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11 10:50:06讀.冊.人

立夏閱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



立夏閱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

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
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
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
請纓系南越,憑軾下東藩。
鬱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
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里目,還驚九逝魂。
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
季布無二諾,侯贏重一言。
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
賞析:《述懷》又作《出關》,是魏徵代表作,也是初唐抒情詩的名篇,作於唐高祖李淵稱帝初期。當時,魏徵初投唐不久,高祖以禮相待,極重其才。為報答高祖的知遇之恩,魏徵便主動請纓赴華山以東地區去勸降李密所領導的瓦崗軍舊部。臨行之際,作此詩以抒懷,表達了他重意氣不畏艱險,誓報知遇之恩的思想。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主要表現的是詩人投唐前的胸襟抱負。這裡逐鹿,比喻爭奪政權。《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投筆指擲筆,《後漢書》四七《班超傳》:「(超)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後以投筆喻棄文就武。事戎軒,即從軍。縱橫,合縱連橫,引申為謀划策略。戰國時蘇秦、張儀在列國間遊說。蘇秦主張齊楚等六國聯合抗秦,即「合縱」之計;張儀則主張諸國聽命於秦,即「連橫」之計。蘇秦張儀因此而被稱為「縱橫家」。魏徵藉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獻策。一介書生,在時局動亂之際,能夠為「濟世艱」而毅然「投筆」從軍,參與
中原「逐鹿」,可見其以興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縱橫計不就」,委婉地透露了詩人有蘇秦張儀之雄才而不逢明主的苦惱;而「慷慨志猶存」一句,則表示他百折不撓、壯志未泯的情懷。

「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請纓系南越,憑軾下東藩」四句,主要勾勒詩人自告奮勇出潼關去安撫山東的雄姿,並表現所負使命之重大。「杖策」句透露出他投奔李淵時的果斷和義無反顧 :「驅馬」句又傳達出其奉使安撫山東時的豪邁、敏捷和急迫之態。

「請纓」等二句,則用漢終軍和酈食其的故事比擬自己的山東之行,表明所負使命的性質之非同凡比。「請纓」句:以漢終軍自喻。西漢時終軍自請安撫南越,他向漢武帝表示:「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意思是只要一根繩索就可把南越王捆來,後來終於說服南越王降漢。「憑軾」句:以酈食其自喻。西漢初酈食其曾向漢高祖請命,說降了齊王田廣,「憑軾下齊七十餘城」(見《漢書•酈食其傳》),為漢之東藩。「系」、「下」二動詞輕捷活脫,生動地表現出其安邦定國的宏圖大志,蘊含著大唐江山的闢建就在此行之意,顯示詩人卓越的遠見。

「鬱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四句,表現的是想象中出關后征途的艱險景況。「鬱紆」等二句,是寫因為山路縈迴,崎嶇不平,所以平原時隱時現、時出時沒,反襯出抒情主人公心情因任務艱巨而起伏不平。「古木」等二句,從聽覺的角度來渲染旅途的荒涼凄楚;古代森林裡寒鳥悲啼,深山夜間猿猴哀鳴,構成一幅深山老林的凄寒圖景,同時也暗寓了詩人告別唐主后心情的孤寂。這裡,詩人把複雜的心情,都融匯到生動的旅途景物描寫中,做到意境兩渾,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艱難和詩人心情的沉重。

「既傷千里目,還驚九逝魂。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四句,既有對出關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傷」二句既表現對故國的懷念又蘊含任務特殊而艱巨,個人吉凶未卜之意。傷千里目:是說遠望心裡傷感的意思。《楚辭•招魂》:「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詩句。九逝,極言精神之不集中。「逝」一作「折」。「豈不」二句的自問自答,更顯示出詩人胸襟的坦蕩。「豈不憚」意為有所憚,如同不掩飾自己的感傷一樣,不但無損於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增加人物性格的立體感和豐滿感,更突現他重意氣、報主恩的心靈之純真。

最後四句「季布無二諾,侯贏重一言。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是直抒胸臆,抒發了詩人重視信義不圖功名的思想。季布:楚漢時人,以重諾言而著名當世。時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諾:答應,諾言。侯羸,戰國時魏國人,家貧,年老時始為大梁(今河南開封市)監門小吏。信陵君救趙,侯羸出奇計助之,但因年老不能隨行,表示要殺身以報,後來果然實踐了這一諾言。意氣,情誼,《玉台新詠•皚如山上雪》:「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這裡,詩人以季布、侯贏自比,表達了自己既然請纓就決不負使命的決心。「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明確的反映出魏徵的人生觀。

這首詩在藝術上顯著特色是氣勢雄偉,意境開闊,詩人善於抓住在歷史進程中的巍峨奇觀,以粗獷的筆觸,一掃漢魏六朝綺靡浮艷的詩風,成功地展示詩人急欲建功立業的感情世界。魏徵本人後來在《隋書•文學傳序》中提倡一種將南朝的清綺與北國的氣質合一的「文質彬彬」的雅體,《述懷》就基本上實踐着這一主張。它一方面措語樸素,直抒胸臆,慷慨激昂,與聲色大開的南朝詩風相異。另一方面又融匯典語,自鑄新辭,對仗妥貼,與理勝其辭的河朔詩風不同。因而《唐詩別裁》評論說其「氣骨高古,變從前纖靡之習,盛唐風格發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