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30 18:34:57尚未設定

轉貼一篇很棒的文章:(佳玲)海上鋼琴師的電影觀後感

佳玲立委











1118課後作業

海上鋼琴師的電影觀後感

編劇:Alessandro Baricco
導演:Giuseppe Tornatore
演員:Tim Roth Pruitt Taylor Vince

今天,終於鼓起勇氣看完The Legend Of 1900海上鋼琴師。

其實朋友早就推薦給我了,但愛哭的我一直不敢去看-怕自己克制不住!每次我看電影,總有一半的機率哭的淅瀝嘩啦……所以當老師說要看這部片子時,我的第一個感覺是-不會吧,我又得開始找衛生紙了……很糟糕的是,我根本就忘了準備衛生紙,心裡正在唉唉叫,結果,就這樣開始了……

一開始很特別的以小喇叭手(麥克斯)作為開場白,那時我還以為他是主人翁,沒想到,電影卻是用他的角度、他的敘述,帶領大家進入「海上鋼琴師」的傳奇裡。

一個在船上遭遺棄的移民小男孩,幸運的遇見疼愛他的養父,卻又非常不幸地失去他……孤零零的小男孩展露他的非凡才華-他彈了一手無與倫比的好鋼琴,聽過的人都被深深感動!原來並不怎麼喜歡這個「幽靈船員」的船長,因為這個小孩太過精湛的琴技而留下了他,此後男孩逐漸長成男人,但依然跟著這艘郵輪到處漂泊,而且,他一次也沒有下過這艘船!

小喇叭手麥克斯幸運的被船上的樂團錄取,但遺憾的是他暈船暈的很兇,1900突然出現並帶他一塊兒坐著聽1900彈鋼琴以舒緩暈船症狀,兩人不打不相識,此後成為很好的朋友。麥克斯一直試圖把好友勸到陸地去過生活,但1900一直不肯下去,其中雖然經過著名爵士鋼琴家的挑戰後,1900名聲更加顯赫,各大唱片公司一直很想請他錄音,可他就是一直推辭……但愛神終究沒忘了他,他在某次的錄音中偶然看到一名女子,從此魂縈夢繫,連彈出來的曲調也不如以往的風格,而是帶有說不出的浪漫情懷。錄好的音樂,他也不願意拿去賺錢,一把奪了回來仔細包裝好,然後一直等待女孩,希望她能收下這份滿懷心意的禮物。但上帝似乎開了他玩笑,他與女孩三番兩次擦身而過;幾年後他本來計畫要豋岸尋找伊人,但他走到一半階梯時突然將帽子一扔,帽子掉落進海,他也頭也不回的上船──此後一陣子他的確遇鬱寡歡了好一陣子,但好友再也沒聽過他對女孩的感覺了,後來這對好友也因人生道路的不同而分開,但麥克斯一直沒忘1900,他到處找他。為了他的安危,他花了很多的力氣去阻止炸船,並一直不放棄的尋找好友,終於給他找到了。但1900的選擇是令人傷痛的,他不願和好友下船,他要跟這艘船一塊消失!他是如此告訴好友 :「不是眼前的景物阻止我,而是沒看見的景物…綿延的城市看不到盡頭,沒有盡頭。困擾的是?盡頭在那?拿鋼琴來說,第一個音到最後一個音,鋼琴上共有八十八個琴鍵,琴鍵有限,琴藝無限,琴鍵創造出的音樂無限,我喜歡,我能接受。我在階梯上看到的是,上千萬個琴鍵沒有止盡,真的,沒有止盡。…若琴鍵無止盡,彈不出弦律…那是上帝之琴。」好友知道無法勸他心意已決的朋友,只好灑淚告別。但主人翁為了沖淡離別的悲傷,還開了自己的黑色玩笑,在半是悲傷半是幽默的情況下,1900很坦然的隨著壯觀的炸船畫面消失,最後一幕轉到吝嗇的的老樂器老闆上,老先生聽了這個故事大受感動,他不要分文的送還小喇叭手心愛的喇叭,並且目送著他的離去,隨著小喇叭手的離去,又有一個人提了東西進入樂器行中,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其實我一直覺得有時電影可以表達出書裡沒辦法表現出來的感覺!例如電影最後的鏡頭,小喇叭手逐漸遠去的身影與逐漸縮小的鏡頭──那種感覺很難言喻,瀰漫著淡淡的哀傷……尤其是它的敘事手法,真的好特別!就很像我們讀課文提到的修辭法-烘雲托月,明明是主角,但卻透過配角來描述,而主角大部分是以內心戲的方式來表達,叫人不動容也難!看完後會被導演這樣細膩的手法震懾,真的很抓住人心。但這部片子給我最大的震撼是──人生,要追求什麼?

1900選則是安份,他安安分份的當一名傑出的鋼琴師,他安安分份沒走下船,直到船爆炸……他一直不肯嘗試改變,連他當初想下船去找他心愛的女人,最後他還是選擇放棄……就像他最後跟他朋友說的,上千萬個琴鍵沒有止盡,真的,沒有止盡。…若琴鍵無止盡,彈不出弦律……而他害怕彈不出旋律,所以他寧願放棄,寧願就這樣的過完一生。有人覺得他是逃避,因為他害怕改變。有人或許會進一步問道:那是什麼樣的信念支持他去做這樣的生命的抉擇?這樣的抉擇,是不是在逃避現實?當然這似乎也說得通。彷彿一個從未下過船的人,會害怕自己不熟悉的環境,因此選擇了不下船來掩飾自己內心的逃避。可是,面對這樣的質疑,又有一種可能的說法。若說他在逃避現實,但什麼是「現實」?對於不懂音樂的人來說,流動的音符對他是個抽象的東西;但對音樂家來說,卻是再具體熟悉不過了。同樣的,「生命的意義」(或活下去的意義),對生活平順,一切得意的人來說,像是遙不可及的標語;但對一無所有,或生活已無任何寄託者來說,卻是心中揮之不去的問號。因為這樣,所以1900寧願守住他擁有的,而不願再去冒險,這是他的抉擇。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同的抉擇,就像之前我看蜘蛛人,裡面有句話讓我很感動,當蜘蛛人選擇繼續當個正義使者時,他內心的獨白──「不管我的未來是怎樣,我永遠忘不暸這句話『能力越強,責任越重』這是我的天賦也是我的詛咒!」。選擇是很困難的,一個選擇往往改變很多人的生命,1900寧願幻滅自己,也不願把自己投身現實去做諸多的選擇,這到底象徵什麼?是烏托邦終究無法融入現實嗎?陶淵明最後的漁夫終究敵不過現實,而1900是否為了保住那些美好,才願意灰飛煙滅?

一張美好的唱片可以留下來,但人呢,往往隨現實而遷化。生命中要追求什麼?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選擇?是否該為現實犧牲什麼?只是一部電影,卻看盡人生百態,讓人思考很多……

還有,我覺得1900面對死亡的態度是真的值得我們學習的,在東方世界中,一直剖忌諱談到死亡,但1900以鎮靜、輕鬆,甚至戲謔的方式談死亡,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當我們有親朋好友走時,我們往往不斷哭泣,但西諺有云「死亡是思考生命的起點」,這點,讓我思索,當我們以另一個角度來面對死亡時,我們是否更從容自在呢?雖然只是一部片子,卻讓我思索更多過去我不曾注意的東西,電影便不只是電影而已,它透過觀眾的思考繼續活躍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