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行(十三)- 北京-【國家大劇院】,【天安門廣場】,【故宮】,【景山公園】,【天壇】
(102.5.29) 「一個單純寧靜的外殼,裡頭孕育著充滿靈性的生命」,是法國建築師保羅‧安德魯對北京國家大劇院所下的註解。縱然在建造的過程有種種波折。在這環繞著歷史古城的北京,新穎的地標【國家大劇院】評價留待後人去訴說。
Ps.參觀【國家大劇院】外景,被暱稱作「水煮蛋」的北京國家大劇院耗資26.8838億元人民幣所打造而成的殼體造型劇院,殼面由18398塊鈦金屬板和1226多塊的透明玻璃組成,特殊的構造讓帷幕有迷人的視覺效果。於在2007年9月落成,公開亮相。
(因版權所有, 各角度呈現的國家大劇院圖片,可查閱建築博覽電子雜誌)
【天安門廣場】觀光的人潮絡繹不絶,公安武警便衣亦是巡邏穿梭。
天安門廣場有著歷史正負評價的故事,導遊一一述說著,也特別提醒我們,中國的言論沒有台灣自由,請注意其言行。
天安門廣場(摘錄維基百科)
世界上最大廣場亦為古時皇城正門【天安門廣場】,可容納100萬人集會,位於京城正中央,北側是故宮,南有前門,東有歷史博物館,西有人民大會堂。。因位於明清故宮皇城的南門:天安門外而得名。廣場北端設有國旗桿,每天都會隨日出、日落進行升、降旗儀式。
根據《北京市戶外廣告設置管理辦法》,天安門廣場地區及廣場東側、西側各100米範圍內禁止設置戶外廣告。另外,駛經天安門廣場的公共汽車的車身也不得有廣告,因此在天安門廣場上除節日樹立起的政治標語外,基本上看不到任何廣告標語。
喜歡看歷史劇我們,對『紫禁城』的場景並不陌生,偌大的宮廷氣宇非凡,但真的要走一遭,非一時半刻可完成
最好對各殿閣有事先做功課,逛起來才有概念
還要有面對熱門拍照點,閃躲參觀擁擠人潮的功力,好險有照相高手,快狠準的技術,精湛的照片和我們分享,感恩!
導遊說,下午四點鐘即會清場,留下的時間,亦給拍歷史劇的劇組
要事先申請審核,非正史或有改編太偏離歷史一律不外借,
先前在台灣火紅的改編劇,當然進不了這【故宮】,
所幸對這些影集沒有著墨,不希望自己對中國歷史有太多不正確的混沌。
現在看歷史劇的場景時,有著更深刻的聯想~
只是這當下轉來穿越頭都昏了,搞不清這個宮那個殿的,
待回家好好整理,研究這各殿閣的功能和故事
步行約15分鐘抵達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宮【故宮】,即『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歷經五百年滄桑而保持完好的皇家建築物,可一窺古皇帝君臨天下之處,
經過端門、午門、
到達太和殿又稱『金鑾殿』是皇帝登基、大婚、冊封、命將出征的地方;
中和殿為舉行大典前需先到此殿暫坐;
保和殿冊立皇后太子時,在此接受祝賀,
三大殿的北側為內廷,有乾清宮是舉行內廷典禮的場所;
交泰殿為皇后在此接受貴妃、公主等,行六肅、三跪、三叩禮等;
坤寧殿為兩朝皇后的寢宮,內有東暖閣設有龍鳳喜床;
養心殿是清朝皇帝辦理日常事務的一個場所;
御花園以欽安殿為中心,共十幾座亭台樓閣,殿前的連理樹已有400多年歷史。
(淑慧攝)
續遊覽【景山公園】,雖然園區花卉如織,卻抹不滅明朝最後的句點
勿勿的遊歷,亦如人生的短暫~
ps.【景山公園】,與紫禁城的神武門相對,地處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是北京城的中心,登山可眺望北京全景。景山公園曾是元、明、清三代封建帝王的『御苑』。園內松柏參天,風景秀麗,有綺望樓是供奉孔子牌位的地方;崇禎皇帝自縊處是位於東側的一棵槐樹上;五亭是土山上的五座琉璃亭,最大的叫「望春亭」距離地面高43米,是舊北京城最高處,可在此拍攝故宮全景。
站在天心石,冥想君主,
在時空轉換的空間裡,延續著祈天、祭祖的固有傳統
Ps.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穀,夏至祈雨,冬至祭天的聖地,亦是現存古代最大祭祀性建築群【天壇】,建築佈局呈『回』字形,由兩道壇牆分成內壇、外壇兩大部份。
最南的圍牆呈方型,象徵地,最北的圍牆呈半圓型,象徵天,北高南低,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圓地方」。
主要建築物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結,
由南至北分別為「圜丘壇」是皇帝祭天大典的場所,壇分三層,天心石一站可感受天地人為一體的融合感;
「皇穹宇」是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圓形圍牆是著名的回音壁;
「祈年殿」殿頂全用藍色琉璃瓦覆蓋等,天壇設計巧妙,色彩調和,建築藝術高超,可見中國古代的設計師們,為了造一座能象徵『天』的壇廟建築,確實絞盡了腦汁。
「皇穹宇」
祈天的 天心石 & 回音的 三音石
「圜丘壇」
廣場老人一支裝水的針筒的神乎其技(他得意笑著說練了二十多年了)
(摘錄維基百科)
圜丘
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後,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每層的欄杆頭上都刻有雲龍紋,在每一欄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用於壇面排水。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回音。
圜丘古代中國將單數稱作陽數,雙數稱作陰數。在陽數中,數字9是「陽數之極」,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數」。圜丘壇的欄板望柱和台階數等,處處是9或者9的倍數。頂層圓形石板的外層是扇面形石塊,共有9層。最內一層有9塊石塊,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9塊,中下層亦是如此。三層欄板的數量分別是72塊、108塊和180塊,相加正好360塊。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為45丈,除了是9的倍數外,還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
圜丘壇外有兩重圍牆,內圓外方,四面各闢欞星門一座。西南角有望燈台三座(南北二座只余遺迹),東南角有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東還有神庫、神廚、宰牲亭、祭器庫、樂器庫和棕建庫等附屬建築。
皇穹宇
皇穹宇圜丘壇以北是皇穹宇,祭天時使用的祭祀神牌都存放在這裡。它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十七年(1538年)起改稱皇穹宇。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後為鎏金寶頂單檐攢尖頂建築,用藍色琉璃瓦鋪設屋頂,象徵青天。大殿直徑15.6米,高19.02米,由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巨大的殿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殿正中有漢白玉雕花的圓形石座,供奉「皇天上帝」牌位,左右配享皇帝祖先的神牌。正殿東西各有配殿,分別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雷電等諸神牌位。整個殿宇的外觀狀似圓亭,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上,周圍均設石護欄。
皇穹宇的正殿和配殿都被一堵圓形圍牆環繞,牆高3.72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內側牆壁由磨磚對縫砌成,弧度規則,牆面平整光潔,能夠有規則地傳遞聲波,而且回音悠長,故稱「回音壁」。另外,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塊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門窗關閉而且附近沒有障礙物的情況下,站立於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一聲;於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兩聲;於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聽到回音三聲。
祈年殿
祈年殿祈年殿在天壇的北部,位於祈谷壇中央,原名大祈殿、大享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天壇最早的建築物。乾隆十六年(1751年)修繕後,改名為祈年殿。光緒十五年(1889年)毀於雷火,數年後按原樣重建。目前的祈年殿是一座直徑32.72米的圓形建築,鎏金寶頂藍瓦三重檐攢尖頂,層層收進,總高38米。
祈年殿的內部結構比較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殿內有楠木柱二十八根,數目排列切合天象:中央4根龍柱高19.2米、直徑1.2米,象徵四季,中圈12根金柱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層12根巨柱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中層和外層相加象徵二十四節氣,三層柱總共28根象徵二十八宿。殿內地板的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帶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的蟠龍藻井和四周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使整座殿堂顯得十分富麗堂皇。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圓形的祈穀壇,三層6米高,氣勢巍峨。壇周有矮牆一重,東南角設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北有皇乾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後來牌位移至太廟。壇邊還有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走牲路和長廊等附屬建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間放置的鎮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