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人才培育現況與未來發展
金融人才培育現況與未來發展
科技環境由「數位化」、「網路化」與「行動化」,使得金融業務需求改變。
金融科技人才「供需失調」。
人才培育
一、金融科技人才結構供需失調
二、金融科技人才培育學用落差(孫又珊,p.79)
■產業間結構調整
(一)非金融業積極參與金融服務業務
具有資通訊技術的非金融企業,積極參與金融服務業;金融業傳統的功能被解構,價值鏈快速地去中心化與去中介化。
創新模式:消費者(consumer)扮演參與供應者(provider)的角色,如金融生產性消費者(Financial Prosumer),創造網路社群或集體智慧的投資產品。
■機構內部門調整
(二)金融業增加金融科技業務(金融科技人才需求增加)
提供新金融服務,如行動結算、生物辨識、機器人理財等。
(三)傳統金融業務減少,關閉實體分行(傳統業務人才減少)。
工作內容、職能、證照 |
因應之道
一、金融機構人才轉型
在職訓練單位:金融研訓院、證基會、保發中心(註:韓國銀行學院)
(一)金融從業人員專業能力調整
(二)輔導人員培養第二專長
二、科技金融人才培訓
(一)產學聯盟機制培訓金融科技人才
(二)透過現有金融訓練培養多元化學習
三、產學合作人才養成(包括大專校院、金融研訓院等)
(一)金融業與產學合作
(二)訓練機構與產學合作
(三)整合跨校跨領域資源、擴大金融科技人才培育
資源面 – 從國家的角度
一、人才培育
1.透過「金融科技發展基金」執行人才培育計畫
3.金融業各公會執行金融科技人才供需調查。
□韓國建立「國家職能標準(National Competency
Standards, NCS)」
□連結國發會、教育部、大專校院,調整育才方向(人才供給)。
4.拓展金融機構及訓練單位與大專校院產學合作規模。
「跨系所教學」
二、創新創業
■企業寧可挖角,不願意培育自己的人才的原因:(徐正宗)
(一)無法預測未來經營方向(即不知道未來所需的人才)。
工作內容、職能、證照 |
(三)挖角(buy)或借將(borrow)與自己培養(build)?
(四)企業擔心自己培養的人才被挖角。
(五)企業在募才、識才、育才、用才與汰才上,缺乏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政府政策:數位化、網路化、行動化之環境下,金管會之政策
(一)擴大線上金融服務
(二)普及行動支付服務
(三)開放電子支付機構業務
(四)推動金融大數據分析應用
(五)開放金融業轉投資金融科技業
(六)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
壹、金融科技之基礎建設
一、行動金融
二、雲端服務
三、大數據
(一)客戶關係管理 (二)精準行銷 (三)優化服務
(四)信用評估 (五)產品定位 (六)風險管理
四、生物辨識
五、區塊鏈
參、金融科技發展策略(p.98)
應用面、管理面、資源面、基礎面
一、電子支付(1.提供效率,降低現金支付的處理成本;2.刺激民間消費;3.縮小地下經濟,提高金融透明度;與4.減少偽鈔及犯罪率等),朝向「無現金社會」。
二、銀行業
1.無現金社會;2.網路借貸(中介)業務;3.流程外部化(外包)等。
金控及銀行可以100%轉投資大數據、雲端科技、機器學習、自動化、投資理財顧問、區塊練技術、生物辨識等金融科技事業。
三、證券業
1.2015年開放投資人線上開戶;2.機器人理財顧問;3.基金銷售平台;4.證券期貨雲端服務;5.大數據應用(如投資人交易行為分析等)
四、保險業
*物聯網之應用,行車紀錄器、穿戴裝置等提供大數據。
五、虛實整合的金融服務
實體銀行:複雜的金融商品及服務
上一篇:A Beautiful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