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18 16:11:00讀.冊.人

立秋閱讀:「謝脁樓」

立秋閱讀:「謝脁樓」
又稱北望樓、疊嶂樓,是中國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一座著名樓閣。「謝脁樓」、「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南北朝時門閥名士,陳郡謝氏的謝朓擔任宣城太守,在郡城之北的陵陽山修建一樓,稱「高齋」。《宣城縣志》記載:謝朓「視事高齋,吟嘯自若,而郡亦治」。

唐代時,為紀念謝朓,因而重建此樓,以其在郡署之北,改稱北望樓,或作北樓。人稱謝朓樓、謝公樓。李白路過謝朓樓時,寫作《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並在詩中自比為謝朓,稱「中間小謝又清發」。從此謝朓樓知名天下。

唐咸通十五年(874年),宣州刺史獨孤霖改建此樓,改稱疊嶂樓明嘉靖時寧國府知府方逢時重修,復稱高齋樓。清康熙時,知府許廷式重修,稱古北樓光緒時,知府魯一員再次重修,題二匾額,一曰疊嶂樓,另曰謝朓樓


謝朓 《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

 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鶩;
天際識歸舟,雲中辯江樹。
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
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
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
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
此詩為作者謝朓自建康(南京)赴宣城途中所作,抒寫江行沿途景色及赴宣城任之情懷。宣城,在今安徽宣城縣;新林,在南京市西南;板橋即板橋浦,在今南京市南四十里。

《太平廣記》卷198引《談藪》錄梁武帝蕭衍語:「不讀謝詩三日,便覺口臭。」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自喻如謝。宣州風景遒勝,「謝脁樓」、「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江南四大名樓」。

謝朓從建康(南京)新發,至宣城赴任,以《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一詩遣懷:「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鶩。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既歡懷祿情,復協滄洲趣。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雖無玄豹姿,終隱南山霧。」宣城即今安徽宣城,新林處南京西南,可見此行路悖情遠;板橋浦約南京南數十餘里。

首言江水由西南入海湧歸,自己卻是辭鄉遠任,逆向朝東北溯行。行旅中,遠舟航於天際,雲水朦朧見樹,象徵離鄉愈遠,「識」、「辨」二字見其用神回望,然而家鄉如點如痕淡逝。心情憂悶,唯有釋懷,隨舟沉伏,舒捲自如。強自寬慰非首次孤獨赴任,不僅能足官祿食餉之需,又能如在滄江墟僻處清心隱世。建康城的凡囂塵事也不及我心,此次際遇亦是賞心樂事。

「玄豹」見《列女傳‧賢明》:「妾聞南山有玄豹隱霧而七日不食,欲以澤其衣毛,成其文章。至於犬豕,肥以取之,逢禍必矣。」此處取意設譬,雖然沒有南山玄豹的才智,也尚能歸息山林,能幽居遠害。

謝朓名作如《晚登三山還望京邑》:「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形容霞披如織,江謐無痕;〈暫使下都〉:「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是高鳴的壯麗心情與環境變化的對應;另仿南朝樂府民歌〈玉階怨〉:「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後人口繞心吟,瀏賞不絕,坊間有《謝宣城詩注》。

作者:謝朓
西元464年—499年,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南朝齊詩人。
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輩皆劉宋王朝親重,祖母是史學家范曄之姐,母為宋文帝之女長城公主,與謝靈運同族,經歷有些類似,時與謝靈運對舉,亦稱小謝。初任豫章王太慰行參軍,後在隨王蕭子隆、意陵王蕭良幕下任功曹、文學等職,頗得賞識,為「竟陵八友」之一。西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謝宣城」之稱,與謝靈運並稱大、小謝。

後因告發岳父王敬則謀反事受賞,舉為尚書吏部郎後被誣陷死於獄中。
現存詩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詩的成就很高,觀察細微,描寫逼真,風格清俊秀麗,一掃玄言餘習。寫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穎,富有情致,且佳句頗多。如“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晚登三山還望京邑》)、“天際識歸舟,雲中辯江樹”(《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遊東田》)等,至今膾炙人口。沈德潛說:“玄暉靈心秀口,每誦名句,淵然冷然,覺筆墨之中、筆墨之外,別有一段深情妙理”(《古詩源》卷十二)。但詩中反映的社會生活面較窄,且“有句無篇”,如鐘嶸所說:“一章之中,自有玉石”(《詩品》卷中)。另外,在一些詩中,明顯存在著“善自發詩端,而末篇多躓,此意銳而才弱也”(《詩品》)的缺點。他與王融、沈約等人共創“永明體”,為“永明體”詩人之雄。如《玉階怨》、《王孫遊》、《同王主簿有所思》等小詩,語言精煉,詩情雋永,宛如唐人五絕,故嚴羽說:“謝朓之詩,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滄浪詩話》)。對近體詩的發展有貢獻。其詩得到唐代偉大詩人李白、杜甫的稱許:“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李白《宣於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謝朓每詩堪諷誦”(杜甫《寄岑嘉州》)。原有集十二卷,已散佚。明人輯有《謝宣城集》,今人郝立權有《謝宣城詩注》。《南齊書》卷四十七、《南史》卷十九有傳。



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作者李白是一位震古鑠今的大詩人,胸懷壯志,憑著猶如天上仙人般的文采,名動京華,讓唐玄宗請入宮中,擔任翰林供奉一職,陪侍在側,令人艷羨萬分。一旦落入凡間,仙人也要入境隨俗,李白絲毫不改豪放率真本性。杜甫就在詩中描述他:「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在詩興盎然之際,李白狂放行徑不免引來小人妒恨,遂令愛才的天子也漸漸疏遠了他。在讒言冷落之下,李白只有上書要求返鄉,於是玄宗便賜金放還。在他漫無居所的浪遊十年之後,唐玄宗天寶十二年,五十三歲的李白來到安徽宣州。眼看大唐國勢日漸下滑,朝政在權臣楊國忠手中迅速敗壞,再如何超然世外的李白,也難掩生悲憤失意。

這天,他為李雲(擔任翰林校書)餞別,席設南齊詩人謝朓所築的樓中。 
李白十分心儀這位三百年前詩作清麗卻命運不幸,捲入當朝政爭,三十六歲就冤死獄中的詩人,曾言︰「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北風)颯颯吹飛雨」。如今為族叔李雲餞別,親臨其地,美酒當前,詩興勃發,就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無數個昨日已棄我而去,再也無可挽留。然而今日的煩憂也從無稍減,仍舊煩亂我心。」 
起首四句就是十一字串成的長句,打破七言規律,作者心裡有無限憂憤,不吐不快。人生在世,雖然清楚「往者已矣,來者可追」,但當下抑鬱排山倒海而來,又要如何排遣呢?但李白終究是李白,話語一轉,又是一番明淨天地: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然而在此高樓為族人餞別,一行秋雁行過天邊,美酒當前,清景無限,何妨即時行樂,開懷暢飲呢?」 
在苦多於樂的生命中,李白仍舊不改昂揚的態度,高樓餞別中,面對萬里長風,秋雁高飛,豪情油然而生。兩人對飲,作詩飲酒,文采煥發,好不精采,他稱讚李雲的文風有如漢朝末年曹操與建安七子等人作品的「建安風骨」,而自己應和的詩也毫不遜色,他以最傾心的詩人謝朓(小謝)自比。因此而有了下兩句: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身在翰林,素有『蓬萊』美稱的校書郎李雲詩文剛健清新,有如漢朝末年亂世中的詩人慷慨激昂。我李白也不遑多讓,與其唱和的詩文猶如當年南齊詩人謝朓一般的清新秀逸。」 兩人都能在文學美好的境界中與古人交遊,眼前汙濁的時局、政爭與煩憂彷彿在這片刻的歡樂中消失了。所以他說: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我們兩人都有絕佳的才情與壯懷,似乎能飛渡青天,一攬那高潔的明月。」 
皎皎明月象徵一塵不染的天上人間,俗世紛擾險惡,哪裡是純真者可以久留的呢?但攬月終究只是可望不可及的夢想,那就面對這愁多於喜的人間吧。然而,這愁豈是凡人所能承受?遂引發了下兩句: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憂愁難以化解,就比如想用刀刃切斷水流,滿腹哀愁依舊像一江春水向東流。而想要借酒消愁,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只有愁上加愁啊。」 
「人生在世是這樣的不稱心,明天就解了髮髻、披散著頭髮,就著一葉小舟,任意飄盪在這江海之中吧!」 
在悲憤身世與國難當前的愁懷下,這兩句結語,就是李白對於人生無常與自己命運結局的最後期待了。 

面對著種種不如意,李白仍然有著無可救藥的豪氣萬千,想要踩著滔滔江浪,自由揮灑熱情,但竟連這樣卑微的願望也無法實現。詩成三年後,安史之亂席捲中原,起初李白依附永王璘,想要殺敵報國,想不到永王卻意圖叛變,觸怒唐肅宗,事敗後,李白也遭下獄與流放。雖然五十九歲遇赦,但三年後就驟爾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