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30 11:11:38讀.冊.人

春分閱讀:曹操用人之道



春分閱讀:曹操用人之道

東漢末年的三國。是一個動盪的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代表的魏、蜀、吳三家,為爭奪天下,展開了一場生死大搏鬥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國的創立者都知道人才對他們功業的極端重要,他們在爭奪人才中爭奪天下,在爭奪天下中爭奪人才。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三國的縱橫捭闔,軍事較量,是一場爭奪人才的大戰。曹操知人善任,寬宏大度,講求民主,在革新吏制選賢任能,使用得當,為後來取得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出榜招賢 因賢求賢
中國有句俗話: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曹操一共下了三次求賢令,甚至提出對那些貴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各州郡長官,勿有所遺。曹操的用人尺度是很寬的,所以他招納的人才也特別多。被他稱為“張良”的荀彧以及才華出眾的郭嘉都先後從袁紹那裡來投奔他,跟楊奉作戰時,他得了徐晃;攻打徐州,他從被俘人員中挑選張遼;在關渡之戰中,把張郃弄到手,這些人都為曹操出謀獻策,立了大功,這些人都成了他的骨幹力量。曹操三次出榜招賢,因賢求賢反映了曹操重視人才的思想。

二、禮賢下士
禮賢下士是對待賢才的基本態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人都渴望被別人理解、尊重,那些出類拔萃的人才,在這方面要求就更為強烈。例如:西元210年,袁紹七十萬大軍與曹操七萬人馬對峙官渡,兩個月後,曹操軍力漸乏,糧食不足,陷入進退不能的困境。正在憂愁時,袁紹手下的謀士許攸深夜來訪,曹操喜出望外,連衣服、鞋子都沒穿好,跌足出迎,遠遠望見許攸,就撫掌大笑,然後攜手共入,並先拜于地,許攸本來是在袁紹處受了委屈才連夜投奔曹操的,心中還考慮曹操是否能收錄自己,今見曹操以大禮相待,深受感動,遂向曹操獻上火燒袁軍糧食的計策,曹操依計而行,果然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三、惜才如命
曹操善於用真情招攬賢才為已所用,曹操兩哭典韋。三哭郭嘉就是很好的例子。
曹操一哭典韋是在典韋死時,當時曹操引兵討伐張繡,誤中張繡奸計,身陷重圍,典韋夢中驚醒後,奮力向前死戰不退;血流滿地而死,曹操得以脫險。曹操整頓軍隊,擊退張繡後,立即祭奠典韋,並親自哭而祭之。第二年,曹操再次引軍至宛城攻擊張繡,曹操忽然大哭,眾人不知何故,曹操哭罷解釋道:“去年於此吾折了大將典韋,不由大哭耳!” 曹操第二次哭祭典韋時,在全軍都引起震動,從士卒到將領,均為曹操的真情所動。

曹操三哭郭嘉更令人感動。一哭郭嘉身染重病,當時曹操採納郭嘉建議,率大軍遠征遼西沙漠。一路上風沙彌漫,人馬行進十分困難,郭嘉因水土不服而臥病床上,曹操十分心疼,前來看望,流淚道:因我欲舉沙漠,使西元涉艱辛,以致染病,吾心何安,幾句關心和愛護的話語使郭嘉深受感動。二、郭嘉英年早逝,曹操痛哭,並對文武百官說:諸君年齒,吾孤等輩,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後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胸崩裂矣,眾人聽了,無不為郭嘉之死感慨,更為曹操惜才而感動,都願為曹操盡忠效力。三哭郭嘉深謀遠慮,郭死前曾給曹操留下一封信,曹操依言而行,斬殺二袁,獲得大勝,曹操嘆服郭的料事如神,又想起郭為自己出謀劃策十餘年,屢建奇功,不禁觸動懷念之情,於是又領眾人到郭嘉靈前哭祭。

四、容人之量 寬人大度
曹操在用人上,不計較個人恩怨,官渡之戰後,清理戰場時繳獲一批信,皆是曹操中有人暗通袁紹之信,這些人心裡終日惴惴不安,而有謀士建議可逐一點名,收而殺之。
曹操卻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對這批書信,命盡焚之,更不再問。這種明智的做法使那些與袁紹暗中交往的人感激涕零,願意為其盡忠效命。同時也使曹操在眾人面前樹立了能容人之短的良好形象。最大限度地籠絡了人心。再說一下曹操曾經失態相迎的許攸,許攸雖然才智過人,也有明顯的弱點,他自以為是,看不起別人,在立下戰功後,更是居功自傲,甚至不把曹操放在眼裡,曹操帶兵入冀州的時候,他縱馬來到曹操身旁,當眾人的面問曹操:阿瞞,汝不得我,安得入門,許攸可能沒意識到,這句話有兩點讓人無法忍受,一是在眾人面前直呼曹操的乳名,沒有一點上下尊卑之序。給曹操難堪,其二是他打敗袁紹,佔領冀州的功勞歸為已有,讓其他文臣武將做何感想?而曹操聽了這話僅是付諸一笑,沒多說什麼,正是因為曹操有這樣的風度,所以他團結的人越來越多.

五、講究民主 集思廣益
曹操在用人上是講究民主,讓部下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然後看有沒有跟自己的觀點相符的,他從不先拋出自己的觀點,以免來束縛部下的思想。每次戰爭前,他都召集大家,集思廣益,曹操每當對軍國大事做出決策時,都要徵求部下的意見,這是他的事業所以取得勝利的重要因素。反映了他進步政治家的積極進取精神。這在權力至上的當時,以一個管有重兵,把持朝政,集兵權政權於一身的諸侯來說是極不容易的一件事。袁術、袁紹這些人當初擁兵之重不小於曹操卻敗於曹操,這方面就是曹操取勝的關鍵原因。

六、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曹操同孫權一樣,也善於協調部屬之間的關係,用其所長,張遼大戰肖遙津的故事就是一個典型,當時孫權率領十萬大軍攻下皖城,指向合肥的時候,守衛合肥的只有張遼、樂進、李典率領的七千人。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如果內部不能通力合作,必敗無疑。而這三個人皆素不眭。張遼有勇有謀,能統率大局。樂進穩健,李典貴儒雅,李、樂很早跟著曹操對後投降的張遼不服氣,在關鍵時刻,曹操派人送來一個木匣,上書賊來乃發,並在文書內對合肥的防禦做了具體的安排,若孫權至,張、李二將軍出征,樂將軍守城,張遼堅決執行曹操之命令,表示與來敵決一死戰。李樂被感動,表示願聽指揮,後來大敗吳軍,差一點捉住孫權,從這一點安排上反映出曹操高超用人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