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5 08:46:54讀.冊.人

清明閱讀:引導員工主動投入的關鍵


清明閱讀:引導員工主動投入的關鍵
文/邢憲生(資深企管顧問)
在上課時有些學員會向我表示,公司基於人事成本上的考量,常常在組織的人力編制上盯得很緊,不肯輕易多用人。可是員工的工作量卻多到做不完,因此,在工作總得有人做的情形下,就得經常要求員工們加班。
這些組織的主管們想知道,除了延長工時與增派人力能讓工作的產出有所增長外,還有什麼其他關鍵因素是他們必須特別留意的,以便在有限的人力下完成任務?

針對這類的詢問,我通常會點出,工作的產出其實和員工無形的生產力,以及如時間、人數、設備等有形的資源投入有著正向的連結。
因此,除非工作場合完全用不到人,否則只顧著增加可見的有形資源,卻忽略了看不見的員工對工作投入的因素,將會對工作產出產生巨大的影響。

之前在一家高科技公司任職時,我留意到有一個部門的同事經常在過了下班時間後,依然留在辦公室裡閒晃。問他們為什麼不回家,他們表示因為老闆還沒有走,所以只能繼續乾耗著。否則,如果自己先離開了,而主管有事情卻找不到人,除了第二天可能會被主管質問原因外,次數多了還有可能影響到自己的年度考績。
至於他們的直屬主管也喜歡在七晚八晚的時候才在他的辦公室裡召開全員會議,而冗長的過程又常常讓部屬待到深夜才能回家。
雖然這個部門的人員不少,工作時間也很長,不過任務的產出卻不盡人意。
除了常常聽到那些同事抱怨主管一直叫他們做重覆的事項,以及永無止境的修改外,也傳言上層對這個部門的表現頗有意見,經常數落這個部門主管的無能與低效率。
為了彌補缺失,這位主管變本加厲地狂操他的部屬,只是結果依然沒有改善。
經過一段時間後,這位主管忽然被拔除了部門領導的位置,成為一位無足輕重的處級特助,而且在一年後被迫提早退休。
由於工業時代的企業家視員工為生產中的工具之一,而流水線的製造模式就是因應人即機器的想法所創造出來,所以著重在投入的時間及人數,以及生產的有效度和SOP,也就是:
產出等於時間x人數x流程有效度
這是過去一百多年來的指導方針。
進入資訊時代後,員工的產出和個人的生產力及投入度息息相關,因此除非可以做到完全無人力參與的境界(即使是全自動化也需要人去管理),否則生產的有效度就必須加重人的因數。此時,產出就變成──
時間x人數x流程有效度x個人投入度
這也代表著即使工作時間再長、參與的人數再多、流程改造再有效,若參與者無心投入任務,那麼工作產出就可能低於原先的預期。

因此,身為資訊時代的領導者要能有效地增加產出,提升組織的競爭力,就必須擺脫工業時代人只是無思考能力的純生產工具思維,不能只顧著要求人員因工作而無限制的加班,不停地投入資源改善硬體及流程,或是採取無人化的策略等有形的因素,忽略了無形卻關鍵的「員工自身投入度」。
由於投入度的高低和個人的工作目標、想要滿足的需求、期望和實際之間的落差、參與/互動所產生的動機、以及是否感到被公平對待息息相關,是當事人「心」所主導的產出。要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了解員工的想法及期待,引導他們願意主動地全心投入,就將會是領導者在未來組織發展中是否勝出的關鍵項目之一。
本文內容摘自以下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