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6-07 10:41:42讀.冊.人
芒種閱讀:公東聖堂
芒種閱讀:公東聖堂
聯合報 記者李蕙君╱即時報導
超過半世紀、台灣戰後第一代歷史建築的公東高工聖堂大樓,是戰後台灣第一代最具代表性的清水模建築,一場強震後成危樓,校友捐款搶修保住拆除命運,3年來吸引近4萬人參訪,都需向學校申請、通過資格審核才得一睹風采,感受現代建築未必看得到的細節設計、蘊藏其間的信仰文化色彩。
鑄鐵聖像更不同於一般所見耶穌被釘於十字架上、頭部歪斜的模樣,而是已獲救贖的釋然感,但雙手掌及雙腳掌上仍清晰可見耶穌救世受苦而留下的深紅血痕。
絲毫未經點綴的簡易建築,踩踏著懸浮樓梯層層探索,神父與學生斑駁的宿舍門板至聖堂彩繪玻璃、從迴廊止水線至頂樓聖堂出風口,每一細節像似傳遞建築與信仰交融的精粹情感。
這棟建築源自歐洲現代建築美學,不了解還會誤為尚未完工的老房舍;其實包括防雨積水的止水線、一樓直達四樓的遮陽板、聖堂上的散熱風口等,都是現代建築所不及的貼心。
公東高工聖堂大樓被喻比為法國廊香教堂,創辦人是天主教白冷會錫質平神父當年募款籌辦技職學校,校舍建築獨特的板結構設計,鋼筋用量只有一般建築的一半,在當年資源缺乏又昂貴,這項作法是極有見識,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聖堂大樓。邀請現為國際公認歐洲戰後現代建築發展史中頗具代表性的建築師達興登為學校設計聖堂大樓,1樓做為實習工廠使用、2樓及3樓為宿舍、4樓為聖堂;為省建築經費,達興登大膽採用台灣少見的「板結構」做為大樓主題設計,透過剪力牆、承重牆,樓梯也無須樑柱特別支持而懸浮樓中。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9317
書名:《公東的教堂: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
作者:范毅舜(Nicholas Fan)
美國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碩士(Brooks Institute of Photography)。
曾受邀於美國華府參議院、德國的 Leica藝廊、法國尼斯的Alain Couturier藝廊、臺北的誠品藝廊及新光三越百貨公司藝文館舉行攝影個展。
著名的德國 Leica相機公司、瑞士的 Sinar相機公司、瑞典哈蘇Hasselblad相機公司、英國的Ilford相紙公司及美國的Kodak軟片公司,都曾以他的攝影作品做為產品代言。臺灣的Sony索尼公司,近年更支援他最新的數位攝影器材。
瑞典哈蘇專業相機公司更曾推崇他為全球最優秀的150位攝影家之一,他更是135相機發明者——德國Leica相機公司在德國總部舉行攝影個展的唯一華人。
美國會圖書館、參議院、加州布魯克攝影學院、臺北市立美術館皆收藏有他的攝影作品。
除了中文媒體,極具影響力的《華盛頓郵報》、瑞典發行全球的《Hasselblad》攝影雜誌、德國的《Leica》攝影雜誌、美國的《Kodak影像新聞》都曾以大篇幅專文介紹這位傑出的攝影家及其作品。
除了專業攝影外,范毅舜的出版資歷也相當豐富,過去數年他已經出版了近五十本圖文並茂的著作。在臺灣出版的作品包括:《海岸山脈的瑞士人》、《走進一座大教堂》、《法國文化遺產行旅》、《德國文化遺產行旅》、《攝影行遊間──旅遊攝影的技法與欣賞》、《歐陸教堂巡禮》、《老家人》、《漫步普羅旺斯陽光中》、《悠遊山城》、《逐光獵影》、《山丘上的修道院》……等書。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9317
內容介紹:
生而為人的意義是什麼?
一個神父,一間學校,一座教堂
一甲子的歲月,篩出海岸山脈一頁動人的教育傳奇
一甲子的歲月,篩出海岸山脈一頁動人的教育傳奇
2013年,臺灣每個人都應該讀的書
走進公東的教堂,回到過去,找回自己,
重新思索如何定義自己的生命
走進公東的教堂,回到過去,找回自己,
重新思索如何定義自己的生命
公東高工的聖堂大樓是一座外表低調的建築物,沉默矗立東海岸已五十餘年,
罕有外人知道,它是由一位遠從瑞士而來的錫質平神父催生創建,
辦學並非神父的原意,但他發現,唯有教育可從根本改善人們的生活,
做為神父,他撫慰人心,給予人們精神的支持,
但當他站在教育者的位子上,他直接地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更深遠地影響了往後臺灣的木工與傢俱業。
辦學並非神父的原意,但他發現,唯有教育可從根本改善人們的生活,
做為神父,他撫慰人心,給予人們精神的支持,
但當他站在教育者的位子上,他直接地改變了許多人的命運,
更深遠地影響了往後臺灣的木工與傢俱業。
「公東的教堂」是臺灣戰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典範,
卻見證了臺灣從貧困落後到虛榮浮誇以至今天的惶惑恐懼,
它保留了一段完整的時代記憶,也給予我們重新出發的勇氣。
卻見證了臺灣從貧困落後到虛榮浮誇以至今天的惶惑恐懼,
它保留了一段完整的時代記憶,也給予我們重新出發的勇氣。
世界知名攝影家范毅舜,幾年前受邀前往科比意設計的拉圖雷特修道院,
並在《山丘上的修道院》一書中與大師有一番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談。
他從遙遠的異鄉回到臺灣後,卻發現早在六十年前,在自己原生地最邊緣處,
早已矗立一棟深具意義與同等份量的建築。
他走得遠遠地,然後又回到原地,發現真正撼動心靈的原來一直在這裡。
並在《山丘上的修道院》一書中與大師有一番超越時空的心靈對談。
他從遙遠的異鄉回到臺灣後,卻發現早在六十年前,在自己原生地最邊緣處,
早已矗立一棟深具意義與同等份量的建築。
他走得遠遠地,然後又回到原地,發現真正撼動心靈的原來一直在這裡。
范毅舜繼《山丘上的修道院》與《海岸山脈的瑞士人》,再度以獨特的影像與文字,
分享這一段令人動容的教育與宗教的傳奇。
他將「公東的教堂」收入鏡頭,帶領我們親炙亦師亦父的錫神父的故事,
以及奉獻臺灣一甲子的白冷會士們在這塊土地上所做的事,
帶領我們回到過去,找回自己,重新思索如何定義自己的生命。
分享這一段令人動容的教育與宗教的傳奇。
他將「公東的教堂」收入鏡頭,帶領我們親炙亦師亦父的錫神父的故事,
以及奉獻臺灣一甲子的白冷會士們在這塊土地上所做的事,
帶領我們回到過去,找回自己,重新思索如何定義自己的生命。
臺灣第一道陽光升起的後山,有一所揚名國際的技職學校,它是臺灣優質木工的搖籃、締造臺灣傢俱產業的重要支柱。它以歐式學徒制奠定基礎的教學傳統,訓練出來的學生還沒畢業,就有企業搶著要。在出生率陡降、學生人數大幅減少、學校不得不減班的2012年,它竟然獲教育部核准恢復木工科,是近年來復科的首例。
這所學校的第一棟校舍聖堂大樓,是臺灣第二棟現代建築,四層樓的清水模構造,今天來看仍很前衛,頂樓的教堂有臺灣版「廊香教堂」之稱,興建時間相近於現代建築巨擘科比意聞名於世的系列作品。在臺灣僅能從有限的書本和雜誌汲取現代建築養分的年代,「公東的教堂」是有志建築的學子必定要朝聖的作品,是孕育臺灣現代建築重要的起源。
這所學校就是位於臺東的公東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簡稱「公東高工」 ,是天主教白冷會在臺第一任會長錫質平神父一手催生創立。
【關於公東高工創辦人錫質平神父】
為了讓當時後山貧困的孩子習得一技之長,將來能立足社會,錫神父特別引進德國的二元教育制,理論實務並重,為臺灣技職教育開立先河。
然而,公東高工曾經因為錫神父重實質、不重形式,理論課程時數不合教育部規定得不到補助而財政窘迫;也曾經被迫升格為專科,為了確保後山孩子有學校讀、讀得起,錫神父極力抵抗,不惜與整個教育系統決裂,日後更為大學文憑掛帥,造成公東高工招生困難,而成為眾矢之的。
六十年過去了,曾言「不當神父就當將領」的錫質平神父早已長眠海岸山脈,獨留公東的教堂。而這棟作為學校精神象徵的建築,九二一大地震之後也成為危樓,差點被拆除。然而,「桃李無言,下自成蹊」。當年受錫神父照顧與教導的學子如今多成為臺灣傢俱木工業的支柱。
本書特色
◎天主教白冷會主要服務地區為臺灣東部,有「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之稱,來臺已屆一甲子,貢獻臺灣良多,尤以創會會長錫質平神父催生的公東高工,影響最為深遠,為臺灣樹立技職教育典範,間接促成臺灣傢俱產業。本書以多幅珍貴歷史照片和深情的文字,紀錄錫神父其人、其事、以及公東辦學的點滴。
◎本書作者特地赴瑞士親訪歐陸知名建築師達興登,公東教堂的設計者,透過建築師在瑞士、與公東同期的作品,得到藝術和信仰雙重的啟發。
◎白冷會在東海岸興建了百來座教堂,都是由傅義修士設計,是東海岸特殊的人文景觀,本書繪製精美地圖,標示這些教堂所在位置、詳細地址及聯絡方式,讀者可以按圖索驥,緬懷這群瑞士人為東台灣的守候與奉獻。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9317
公東創建來由
一九五九年,錫神父自瑞士天主教勞工協會(Brucke Bruderhilfe) 募得籌建「公東高工」第一筆建設經費,錫神父本想將瑞士著名的鐘錶製作技術引進臺東,但由於氣候不合,這個計畫宣告放棄。
被喻為臺灣廊香教堂的公東教堂是公東高工第一座建築物。這座建築除了第四層為教堂外,以下二、三層全為學生宿舍(當年的學生一律住校),一樓則為後來改為教學用途的實習工廠。為照顧住校生,錫神父那間夏天會熱死人,連冷氣都沒有的小房間兼辦公室,就在教堂下的第三層。
有教堂、寢室、工廠的四層樓現代建築,是當時臺東最高建築。為此當地人都戲稱公東是臺東的最高學府。除了這座樓,公東其他教學大樓幾乎都是在錫神父獨自奔走募款下一一籌建,錫神父就連在癌症末期,由瑞士返臺前,也將他唯一弟弟給的養病錢,全數捐出為學生蓋了座籃球場。今天在籃球架下,仍可隱約看到非常細小的一行字:錫安東(錫神父的弟弟)捐獻。
一九五九年,錫神父自瑞士天主教勞工協會(Brucke Bruderhilfe) 募得籌建「公東高工」第一筆建設經費,錫神父本想將瑞士著名的鐘錶製作技術引進臺東,但由於氣候不合,這個計畫宣告放棄。
被喻為臺灣廊香教堂的公東教堂是公東高工第一座建築物。這座建築除了第四層為教堂外,以下二、三層全為學生宿舍(當年的學生一律住校),一樓則為後來改為教學用途的實習工廠。為照顧住校生,錫神父那間夏天會熱死人,連冷氣都沒有的小房間兼辦公室,就在教堂下的第三層。
有教堂、寢室、工廠的四層樓現代建築,是當時臺東最高建築。為此當地人都戲稱公東是臺東的最高學府。除了這座樓,公東其他教學大樓幾乎都是在錫神父獨自奔走募款下一一籌建,錫神父就連在癌症末期,由瑞士返臺前,也將他唯一弟弟給的養病錢,全數捐出為學生蓋了座籃球場。今天在籃球架下,仍可隱約看到非常細小的一行字:錫安東(錫神父的弟弟)捐獻。
錫神父辦學,並未全然按照教育部規定。在他心裡,實在的本事比文憑來得重要,為此他全面將瑞士那種師徒傳承學制引進「公東」。為了讓公東學子習得先進扎實的技術,錫神父更花許多工夫自瑞士聘請學有專長,又富有犧牲精神的老師前來公東任教。
一九七四年以前,偏遠的公東高工,前後竟然有二十一位來自瑞士、德國、奧地利的外籍老師,不支薪地在學校裡教導水電、木工、機工等課程。一直到技術轉移,公東培育出自己的師資後,這綿延近十五年、有外籍老師支援的教學計畫才告一段落。
為加強學生們技藝,公東白天幾乎全為工廠實習的術科訓練,對當年公東學子而言,晚上能坐在教室裡修習的學科簡直像在度假。
由於排課內容與教育部規定相抵,錫神父幾度得不到教育部經費補助,而得自己想辦法籌錢。但當年有機會參觀公東高工的人士,都會訝異這位於窮鄉僻野之地的學校裡,竟有如此先進且幾乎全為進口的實習設備,而來自歐洲的優良技師更讓他們印象深刻。
來自以務實生活為本的瑞士德語區,錫神父絲毫不看重虛華學位,只在乎貧困孩子能否習得在社會立足的一技之長。雖是不以升學為目的的工業學校,錫神父對學生的生活品格教育,卻一點也不馬虎。
一九七四年以前,偏遠的公東高工,前後竟然有二十一位來自瑞士、德國、奧地利的外籍老師,不支薪地在學校裡教導水電、木工、機工等課程。一直到技術轉移,公東培育出自己的師資後,這綿延近十五年、有外籍老師支援的教學計畫才告一段落。
為加強學生們技藝,公東白天幾乎全為工廠實習的術科訓練,對當年公東學子而言,晚上能坐在教室裡修習的學科簡直像在度假。
由於排課內容與教育部規定相抵,錫神父幾度得不到教育部經費補助,而得自己想辦法籌錢。但當年有機會參觀公東高工的人士,都會訝異這位於窮鄉僻野之地的學校裡,竟有如此先進且幾乎全為進口的實習設備,而來自歐洲的優良技師更讓他們印象深刻。
來自以務實生活為本的瑞士德語區,錫神父絲毫不看重虛華學位,只在乎貧困孩子能否習得在社會立足的一技之長。雖是不以升學為目的的工業學校,錫神父對學生的生活品格教育,卻一點也不馬虎。
下一篇:小暑閱讀:李清志《靈魂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