元世界。歡迎前來感受專屬於寶藏巖的藝術能量!詳情請上http://tinyurl.com/mekcq86查詢。
時間:即日起至3/16
地點: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台北市汀州路3段230巷14弄2號)
洽詢電話:02-2364-5313
寶藏巖村落 保有眷村生命力
台灣醒報 – 2014年2月12日 下午7:31.
記者邱惠恩台北報導
「將寶藏巖打造成自給自足的文化聚落!」台北市文化局長劉維公12日於台北眷村文化節開幕會表示,寶藏巖包含城鄉移民、閩南族群、外省撤台軍眷、藝術家,呈現多元文化聚落特色,政府應透過眷村自給自足、收集文史資產、保存歷史聚落來活化眷村「生命力」。依山傍水而建的寶藏巖,目前居民有20戶,其餘則是駐村藝術家,透過藝術創作繼續述說當地聚落的歷史故事。不過文化局長劉維公認為這是不夠的,要讓歷史聚落繼續被述說,他認為眷村聚落本身需要在經濟上自給自足,可嘗試將眷村、聚落文化資產轉換成可經營的商業模式,讓人口不外移,才能保住歷史聚落的「生命力」。
劉維公表示,目前收集文史資產、口述歷史是不夠的,政府更應該帶頭積極保留歷史聚落。劉維公透露,目前正計畫協助過去曾在寶藏巖居住的居民,重新回來居住,一起跟藝術家說寶藏巖的故事。
入口處有我們家愛的集章區,為每一旅程留下註記
抓住黃昏的尾巴,感受山城生活
換個時空,再來一張,燈景註記
文創者,轉角處常有驚喜
小店內的文創,引女兒們欣賞,把玩著,只可能快關店了,只能勿勿
下次再來吧~
穿越,只為尋找另一個洞天
遠方,城市依舊喧囂忙碌
每個手作小品,都是無限熱情下的產物
休憩時,飄著咖啡香
下一篇:四月天金瓜寮避暑慢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