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閱讀: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
處暑閱讀: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搖轉蓬舞。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
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爭能爾不如。
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
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
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
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
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這是白居易作品《胡旋女》。從詩歌中知道,《胡旋舞》伴奏樂器以鼓為主。
在弦鼓聲響起的同時,《胡旋女》雙袖舉起迅速起舞,「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意即像雪花一樣在空中飄搖,像蓬草一樣迎風飛舞,來回旋轉根本不知疲倦,轉啊轉啊,轉了無數個圈都沒有停止。此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意即連飛奔車輪都覺的比她慢,而穿著短裙長袖緊身舞衣、腰間束著佩帶、下著綠褲、紅皮靴、披著輕柔紗巾、佩帶著許多裝飾品的舞者,也愈加顯的美麗動人。在飛旋舞蹈中,觀者已經是「萬過其誰辨始終,四座安能分背面」,連觀者也眼花繚亂,分不清楚《胡旋女》臉和背。《胡旋女》如此美妙的舞姿自然得到了天子的喜愛。
然而,詩人筆鋒一轉,指出從康居來的《胡旋女》無法與中原的胡旋者「斗妙爭能」,而中原最能舞胡旋的人是唐玄宗寵妃楊貴妃、寵臣安祿山。
詩人認為,胡旋舞盛行是「天寶季年時欲變」的徵兆,因只能「迷君眼」、「惑君心」,使得唐王朝遭受一次大劫難,「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詩人最後寫道:「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明確指出創作詩作的目地是啟悟明主。
處暑閱讀:《胡旋舞》
《舊唐書》記載:「康國樂,工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領。舞二人,緋襖,錦領袖,綠綾渾襠褲,赤皮靴,白褲帑。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樂用笛二,正鼓一,和鼓一,銅拔一。」從中可知,康國樂俗稱就是「胡旋舞」,舞特點是疾轉如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詩作《胡旋女》中說,該舞蹈來自於西域的康居國,舞女是在天寶末年獻給唐皇。
《新唐書·西域傳》中亦記載,當時的康國、史國、米國(屬中亞一帶)都曾向唐朝宮廷裡送胡旋舞女。
「康者,一日薩末鞬,亦曰颯秣建,元魏所謂悉萬斤者。其南距史百五十里,西北距西曹百餘里,東南屬米百里,北中曹五十里。在那密水南,大城三十,小堡三百。君姓溫,本月氏人。始居祁連北昭武,為突厥所破,稍南依蔥嶺,即有其地。」據載,康國「人嗜酒,好歌舞於道。」他們對胡旋舞尤為醉心。清代學者魏源在《聖武記》中考證:「哈薩克左部遊牧逐水草,為古康居」。胡旋舞大概就是古代哈薩克人的民族舞蹈。
為什麼叫《胡旋舞》?
據說是因為這種舞蹈節拍鮮明,奔騰歡快,而且多旋轉蹬踏,故名胡旋。
唐《通典》卷146曰:「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關於《胡旋舞》舞姿和神態,我們不妨從白居易和岑參詩歌《胡旋女》中瞭解一二。
《胡旋舞》伴奏樂器以鼓為主。
在弦鼓聲響起同時,胡旋女雙袖舉起迅速起舞,「回雪飄搖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意即像雪花一樣在空中飄搖,像蓬草一樣迎風飛舞,來回的旋轉根本不知疲倦,轉啊轉啊,轉了無數個圈都沒有停止。此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而穿著短裙長袖緊身舞衣、腰間束著佩帶、下著綠褲、紅皮靴、披著輕柔紗巾、佩帶著許多裝飾品的舞者,也愈加顯的美麗動人。在飛旋舞蹈中,觀眾已經是「萬過其誰辨始終,四座安能分背面」,連觀者也眼花繚亂,分不清楚胡旋女臉和背。在新疆龜茲和敦煌的石窟壁畫中,有大量的旋轉舞女形象,她們兩腳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綵帶飄逸,裙擺旋為弧形,十分美麗。
《新唐書·禮樂志》記載:「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轉如風。」
唐段安節著的《樂府雜錄》也說:「胡旋舞居一小圓球於以舞,縱橫騰擲兩足終不離球上,其妙如此。」但元、白二詩中描寫的胡旋女是獨舞,是在地面上進行的,並沒有提到立在球上表演。或許《胡旋舞》表演形式並不止一種,前一種可能加入一些雜技技巧。宋代《太平御覽》說胡旋舞是在一小圓毯子上跳的。在地毯上跳舞是西北少數民族的習慣,所以也不能排除胡旋在毯子上跳的可能性。
史料載,胡旋舞從西域傳入中原後,成為當時最受人們喜愛的舞蹈之一,大約五十年的時間盛行不衰。唐玄宗寵妃楊貴妃、寵臣安祿山最擅長舞胡旋,據說楊貴妃跳的胡旋舞變化多端,令玄宗為之傾倒。可見胡旋舞男女都可以跳。有獨舞,也有三、四人舞。不過,唐朝漢人女子能跳胡旋舞,漢人男子中有身份的人一般不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