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2-29 13:19:00湖心
主流/非主流
每次,我只要跟別人說,我喜歡看電影,然後對方大部份也都會說:「ㄟ,我也喜歡看電影耶!你去看魔戒III了沒?」
「沒。」
「那末代武士呢?」
「沒。」
「無間道?」對方開始用懷疑的眼神。
「我在電影頻道看過第一集。」我被問得很不自在。
「那你最近看了什麼電影?」
「前一陣子就是 ”蝴蝶” 囉,對白很不錯,畫面也很美。”春天裡的杜鵑” 原本很期待,但去看了有點失望。」
「蝴蝶?這是哪裡的電影呀?什麼秋天的杜鵑?沒聽過。」
然後,就是一陣冷風吹過,在對方眼中,我成了「外星人」。
後來,每當有人問我,我喜歡什麼電影時,我就乾脆回答「我喜歡的都是冷門片」,也沒太多時間去解釋。
直到前一陣子,一個朋友問我,「你是不是都喜歡看那種很嚴肅的片子呀?」
我才開始去思考怎麼去跟別人介紹我究竟喜歡什麼樣的電影。
所謂的「冷門片」之所以冷門,並不是因為它嚴肅。
有時,只是因為它沒有太多的行銷預算去打很大篇幅的廣告或做很大的行銷活動,然後,就因為它不夠廣為人知,就成了「冷門片」。
另外,台灣其實一直習慣在接受美國的好萊塢式的電影,因為報章雜誌的傳播內容只介紹大量的美國文化(還有近來的日、韓文化),傳媒操控了觀眾的文化休閒取向。觀眾們每天接觸到這些訊息,以為這些內容等於「全部的電影世界」。把「好萊塢電影」與「電影」畫上等號。
其實在電影界裡,還有其他許多國家也產出許多不錯的電影,如:波蘭、伊朗、西班牙、法國..等,各有它們的創意與精緻度。
只可惜因為商業運作,這些國家的電影很難在國內得到大量的行銷或報章雜誌的大篇幅報導,成了不為許多人知的「冷門片」。
這些片子都是嚴肅、曲高和寡的嗎?
有些片子其實在它的國家是很受歡迎的院線片呢,如「愛蜜莉的異想世界」。
近幾年來台北的影展活動漸漸蓬勃發展,開始有許多有別於好萊塢的電影被介紹到台灣來,接觸多元文化,看看美國文化以外的世界,這是一個好的開始
「沒。」
「那末代武士呢?」
「沒。」
「無間道?」對方開始用懷疑的眼神。
「我在電影頻道看過第一集。」我被問得很不自在。
「那你最近看了什麼電影?」
「前一陣子就是 ”蝴蝶” 囉,對白很不錯,畫面也很美。”春天裡的杜鵑” 原本很期待,但去看了有點失望。」
「蝴蝶?這是哪裡的電影呀?什麼秋天的杜鵑?沒聽過。」
然後,就是一陣冷風吹過,在對方眼中,我成了「外星人」。
後來,每當有人問我,我喜歡什麼電影時,我就乾脆回答「我喜歡的都是冷門片」,也沒太多時間去解釋。
直到前一陣子,一個朋友問我,「你是不是都喜歡看那種很嚴肅的片子呀?」
我才開始去思考怎麼去跟別人介紹我究竟喜歡什麼樣的電影。
所謂的「冷門片」之所以冷門,並不是因為它嚴肅。
有時,只是因為它沒有太多的行銷預算去打很大篇幅的廣告或做很大的行銷活動,然後,就因為它不夠廣為人知,就成了「冷門片」。
另外,台灣其實一直習慣在接受美國的好萊塢式的電影,因為報章雜誌的傳播內容只介紹大量的美國文化(還有近來的日、韓文化),傳媒操控了觀眾的文化休閒取向。觀眾們每天接觸到這些訊息,以為這些內容等於「全部的電影世界」。把「好萊塢電影」與「電影」畫上等號。
其實在電影界裡,還有其他許多國家也產出許多不錯的電影,如:波蘭、伊朗、西班牙、法國..等,各有它們的創意與精緻度。
只可惜因為商業運作,這些國家的電影很難在國內得到大量的行銷或報章雜誌的大篇幅報導,成了不為許多人知的「冷門片」。
這些片子都是嚴肅、曲高和寡的嗎?
有些片子其實在它的國家是很受歡迎的院線片呢,如「愛蜜莉的異想世界」。
近幾年來台北的影展活動漸漸蓬勃發展,開始有許多有別於好萊塢的電影被介紹到台灣來,接觸多元文化,看看美國文化以外的世界,這是一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