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02 23:10:01lutin
絃與笛的共鳴
今天晚上,參加了這場在演奏廳的音樂會
長笛家張浩先生, 是我的長笛老師的老師
所以算是去看師公演出
女性的小提琴家, 還有師公
在節目單的介紹裡
都有出國讀書
都有拿到好多第一名的獎項
相對於另外3位在國內培養的本土音樂家
我發現
二位出過國拿第一名的音樂家
在演奏時,我都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
音樂,透過他們個人的身體
在微妙的肢體語言,
與表情律動下, 透出了他們自己的音樂個性
從輕微的頭部震動,或以丹田出發的前後搖晃,
音符是在他們自由的掌控之下
他們正駕馭著樂曲
可是本土的音樂家們
在身體上比較沒有太多的動作
表情更是單一
沒有什麼吸睛的效果...
長笛家是美式教育
小提琴家是歐式教育
會不會外國的教育,是要找到 "自我" 先於音樂
而國內的教育,比較不強調個人風格的獨特性...
融入團體,創造和協,個人隱沒在團體裡...
=
此外,我聽張浩先生的音色
以HAKOMI的方法,我似乎聽出了水水的彈性
非常溫潤
他的手指也超放鬆,超靈活
而小提琴家的手腕,她拿弓的方法
也是非常的有彈性
比較起本土的其他2位,他們似手腕
似乎與上手掌之間,連動的較緊
但在放鬆之際
二位厲害的音樂家
在樂曲有時要用力,或要快速跳音時
又都精準有力
他們要作到的,心裡在音樂出來前, 就已經先想到
是心念, 帶著音樂走
這也是我的長笛老師,一直告訴我的
放鬆vs精準有力,
強烈表達自己的演奏風格,卻又能與其他人的旋律共鳴
看似矛盾的二端原素,被音樂家結合在一起
似乎成功的藝術,都具備這樣的
在二元對立下找到合題
就連簡單的
吹奏長笛的唇型
是四週要很放鬆
但唇中間的小孔之外圈小小肌肉,是用力的
吹出來的氣,要全身放掉的大方吹
但氣從嘴唇的小洞出來
卻又是集中而精準的
學長笛的過程, 一直帶給我很多哲思.....
雖然今天的曲目,我都沒有聽過
但最後的安可2首曲子...中國小調的..左手鑼...右手鼓
還有夜來香....算是有稍稍安慰到身為初階聽眾的我
之焦慮的心啦...
LUTIN
上一篇:判斷(男)人的種類
下一篇:阿下_關於她的死亡(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