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23 02:48:26持志國際

中國央企重組“做大”會否強化權力壟斷?

中國央企重組“做大”會否強化權力壟斷?
爲全面扭轉部分中國中央級國企常年虧損的困境,今年以來,央企重組工作已如火如荼進行中。据介紹,繼日前公布第四批16家中央企業主業后,中國國資委近日再發布新修訂的《中央企業發展戰略与規划編制大綱》,加快推進央企結构調整,力促精干主業。在保持央企強身健体之際,相當受人關注的是,“做大做強”后的中央企業,本已坐擁的壟斷特權會否繼續得以強化?
去年12月尾,來自中國國務院國資委部消息指,2005年下半年以來,有45家企業實現利潤出現下滑,有36家企業凈資產收益率低于百分之一。其中,17家中央企業虧損,虧損面10。1%,二級子企業虧損面達31。3%。

同時,部分企業經營成本增長過快。1至11月,中央企業銷售成本同比增長23。5%,高于同期銷售收入增幅1。7%﹔成本費用增幅高于同期銷售收入增幅的企業有80家﹔人工成本增幅高于同期銷售收入增幅的企業有62家,高于同期效益增幅的企業有74家。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央企中,近43%的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超過70%,近28%的非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超過80%。部分企業依賴借新債還舊債維持日常運轉,個別企業面臨資金鏈條斷裂的危机。部分企業從事股票、委托理財、期貨及衍生品等高風險業務虧損嚴重。此外,部分企業還存在財務管理不規範、會計資訊不真實等問題。

2007年是實現用三年時間建立起國有資產監管体制框架目標的最后一年,按照國資委近來的努力,可以看見有關當局對于建立中央企業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等几方面取得新突破的決心。尤其体現在企業管理体制、經營机制、增長方式等方面的問題,正如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所說,中央將會居安思危,高度重視解決存在的問題,為央企迎接更大的挑戰打好基礎,做好准備。

据《中國新聞周刊》早前報道指,央企重組接踵迎來的挑戰,其主要手段是圍繞主業和相關産業鏈進行內外整合。從目前國資委已經接手時的196家,變成的167家。然而這衹是一個幵始,接下來,國資委還將進一步在央企數量上大做減法--將現有的167家將至少有一半被重組。而其最終目標,則是衹保留30-40家大型央企。

像今年3月中,國資委發布公告稱,中谷糧油集團公司并入中國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這是“東家”運籌帷幄的結果。据了解,這种重組的方式被稱爲“無償划轉”,并不需要進行复雜的資産運作。同爲央企之身,中谷糧在這次划撥之后,將成爲中國糧油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對此,國資委主任李榮融的一句話可以爲這次重組做個注解,“作爲大老板,我不會同時在一個産業投好几個企業,讓我自己的企業在一個産業里互相斗。”中糧和中谷糧的主業多有重合,按照這個邏輯,重組顯然很有必要。而事實上,央企中類似中谷糧和中糧這种“本是同根生”的情形頗多,在今年,類似的重組都已經提上議事日程。在一些競爭性領域,如房地産、商貿、旅游、化工等行業,央企并不占据絕對优勢,重組勢不可免。

針對這些詬病,國資委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項課題提出:是加快构建國有資産營運机构。營運机构將以下述方式分別构建:其一,以做實業爲主的大型骨干央企爲平台,發展實体産業集團型國有營運机构﹔其二,完善現有控股公司型的央企,托管并購營運其他央企﹔其三,新建專業型國有資産營運机构,整合特殊領域并且業務相近的央企。

國資委研究中心党委書記李保民的意見是,“從目前的實際操作看,构建國有資産營運机构的形式可以多樣化,‘因企制宜’,關鍵在于盡快明确資産營運机构的職責定位。”﹔而李榮融的態度則是:嚴加壓力。“對于央企的命運,我們給出的最后期限是2007年10月,它們要做到各自所在行業的前三名,做不到的,你就自己找婆家,你找不到的話,我給你找。”不難看出國資委動真格,不做大毋宁“死”的決心。

早些時候,國資委還發布通知,要求央企結合國家“十一五”規划,研究提出企業“十一五”發展戰略和規划思路,在今年6月底以前編制完成2006-2008年企業發展規划,并上報國資委規划發展局,這是今年2月以來國資委幵展央企發展規划滾動調整的延續。

与央企規划滾動調整相照應的是,相對于前三批公布主業的央企而言,規模相對較小,而且大部分企業的主業屬于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競爭性強的領域,如中房集團、中紡集團等。目前僅剩下55家央企主業尚未得到國資委的确認。

無疑,自國資委成立三年以來,對中國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還是起到鞭策与推動的作用,也對中央企業近年做到自主創新表率抱著相當大的信心。于今年4月在海南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中,中國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王瑞祥就點名說道,在2005年,中國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其中內地的企業15家,全部都是國有企業。而全球知名的能源資訊公司,普斯公司公布的2005年全球能源企業250強,中國的石油天然气集團公司、中國的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分別居第七位元和第十二位,列亞太地區的前兩位。美國的福布斯雜志最近公布的亞洲500強,中國的移動通訊集團公司、中國的聯合通訊有限公司、中國的海洋石油總公司就進入了前十名,成績相當的鼓舞,這益于國有企業自身改革的不斷深化,更得益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

王瑞祥還舉例說明,像中國石油天然气公司的油气勘探、鑽探,以及中國石油化工技術有限公司的煉油技術在國際上屬于領先水平。電信研究院的TD─SCDMA被國際電聯和3G組織接納爲國際標准,爲現在國際上通用三個標准之一。中國的東方電器集團公司,哈爾濱電鑽設備集團公司,爲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提供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70萬千瓦大型机組,從過去的主要机組分包商現在也變成了机組獨立的承包商。

另外,中國的鐵路建築總公司、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基本解決了青藏鐵路施工當中的多年凍土、生態脆弱和高原缺氧這三個世界性的施工難題,在今年7月1日,整個青藏鐵路線就會實現全線通車﹔中國農業發展集團公司通過科技攻關,及時提供疫苗産品,也有利的支援了中國控制禽流感等疫情的工作,爲人類健康作出了積极貢獻。言下之意:中央企業在國民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中央企業一定要自主肩負起人民國家自主創新的重任,在政府全力的支援下,做強做大自然是在所難免的歷史使命。

不過,据《國際金融報》評論指,隨著中央級國有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坐擁壟斷特權的央企會否繼續得到強化,成爲了新一輪的爭論和擔心。報道特意指出,盡管《反壟斷法》已被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2006年立法計划,但据參与這部法律起草工作的人士透露,在最近一次草案修改中,“禁止濫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一章被整体刪除。而中國轉軌階段的實情則是,即便是一些表面上看起來屬于自然壟斷和經濟性壟斷的現象,實質也是行政力量介入或操縱的結果。

譬如說,中石油、中石化在國內成品油批發市場的一統天下,究竟有無行政之手的干預,起碼值得怀疑。像去年7月,油荒突襲中國華南地區,廣州的加油站前排起了長長的等待加油的隊伍。事后,也有輿論質疑兩大石油集團有意制造油荒,以迫使國家有關部門提高成品油价格。實際上,包括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在內的大型國有企業一直遭受包括行業壟斷在內的多种指責。

必須正視的是,隨著現時衆多國有企業轉制,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數量雖然減少了,但利潤總額卻節節攀高,其增長幅度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其中像: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寶鋼集團、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7家公司實現的利潤,就占到了全部中央企業利潤的78%。然而,這些高度壟斷國企交出的漂亮的成績單,并不能作爲中國國企改革成功的有力証据。

這是因爲,与在競爭中自然形成的壟斷不同,中國的壟斷企業一般主要依靠國家的特殊政策或資源优勢而壯大起來的。從根本上來說,這更深地涉及到國企改革后最終成效,還有往后中央如何運用大智慧去解放自由經濟市場的結果。如此,在中國國有資産迅速向大型國企集聚的同時,即使國資委再如何深入央企的优化整合資源,增強核心競爭力,未來更令人關注的,還是政府會強行多少壟斷來幫央企自我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