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9 07:58:45辛金順
郁達夫的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第一組報告)
小說作者郁達夫
郁達夫,名文,字達夫。他生於中國浙江富陽縣,卻死於印尼的丹戎革岱,享年五十歲。他七隨時開始受私塾教育,在1913年赴日留學,並在1921年他與成仿吾、郭沫若、張資平創立了「創造社」,並強調「為文藝而文藝」的主張;他們的文學作品,大多以浪漫主義為基本的格調,而他們的浪漫主義又以破舊立新與表露知識分子的苦悶心情的這兩種主軸進行,正因為如此,使得「創造社」在五四時期能大放異彩。
他的早期作品<沉淪>,這篇小說敘述一個在日本留學生苦悶的生活,其實這本小說是以郁達夫自己做為藍本,就可看出郁達夫喜愛用自剖,他的這種風格是受到日本「私小說」與法國盧梭<懺悔錄>的影響,就如他所言:「文學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而使得他的小說更獨樹一幟;他後期小說的風格是把社會階級的矛盾所展現出來,這時期的代表作有<薄奠>、<春風沉醉的晚上>、<迷羊>、<出奔>等。大體而言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是趨於簡單的,描寫率直,在風格上包含自剖,抒情等方面;無疑的是郁達夫的作品是含有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不管如何他已再五四那時期創造出一部又一部不凡的文學作品。
在抗日時期他到了新加坡,並主編許多報紙的文藝副刊,並以當時旅居新加坡的著名畫家徐悲鴻,劉海粟等經常往來,1940年郁達夫創辦新加坡南洋學會。關於郁達夫的死,是在他逃難到印尼時,因為它是當地唯一懂日語的人,於是就叫他到軍隊做翻譯,不幸的是當日本戰敗,為了怕郁達夫洩露日軍所做的一些殘暴的行為,所以在1944年9月17日暗殺了他,結束了他的一生。
內容大綱
因為失業的原因,作者的寓所只得不斷的遷居,後來在貧民窟裡尋得一間小小的房間. 而後認識了與他住同一間房的女工,起初二人互相防備,沒有交集,直到有天對作者的行為感到好奇而趨前聊天,而有了第一次的接觸,另一方面作者所投稿的文章卻無法幫他掙錢,生活陷入了困境
到了春夏交際的時候,作者都會發神經衰弱症,導致需要每天春風的晚上需要去散心,而身體也漸漸的好了起來,更好的是此時他所寄出去的文章終於有了回音,得到了五塊錢,讓他的生活暫時無虞,第二天他拿著五元去將他的破棉袍換了一件單衫,並為二妹買了一些食物,並與二妹討論起工廠裡的狀況,在言談中二妹才發現原來作者他晚上並不是去鬼混而是去散心,這時作者赫然發現二妹對他的關心,
而心理起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感情,但卻忍住了,升起了另一種想法,想要多掙點錢給二妹過好生活,但是卻無能為力,有無限哀愁醞釀在此篇文章中…
深入討論:
看完春風沉浸的晚上之後,引發了我五個省思:
1.當時平民居住的房子大都空間不大,而且衛生品質普遍不高。
2.當時社會上不知有多少像陳二妹的青少年,必須在年幼的時候就出來工作掙錢。
3.因為中國傳統社會的階級以讀書人最高,因此即使民生水準不高的社會生活
下,仍有許多像筆者這樣的人,希望靠讀書出頭。
4.再當時的社會,一般人都過的不是很好,也因此,有些人也間接的失去了愛人
的能力,因為沒有經濟能力,便看不見未來。
5.儘管整篇文章反映出中國社會當時的民生生活水準普遍不高,但也許是作者常
年在國外求學受到歧視的關係,激發了作者的愛國情操,也因此,在文章最後
他提到了「自殺!我有勇氣,早就幹了。現在還能想到這兩個字,是證明我的
志氣還沒有完全消磨盡。」
心得
《春風沉醉的晚上》這篇小說以貧民窟裡的知識分子與煙廠女工的生活為對照,寫出他們共同的不幸命運。雖然有時還流露出那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愁緒和感慨,兩人互相照顧的情感令人動容。更可貴的是,作者歌頌了女工善良美好的心靈,突出了她在苦難深重的情況下堅韌的意志和樸素的反抗精神,以此反襯並批判了封建制度下知識分子的軟弱和灰色情調。
作者在文中,刻劃出浮華上海灘社會底層人物生活的真實處境。文學家或許可以在「春風沉醉的晚上」專心地追求浪漫,但是白天一到,又得面臨現實生活的飽足壓力,這時候就看的出來他跟小女孩的差別了。一個年青女工,沒有受過什麼教育,單純、熱情、直接、勇於認錯。最可貴的是,他願意自己去賺錢來養活自己,而知識分子之懂得紙上談兵,不肯付諸行動。另外,我覺得春風沉醉的晚上有另一層涵義,知識份子對這個小女孩已經動心了,但卻不敢說出口,只能沉醉在屬於他自己的春夜中,小女孩卻無法體會。
在文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是,他在經過鐵軌路差點被車子撞的那段情景,一個人被當成黃狗罵,卻還能哈哈大笑帶過,表示他已經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習慣了,找不到自己真正的自我。而當時的人對於這樣的人,也沒有人抱以同情或可憐的態度,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嗎?真令人感到悲哀呀!
再者,文中還提到貧民窟與熱鬧都市的對比,知識份子一心渴求從貧民窟跳到都市,對社會主義的嚮往,完全頻空想像,自己卻不行動,連小女孩都不如呀!
郁達夫,名文,字達夫。他生於中國浙江富陽縣,卻死於印尼的丹戎革岱,享年五十歲。他七隨時開始受私塾教育,在1913年赴日留學,並在1921年他與成仿吾、郭沫若、張資平創立了「創造社」,並強調「為文藝而文藝」的主張;他們的文學作品,大多以浪漫主義為基本的格調,而他們的浪漫主義又以破舊立新與表露知識分子的苦悶心情的這兩種主軸進行,正因為如此,使得「創造社」在五四時期能大放異彩。
他的早期作品<沉淪>,這篇小說敘述一個在日本留學生苦悶的生活,其實這本小說是以郁達夫自己做為藍本,就可看出郁達夫喜愛用自剖,他的這種風格是受到日本「私小說」與法國盧梭<懺悔錄>的影響,就如他所言:「文學的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而使得他的小說更獨樹一幟;他後期小說的風格是把社會階級的矛盾所展現出來,這時期的代表作有<薄奠>、<春風沉醉的晚上>、<迷羊>、<出奔>等。大體而言他的作品在形式上是趨於簡單的,描寫率直,在風格上包含自剖,抒情等方面;無疑的是郁達夫的作品是含有浪漫主義與寫實主義,不管如何他已再五四那時期創造出一部又一部不凡的文學作品。
在抗日時期他到了新加坡,並主編許多報紙的文藝副刊,並以當時旅居新加坡的著名畫家徐悲鴻,劉海粟等經常往來,1940年郁達夫創辦新加坡南洋學會。關於郁達夫的死,是在他逃難到印尼時,因為它是當地唯一懂日語的人,於是就叫他到軍隊做翻譯,不幸的是當日本戰敗,為了怕郁達夫洩露日軍所做的一些殘暴的行為,所以在1944年9月17日暗殺了他,結束了他的一生。
內容大綱
因為失業的原因,作者的寓所只得不斷的遷居,後來在貧民窟裡尋得一間小小的房間. 而後認識了與他住同一間房的女工,起初二人互相防備,沒有交集,直到有天對作者的行為感到好奇而趨前聊天,而有了第一次的接觸,另一方面作者所投稿的文章卻無法幫他掙錢,生活陷入了困境
到了春夏交際的時候,作者都會發神經衰弱症,導致需要每天春風的晚上需要去散心,而身體也漸漸的好了起來,更好的是此時他所寄出去的文章終於有了回音,得到了五塊錢,讓他的生活暫時無虞,第二天他拿著五元去將他的破棉袍換了一件單衫,並為二妹買了一些食物,並與二妹討論起工廠裡的狀況,在言談中二妹才發現原來作者他晚上並不是去鬼混而是去散心,這時作者赫然發現二妹對他的關心,
而心理起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感情,但卻忍住了,升起了另一種想法,想要多掙點錢給二妹過好生活,但是卻無能為力,有無限哀愁醞釀在此篇文章中…
深入討論:
看完春風沉浸的晚上之後,引發了我五個省思:
1.當時平民居住的房子大都空間不大,而且衛生品質普遍不高。
2.當時社會上不知有多少像陳二妹的青少年,必須在年幼的時候就出來工作掙錢。
3.因為中國傳統社會的階級以讀書人最高,因此即使民生水準不高的社會生活
下,仍有許多像筆者這樣的人,希望靠讀書出頭。
4.再當時的社會,一般人都過的不是很好,也因此,有些人也間接的失去了愛人
的能力,因為沒有經濟能力,便看不見未來。
5.儘管整篇文章反映出中國社會當時的民生生活水準普遍不高,但也許是作者常
年在國外求學受到歧視的關係,激發了作者的愛國情操,也因此,在文章最後
他提到了「自殺!我有勇氣,早就幹了。現在還能想到這兩個字,是證明我的
志氣還沒有完全消磨盡。」
心得
《春風沉醉的晚上》這篇小說以貧民窟裡的知識分子與煙廠女工的生活為對照,寫出他們共同的不幸命運。雖然有時還流露出那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愁緒和感慨,兩人互相照顧的情感令人動容。更可貴的是,作者歌頌了女工善良美好的心靈,突出了她在苦難深重的情況下堅韌的意志和樸素的反抗精神,以此反襯並批判了封建制度下知識分子的軟弱和灰色情調。
作者在文中,刻劃出浮華上海灘社會底層人物生活的真實處境。文學家或許可以在「春風沉醉的晚上」專心地追求浪漫,但是白天一到,又得面臨現實生活的飽足壓力,這時候就看的出來他跟小女孩的差別了。一個年青女工,沒有受過什麼教育,單純、熱情、直接、勇於認錯。最可貴的是,他願意自己去賺錢來養活自己,而知識分子之懂得紙上談兵,不肯付諸行動。另外,我覺得春風沉醉的晚上有另一層涵義,知識份子對這個小女孩已經動心了,但卻不敢說出口,只能沉醉在屬於他自己的春夜中,小女孩卻無法體會。
在文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一段是,他在經過鐵軌路差點被車子撞的那段情景,一個人被當成黃狗罵,卻還能哈哈大笑帶過,表示他已經對自己的生活感到習慣了,找不到自己真正的自我。而當時的人對於這樣的人,也沒有人抱以同情或可憐的態度,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嗎?真令人感到悲哀呀!
再者,文中還提到貧民窟與熱鬧都市的對比,知識份子一心渴求從貧民窟跳到都市,對社會主義的嚮往,完全頻空想像,自己卻不行動,連小女孩都不如呀!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