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6 09:40:51kk

蔡阿信(1899年-1990年3月5日),生於臺灣臺北艋舺,是臺灣近代第一位受到完整現代醫學訓練的女醫師

蔡阿信

蔡阿信
Chhoà A-sìn
臺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 First Female Taiwanese Medical Doctor Tsai A-Hsin in 1934.jpg
1934年,於臺中開設的清信醫院正門與其教授的助產士學員等合影
出生 1899年
Merchant flag of Japan (1870).svg 日治臺灣臺北縣臺北辨務署艋舺
逝世 1990年3月5日
 加拿大溫哥華
職業 醫師
配偶 彭華英(1924年10月11日─1933年,離異)
吉卜生(1949年─1990年,逝世)

蔡阿信(1899年-1990年3月5日),生於臺灣臺北艋舺,是臺灣近代第一位受到完整現代醫學訓練的女醫師。

  

生平[編輯]

早年求學經歷[編輯]

出生於台灣日治時期1899年。生父在她五歲時過世,母親擬將她送給一位牧師當童養媳,但她卻自己從大龍峒走回艋舺母親家。這樣的事情發生了兩次之後,領養人放棄領養,母親也只好將她留在身邊。後來母親再嫁,繼父對她仍疼愛有加。母親要幫她纏足,繼父不忍她半夜痛苦哀號,要求她母親別再幫她纏足。阿信六歲時上私塾學習漢文,由於記性好,一個月就背完三字經。八歲時到「大稻程公學校」唸書,學日文,由於她的眼睛又圓又大,同學就為她取一個外號叫「大目仔」。同學中女生只有兩個,其餘都是男生,常受男生的欺負,其中一個女孩子被欺負得不敢再來上學,最後只剩下阿信一個女生。學校的日本老師非常疼愛阿信,為免於阿信放學路上受男同學欺負,常常親自送她回家。

十二歲進入基督教創立的臺灣第一所女子中學「淡水女學校」(臺灣北部基督教長老教會女學堂),是第一屆的學生,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但物理、數學及英文都學的很好。十八歲畢業時,學校加拿大籍女老師建議阿信到日本醫校進修。母親起先反對,覺得女孩子自己一人到遙遠的異地太危險,恐怕會惹來一些閒言閒語;鄰人也反對,覺得女孩子念那麼多書幹嘛。但阿信仍執意要去,「別人越反對,越激起她的決心,非達目的,不肯罷休。」

在日本一所教會創立的女子學校「立教高等女學校」(現「立教女學院」)修習兩年的日文之後,阿信在1917年[1]進入日本唯一的一所「東京女子醫學專門學校」(現「東京女子醫科大學」)。由於課業繁重,她只有拚命苦讀,有時也會突然疲倦和懈怠,覺得自己何必如此賣力吃苦?學醫第三年上解剖學,要暗記人體器官幾千、幾百種拉丁文名詞,而且要面對那具令人毛髮直豎的屍體動刀解剖,還得和屍體廝守達一、兩個月之久,剛開始連續三個晚上都會做惡夢。

當時留日的臺灣學生只有一百多名,其中女生只有兩、三個。第一次參加留日臺灣同學會,竟然找不到半個女同學,全部都是男生,眾人目光灼灼,令阿信非常羞赧。但也因為這個機會,阿信認識了幾位後來參與臺灣民族運動的熱血青年,其中有一位叫彭華英,後來回臺灣後,經蔣渭水的媒說,成為阿信的丈夫。阿信在日本求學時,曾親眼目睹臺灣留日學生在街頭抗議遊行,他們喊出臺灣應有自己的議會等等,阿信並沒有參與,因為她母親在她離臺前特別再三叮嚀她不要管政治。

學成歸國[編輯]

1921年阿信學成返臺,回臺當天許多臺灣記者前來基隆港,採訪這臺灣第一位日本科班出身的女醫師。隔天報紙斗大的標題寫著「萬綠叢中一點紅」來形容這位女醫師,有的標題寫著「華陀再世,見面病除」。連她從日本穿回臺灣的衣服,不久也有幾家成衣店仿做出售,在街上流行了起來。

阿信的專長是婦科,但當時的大醫院一時沒缺,她便先到一位眼科醫師那裡實習。眼科醫師給她上的第一課是要她先帶眼罩躺在床上三天,當作自己是失明的人,體會眼疾病人的痛苦與不便。所以第一堂課她所學習到的是「同理心」與「同情心」。對她日後行醫有深遠的影響。

行醫救世[編輯]

1924年阿信在臺北日新町自宅開業,同年與彭華英結婚。1926年在臺中開業,醫院名為「清信醫院」,丈夫協助財物行政事宜,收費原則是:富者多收,貧者少收,赤貧免費,赤貧的產婦生完小孩之後,還免費贈送兩套嬰兒衫和幾罐鷹煉乳。然而這些受恩惠的窮人,常常就拿自己家裡種的菜或養的雞、鴨等送給阿信以示謝意。醫院附設「清信產婆學校」,每半年招收30個學生,每期一年,食宿在醫院。如此,每年畢業60個學生,不到幾年,便有二、三百個受過專業訓練的產婆遍布全臺灣。

蔣渭水過世後,同時臺灣知識分子反日運動受挫,阿信先生開始與酒肉朋友混日子。同時有人笑他不自己獨自創業,卻在家幫老婆,他的自尊心嚴重受創,兩人感情日漸疏遠。後來因日本警察不斷跟蹤,彭華英於是遠赴中國,不久認識一京劇花旦,與阿信結束關係。

1937年日本開始對外發動大東亞解放戰爭,臺灣被捲入,情勢逐漸危急,因許多人怕女兒學醫之後被日本人徵調戰場,產婆學校學生越來越少,醫院經營越來越不穩定,因此阿信決定把醫院和學校收起,於1938年經由日本前往美國遊學,曾在哈佛大學等著名學府的醫學院研究。

1941年阿信接受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會婦女傳教協會的邀請,前往加拿大訪問,因太平洋戰爭爆發,返臺受阻,就職於當地聖文生醫院,因具有日僑身分,加國政府委派前往史羅肯日僑集中營擔任駐營醫師。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阿信終於能夠在1946年返臺。

旅居加拿大[編輯]

然而1947年,臺灣發生二二八事件,阿信對國民政府治理下的臺灣深感失望,1949年,阿信與英裔加藉吉卜生牧師在臺灣結婚,四年後便離開臺灣與吉卜生牧師在加拿大溫哥華定居。

1979年,蔡阿信終於得以返臺探親。1980年率先捐出她畢生的積蓄,以86歲高齡與朋友共同成立了至誠服務基金會,專為寡婦提供精神關懷和保健諮詢,為孤立無偶的老婦人貢獻許多心力。

辭世[編輯]

九十一歲時,住進加拿大的醫院做長期療養,在1990年與世長辭,享壽91歲。

文學及影劇中的蔡阿信[編輯]

東方白大河小說浪淘沙》,書中的主角女醫師「丘雅信」的原型就是源自蔡阿信。而民視亦於2005年將《浪淘沙》改編製作成由葉歡主演「丘雅信」的週日十點檔《浪淘沙》。內容同為敘述蔡阿信女士坎坷卻不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