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的經營困境
出版業的經營困境
緣由:我一向避免與大家對問題討論(原因或許不需多久會自己跑出來,此先按下)。惟筠騏學姐文章引人感觸良深,因此,就以經濟角度,提出分析的架構,大家看看就好(我可不喜與大家論戰,這個網路時代,風度不豐。)
出版業的經營從規模經濟來看,要維持損益均衡先看看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下,平均要賣出多少本才能夠達到。
固定成本除了編輯和製版外,推算著作者的月薪(例如以著作為職志,每個月可以有5萬元的月薪),一本書的撰寫,需要6個月,則著作的固定成本(一次)就要加上30萬元以及編輯定稿和製版等固定成本。
變動成本除了紙張等,還要加上行銷費用分攤、書商毛利潤等
固定成本加上(總)變動成本/毛利潤率才估出損益均衡的本數
市場(華人市場之簡體、正體讀者人數與購買書籍比率)
不同語言版本
書籍還要跟多媒體載具競爭(或是發行書籍同時包括多媒體版,增加多媒體部份的固定成本+變動成本)
註:除了讀者買書的本數減少,利用圖書館借閱或是改買其他多媒體書籍(文字內容等)都可能使書籍銷售量降低
以書籍內容來看,華人市場(正體、簡體、英文等),包括港、澳、臺、大陸、新加坡、美國等國家華人中,仍以大陸號稱13億人居多。
註:這個數據也同時影響到影視戲劇等產業,非戰之罪呀。
至於寫手,或是翻譯(如果不從文化與書籍的精神內涵來要求),也可能是未來八點檔等劇本需求的生產方式,或許是一種文化事業的新型生產方式(暫時不評論其作品對人類文化與生活的貢獻度,也許從純粹休閒娛樂與打發時間的功能來看,也有其市場與貢獻度)。同哩,在翻譯市場,為了搶時間,一本原文著作,分由數人分攤翻譯亦為異曲同工。
國外的書籍市場(甚至教科書),一旦達到足夠的經濟規模,甚至可以發展成工作團隊的生產模式。傳統書籍的產生方式是一位學識淵博或是感性理性或創意十足的作者,撰寫內容,鉛字排版,印刷販賣。而書籍製作團隊可以雇用多組各有專精的作者,撰寫書籍章節內容,甚至包括獨立製作教學輔助材料、作業習題與解答,網路參考補充資料等團隊。而插圖、照相、完稿等也是一組人馬,再以通路、行銷、宣傳、策畫等,採用類似電影上片的模式發行出版。這樣的出版團隊陣仗,我們好像也沒有人罵阿美!
對於正體、簡體文化產業,我們彼此做假想敵。是嗎?但是,英文的市場也有其天地,我們可曾罵過阿美!
因為當代管理論壇故,我與大家分享了經濟、行銷、社會、心理的分析。因此,這裡我也從經濟角度來提供檢視之道。我們,要以客觀的科學克服主觀的藝術或人性,不要被外在牽動。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我的部落格文,「亂世文章不值錢」。(貨賣知音而已)我素有潔癖,文章發表通常是審視再三,無可容忍錯字疏漏,但是,現在就權權充數吧!(若有錯字或不合尊意之處,尚請見諒!) 推廣一下我的部落格,我在我的部落格定位,目標顧客是大學以上的人,哀,讀者人數慚愧呀!
上一篇:利多與利空、利多出盡與利空出盡
下一篇:經濟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