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01 07:43:09讀.冊.人
健康人生:不想失智?預防是最好的治療!
健康人生:不想失智?預防是最好的治療!
《我想念我自己》,是一本小說所改編,以大學教授為主角,引發不小回響。而「失智症」包括很多種,其中的一種大腦退化性,叫做「阿茲海默症」,這是最常見的,占所有失智症的60%;還有血管性失智症,像是多次腦中風所造成的,此外,腦瘤也會造成失智症,以及其他原因。只不過大家比較注意在大腦退化性的失智症,也就是阿茲海默症。
其實記憶減退不一定是失智症,還要看你記憶減退的程度。像是年輕人或是中年人常常忘東忘西,那並不是失智症,往往都是因為太過焦慮所造成,或是太忙、事情太多,最後就掛一漏萬。
「就像是牆上的吊掛,明明就只能掛兩件衣服,但是你常常都給它掛十件,那一定會掉個兩三件的啊!如果因為掉了兩三件就說記憶不好,但是別忘了,你還掛了六、七件在上面呢!所以是因為負擔太多的關係。」劉秀枝解釋。
認知功能減退,家屬觀察是關鍵
因此,其實人記住的事情還是很多,不重要的事情,就算是忘了幾件也沒有關係,所以年輕人或中年人的記憶力減退,並不是失智症。
一般我們常講的失智症,主要是年紀較大的人,或是少部分的中年人,因為後天的疾病造成記憶力減退。「而單純的記憶力減退還不算喔,還要認知功能至少一項出現減退,像是計算能力、抽象思考、語言表達、空間辨別等,這些認知功能也要出現減退,而影響到生活、工作,這樣才算是失智症。」
而這樣的認知功能減退是可以檢測出來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家人的觀察,例如患者常常重複問一件事情、東西常常找不到、說過的話轉眼就忘了、原本很精明的人現在常常會迷路等等,諸如此類症狀,家屬的觀察是最重要的。
醫生要從家屬的觀察中去發現症狀,安排患者進行智力測驗,確定有失智症後,再來安排更細部的檢查,例如腦部的磁振造影、電腦斷層、抽血檢查B12是否缺乏等,才能檢測出是哪一種原因造成的失智症。如果這些檢查都正常,但依然還是有失智症的症狀,那才能確定是大腦退化性的失智症。
致病原因 不動腦最可怕
人的身體機能隨著年紀增長而退化是正常的,但是並不會失智,失智症的患者只占六十五歲以上人口的5%,剩下的95%都沒有失智症。不過年紀依然是罹患失智症最大的危險因子,根據統計,六十歲以上罹患比例約是1%,每多一歲就會增加1%,因此跟年紀還是有很大的直接關係。
至於要如何防範失智症?最好的治療就是預防,以大腦退化性的阿茲海默症來說,遺傳的機率是有的,但是低於5%,如果是遺傳的話,發病的年齡層也會比較年輕,大概三十歲到四十歲就會出現。
不過大多數原因都是不明的,醫學上稱之為散發性疾病,它的腦部病理變化在醫學上已經很清楚了,但發病的原因依然不明,就像神經退化性的疾病,「我們就要找出來它的危險因子,也就是什麼樣的因素容易發生什麼樣的疾病。」
年齡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還包括沒有接受教育或是沒有動腦,最重要的致病原因是沒有動腦;而清淡的飲食、多運動、多活動,都有助於預防。另外,像高血壓、糖尿病等這些血管性疾病,很多預防動作是為了要預防腦中風,但其實對於預防失智症也有幫助。
像是美國前總統雷根、「鐵娘子」柴契爾夫人,以及諾貝爾獎得主、被譽為「光纖之父」的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都得過失智症,因此有危險因子的人不一定會得病,沒有危險因子也不一定不會得病,很多都是機率問題,「所以我們能做的,是要減少危險因子、降低發病機率。」
在她的著作《假如我得了失智症》有提到一個統計,也就是追蹤調查了共計六七八位修女,每年做智力測驗,檢查有沒有失智症的症狀,等到她們死後再進行大腦解剖,檢查有沒有失智症的病變。
增加知能存款 延緩失智症衝擊
結果發現,有不少修女在生前並沒有出現失智症的症狀,但是她們的大腦卻有失智症的病理變化,因為這些修女至少都有高中以上的學歷,很多都是當老師,退休之後也一直參加教會的活動,也就是她們一輩子都在學習,也表示了,多動腦並不是不會得到失智症,而是可以多增加知能存款,讓大腦可以禁得起失智症的衝擊。
罹患阿茲海默症,每個人的症狀都不一樣,平均的發病過程是八到十二年,有分初期、中期、晚期,輕度是近期的記憶力不好,但長期記憶力仍是好的,那時還可以享受生活。
目前阿茲海默症的治療方式是透過藥物治療,但是藥物治療的目的不是根治,而是減緩大腦退化的速度。年老是人生一種自然的過程,沒有那麼恐怖,失智症也沒有那麼悲慘,只是因為大家看到的都是重度的失智症,但重點是,老年要過得好,年輕時就要多存一點本錢。
作者:劉秀枝
經歷:前台北榮總醫院一般神經內科主任、國立陽明大學神經學科教授,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醫學系神經學科兼任教授級臨床教師、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著作:《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聰明活到一百歲》、《多動腦,不會老》、《當父母變老─關心失智症、中風及其他神經疾病》等書,並與王培寧醫師合著《別等失智上身》、《假如我得了失智症》等書
上一篇:健康人生:肝炎大作戰
(悄悄話)
2015-08-12 15: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