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4 14:54:38東東
哲學基本概念與教育哲學家介紹
哲學基本概念與教育哲學家介紹
主講者: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研所 吳靖國教授 整理者:張琬琪
今年的四月一號要考資格考,在「教育哲學」的領域中,我們若以教師資格考為目的,則以選擇題為主,若以教師甄試為主題,那麼除了選擇題以外,更要含括申論題,尤其中等以上的考試,閱讀的方向會不太一樣。
壹、考試基本準備之道
一、時間的區隔:
我常說「能成就大事業的人,通常是非常忙碌的人」。閒逸的人很難成就大事業,即使在學校非常忙碌,重點在如何規劃自己的時間;有的實習老師到學校非常認真投入,甚至把備課時間挪到放學回家後,備課時間很長,當然他可以學習到很多豐富的授課經驗,一定沒有損失。但是學校和考試兩邊都有壓力的時候,我通常會提醒他,透過時間的區隔,應該在學校把備課的內容盡量打點好。
二、精華時間的規劃:
有時候你如何準備考試通常和你所選擇的學校有關係。但這裡提醒各位:「多舛的人,往往成就都會很高」。如何把最好的時間規劃出來呢?我的方法是:中小學下班大約是四點半,回家後,我就先睡一覺,各位不要吃飽才睡喔!會睡到隔天。先睡一個小時,五點半之後的時間一直到一兩點,都是我能夠運用的時間,這段時間我的精神會非常好,如果時間調整到有節奏感以及規律性,能夠掌握的時間也就相對變多了!
三、讀書目標管理:
把讀書方向規劃好,哪些書是要讀的?還有多少時間?做好「目標管理!每天省視自己,有做到的打勾,沒有做到的打叉,如果打叉變多了,就要開始檢討自己了!「如果沒有完成,目標就不能達成」!也有人會處在夢幻中,不知道自己應該準備多少,掌握多少,他只是把書拿來看,應該更明確把所應看的書以及所剩餘的時間規劃出來!所謂剩餘時間,不是指你從現在至考試所剩餘的天數,而是應該更精確的把每天可使用的時間規劃出來。
貳、讀書技巧
一、自行摘錄重點:
選擇題需要閱讀的層次比較細,我比較建議各位自己摘錄課本中重要的部分,而不是直接採用坊間補習班或書籍所摘錄的重點!自己做摘要,寫的過程中會加強你的記憶,但不需要寫得很工整,否則會很浪費時間。
二、建立架構:
有時候不是只讀一本書,我過去曾經將教育史的演化過程整理成一張表,旁及其他的書籍再做整理。考試時僅需要帶這張表即可,腦中有一個整體的架構。如果你要處理申論題,這是一個非常必要的工作,如此你對此概念的完整性會越來越清楚完整,你所掌握的知識會比每一本書來的完整許多,我想這可以做為大家努力的一個方向。
三、自我測驗:
大家面對申論題時,一定要更加留意,上網找各縣市歷屆試題,各位先不要找答案,假設自己現在要考,半個小時內要把它完成。有基本的知識後,實際做題目,省視自己和老師的想法有沒有差異?如果有所差異,老師的鷹架作用在這時就能夠發揮,支撐起來讓學生獲得更全面、完整的知識。因此到後期自己答題,再讓專家來輔助你提高答題的完整性,應該是較好的方法。
四、答題技巧:
各位在答題時,要試著「思維向前」,通常我們在答題時,思路會往後走,去強背答案,往往倒退搜尋,思路就會受阻,明明就有背過,卻總是想不起來。我一直認為我們答題時,思路可以向前不停的搜尋,對議題的處理就會很豐富。
參、教育哲學概要
回到教育哲學準備的方面來談,教育哲學這領域若無人給予較明確的方 向,常常會處在混淆的情況當中;以下我提供一些面向:
一、教育哲學基本架構-縱向與橫向:
(一)縱向-以各派別為核心來探討各種議題
基本的四個哲學派別:理性主義、批評主義、實驗主義、經驗主義,後起的種種主義會跟前面的四種主義有所關連,例如現象學、詮釋學、社會批判理論等等……選擇題考試容易從這個主軸出發,從各種派別的思想來做思考,其答案比較明確。比如理性主義有哪些人?存在主義有哪些人?這些有較明確答案的,容易在選擇題中出現。
(二)橫向-以某種議題為核心來做探討,將不同派的別看法納入討論
至於申論題,橫軸的部分,例如從心靈論、知識論、人性論等等的角度介紹。介紹心靈論時,就一併介紹理性主義的心靈論、實驗主義的心靈論,談知識論時,就談理性主義的知識論、經驗主義的知識論。以某種議題為核心來做探討,將不同派別的看法納入討論,這就是橫向的主軸。
(三)以哲學家-教育家為中心探討
現在也出現以哲學家為中心介紹的架構,例如亞里斯多德、洛克、蘇格拉底等等,這是因為「凡是哲學家,幾乎和教育家劃上等號」,如蘇格拉底的「產婆法」,每個老師要像產婆一樣,把學生先天的知識引導出來;也有從教育家為核心出發的架構,這又回到了以「教育」為主的重點。
教育哲學其實是哲學的附庸,讀過哲學再讀教育哲學會更容易明瞭。事實上,要跟各位談,以教育為核心,國內也有老師以教育的本質論、教育的目的論以及教育的價值論為架構,教育是什麼?怎麼教?教什麼?這些都涉及目的、內容、方法的問題。國內許多學者希望從此處開始探討,因此納入了很多國內外哲學家的理念。其實不可否認,若無較強的哲學背景,仍然不是很容易理解。各位不必擔心,因為考試不會考很深的哲學觀念,但是各位還是要有教育哲學的觀念來幫助答題。
二、哲學重要觀念介紹:
以下我就針對教育哲學幾個比較重要的觀念來跟各位介紹。目的是要
協助大家將不同脈絡的知識結合在一起,所獲得的概念才不是分割的。
(一)理性主義與教育
1、蘇格拉底:產婆法
理性主義,有各種不同層面,如理性論、心靈論等等,有幾個人經常被提出來,例如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兒……這些較歸於理性主義的學者,有些會歸類到不同的派別。要提醒各位的是:蘇格拉底考試的重點在於,他提出了「產婆法(反詰法)」,也就是問答法;最聰明的老師是當學生問你時,你反問他:「你認為呢?」老師反問回去,刺激學生的思考。因為知識不是老師給予的,而是存在於學生內心的,因此老師給予學生刺激,使學生的知識由內在「產生」出來,這叫「產婆法」。
有人又稱之為辯證法、問答法。辯證法是德國後來觀念論的重要基礎。是「正、反、合」不斷連續互動的過程,有正就有反,有執政黨,就有反對黨,原本的「正」會產生變化,以得到妥協綜合的結果,這就是「合」。「正反合」不斷在循環,因為出現的「合」會被大家認同而成為另一個「正」。而這些跟「問答法」有什麼關係呢?「殺人是不對的!」這是正的力量;「在戰場上殺人是不對的嗎?」這是反的力量,反的力量刺激以後,學生就會去思考,我剛剛的命題有沒有可以修正的地方?更正確的方式應該怎麼樣?因此產婆法、問答法、辯證法是一體的。
2、蘇格拉底:知即德
蘇格拉底的「知即德」,就是知行合一的概念。蘇格拉底自己沒有著作,都是他的學生寫的對話錄,他的學生呈現他的言行,過程中會有整理者的意象進入。所以「知即德」,其實是亞里斯多德在陳述的過程中自行加入的。因為亞里斯多德所談的「善」,就是「恰如其分的表現自己」,我們說這個人有「善」,其表現行為剛好恰如其份。例如我現在來演講,要把內容確實呈現出來給大家,大家才會覺得這個人「善」,因為行為對了,就是「恰如其份的表現自己」。這個部分和EQ有很大的關連性,恰如其份的表達情緒,才是對的行為。就像中庸中所提:「喜怒哀樂之謂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合」,喜怒哀樂本來就是存在的,呈現出來剛好符合時機,就是「致中和」。這些是相關的,可以整合在一起。恰如其份的表現自己,就是「知即德」。我知道我要來演講,我的行為就要表現出和我的認知一致的行為,就樣就會呈現「善」的特質,所以「知等於德」。
我知道、明瞭,然後表現出合宜的行為。所以說「知即德」、「知行合一」,跟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善」是一致的。為何兩者會一樣?就是亞里斯多德把他的話記下來,然後用自己的話去陳述。這是兩個很重要的重點。亞里斯多德「善」的概念很重要。
(3)形式目的與實質目的:
心靈論對教育的影響,有提到「形式目的」和「實質目的」,實質目的比較顯示在表象,柏拉圖將世界劃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觀念世界,一是表象世界,前者永恆不變,而後者恆變,觀念世界影響表象世界,表象世界的東西都是由觀念世界產生的。桌子、手錶、各種事物都是從觀念世界產生的,我舉例來說,這個桌子如何產生?被人創造出來,是先有觀念還是先有桌子?所以是觀念產生具體的東西,柏拉圖在告訴各位第一件存在的東西到底怎麼來的?你所使用的東西,當他在被創造的時候,一定是先有觀念,再產生實際的東西。
但是自然存在的東西,好像事先存在,然後才讓我們有了概念,各位要怎麼釐清呢?上帝要創造萬物,是先有觀念再創造。所以「觀念世界」產生「表象世界」,這樣應該可以理解!其實「哲學源自生活」,它只是需要時間理解,只要大家敏感一點,多注意、多思考,其實生活中就有很多哲學的內涵。
(二)柏拉圖-靈魂論
柏拉圖是很重要的人物。各位來看一題考題:「柏拉圖認為保衛國家者之靈魂應位居於(1)頭部(2)胸部(3)腹部(4)腳部。」
這跟他的靈魂論有很大的關係,在柏拉圖的時代中,「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可觸而不可及的,人神之間的溝通就是「靈魂」的問題,人都有靈魂,而靈魂座落的位置不一樣,會影響其氣質、思考及行為表現:
1、 靈魂在頭部:
靈魂在頭部的人適合當哲學家,這些人希望可以洞視表象,看見事物的本質,適合擔任領導者。每個老師都是班級領導者,小孩打架時,要洞視問題的癥結
2、 靈魂在腹部:
人性本「餓」,靈魂在腹部,一直很需要獲得滿足,當靈魂在腹部時,就是指社會中各行各業致力賺取金錢獲得溫飽的人。因此在技職教育中,柏拉圖較不受讚賞,因為這批人在教育上較不受重視的。博雅教育是一批有錢又有閒的人來豐富他們的學識以及培養高貴的氣質,這就是從柏拉圖的主張呈現出來的,靈魂在腹部的人較不受到重視。現在的通識教育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博雅教育強調美感,體育、音樂也要跟美感結合在一起,他們比較贊同美感。
3、靈魂在胸部:
而靈魂在胸部的呢?就如「義憤填膺」,有正義感,保衛大家,為了正義有挺身而出的氣魄。
靈魂位居不同位置,就有不同的特質,教育就給你不同的內容,培養出來的人就擔任社會不同的職位,這就叫做各司其職,各就各位。社會中自己有什麼特質,就如何發揮,這就是柏拉圖的「理想國」境界。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就是最理想的。因此回到這一題的答案就是『胸部』。
(三)個人本位思潮的三大脈絡
1、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關注在表象世界,從經驗出發,從你的感官出發,感官跟感官所接觸的東西叫做「感官材料」,兩者結合後產生感覺,如同眼睛是感官,顏色是感官材料,對應出來的是「感覺」。感官材料有很多不同的種類,但是感官材料不是有感官就能找到的,若有眼睛卻沒有顏色,仍是無法感覺,所以開始獲得感覺是被動的,要有具體的東西產生出來對應到你的感官能力,相互結合才能產生感覺,所以感覺被認為是被動的,這是經驗主義的基本假設。
有些學者顯然不認同,主要是談到不同的經驗所構成的知識體系可能會不一樣,這是博克萊談的:人的知識及認識的東西來自於感受。我有感受你才真的存在,你感受到我,我才真的存在。如果你沒有感受到我,我便不存在了。博克萊轉而把經驗化為主動,我感受到你,你才真的存在。我主動追求感受。而我自己體會到的:我們體會的世界有多大,其實跟我們自己的感受有關係,感受有多大,世界才有多大。你感受到有神的存在,你的知覺才會擴展到那裡;沒有感受到,就會排除在世界觀之外,這就是經驗主義到博克萊會形成主觀的原因。
經驗的不同,會構成思考和判斷的不同。經驗是主觀的,既然每個人在經驗中所得到的東西不一樣,我們就不能在教育中要求學生跟我們一樣,所以我們會注意到學生個別學習的經驗。例如個人本位思潮等等,強調以學生經驗為核心等等。為什麼個人主義和經驗主義會有關係?每個人的經驗不一樣,所以我們尊重別人的經驗,注重每個人的「個別差異」。
2、自然主義:
盧梭的「自然主義」-自然本身就是自然而然,每個人的自然而然都會不一樣,我尊重你的自然而然,也尊重他的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就變成個別化了,這也是個人主義思潮的脈絡。
3、實驗主義到進步主義:
(1)實驗主義:
何謂實驗主義?-「凡事試試看!」要試之前要先構想好,如同做實驗前先要假設。例如失戀,找回自己過去的經驗,如果過去有經驗,那麼就駕輕就熟了,可以把自己以前的經驗拿來試試看;如果沒有經驗的話,就採用「文獻探討」,找資料或是找良好的諮商人員。當你處理任何問題時,都要以你過去所有的經驗為基礎,試看看,來解決現在面臨的問題,實驗主義其實就是教我們如何解決問題。「建構式教學」就是要我們去處理問題,每個人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去處理。
面對問題時要讓學生自己評估和選擇,杜威非常強調「問題教學法」。譬如給學生一個情境:眼睛有癌細胞,如何治好?甲方案:開刀、乙方案:雷射,都需評估其經濟以及效益、副作用,從中找出最可行的方式。做決定的過程就是在做文獻探討,讓你找到最好的方案。實際去試,從中修正,因此知識是不斷變動、累積重組的過程。
(2)進步主義:
「知識是經驗不斷的累積跟重組」,之所以導引到這裡,是因為杜威的追隨者非常多,在美國形成「進步主義運動」,為什麼其中有關連性呢?知識不斷累積和重組的關連性是什麼?就是進步。所以後來形成進步主義學會。進步主義注重兒童的經驗和需求,因此後來走向「兒童本位思潮」
剛剛一路談來,個人本位思潮有三大脈絡,一是經驗主義,一是自然主義,一是杜威的實驗主義到進步主義,進而到近代開辦的「夏山學校」都受到自然主義的影響,以及台灣的森林小學和毛毛蟲學院等等。另外,毛毛蟲學院甚至還受到新馬克思主義中的「反學校化」的脈絡影響,就有homeschooling的味道,因為目前所有的知識都被學校化了,所以你會覺得到學校受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但是在家庭中仍然有教育的功能,只是社會不承認它的正式性。因為學校教育獨大,其他教育被學校教育管轄,造成沒有到學校就不是受教的情形。因此毛毛蟲學院就是要把教育放大,放大到回復其本來的面目,有教有學就是教育了。學生到處都可以學,不一定要到學校接受老師的教導,解除教育的「學校化」,在家也能自己教育,事實上這些概念都是結合在一起的。
肆、題型詳解
以下大家可以試著把題目想一想,看看自己理解的程度到哪裡?
一、Q:( 1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在人性論中
傾向:(1)性善論;(2)性惡論;(3)非善非惡論;(4)亦善亦惡論
A: 先試著解讀,率性是依循本性來展現,如果本性是惡的,依循出來會是好的嗎?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他的主張是「性善」。
二、Q:( 2 ).學習的重心是學生,學生具有的自我學習能力,所以教師的角色任務是協助者而非指導者,這是哪一派別的主張?(1)永恒主義;(2)進步主義;(3)精華主義;(4)未來主義。
A:從杜威之後,進步主義也影響到了美學心理學界的輔導,在輔導中跟這個很像的是誰?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甚至在教學方法中,有一個方法叫做:價值澄清法。對各個層面都有顯著的影響。
三、Q:( 3 ).觀念分析學派所倡教育三大規準是:(1)合認知、合技能、合情意;(2)主學習、副學習、輔學習;(3)合價值、合認知、合自願;(4)合事實、合技能、合態度。
A: 1、認知、技能、情意的倡導者:布魯姆
2、主學習、副學習、輔學習:克伯屈
克伯屈是杜威的學生,據說杜威上課無趣,因此克伯屈便想到學習要顧及「同時學習」原則。想出好的教學方法。因此在實習時,各位也要把這個觀念用進去。主學習是主要教授的概念,副學習和其有連帶關係;例如國文課教岳飛,副學習便旁及其歷史,在教授的過程中,更強調了他忠勇愛國的情操,這就是輔學習的部分,也是情意方面的陶冶。
四、Q:( 3 )下列哪一句話可以代表存在主義的主要精神?(1)知識就是權
力;(2)權力就是知識;(3)存在先於本質;(4)本質先於存在。
A: 本質先於存在,其實跟理性主義有很大的關係,又和亞里斯多德的「形質說」有很大關連。人的本質先存在是理性主義,人會成為什麼樣子,老早就確定了。例如芭樂種下去,長出來也不會是蓮霧,為什麼?芭樂有其本質,不斷長成芭樂,成長的也是芭樂的本質,最後長成就是一種完成,就是亞里斯多德的「善」。把自己表現出來。人的本質是什麼?從亞里斯多德的角度,人是理性的動物,人要發展他的理性,才能叫做是人。
存在主義剛好相反,存在會先於本質。人的肉體出生之後,會成為什麼樣子,那並非一開始就決定了,所以人有絕對的自由,也就是說人可以選擇你想要的,構成你的特質,這不是一開始就限制的了。所以人是透過自由抉擇才決定妳的本質,所以存在先於本質,因為妳有絕對的自由。事實上存在主義和理性主義是剛好相反的。存在主義的尼采不能信服上帝,因為剛剛提到的芭樂樹是誰給的?上帝給的。人出生的本質是誰給的?上帝給的。而上帝沒有權力決定我們是什麼,所以我們才能自由的選擇。
伍、結語
以上為各位做一些重點整理,我就跟各位分享到這邊,希望各位能夠很順利,謝謝。
主講者: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教研所 吳靖國教授 整理者:張琬琪
今年的四月一號要考資格考,在「教育哲學」的領域中,我們若以教師資格考為目的,則以選擇題為主,若以教師甄試為主題,那麼除了選擇題以外,更要含括申論題,尤其中等以上的考試,閱讀的方向會不太一樣。
壹、考試基本準備之道
一、時間的區隔:
我常說「能成就大事業的人,通常是非常忙碌的人」。閒逸的人很難成就大事業,即使在學校非常忙碌,重點在如何規劃自己的時間;有的實習老師到學校非常認真投入,甚至把備課時間挪到放學回家後,備課時間很長,當然他可以學習到很多豐富的授課經驗,一定沒有損失。但是學校和考試兩邊都有壓力的時候,我通常會提醒他,透過時間的區隔,應該在學校把備課的內容盡量打點好。
二、精華時間的規劃:
有時候你如何準備考試通常和你所選擇的學校有關係。但這裡提醒各位:「多舛的人,往往成就都會很高」。如何把最好的時間規劃出來呢?我的方法是:中小學下班大約是四點半,回家後,我就先睡一覺,各位不要吃飽才睡喔!會睡到隔天。先睡一個小時,五點半之後的時間一直到一兩點,都是我能夠運用的時間,這段時間我的精神會非常好,如果時間調整到有節奏感以及規律性,能夠掌握的時間也就相對變多了!
三、讀書目標管理:
把讀書方向規劃好,哪些書是要讀的?還有多少時間?做好「目標管理!每天省視自己,有做到的打勾,沒有做到的打叉,如果打叉變多了,就要開始檢討自己了!「如果沒有完成,目標就不能達成」!也有人會處在夢幻中,不知道自己應該準備多少,掌握多少,他只是把書拿來看,應該更明確把所應看的書以及所剩餘的時間規劃出來!所謂剩餘時間,不是指你從現在至考試所剩餘的天數,而是應該更精確的把每天可使用的時間規劃出來。
貳、讀書技巧
一、自行摘錄重點:
選擇題需要閱讀的層次比較細,我比較建議各位自己摘錄課本中重要的部分,而不是直接採用坊間補習班或書籍所摘錄的重點!自己做摘要,寫的過程中會加強你的記憶,但不需要寫得很工整,否則會很浪費時間。
二、建立架構:
有時候不是只讀一本書,我過去曾經將教育史的演化過程整理成一張表,旁及其他的書籍再做整理。考試時僅需要帶這張表即可,腦中有一個整體的架構。如果你要處理申論題,這是一個非常必要的工作,如此你對此概念的完整性會越來越清楚完整,你所掌握的知識會比每一本書來的完整許多,我想這可以做為大家努力的一個方向。
三、自我測驗:
大家面對申論題時,一定要更加留意,上網找各縣市歷屆試題,各位先不要找答案,假設自己現在要考,半個小時內要把它完成。有基本的知識後,實際做題目,省視自己和老師的想法有沒有差異?如果有所差異,老師的鷹架作用在這時就能夠發揮,支撐起來讓學生獲得更全面、完整的知識。因此到後期自己答題,再讓專家來輔助你提高答題的完整性,應該是較好的方法。
四、答題技巧:
各位在答題時,要試著「思維向前」,通常我們在答題時,思路會往後走,去強背答案,往往倒退搜尋,思路就會受阻,明明就有背過,卻總是想不起來。我一直認為我們答題時,思路可以向前不停的搜尋,對議題的處理就會很豐富。
參、教育哲學概要
回到教育哲學準備的方面來談,教育哲學這領域若無人給予較明確的方 向,常常會處在混淆的情況當中;以下我提供一些面向:
一、教育哲學基本架構-縱向與橫向:
(一)縱向-以各派別為核心來探討各種議題
基本的四個哲學派別:理性主義、批評主義、實驗主義、經驗主義,後起的種種主義會跟前面的四種主義有所關連,例如現象學、詮釋學、社會批判理論等等……選擇題考試容易從這個主軸出發,從各種派別的思想來做思考,其答案比較明確。比如理性主義有哪些人?存在主義有哪些人?這些有較明確答案的,容易在選擇題中出現。
(二)橫向-以某種議題為核心來做探討,將不同派的別看法納入討論
至於申論題,橫軸的部分,例如從心靈論、知識論、人性論等等的角度介紹。介紹心靈論時,就一併介紹理性主義的心靈論、實驗主義的心靈論,談知識論時,就談理性主義的知識論、經驗主義的知識論。以某種議題為核心來做探討,將不同派別的看法納入討論,這就是橫向的主軸。
(三)以哲學家-教育家為中心探討
現在也出現以哲學家為中心介紹的架構,例如亞里斯多德、洛克、蘇格拉底等等,這是因為「凡是哲學家,幾乎和教育家劃上等號」,如蘇格拉底的「產婆法」,每個老師要像產婆一樣,把學生先天的知識引導出來;也有從教育家為核心出發的架構,這又回到了以「教育」為主的重點。
教育哲學其實是哲學的附庸,讀過哲學再讀教育哲學會更容易明瞭。事實上,要跟各位談,以教育為核心,國內也有老師以教育的本質論、教育的目的論以及教育的價值論為架構,教育是什麼?怎麼教?教什麼?這些都涉及目的、內容、方法的問題。國內許多學者希望從此處開始探討,因此納入了很多國內外哲學家的理念。其實不可否認,若無較強的哲學背景,仍然不是很容易理解。各位不必擔心,因為考試不會考很深的哲學觀念,但是各位還是要有教育哲學的觀念來幫助答題。
二、哲學重要觀念介紹:
以下我就針對教育哲學幾個比較重要的觀念來跟各位介紹。目的是要
協助大家將不同脈絡的知識結合在一起,所獲得的概念才不是分割的。
(一)理性主義與教育
1、蘇格拉底:產婆法
理性主義,有各種不同層面,如理性論、心靈論等等,有幾個人經常被提出來,例如亞里斯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兒……這些較歸於理性主義的學者,有些會歸類到不同的派別。要提醒各位的是:蘇格拉底考試的重點在於,他提出了「產婆法(反詰法)」,也就是問答法;最聰明的老師是當學生問你時,你反問他:「你認為呢?」老師反問回去,刺激學生的思考。因為知識不是老師給予的,而是存在於學生內心的,因此老師給予學生刺激,使學生的知識由內在「產生」出來,這叫「產婆法」。
有人又稱之為辯證法、問答法。辯證法是德國後來觀念論的重要基礎。是「正、反、合」不斷連續互動的過程,有正就有反,有執政黨,就有反對黨,原本的「正」會產生變化,以得到妥協綜合的結果,這就是「合」。「正反合」不斷在循環,因為出現的「合」會被大家認同而成為另一個「正」。而這些跟「問答法」有什麼關係呢?「殺人是不對的!」這是正的力量;「在戰場上殺人是不對的嗎?」這是反的力量,反的力量刺激以後,學生就會去思考,我剛剛的命題有沒有可以修正的地方?更正確的方式應該怎麼樣?因此產婆法、問答法、辯證法是一體的。
2、蘇格拉底:知即德
蘇格拉底的「知即德」,就是知行合一的概念。蘇格拉底自己沒有著作,都是他的學生寫的對話錄,他的學生呈現他的言行,過程中會有整理者的意象進入。所以「知即德」,其實是亞里斯多德在陳述的過程中自行加入的。因為亞里斯多德所談的「善」,就是「恰如其分的表現自己」,我們說這個人有「善」,其表現行為剛好恰如其份。例如我現在來演講,要把內容確實呈現出來給大家,大家才會覺得這個人「善」,因為行為對了,就是「恰如其份的表現自己」。這個部分和EQ有很大的關連性,恰如其份的表達情緒,才是對的行為。就像中庸中所提:「喜怒哀樂之謂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合」,喜怒哀樂本來就是存在的,呈現出來剛好符合時機,就是「致中和」。這些是相關的,可以整合在一起。恰如其份的表現自己,就是「知即德」。我知道我要來演講,我的行為就要表現出和我的認知一致的行為,就樣就會呈現「善」的特質,所以「知等於德」。
我知道、明瞭,然後表現出合宜的行為。所以說「知即德」、「知行合一」,跟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善」是一致的。為何兩者會一樣?就是亞里斯多德把他的話記下來,然後用自己的話去陳述。這是兩個很重要的重點。亞里斯多德「善」的概念很重要。
(3)形式目的與實質目的:
心靈論對教育的影響,有提到「形式目的」和「實質目的」,實質目的比較顯示在表象,柏拉圖將世界劃分為兩個部分,一是觀念世界,一是表象世界,前者永恆不變,而後者恆變,觀念世界影響表象世界,表象世界的東西都是由觀念世界產生的。桌子、手錶、各種事物都是從觀念世界產生的,我舉例來說,這個桌子如何產生?被人創造出來,是先有觀念還是先有桌子?所以是觀念產生具體的東西,柏拉圖在告訴各位第一件存在的東西到底怎麼來的?你所使用的東西,當他在被創造的時候,一定是先有觀念,再產生實際的東西。
但是自然存在的東西,好像事先存在,然後才讓我們有了概念,各位要怎麼釐清呢?上帝要創造萬物,是先有觀念再創造。所以「觀念世界」產生「表象世界」,這樣應該可以理解!其實「哲學源自生活」,它只是需要時間理解,只要大家敏感一點,多注意、多思考,其實生活中就有很多哲學的內涵。
(二)柏拉圖-靈魂論
柏拉圖是很重要的人物。各位來看一題考題:「柏拉圖認為保衛國家者之靈魂應位居於(1)頭部(2)胸部(3)腹部(4)腳部。」
這跟他的靈魂論有很大的關係,在柏拉圖的時代中,「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可觸而不可及的,人神之間的溝通就是「靈魂」的問題,人都有靈魂,而靈魂座落的位置不一樣,會影響其氣質、思考及行為表現:
1、 靈魂在頭部:
靈魂在頭部的人適合當哲學家,這些人希望可以洞視表象,看見事物的本質,適合擔任領導者。每個老師都是班級領導者,小孩打架時,要洞視問題的癥結
2、 靈魂在腹部:
人性本「餓」,靈魂在腹部,一直很需要獲得滿足,當靈魂在腹部時,就是指社會中各行各業致力賺取金錢獲得溫飽的人。因此在技職教育中,柏拉圖較不受讚賞,因為這批人在教育上較不受重視的。博雅教育是一批有錢又有閒的人來豐富他們的學識以及培養高貴的氣質,這就是從柏拉圖的主張呈現出來的,靈魂在腹部的人較不受到重視。現在的通識教育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博雅教育強調美感,體育、音樂也要跟美感結合在一起,他們比較贊同美感。
3、靈魂在胸部:
而靈魂在胸部的呢?就如「義憤填膺」,有正義感,保衛大家,為了正義有挺身而出的氣魄。
靈魂位居不同位置,就有不同的特質,教育就給你不同的內容,培養出來的人就擔任社會不同的職位,這就叫做各司其職,各就各位。社會中自己有什麼特質,就如何發揮,這就是柏拉圖的「理想國」境界。每個人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這就是最理想的。因此回到這一題的答案就是『胸部』。
(三)個人本位思潮的三大脈絡
1、經驗主義:
經驗主義關注在表象世界,從經驗出發,從你的感官出發,感官跟感官所接觸的東西叫做「感官材料」,兩者結合後產生感覺,如同眼睛是感官,顏色是感官材料,對應出來的是「感覺」。感官材料有很多不同的種類,但是感官材料不是有感官就能找到的,若有眼睛卻沒有顏色,仍是無法感覺,所以開始獲得感覺是被動的,要有具體的東西產生出來對應到你的感官能力,相互結合才能產生感覺,所以感覺被認為是被動的,這是經驗主義的基本假設。
有些學者顯然不認同,主要是談到不同的經驗所構成的知識體系可能會不一樣,這是博克萊談的:人的知識及認識的東西來自於感受。我有感受你才真的存在,你感受到我,我才真的存在。如果你沒有感受到我,我便不存在了。博克萊轉而把經驗化為主動,我感受到你,你才真的存在。我主動追求感受。而我自己體會到的:我們體會的世界有多大,其實跟我們自己的感受有關係,感受有多大,世界才有多大。你感受到有神的存在,你的知覺才會擴展到那裡;沒有感受到,就會排除在世界觀之外,這就是經驗主義到博克萊會形成主觀的原因。
經驗的不同,會構成思考和判斷的不同。經驗是主觀的,既然每個人在經驗中所得到的東西不一樣,我們就不能在教育中要求學生跟我們一樣,所以我們會注意到學生個別學習的經驗。例如個人本位思潮等等,強調以學生經驗為核心等等。為什麼個人主義和經驗主義會有關係?每個人的經驗不一樣,所以我們尊重別人的經驗,注重每個人的「個別差異」。
2、自然主義:
盧梭的「自然主義」-自然本身就是自然而然,每個人的自然而然都會不一樣,我尊重你的自然而然,也尊重他的自然而然,自然而然就變成個別化了,這也是個人主義思潮的脈絡。
3、實驗主義到進步主義:
(1)實驗主義:
何謂實驗主義?-「凡事試試看!」要試之前要先構想好,如同做實驗前先要假設。例如失戀,找回自己過去的經驗,如果過去有經驗,那麼就駕輕就熟了,可以把自己以前的經驗拿來試試看;如果沒有經驗的話,就採用「文獻探討」,找資料或是找良好的諮商人員。當你處理任何問題時,都要以你過去所有的經驗為基礎,試看看,來解決現在面臨的問題,實驗主義其實就是教我們如何解決問題。「建構式教學」就是要我們去處理問題,每個人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去處理。
面對問題時要讓學生自己評估和選擇,杜威非常強調「問題教學法」。譬如給學生一個情境:眼睛有癌細胞,如何治好?甲方案:開刀、乙方案:雷射,都需評估其經濟以及效益、副作用,從中找出最可行的方式。做決定的過程就是在做文獻探討,讓你找到最好的方案。實際去試,從中修正,因此知識是不斷變動、累積重組的過程。
(2)進步主義:
「知識是經驗不斷的累積跟重組」,之所以導引到這裡,是因為杜威的追隨者非常多,在美國形成「進步主義運動」,為什麼其中有關連性呢?知識不斷累積和重組的關連性是什麼?就是進步。所以後來形成進步主義學會。進步主義注重兒童的經驗和需求,因此後來走向「兒童本位思潮」
剛剛一路談來,個人本位思潮有三大脈絡,一是經驗主義,一是自然主義,一是杜威的實驗主義到進步主義,進而到近代開辦的「夏山學校」都受到自然主義的影響,以及台灣的森林小學和毛毛蟲學院等等。另外,毛毛蟲學院甚至還受到新馬克思主義中的「反學校化」的脈絡影響,就有homeschooling的味道,因為目前所有的知識都被學校化了,所以你會覺得到學校受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但是在家庭中仍然有教育的功能,只是社會不承認它的正式性。因為學校教育獨大,其他教育被學校教育管轄,造成沒有到學校就不是受教的情形。因此毛毛蟲學院就是要把教育放大,放大到回復其本來的面目,有教有學就是教育了。學生到處都可以學,不一定要到學校接受老師的教導,解除教育的「學校化」,在家也能自己教育,事實上這些概念都是結合在一起的。
肆、題型詳解
以下大家可以試著把題目想一想,看看自己理解的程度到哪裡?
一、Q:( 1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在人性論中
傾向:(1)性善論;(2)性惡論;(3)非善非惡論;(4)亦善亦惡論
A: 先試著解讀,率性是依循本性來展現,如果本性是惡的,依循出來會是好的嗎?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他的主張是「性善」。
二、Q:( 2 ).學習的重心是學生,學生具有的自我學習能力,所以教師的角色任務是協助者而非指導者,這是哪一派別的主張?(1)永恒主義;(2)進步主義;(3)精華主義;(4)未來主義。
A:從杜威之後,進步主義也影響到了美學心理學界的輔導,在輔導中跟這個很像的是誰?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甚至在教學方法中,有一個方法叫做:價值澄清法。對各個層面都有顯著的影響。
三、Q:( 3 ).觀念分析學派所倡教育三大規準是:(1)合認知、合技能、合情意;(2)主學習、副學習、輔學習;(3)合價值、合認知、合自願;(4)合事實、合技能、合態度。
A: 1、認知、技能、情意的倡導者:布魯姆
2、主學習、副學習、輔學習:克伯屈
克伯屈是杜威的學生,據說杜威上課無趣,因此克伯屈便想到學習要顧及「同時學習」原則。想出好的教學方法。因此在實習時,各位也要把這個觀念用進去。主學習是主要教授的概念,副學習和其有連帶關係;例如國文課教岳飛,副學習便旁及其歷史,在教授的過程中,更強調了他忠勇愛國的情操,這就是輔學習的部分,也是情意方面的陶冶。
四、Q:( 3 )下列哪一句話可以代表存在主義的主要精神?(1)知識就是權
力;(2)權力就是知識;(3)存在先於本質;(4)本質先於存在。
A: 本質先於存在,其實跟理性主義有很大的關係,又和亞里斯多德的「形質說」有很大關連。人的本質先存在是理性主義,人會成為什麼樣子,老早就確定了。例如芭樂種下去,長出來也不會是蓮霧,為什麼?芭樂有其本質,不斷長成芭樂,成長的也是芭樂的本質,最後長成就是一種完成,就是亞里斯多德的「善」。把自己表現出來。人的本質是什麼?從亞里斯多德的角度,人是理性的動物,人要發展他的理性,才能叫做是人。
存在主義剛好相反,存在會先於本質。人的肉體出生之後,會成為什麼樣子,那並非一開始就決定了,所以人有絕對的自由,也就是說人可以選擇你想要的,構成你的特質,這不是一開始就限制的了。所以人是透過自由抉擇才決定妳的本質,所以存在先於本質,因為妳有絕對的自由。事實上存在主義和理性主義是剛好相反的。存在主義的尼采不能信服上帝,因為剛剛提到的芭樂樹是誰給的?上帝給的。人出生的本質是誰給的?上帝給的。而上帝沒有權力決定我們是什麼,所以我們才能自由的選擇。
伍、結語
以上為各位做一些重點整理,我就跟各位分享到這邊,希望各位能夠很順利,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