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媽媽教我的事─鄭石岩教授
(102.7.20) 92歲高齡的母親,不識字,一生生活困苦,但用「愛」與「慈悲」,淺顯的言語,一點一滴注入了生活智慧,和孩子互動談話無形中引導他「正向思考」,教他做人做事的態度,度過難關,也維繫了家庭的圓融。
獨自一人騎車回程,思緒仍停留在鄭教授分享的演說中
幾度聽到教授談論的話題,在共鳴的交會處,
我忍住了淚水,感同身受的點點頭。
不完美的家庭,在母親的「堅持」下,努力的磨合著,期待圓融~
「媽媽」是家庭的靈魂人物,在無怨無悔的付出中,
一言一行牽引著整個家中每一份子!
聆聽了鄭石岩教授《媽媽教我的事》講座,彷彿回答了我在「做媽媽的沒有放棄孩子的權利」一文中,心情的起呈轉合,頓時豁然開朗,給了慰藉。
自己當了媽媽,「身教」是自我要求,但不知其影響是如此深遠,
從鄭教授的分享中看到了~
提醒自己「堅韌」、「凡事正面思考」的人生觀是孩子和家庭重要的推動力
自己的態度常是家中方向,言行舉止也是孩子的指引
做父母的不必十項全能什麼都要會,不用凡事幫孩子安排
但「傾聽」一方面是孩子心情的出口,
一方面亦是推動孩子思索解決困難的動力
聽完演講,我又如充滿了電力般,振作精神又有正向往前的動力!
演說中的註記:
*愛就是生命力─
1. 愛的本質是「給予」
2. 愛帶來身心的成長
3. 愛是一種能力:有能力的愛
4. Eric Fromm指出愛的四要素:關懷、負責、尊重、了解(知識)
母愛流露出關懷─
(1)關懷孩子的需要和成長
(2)她知道我會作白日夢,需要陪伴
(3)在蓮霧樹下,為我上學做心理準備
(4)關懷我的心理需要:告訴我努力就好
母愛表現出責任和承擔─
(1) 母親的責任和承擔帶來身教
(2) 承擔使她變得堅毅:孝親、相夫、教子、還債不打折扣
(3) 外婆教她要肯承擔
(4) 鼓勵我當火車頭
母愛蘊含著尊重─
(1) 照孩子的根性因緣教導
(2) 教導孩子尊重別人:尊敬商場上的競爭對手
(3) 尊敬父親
(4) 母親很尊重我,鼓勵我想辦法解決問題
母愛建立在了解上─
(1) 了解我青少年時半工半讀的處境
(2) 閒聊、交談、同理和了解
(3) 鼓勵和支持我嘗試新的生意
(4) 對媳婦的了解
*教我正向思考和態度
1. 中秋節的蕃薯餅
2. 一起去造命
3. 拼湊出美好
4. 振作地笑一笑
*砥礪我行動使人生改觀
1. 從小水果販做起
2. 從參與做事中成長
3. 一本初衷好努力
*和氣待人的身教
1. 母親導引父親走向正途,靠著愛心與和氣
2. 和氣生財
3. 和氣待人
*生活態度的陶冶
1. 安忍可以致遠
2. 不唱衰自己
3. 勇於圓夢
4. 簡樸的生活
(圖.分享文章摘錄網站)
《媽媽教我的事》─鄭石岩
出身自宜蘭農家的鄭石岩老師,人生閱歷豐富,生命中精采的第一堂課,來自母親在實境中生動活潑的啟發。雖然母親從未上過正式學校,卻能將生活的體驗轉化為豐富的教材,教會他做人做事。她的愛與慈悲以及待人處世的溫厚智慧,完全體現在點滴的生活教育與談話互動中,有如明燈引導他正向思考,度過重重難關,走向光明美好的人生坦途。
作者簡介:鄭石岩
心理學家鄭石岩,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獎;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歷豐富,是融合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獎,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母愛帶給我的美好人生 作者序
人生真像是一趟旅行,母親正是孩子的導遊。如果母親身上綻放著有能力的愛,她的慈愛將化作孩子的生命力和意志,她的智慧和溫柔會帶給孩子光明的希望和潛能。
我擁有溫馨美好的母愛,給了我美好的人生。我的母親雖然沒有讀書,但卻有很好的觀察和思考能力;她沒有進過正式的學校,卻能從現實中學到知識和見識,從聽聞中學到佛法和美德。所以,她有豐富的素材教導子女,透過生活的直接體驗,教會我們做人做事。
母親常叮嚀說:「只要你學會正確的待人處世道理,就能在現實生活環境中水到渠成,走出美好的人生路。」
母親生在農村,她的父親是一位泥水匠,家境小康,所以在結婚之前,她的生活是幸福的。她與一般農家子弟一樣,要上山工作,到工地當女工。她的手藝高超,不但做得一流的女紅,更能做出美味的台菜料理,是秀外慧中的女性。
她婚前婚後的生活,則有天壤之別。由於父親愛玩嗜賭,生意又不順利,家庭窮困且不說,感情上的支持也沒有。母親就在這樣的困境中,靠著虔誠的佛教信仰和毅力,把孩子們帶起來。她教導我們做人做事,期許我當火車頭,帶動弟妹一起成長;她勉勵我半工半讀完成學業,提醒我不忘求學長進,讓我在歷經波折之後又回到大學念書,完成碩士學位。她像是高明的教練,教導我走向美好的人生。更值得讚嘆的是,她用慈悲的影響力,感化了父親,在中年之後戒賭戒酒,共同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父親受母親的影響,最後也在佛光山皈依,成為虔誠的佛弟子。
母親教導我們的方法,是在生活中自然的交談;在實際工作和待人接物中,直接指導,而且一點都不囉嗦。由於我是家中最大的孩子,遇到家庭窮困,自然要負起部分家計的責任,所以我學得特別多,生活經驗也更加豐富。我從高中開始,就做水果生意分擔家計,母子之間有更多切磋和商談,從中我得到母親許多啟發和指引。
在這本書裡,我選擇了三十五個小故事,都是母親教我做人做事的趣事。從幼兒開始到現在我早已過耳順之年,我領受到美好、有啟發性的交談盡萃於斯。這些內容不只對我是珍貴的,對於不同年齡層的讀者,也是有價值的。這些往事憶趣,不但是我對母親的感恩,也是可供現代父母親教育子女的參考素材。
社會正快速的演變,眼前正受到世界性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整個社會性格,瀰漫著低迷消極的風氣,這必然會影響下一代正向性格的發展。此刻,我寫這本書,正適合現代父母的需要。我要呼籲父母親,除了要重視學校教育之外,亦要兼顧生活教育,教導孩子體驗面對現實生活的事務。
我母親教給我的是正向的態度,透過磨練和體驗使自己能幹,以及培養正確的信念和美德。這樣的教育觀與現代當紅的正向心理學,及其所重視的培養長處和美德,確有相通之處。希望我的經驗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共鳴,在教育上促成新思惟和創意行動。
母愛對每個人而言,就如三月的春暉,她的光明性、溫馨與柔和,孕育每個生命的活力和希望。我母親教給我的事 ,正折射出每個人美好的春暉。
縫在新衣裡的愛
我人生中精采的第一堂課,是母親用慈愛的春暉,在生活實境中所作美好的啟發。
回憶幼年往事,第一個浮現的母愛印象,是同母親及家人歡喜快樂地準備過年的情景。新年前夕,鄉下家家戶戶瀰漫著準備過年的歡欣、恭敬與懷抱新希望的氣氛。我家也不例外,屋子裡放置著各色年貨用品,年糕和紅龜粿都蒸好了,眼前看到的是充滿富足的景象。
當時,我雖然才只是剛學會走路和奔跑的年紀,不過,母親仍不時親切地指導我做點事。我在母親和家人旁跟前跟後、跑腿幫忙,彷彿自己也賣力地參與了新年準備,是個能幹的孩子。即使不小心把東西弄翻,母親總是耐心地收拾,指點我正確的做事方法。
過年前的兩週是母親特別忙碌的時期,但她仍抱著好心情,時常唱著兒歌並逗弄我一起唱唱跳跳。她以閩南語唱著:「甜糕過年,發糕發錢,包仔粿包金,菜頭粿吃點心。」既諧韻又好聽。
我這個小跟班,也感染了她的勤奮和振作。一到晚上,母親就點著油燈,縫製堂哥和我的新衣。在黯淡搖曳的燈光中,我總依偎在她的身邊,目不轉睛地看著靈活穿進穿出的針線。她也會教我幫忙把布拉平整以便縫製。我很高興替她拿工具,協助穿針線。其實,這些事都是她自己做的,只是為了讓我有參與感,帶來成就感而已。因為,這能讓孩子擁有好的自我感覺,相信自己漸漸長大,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鄉下的油燈,雖然只照著一公尺方圓的微亮,但對於母親和孩子的心,卻像心燈一樣,有著連心的溫暖和光明。母親抬起頭來,用期待的眼光看著我說:
「你的眼力很好,多看幾次,你也能學會幫忙縫衣服。」
「可是我會刺到手。」
「我教你一針一針的縫,你試著做看看;做得對就不會刺到手。」母親摟抱著我小小的肩膀說道,並將縫紉中的衣服遞給我,接著把針線也給了我,並指導我縫進縫出。我小小的手竟然也能聽她的使喚,縫了好多針。
「有刺到手嗎?」
「沒有。」我重複著剛剛她說的話:「只要做得對,就不會刺到手。」
母親開心地肯定我,摟著我又說:「凡事只要方法對,就能做得好;熟練了它,什麼都容易做。」她把衣服抱了回去,我看著她敏捷的手,做針線活猶如神仙在跳舞一樣。
次日的夜晚,母親又是在燈光下做女紅。我還是坐在曠床上(大通舖)看她絕技般的縫紉技術。
「我手頭正在縫製兩件新衣,帶點咖啡色的是堂哥的,另一件藍灰色的是你的。這是你們自己選擇的,你們都會喜歡的,新年穿起來一定很漂亮。」
「昨天為什麼要讓堂哥先選?他先選好我就沒得選了,其實我也喜歡他那一件。」
「哥哥比你大,所以讓他先選,這叫長幼有序。再說,他的爸爸媽媽都不在身邊,他會想念他的親爹親娘。為了讓他多感受點溫馨,所以讓他先選喜歡的。你當時能同意,我為你感到安慰。」我點頭接受母親的規勸。
既同情又渴望地追問:「堂哥的爸媽到哪裡去了?我們可以找他們回來,讓他也有親爹親娘嗎?」
母親說:「你堂哥的父親就是你的大伯,在日據時代被徵調去當兵,遠赴南洋打仗,沒有音訊,聽說是戰死沙場。至於他的媽媽,後來帶著大女兒改嫁了。他留在我們這個大家庭裡,阿公是我們的大家長,他和你就是親兄弟,要相親相愛、互相照顧。」
我應允母親的期待,把堂哥當成親兄弟一樣。新年的大清早,兄弟兩人穿著新衣,跟著大家庭的每個人一起祭拜佛祖天神,上香鳴鞭炮祈求平安發財,我們兩個蹦蹦跳跳的孩子,在供桌前跟著禮敬,陶醉在香煙繚繞的清晨,高興地迎接著日日是好日的希望。
愛的一課是及時教導來的,兒時的情境依稀可見,學來的生活智慧,卻永遠在心中放出光明和溫馨。我年近七十了,還是懷念母親的愛和慈悲,更相信要做對的事,而且方法也要對,才不會傷了自己。
我人生中精采的第一堂課,是母親用慈愛的春暉,在生活實境中所作美好的啟發;它不是用說教或叮囑,而是一針一線縫在新衣裡的愛。
蓮鄉夢境
這是一個奇異的幼年經驗,大約在我兩三歲時,經常坐在自家的門檻(戶登)上作白日夢。不自覺地盤著雙腿,背部直靠著磚造的門牆,神遊於蓮花朵朵的光鮮世界。我像小鳥一般遨遊在水鄉澤國,花是艷麗的,禽鳥自在地棲息鳴叫,蝴蝶蜻蜓翩翩起舞。那兒有鳥語花香,有朗日浮雲,有悠閒的涼風。我陶醉在美好的幻景之中。
那兒似乎就是我的家,我常坐在門檻上,向外望去門口緊接著就是澄澈的湖水,水上有美麗的畫舫,有進出的小船。我陶醉在如畫的想像中,捨不得回神。母親看我呆坐在門口,擔心出狀況,經常過來呼喚逗弄,似乎沒什麼效果。只要她一離開,我還是陶醉在蓮鄉幻影之中。我喜歡那個夢境中的光潔寧謐,酷愛那兒的鳥語花香世界,陶醉箇中的清風、日麗和無際的蓮華。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母親更擔心了。於是找來了五叔公,他是鄉下的少數有見識的人。他看了看,說我是魂魄出竅,要把魂魄圈護起來才行。於是編製了一個小巧玲瓏的小籃子,裡頭放了一個有蓋的杯子,把我的魂魄安置在裡頭,避免我走失。這件事一直到十五歲,我長得夠大,才取消這個圈護。除此之外,叔公還要母親多跟我說話,多帶在身邊。正因為這個緣故,母親常帶著我出去作農事。我也很喜歡當跟屁蟲,洗衣、做飯菜、上街,處處跟著她。於是我很早就與生活現實有豐富的接觸。以現在心理學研究看來,這些豐富的生活刺激,應是我智能發展的重要因素。
母親為了避免我獨個兒坐著發呆,她開始帶我玩遊戲,作種種體能的活動,諸如幫忙搬柴火、收拾農具,到果園協助簡單的農事。早年宜蘭的枕頭山,一年四季都有果樹結實纍纍,各種顏色花草更是令人目不暇給。她會耐心地教我觀察和欣賞,尤其是禽鳥飛蛾之類,更是專注觀察的對象。在大自然的懷抱裡,一方面可以觀察、試探和了解動植物的生長,另一方面也忙著跟母親一起勤奮地工作。我的身體動覺、敏銳的觀察和思考,是從這些實境中學習得來的。
母親看到我活潑地跟她在果園裡工作,又能消除了作白日夢的壞習慣,當然就放下心中的擔憂。不過,幼年陶醉在蓮鄉夢境的一幕,還是經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每當我悠閒自在的時候,會自然地浮現在腦際。這對於我後來行持「禪淨雙修」的功課,起了方便契機。尤其在內觀極樂淨土時,有著美好的相應之感,很容易在念佛和觀想時,進入清淨的法地。
於是,我很希望能在現實的環境中,能找到相同或類似的自然實境。台灣只要有蓮花的地方,諸如白河等地,都一定去看看,但始終找不到類似的美景。
當然,在心理學領域裡,或者在神經心理的研究上,我也多加涉覽,希望了解這種腦中的蓮鄉幻影,是怎麼形成的。但仍然找不到答案,因為我三歲時沒有看過無際的蓮花,更沒有電視電影放映這樣的美麗場景,又何況從未看過畫舫行舟之類的雅事。
二○○六年我到上海作學術交流,幾場演講之後,有機會去一覽西湖風光,我很希望在那兒看到夢幻中綺麗的景色。結果,還是找不到相似的美景。二○○八年,到揚州演講完畢,大夥兒去遊覽瘦西湖,似有幾分相似,但總不如夢境中的遼闊開朗,那麼花木扶疏。我把尋找蓮鄉夢境的事告訴母親。她笑著告訴我說:「除非你到阿彌陀佛的蓮邦淨土去找,否則怎麼有這樣美麗聖潔的地方呢?」
母親篤信佛教,她在我七歲時帶我一起到宜蘭市的雷音寺拜佛。當時星雲大師初到駐錫,我們幸運地在他指引下學佛,長期打禪和念佛。後來,我在念佛和禪坐時,同時修《觀無量壽經》的聖境,而幼年時的蓮鄉妙境,自然出現在念佛心境之中,引導我進入祥定與法喜。
母親九十歲時記憶還清楚。我有空就跟她閒聊過眼雲煙的往事,好喚起追憶往事的喜樂。談到幫我圈護魂魄的往事時,她笑著說:「現在是我要去蓮鄉佛國了。」
幼年的蓮鄉夢境,究竟是怎麼來的?神祕難以知曉,不過這件有趣的往事,卻在母親和我的生活中,留下美好的記憶。
學佛憶趣 (到雷音寺造命)
我七歲時,母親帶著我步入宜蘭市的雷音寺拜佛。我們越過一座小橋,橋下是流水清澈的溝渠,母子踏著沉穩的步子,捧著虔誠的心,跨進素雅莊嚴的佛寺。霎時我遠離了擔憂煩惱,踏上清淨美好的當下。我看到靈山法會的三尊佛像,被那莊嚴光明的氣氛攝受。我跟著母親跪了下來,內心覺得找到皈依處,找到庇護的佛菩薩,心中有著受到寵愛的感覺。
那段日子裡,母親生了一場大病叫肺結核。這種病當時在台灣沒有特效藥可以醫治,死亡率很高。母親是為了打工賺錢,到軍醫院裡賣早餐受傳染的。母親病得面黃肌瘦,後來連咳嗽也變得虛弱,常常臥床無法工作。看她陷入病苦,我不免有些擔心和惻隱之情。
我的嬸婆是母親娘家時的堂姐,姐妹情深,媒人也是她做的。所以她常來探病,擔心母親的安危,到處想辦法替母親治病。有一天她為母親去排了八字,說母親沒辦法活過三十歲。她急中生智問道:「聽說命可以改造,有什麼方法可以造命嗎?」這位長者排了我的八字告訴她:「這個孩子有善根,讓母親帶著孩子去拜佛學佛,會有大改變。」
於是,母親決定要去佛寺禮佛,拖著虛弱的病軀,牽著我的小手,走了六公里路來到宜蘭市的雷音寺。我們虔誠的膜拜,獻上一束果園裡摘來的小花,點上一炷香,祈求造命,要皈依三寶,實踐三皈三學。從那一天開始,我好像得到佛菩薩的護祐,也深信媽媽會康復,家裡會平安。更許願自己要做一個有用,能幫助父母的孩子。
我的虔誠信仰從這一刻開始,很快發展出宗教情操,拜佛學佛不輟。每個月都會到雷音寺禮佛,參加法會和聞法。我第一次見到星雲大師,被他高大莊嚴的風采所懾服,我喜歡拜佛學佛,決心做一位佛弟子。
回憶第一次參訪雷音寺的經歷是如此的殊勝。那是一個天氣晴朗的上午,我們母子就在陽光和佛光交織中,與佛菩薩作了虔心的接觸。我拜得特別的用心,祈求著佛菩薩賜給母親健康,我誠摯地重複祈求,深怕佛菩薩會忘記這件事一樣。回家的途中,走累了就在一棵大樹下歇會兒,河水靜靜地東流,像在洗滌我們母子的煩惱,藍天和白雲似乎就是佛菩薩給我們的允諾。
我對母親說:「我很認真地向佛菩薩祈求妳的康復,祂一定會保祐妳健康的。」我看著疲憊的母親,特地安慰這麼說。母親說:「我相信佛菩薩會護祐我們,會指引我們造一個全新的人生,嬸婆不是告訴我們要在拜佛學佛中造命嗎?」我問:「怎麼學佛造命呢?我們已經拜了佛了。」母親沉默一會兒,說不出怎麼學佛和造命,只好說:「我們常常來拜佛,慢慢就知道怎麼學佛造命了。也許,佛菩薩看我們虔誠的心,就為我們改造了命運,賜給我們幸福。」
拜佛禮佛了一段時間,母親的病在軍醫的醫療幫助下,漸漸有了起色。雖然沒有特效藥,但在堅定的信仰之下,真的起了神奇的作用,母親的病漸漸康復。當然,我們對拜佛學佛造命,也就更具信心。
隨著年齡增長,我會自己前往雷音寺拜佛。到了初中三年級,我會用腳踏車搭載母親去禮佛。不過一進入高一,除了固定時間載母親禮佛外,幾乎每個星期都會去聞法,參加教團的活動。有一次,星雲大師為我們年輕人開示說道:「學佛就是開展智慧,年輕人要有智慧貢獻大家,要有能力服務大家。除此之外,還有一樣可以奉獻,看到別人成功做得好,能生隨喜之心,給人讚美肯定,這些都是奉獻。」記得每一次開示都能引發我上進和反省。又有一次他說:「做個好青年,就是要表現出慈悲喜捨。」他做了許多延伸和解釋。更有次他告訴我們青年人,「學佛是要你成為肯承擔,做一個有用的人,不是教你逃避現實,做一個窮人。」
我聽了星雲大師的開示,總會在餘暇或一起做農事時說給母親聽,母親也從中領悟很多。我覺得母親很懂得慈悲喜捨,更知道在精神生活上深耕致富。我也從高一開始依師父的指示,每天禪坐二十分鐘,並讀經看教,長期的努力,對佛法、拜佛、學佛和造命,有了更深更豐富的領會。
我很感恩母親帶我走入佛門,佛教的信仰讓我產生智慧,承擔和生命力,更給了我豐富的法喜和對人生的圓悟。母親現在九十一歲,我還能常常坐在她身邊閒聊幾句,我們分享著所造的命,卻又彼此相知「回頭是岸」的妙旨。
努力就好
鼓勵孩子努力學習,是父母的重要職責,最好的方法是讓孩子累積成功的經驗,從而產生主動和信心。最忌諱的是拿孩子跟別人比較,稍有差池退步就羞辱指責。我很幸運,因為父母都不識字,連成績單和作業上的評語都看不來。實際關心管教我的母親,只能語重心長地說「要努力!要努力!」
童年的生活圈就是這麼小,母親到哪裡工作我就跟著到哪裡。當時國小中年級之前,因為教室不夠,只能上半天課,另外半天當然就跟著母親下田或洗衣服做家事。
記得有一個上午,我跟著母親在河邊洗衣服,六、七個媽媽都在那兒浣洗。媽媽們在一起,話題免不了說到孩子們的學業成績。她們一談到這個問題,我總是很難為情,因為我的成績總是在倒數的幾名。
他們邊浣洗邊聊著東家的孩子成績好,西家的孩子讀不來,就在這時候,他們問起母親:「你們家孩子考幾分、排第幾名?」母親邊揉洗邊說:「嗯!孩子只要努力就好,考幾分、第幾名有什麼要緊呢?長長久久努力下去,每個孩子都有好成績,都會有好前途。」母親這番話,帶動了新的談話方向。他們就沒有追問我的成績如何,也為我保全了自尊心。
從河邊浣衣的談話開始,我真的不再擔心成績不好,只抱著鍥而不捨的心努力學習。我不只努力讀書,更會努力幫忙工作,我的家人說我是好孩子,連鄰居們都讚美我「打拚工作」的精神。我的內心開啟了榮譽感,知道負起責任,做該做的事。現在想起來,我能持續不懈的讀書工作,是母親浣衣時的那句話「孩子只要努力就好,考幾分、第幾名沒什麼要緊。」
母親的清新智慧,引導我只管自己努力,不要與人比較高下,避開了「不成功就失敗」的陷阱。她相信只要努力,踏實地往前走,就能開展自己的前途。
我的勤奮態度,就在鄉里之間受到肯定和讚美,我在學業上,漸漸聽得懂國語,學習也愈來愈順利。升上國小高年級時,我已經不再是低學業成就的孩子,漸漸有一張亮麗的成績單。真做到母親所說的「有努力就會有收穫」。
在母親的觀念裡,努力不是一個名詞,更不是形容詞,而是兼具堅毅和生命力的動詞。
在我童年時,宜蘭員山的枕頭山還沒有自來水,都是靠一擔擔挑回來的水,來維持生活所需。尤其旱季,水溝枯乾了,就得挑山腳下的水,或者到鄰村去挑泉水回家,一趟約兩公里。到了國小五、六年級,我已能跟著母親去挑水。她用大人挑的木桶,我用小鐵桶。小鐵桶一擔的重量約二十幾斤重。我總是跟著大人,挑挑歇歇地,一擔一擔努力挑回家。
這樣的努力工作,我並不以為苦,而且樂得能對家裡有所貢獻。年老的祖父母,看在眼裡也讚賞不已。不過,身體畢竟不是鐵打的,有其負擔的極限。有一天晚上,我睡了一覺醒來,想要上廁所,尿卻排不出來。尿道灼熱疼痛,我哭了起來。媽媽知道我過勞了,叔叔們也被吵起來,說我過勞上火,大伙兒建議我喝一瓶汽水。母親摸黑到店裡敲門,買了一瓶汽水給我喝。咕!咕!咕的喝了下肚,真是像久旱逢甘霖,約莫過一個小時,我灑了一泡通暢的尿,真是舒服極了。
我受了這次教訓,並沒有因此而免除挑水的工作,不過母親很注意提醒我,不要挑太重,要記得多喝水。她會提醒我:「人生該承擔的責任,還是要去承擔。幹活的事,誰都免不了。」
這又讓我聯想到我要考大學的一件往事。那時我已經能獨當一面,許多事我能做主了。要考大學的前兩天,我看著家裡的水肥已經滿了,如果不清理就會漫出來淹到家裡的廚房。我為了爭取時間念書,就商請堂叔,把一窟水肥送給他。堂叔為了慎重,去請問母親的的意思,卻遭到拒絕。
母親很快就找我說話:「我知道你要考試,但生活的根本卻不能打亂,該挑的水肥還是要去挑,如果你不挑就由我來挑。」母親當時生病,不能由她來挑,我只好忍著去工作,努力幹活。
起先我心裡有些抱怨,但挑了幾擔之後,心情卻愉快起來,很快就把整窟水肥挑完。看到自己努力工作的成果,有著無盡的滿足和快樂。那一天晚上,我更起勁地準備考試,書念得更專注。接著,我考大學也很順利。
「努力就好」的態度使人來勁,身心因而振作。她堅持不要跟別人比較,而是參考別人的優點,步步踏實的去做。感恩母親堅定的教導,給了我拓展人生的有效工具。
創意的行動 (小批發新嘗試)
人生需要創意,才能突破眼前的侷限,跨出新的步伐,走出自己的路來。不過你必須有足夠的知識、經驗和資訊,有你想要的方向,才能觸動靈感,產生創意。像這樣系統思考的見解,並非鄉下不識字的母親所用的語言。不過她有其獨特的看法,我從她的閒談中,學到相同的金玉良言。
她很善於在生活或工作中隨緣閒聊,說出她對我的期望。她談起話來,不會讓你覺得她在說教,而是真誠地分享她的看法。有一次,我們兩個人在田裡工作。累了就隨地坐下來,喝口水,隨興聊到有成就的親戚長輩,都有好見識。她很自然的說:「你上學讀書,又經常在市場上出入,看的比我多,比我更會思考。不過我要提醒你的是:我們生長在鄉下,各方面知識和見地不免受限。所以,凡事要多聽多觀察,多請教高明。」我說:「我喜歡多看多聽,出門在外若能禮貌地向人請教,很容易學到一些知識和觀念。」她說:「我看得出來,你有這個好習慣。肯向別人請教,又能讓別人樂於告訴你,眼光視野自然提高。能如此真好,將來就不會被困在鄉下走不出去。」
因為我們有共同的想法。每當我從待人接物中,觀察到一些心得,或請教到好見識時,就會在閒聊交談中,分享所知見解,彼此也很能會心。因此,我除了學校所學的知識外,生活的經驗也較豐富。由於信心提升,當我與成人談話時就顯得自然,談吐也穩重成熟。
有一天,我從學校放學回家,看到學校附近的農田,都是翠綠的菜園。農人來往熙攘地工作,菜販正在那兒收購採收的蔬菜。我路過那兒,遇到一位年長的菜販,一時興起走過去和他攀談。禮貌地問他購來的蔬菜送到哪裡出售。他有些訝異地回答說:「你這個學生,不好好讀書,問這些幹什麼?」
我謙誠地解釋,自己也是一個水果小批發商。學校放學後,就到產地批發水果,第二天一早運到羅東去賣,賺點小錢貼補家用,接著就趕到學校上學。他聽完我的自我介紹,肅然起敬的說:「你原來跟我一樣是搞批發的!真佩服你還是個學生哪!」他接著很誠意的為我解釋:「我是把批進的蔬菜,運到台北中央市場去賣!」我又問:「你是自己賣嗎?」他說:「不是!我送到蔬菜市場託售,賺點差價而已。」我又問:「台北的中央市場也批發水果嗎?」他說:「只隔一條巷子便是批發水果的市場。那兒有許多水果行,如果你送水果給行口賣,他們依批發金額,收取『行仲』費,你去問問就知道。」我半開玩笑的說:「我可以跟你上台北去看看嗎?」
他很認真的為我解釋運貨的流程:晚上八點,託貨運公司把貨物送到指定的行口,第二天他們就替你批售。然後寫清單給你,告訴你賣的價格,抽取行仲多少錢,然後把貨款匯給你。我大略了解,但實際作業還是一知半解,我又請教:「什麼時候方便,我跟著你去台北中央市場看看?」他熱忱地說:「當然可以,為了顧及你上學,這個星期六晚上出發,你可以跟我一起去看看。」我很高興找到一個新的嘗試機會。就在那個週末,依約和他搭上花蓮貨運公司的貨車,到中央市場了解業務。
這一次的投石問路,對我影響殊大。為了確實了解作業流程及水果行的行規等等,我事先作了許多準備,所以在交涉時很容易就和水果行達成協議。再加上父親朋友的協助,我開始踏入大批發的行列,每天從宜蘭進貨,運到台北批發。業務漸漸熟悉,數量隨之增加。水果盛產季節,一天可以做到兩千斤的水果生意,收益也比以前多些。這次改變的最大好處是每天可以準時上學,有較多時間可以念書。我證實母親教我多看、多問、多向人請教的好處,開啟了較寬廣的視野,進而為高中畢業後,來台北批發水果作鋪路。
母親看到我的成長,當然覺得安慰。我學會的本事逐日增加,閒聊起來的風趣也愈豐富。我總覺得她的傾聽,以及親切真心的回應,能帶給我許多鼓勵和啟發。我也發現父母親跟子女談話,未必每問必答,也非一定懂得正確的答案,而是透過真心的分享,在孩子的心智世界,產生陽光一般的照明。
我完全了解母愛的溫馨,就像三月的春暉。她帶給我溫暖,正向的心志,以及創意的行動。
愛的迴響( 愛就是勇於承擔)
父親到台北工作之後,我們各自打拚,母親操持家務兼作副業,合力還債,維持家庭正常生活。父親不在家,生活平靜了許多,讀書和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光是平靜就令人感到頭腦清新,充滿著活力和希望。
父親生意愈來愈進入狀況,心情也好了許多。在台北的朋友也很稱羨他,說他有一個能做生意又會讀書的孩子。他的自尊變得健康,信心好起來,行事也穩重許多。我們之間有更多親切的互動,最大的改變是他不再賭博,只是在工作之餘玩玩橋牌或下棋,很少醉酒鬧事。我知道台北的環境,給了他些許正向的人生態度。
有一回他回家度假幾天,那時我剛放暑假,忙著上山種番薯,好讓家裡冬季時有番薯吃,他自動陪我上山,幫忙我耕作種植。晌午時分,烈日當頭曬得滿頭大汗,口渴難耐。他到不遠處山澗飲水,回來時用姑婆芋的葉子裹了一包清泉,捧在手裡說:「孩子!你一定渴了,我為你帶水來。為了避免把螞蝗吃下肚,你得抬頭張開嘴巴,我慢慢把水倒進你的嘴裡。」我依他的建議,仰頭張開嘴,大口大口的喝掉那包清涼無比的水。霎時,我感到身心清爽,領受到無法言傳的父愛。我感動得眼眶含淚,對父親說:「爸!這幾口清淨泉水,真是直滲心頭,洗淨了一切辛勞,帶來身心舒暢!」他說:「水雖然沒什麼,但卻是生命的根源。剛剛的泉水比什麼都清涼爽口對不對?」
我用滿足和同理的笑容,篤定的回覆他。然後,我們一起坐在樹蔭下,邊聊邊吃便當。這時的山巒,像造物主的臂膀,擁抱著我和父親,溪水在山谷中鳴奏著交響聖樂,樹蔭下的涼風和父親餵飲的清泉,更令我得到清涼和安慰。這就是愛,是洗滌塵勞,喚起清醒意志,活出愛心的山野餉宴,我永遠都記得這一刻的美好。
當天晚上,父親又啟程上台北工作。我和母親在茶餘飯後,聊起這段令人感動的父子情。她也很感動的說:「你爸爸好像脫下他過去破舊不堪的衣服,穿上一身清潔乾淨的新衣。他變得有責任感,會愛護家裡大小,我們要感恩佛菩薩的加持。」
接著,她跟我分享了一段往事說:父親年輕時,輕狂不負責任,不是在花天酒地裡,就是在賭場鬼混。她曾想過一走了之,慎重地把心事告訴外婆。外婆很嚴肅地說:「人要有愛心有擔當,才不會白白來世上走一趟。妳已生下石岩,才一歲多,就拋下他,讓他做個沒娘可以依恃的孩子,妳捨得嗎?又何況大伯的小孩,年紀只有四歲,他無父無母,就靠妳來撫養照顧,妳把兩個年幼無辜的孩子丟給妳婆婆,她撐得下去嗎?能帶大他們嗎?妳要聽我說,一定要忍心耐苦,活得有情操,一定要振作起來,把孩子帶起來,這是妳的人生責任,有責任才不會後悔,有擔當的人才會創造幸福,不會覺得人生虛度。」
母親聽完外婆的話,得到全新的價值信念。她下定決心待在這個困難重重的家,為的是把孩子帶大,做個有教養的人。她回憶當時的情景說:「我在你外婆的面前,擦乾了眼淚,遵行她對我的期許,努力去做一位任勞任怨的家庭主婦,為了孝養公婆盡心,為孩子的成長盡力,為大家庭的三餐付出努力。」她停了停又對我說:「這些年來佛菩薩真的保祐了我們。祂把我從重病中救了回來;有你當孩子的火車頭作好榜樣;現在你父親有了明顯的悔改。將來我們會過得更開心更有希望。」她接著勉勵我說:「你也要跟我一樣,不要怕苦,不要打退堂鼓。及時去做該做的事,心甘情願接受責任,會從中得到好的回報。你的努力和堅持,不但喚醒了父親的心,也必然會開啟你的美好前途。」
我接受母親的期許,也欣然允諾會繼續努力下去。我每天勤奮地工作和求知,在信仰上更相信「種好因得好果」的真諦。
在這段時日裡,我覺得有苦盡甘來的欣慰,也體會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義涵。不過我也很清楚,如果沒有努力的付出,是不會有柳暗花明的日子。所以,我回覆母親說:「佛陀告訴我們,苦是聖諦。願意受苦和承擔責任的人,才會心智成長,離苦得樂。我會像妳一樣,不怕苦,又有愛心照顧這個家。」
我發覺我的愛心,就是在這些動人的經歷中,慢慢迴響,開展出來,並成為終身信奉的真理。
安忍可以致遠
每個人都必須面對自己的現實生活,心甘情願地承擔它,並負起責任,設法解決。這樣精神生活才會振作,才會健康。反之,遇到不如意便想逃脫,碰到挫折就找藉口規避,自我功能就愈來愈脆弱,甚至帶來心理症狀。
照顧孩子、呵護他成長,提供他學習和承擔的機會,是教導上正確之路。但如果愛護到無微不至,反而剝奪他多元學習的機會。母親常常提醒我:「辛苦是難免的,吃苦就像吃補,每吃過一次苦,都能令你成長強壯,更有本事掌控未來的命運。」她總是用生活中的小事物,來比喻人生的大道理,她說:「田園裡的果樹是一株株栽上去的,只要你肯幹就會豐收。倉房裡肥碩的番薯,是一擔擔從山上挑下來的,安忍著辛苦工作,就會有豐收的喜悅。人不但要不怕苦,還要找該做的事做。」
母親認為安忍一時之苦,是迎接新機和拓展新局的妙方。我開始念大一時,一種全新的希望,展現在我的眼前。我也很努力想要充實自己,下定決心苦讀一番。有一天的傍晚,我突然很想家,想跟母親分享我的心得。於是攔了夜車回宜蘭,夜裡步行六公里回到家裡,那時已經十一點鐘了,我踏進屋簷之際,聽到父親正在責備母親,我及時停下腳步,站在門口聽聽他們為何爭吵。
父親一再的說:「孩子高中畢業已經很好了,為什麼要讓他念大學,少一個人做事,家裡就少了一份收入。家裡這麼多孩子,食指浩繁,怎麼撐得下去呢?大學一念就是四年,我們怎麼過日子。」母親平靜的語調安撫他說:「兒子能讀書就要讓他讀,我們撐得下去的。我知道他會去當家教,找工讀機會,寒暑假也會配合你一起做生意。辛苦一些,四年很快就過去。將來他會有好前途,家裡也會有希望。」
我站在屋簷下,聽著他們的交談,一個是抱怨的心情,一個是低聲的安撫。我站了半個小時,怕驚動他們的交談,不敢移動腳步。屋前暗夜的蓮霧樹下,似乎更令自己陷入漆黑的思緒。直到屋內恢復平靜,他們都入睡了,我還是不敢敲門入內。又過了半個小時,我才敲門入內,我裝得很自然,好像什麼事都沒聽到過。
次日,父親上台北工作,我還有一點時間跟母親閒聊,據實告訴她,在門外所聽到的一切。她不等我說完,就迫切地說:「你已上了大學,就要安心的讀書。父親抱怨的話要安忍下來。昨晚你能冷靜地在門口站一個小時,不當面爭執,就是安忍。你做得很對,以後要盡可能在寒暑假或大節日過去幫他忙,父親就會寬心和安慰。要記住!佛法中的『安忍』正是你現在最需要的法寶。」
我本來想跟母親表明,為了不讓父親失望,可以放棄學業,回鍋從商。但聽到母親懇切的叮嚀,我只好忍了下來,並回覆她說:「我會遵照你的意思去做,也會打工、當家教、力求自立自強。俗語說:頭髮已經理下去了,就得弄得有模有樣。」她聽到我這麼說,欣慰的吸了一口氣,臉上露出笑容說:「你能定對的處事,才會有好前途。看遠一點,不要被父親的幾句抱怨給擾亂,你不該跟他一般見識,要有超越父親的眼光和胸襟。」
母親的安慰和鼓勵,真像三月的春暉,照亮了我的心境,也給了我溫暖。每當回味往事時,總會想到這一幕溫馨的情境。
我大三的暑假,依法必須接受軍訓,整個暑假都在步兵學校接受嚴格步兵訓練。我沒有打工,更沒有幫父親作生意。結訓緊接著就是註冊開學,我回到家裡,正為籌措學費煩惱,母親知道我的心事,笑著對我說:「你父親已經為你準備好註冊費用了,他就是嘴巴不好,毫不遮攔地說話和批評,但心裡頭的愛心還是滿滿的,你能了解他、懂得安忍,就能保持親情和樂。」
聽完母親這番話,深感父母之愛的深厚。我一方面感激他們的養育、照顧和提攜,一方面慶幸母親的智慧,教我從安忍中看到父愛,體會到父義母慈的真諦。更重要的是安忍的妙方,漸漸成為我待人處世的法寶,從中受益之多,無法一一枚舉。
下一篇:《女人 小鳥 星星》米羅特展
哇,好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