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閱讀:王文華《A+到A咖》
小雪閱讀:王文華《A+到A咖》
書名:《A+到A咖:A+企業教我活出精采人生》
作者:王文華
台大外文系畢業,史丹佛大學MBA。
職場第一階段在Dun & Bradstreet、迪士尼、MTV等大公司。
第二階段開始創業。2007年合創「若水」公司。2010年創辦「夢想學校」。
關於職場的作品有《史丹佛的銀色子彈》、《開除自己的總經理》、《創業教我的50件事》。
王文華Facebook(有本書的討論區): www.facebook.com/wangwenhua
夢想學校:www.dreamschool.com.tw
內容介紹:
勞動,不等於運動。
觀光,不等於旅行。
做愛,不等於愛。
做人,不等於做自己。
忙碌,不等於充實。
生存,不等於生命。
只說不做的理想,不等於夢想。
有完美的履歷,不代表有完美的人生
A咖時時刻刻記得,什麼才是他真正的「人生」。
這本書,是王文華寫給那些A+公司的「熱戀情詩」,也是「分手日記」。
愛情,有時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就算分手,也讓我們更了解自己。
那些A+公司,讓王文華更了解自己,也變成更好的人。
這趟旅程將帶你從探索、發現、驚喜、
呼朋引伴、得到啟發、到最後想給自己比個讚。
你要不要也試試?
本書特色
本書談如何把世界一流企業的成功之道,用在個人的工作與生活。
王文華在研究企業、政府、非營利組織時發現:很多好的做法,不只適用於公司,也適用於個人。用在公司,可以創造A+企業。用在個人,可以創造A咖。
這套「A咖養成計畫」共十章,分三部份:第一部份談發揮個人潛力。第二部份談與別人互動。第三部份談名利以外的人生。
每一章都引用大量A+組織的故事,有Apple、Google、Amazon等大企業,也有發明電源足球的小公司,還有歐巴馬團隊等非營利組織。
在台灣低迷的大環境,仍有很多人嚮往A+的典範。在「22K」魔咒下,仍有很多人渴望24K的純金人生。這本書,寫給懷抱希望的人。
目錄:
第一階段:發揮潛力
第1站 「三位一體」、「黃金交叉」,把夢想當麵團
第2站 「罔顧」60萬條人命,改版、升級、創造價值
第3站 改變遊戲規則,創造自己的優勢
第4站 過濾噪音、說No、做好一件大事
第5站 打造趣味、風格、魅力
第二階段:與人互動
第6站 擺脫、示弱、「右腦式」的人脈
第7站 每個人都是「顧客」,「軟硬」兼施,「虛實」以對
第8站 說敵人的語言,與敵人共枕
第三階段:擁抱人生
第9站 輸過、絕望過、鬼門關走過
第10站 下線「休耕」,擁抱世界
自序:我的情史
我的上一本書,叫《創業教我的50件事》,寫我和「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一起做「若水」公司的故事。
離開「若水」後,我開始做「夢想學校」。所以這一本書,應該是寫「夢想學校」的故事吧?
「夢想學校」當然會變成一本書,但不是這本。
因為我喜歡隔個幾年,再回憶過去。時間的過濾,幫我從激情中甦醒,看清往事的意義。
所以我在離開史丹佛10年後,才寫《史丹佛的銀色子彈》。在爸爸過世9年後,寫《開除自己的總經理》。離開若水兩年後,寫《創業教我的50件事》。
熱戀時的情詩,總是肉麻。分手後的日記,比較深刻。我和「夢想學校」正乾柴烈火,她的故事,就等等吧。
但這本書,的確跟「夢想學校」有關。
「夢想學校」做兩件事:研究世界一流企業的案例、教導案例的精華。
研究方面,我和五位研究員,每天研究公、私部門、大、小企業在領導、管理、策略、行銷、銷售、創新等方面的成功和失敗的故事。
教學方面,我們把研究成果,設計成一套又一套適合華人的課程,到企業中教授。同時每季開公開課,讓上班族、創業者、非營利組織成員來學習。
研究過程中,我大量學習到企業、政府、非營利組織的做法。我發現:這些好的做法,不只台灣的企業、政府、非營利組織可以效法,台灣的「個人」,也就是你和我,也可以用在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於是,這本書的概念形成了:分析企業的成功之道,詮釋如何運用在個人。
書的結構,呼應人生旅程的三階段。第一階段,第一章到第五章,從自己出發,談如何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極致。
第二階段,第六到第八章,談如何跟別人互動,包括同事、客戶、競爭者。
最後一階段,第九章和第十章,談名利以外的人生。達到成功的路上,如何收放?成功之後,如何對待不認識的人?甚至逐漸陌生的自己?
三階段,十章節。每一章,我都像在夢想學校教課一樣:說故事,不說道理。用大量A+企業的故事,讓道理油然而生。
如果用前面的比喻,那麼這本書,是我寫給那些A+公司的「熱戀情詩」,也是「分手日記」。
愛情,有時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就算分手,也讓我們更瞭解自己。那些A+公司,讓我更瞭解自己,也變成更好的人。你要不要也試試?
現在,就讓我跟你分享,我的「情史」。
書摘:第5章打造趣味、風格、魅力
第一部分的前四章,談的分別是「做大夢」、「改變自己」、「創新」、「專注」。這些已經把個人修為推上高峰。但我想再加碼,為個人能力加上一個「超標準」,就是培養魅力。
很多成功的人,有錢、有名、有人緣、有社會貢獻,你打從心裡敬佩他,但你不想跟他吃晚飯。
為什麼?
因為他少了個性、風格、味道、趣味。
換句話說,他少了魅力。
設計師香奈兒有句話,點出了這個「超標準」:
「20歲時,你要漂亮(gorgeous)。40歲時,你要有魅力(charming)。40歲以後,你要令人無法抗拒(irresistible)」。
這不只對女人說,也對男人說。這不只説外表,也説內在。
「漂亮」是天生的,「魅力」很抽象,「無法抗拒」,更模糊,培養這些特質都很難。
況且,誰能兼具「夢想」、「改變」、「創新」、「專注」,還要有「魅力」呢?我不能。
但就讓我們維持第一章的精神,做個大夢吧。
魅力元素一:有風格
別說外表不重要,也別假設外表好的人都「敗絮其中」。外表沒有絕對性,但有重要性。
有魅力的外表不靠時髦,而靠風格。香奈兒自己都說:「『時尚』(Fashion)褪色,『風格』(Style)永存。」
風格,是指有特色、有品味、有層次的美感。
風格的第一個層次當然是外表。2008年,歐巴馬(當時47歲)和麥肯(當時72歲)競選。歐的年輕,對於吸引年輕人選票,已是優勢。競選期間,他在夏威夷度假,狗仔拍到他的上空照。大家發現這位年輕、聰明、口才好的候選人竟然身材也好,當然加分。
就任後,他以有型的穿著,在2009年6月被英國《每日電訊報》讀者選為全世界最會穿衣服的男人,打敗布萊德彼特和喬治克隆尼。至於他高挑的太太蜜雪兒穿吳季剛的衣服,既時髦又優雅,也為白宮的形象加分。
大西洋彼岸,47歲的英國首相卡麥隆駐顏有術,素顏照片還被媒體炒作是否是修圖的成果。太太莎曼莎是時尚品牌的創意總監,腳踝有刺青。一句話都不用說,已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2013年7月,一家人到葡萄牙度假。卡麥隆甩掉西裝,穿上淺藍色牛仔上衣、卡其短褲、休閒鞋,表現出政治人物難得的輕鬆風采。
卡其短褲耶!
風格的第二層次,表現在品味,就是你對物質的選擇。上一代政治人物送禮,會送匾額或錦旗。2008年,歐巴馬勝選後訪英,當時尚未當上首相的保守黨黨魁卡麥隆送他英國搖滾樂團「電台司令」(Radiohead)的CD。「電台司令」的樂風另類,歌詞探討社會的疏離,名曲「被辜負」(”Let Down”)副歌是:「被辜負,在流浪,像地上的蟲被踩扁。被辜負,在流浪。」
2010年,當上首相的卡麥隆訪白宮。歐送給卡美國普普藝術家Ed Ruscha的畫。普普藝術(Pop Art)是1950年代興起的藝術風潮,將廣告、新聞等元素改造成藝術作品,安迪•沃荷(Andy Warhol)是代表人物。
卡麥隆則回送英國塗鴉畫家Ben Eine的作品。Ben Eine擅長把英文字母做多彩多姿地處理,年紀才四十出頭,跟歐和卡同一時代。上網搜尋Ed Ruscha和Ben Eine作品的照片,感受一下跟匾額和錦旗有何不同。
即將上市的社群網站「Twitter」的創辦人傑克多西(Jack Dorsey),和新聞網站「Digg」創辦人凱文羅斯(Kevin Rose)也有這種有風格的互動。當多西創辦行動付款機制「Square」時,羅斯想投資,但多西以資金已足為由婉謝。羅斯欣然接受,但注意到「Square」的網站沒有介紹如何使用這個新型付款機制的影片,便自掏腰包製作了一支影片,當禮物送給多西。這樣用心的禮物,展現了送者的風範,和風格。
品味,也未必要跟藝術或音樂有關,甚至不一定要高雅。只要有個性、風格、味道、趣味,都是品味。
2012年橫掃全球的MV影片「Gangnam Style」的主角PSY,不是傳統定義的帥哥,但有自己獨特的造型、服飾,和舞步。他的風格,不是玉樹臨風,而是突顯荒謬。影片第33秒,他摟著兩位辣妹走出倉庫,三人臉上都被吹來的垃圾和灰塵覆蓋,但都面不改色,跳得一本正經。2分01秒,電梯門打開,穿著燕尾服的他,趴在一個穿海灘褲的男人的跨下唱歌,同樣專注正經。這種荒謬,也是Style!
魅力元素二:酷
我對「酷」的定義是:冷靜、平和、穩定、一致,不只在外表,也在內心。
歐巴馬勝選兩次,人格特質是關鍵。他的人格特質中最突出的,就是「酷」。
他的「酷」不在於外表或表情,而在於個性和溝通方式。最好的例子是2008年大選他和對手麥肯的第二場辯論,去YouTube上看看(搜尋關鍵字「2008 Second Presidential Debate」),你會驚訝:麥肯大歐巴馬25歲,老神在在的卻是歐巴馬。麥肯講話時倚老賣老,不時露出激動、不耐的表情。而且語帶輕蔑,指著歐巴馬說:「你們知道誰投贊成票給那項能源法案?『那傢伙』!(”That one”)」
辯完後兩人各自走到觀眾席,交會時麥肯拍歐巴馬肩膀,歐巴馬想跟他握手,麥肯不握,引導歐巴馬去握他太太,自己卻對觀眾揮手。這些大小動作,不管有意無意,都讓經歷很酷的麥肯,看起來不酷了。
歐巴馬的「酷」,常被批評為冷漠或軟弱。而他一連串的做為,又似乎都加強這種印象。比如說:他沒當過兵、他領導的民主黨傳統在外交上採取和平政策、2003年當參議員時反對出兵伊拉克、當選總統後開始自伊撤軍、訪問日本對天皇九十度鞠躬、跟美國宿敵伊朗改善關係….
但他並不為了扭轉這種印象,刻意地好勇鬥狠。兩次選戰中的惡毒攻擊,他幾乎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平和的個性讓他不會隨外界聲浪起舞,專心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歐巴馬的競選總部的名言是:「別跟歐巴馬歇斯底里」(“No Drama with Obama”)。意思是歐巴馬不搞煽動、悲情、做秀、惡鬥那一套,請競選班底不要出這類主意。
我們,是不是常常跟自己,或別人,歇斯底里?明明沒觀眾,自己卻已經變成Drama Queen?
小心酷過頭
但冷靜平和,和冷漠疏離,只有一線之隔。就算歐巴馬,也常踩到線外。
他哈佛的高學歷,已被貼上菁英的標籤。冷靜不搞悲情,看起來又欠缺同理心。2012年競選連任,反對者批評歐巴馬高傲、不知民間疾苦。而他的對手羅姆尼是家財萬貫的企業家,跟民眾的距離一樣遙遠。
2012年10月,兩人的第一場辯論,歐巴馬的表現令人訝異。到Youtube上看看(搜尋關鍵字「2012 First Presidential Debate」),平日能言善道的他,在辯論台上看起來疲憊、分心、拖泥帶水,而且毫不攻擊羅姆尼在競選中犯的大錯(羅姆尼先前批評47%的選民靠政府的社會福利吃飯,引起軒然大波)。為什麼歐巴馬會如此失常,至今是謎。這提醒我們要時時小心,別讓「酷」,變成「不在乎」。
魅力元素三:說故事
但歐巴馬並沒有持續失常,一個月後,2012年11月5日,第二次大選投票前最後一場造勢晚會。他說:
「我們今晚聚在這裡,因為四年前開始的工作還沒完成。我們的旅程,還沒結束。前方還有很長的路。經過了這麼漫長的選戰,最後要看你們的了。現在,決定權不在我,而在你們。別以為你的票不重要,別以為你的票不能創造改變。你的票可以!四年前你們改變了世界。明天若你們還是願意去投票,並號召你的朋友同事去投票,我們就會贏。你們準備好了嗎?你們準備好了嗎?你們準備好了嗎?你們準備好了嗎?明天,讓我們提醒全世界,為什麼美國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國家!」
就這樣,他連說了四次「你們準備好了嗎?」。
這是典型的歐巴馬!會說故事,能炒熱氣氛。他魅力的來源,是不照本宣科,而把每一個訊息,當做一個故事來鋪陳,來「贈送」。他說故事,就像送禮物一樣,讓接受者有驚喜,有感動。
説故事的技巧1:「展示」,而不「告知」
說故事有多重要?用一個故事來說明。
2013年9月,我去了日本一趟。下機後等行李,看到機場把日本名產,如壽司,做成行李箱的大小,穿插在旅客行李中轉出來。旅客在注意自己的行李時,不得不看到了這些宣傳道具。
回到台灣,看到機場在登機門外牆上用英文寫:「全球50%的晶片都來自台灣」、「台灣是全球高科技供應鍊重要的一環」。
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行銷方法,一個是「Show」(「展示」),一個叫「Tell」(「告知」)。你覺得,哪種有效?
回答這問題不需要行銷專業,只要想想戀愛過程。有沒有碰過嘴巴説「愛你」,説時卻低頭滑手機的情人?説「愛你」,是「告知」。滑手機,是「展示」。你覺得哪一個,代表他真正的心意?
容易的行銷,是「告知」。但有效的行銷,是「展示」。
2008年一月,賈伯斯發表MacBook Air筆電。要強調它的輕薄,他不是在投影片上列出規格,而是把筆電藏在一個辦公室常用的牛皮紙袋裡。當他拿出不起眼的牛皮紙袋,用英雄拔劍的姿態,從裡面拿出光芒萬丈的MacBook Air時,想想那戲劇效果!
這是「展示」?還是「告知」?
我們台灣人,擅長「展示」?還是「告知」?
學校中,很多老師照課本念,然後要學生背。考試時大部分是選擇題,非選擇也有考古題。
企業裡,很多會議是老闆一個人在說,簡報的投影片是密密麻麻的小字和圖表,第一排總是沒人坐,Q&A時沒人問問題。
這樣十幾二十年下來,我們當然只擅長「告知」。
擅長「告知」有其優點。溝通純粹的資訊時,「告知」遠比「展示」清楚。血壓多少?晚餐約在何時何地?上一季的GDP?這些事實,我可不要別人用「壽司」或「公文封」的方式告訴我。
而且,晶片的客戶,在乎的是良率,不會想看到你把晶片做成機場的行李。
但只會「告知」、不會「展示」的缺點是:我們只會照本宣科、曉以大義、長篇大論、苦口婆心。這樣的行銷不有趣、不感人、不易記。
換句話說,我們只會「說資訊」,不會「說故事」。
表面上,這只是一個行銷問題。但深層裡,它牽動了台灣很多大事的神經。民眾對政治失去興趣和信任,企業難以在國際市場上經營消費者品牌,根本原因都是只會說資訊,不會說故事。
我們沒有說故事的天分嗎?怎麼會!台灣的綜藝節目橫掃華人區,五月天的演唱會座無虛席,25萬人上街和平遊行…這些都代表人才很多,只是不夠普及。
要加強全民「展示」的能力,需要政府、企業、家長,全盤去調整教育、領導、管理。那是大工程。短期我們能做的,是自己練習以下的說故事技巧。
説故事的技巧2:有梗
智慧型手機普及,任何人任何時間都在散佈資訊。要讓家人、情人、友人、客人對你的故事有fu,你必須有梗。也就是有趣、有新意、有噱頭、有意義。
企業若只會「告知」,也就是發新聞稿、開記者會,很難得到曝光。個人若只會苦心孤詣、默默耕耘,很難碰到知音。
甚至連蘋果這麼厲害的公司,少了說故事的人,光環也就消失。賈伯斯走後,雖然新產品不斷,但發表會宗教朝聖的感覺沒有了。大家都懷念賈伯斯的「梗」。
MacBook Air的牛皮紙袋是「梗」。2005年9月,賈伯斯發表輕薄短小的iPod Nano,也發揮了「展示」的魔力,也設計了「梗」。
為了強調小,iPod Nano不是由Show Girl捧在銀色托盤上,而是藏在賈伯斯牛仔褲口袋上方那個小口袋。他説:「我一直好奇,為什麼牛仔褲有兩個口袋呢?大口袋可以放iPod,但小口袋是幹嘛的?今天我終於知道答案了!」然後攝影機特寫他的小口袋,投射到大營幕上,賈伯斯像魔術一般,從深藍色小口袋中,拿出白色的iPod Nano…
看到蘋果的「梗」讓消費者瘋狂,其他科技公司也效法。2013年3月,三星在紐約發表Galaxy S4,用的梗是百老匯舞台劇。發表會地點選在紐約著名的表演勝地「無線電城音樂廳」(Radio City Music Hall)。三星用一幕一幕的短劇,而不是一張一張投影片,介紹S4的功能。比如說介紹S4自動暫停播放影片功能,舞台上出現一位正用手機看影片的女子,此時一位帥哥走過,她瞄向帥哥,手機上的影片自動暫停。
又比如說介紹S4即時翻譯的功能,舞台背景換成上海的地鐵站,一位外國觀光客跟一位不會講英文的當地人問路,雞同鴨講。於是觀光客用英文對著S4發問,S4立刻把問題
翻成中文播出。
技巧3:善用道具
日本機場的壽司行李箱是絕佳道具,因為造型搶眼,更因為時機巧妙。大家在等行李時一定目不轉睛,利用這時機強迫大家看道具,絕頂聰明!
做軟體的比爾蓋茲,也瞭解道具這種硬體的價值。2009年2月,他在一場演講中談如何消滅瘧疾。他感歎全世界投入消滅瘧疾的經費,竟然比不上治療禿頭的費用,「禿頭當然很可怕,通常是富人飽受其苦,所以難怪有那麼多經費投入治療禿頭!」這句話從全球首富口中說出,更為幽默。
這場演講高潮,靠一個小道具營造。蓋茲説:「瘧疾是由蚊子傳染的,我今天耐了一些瘧蚊來,希望大家體驗一下,聽聽瘧蚊的嗡嗡叫聲,」
在大家驚恐表情中,他轉開舞台上一個透明罐,「誰說只有窮人能想享受這種『特權』呢?」
觀眾聽出他的自嘲,笑聲和掌聲響起,最後他說:「別擔心,其實這些蚊子不是瘧蚊。」
其實根本沒有蚊子,透明罐只是一個道具。和牛皮紙袋一樣,不起眼的東西,經過巧妙設計後,變成阿拉丁的神燈。
技巧4:自嘲的幽默
觀眾的笑聲,讓比爾蓋茲的故事更好聽。而創造笑聲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消遣自己。
「禿頭當然很可怕,通常是富人飽受其苦,所以難怪有那麼多經費投入治療禿頭!」這句話就是消遣自己!可惜蓋茲沒禿頭,若他禿頭,自嘲的效果更強。
歐巴馬也善用這技巧。2010年美國國會進行改選。這時已做了兩年,民調跌到谷底的歐巴馬,站出來呼籲議員不要因為民調低就不敢改革。他說:「關於民調低,大家都知道我是專家!」
承認弱點,反而看起來有自信。因為以柔克剛的人沒有不能碰的禁忌,故做堅強的人才會設下重重禁區。
前面談「酷」時提到歐巴馬2008的對手麥肯。他雖然倚老邁老,但也有令人敬佩之處。2008選戰,他最令人激賞的一幕,是在共和黨的黨內初選時,批評民主黨的希拉蕊支持興建胡士托音樂節(1969年嬉皮反越戰音樂會)紀念館,因為這紀念館等於間接否定了越戰老兵的貢獻。
本身是越戰英雄的麥肯反諷:「1969年胡士托音樂節是很有意義的文化活動,可惜我沒參加。當時我『走不開』。」( 他用”tied-up” 來說「走不開」,一語雙關。一方面指很忙,另一方面指身體被綁起來。麥肯當時為國效力,成為越戰戰俘,的確是被綁起來了。)
一個句子兼具了反諷和自嘲,高明!
同一年民主黨的黨內初選,原本領先的希拉蕊和後來居上的歐巴馬,也殺得血流成河,但鮮血畢竟來自於溫熱的心。在歐巴馬和希拉蕊辯論會中,記者問希拉蕊:「民眾覺得你沒有歐巴馬討喜,你的看法?」希拉蕊故作委屈、自嘲地說:「你這樣說很傷我的心耶!」接著說:「歐巴馬的確很討喜,但我也不差啊!」這時旁邊的歐巴馬立刻鼓勵她:「沒錯,希拉蕊,我也覺得你很討喜。」
歐巴馬的幽默,應該是跟他的偶像雷根學的。1981年,共和黨籍的雷根總統遇刺,被推進急診室時還有心情對醫生說:「希望你們都是共和黨。」。為了讓病人放鬆心情,醫生的回答也很妙:「您放心,總統先生,我們『今天』都是共和黨。」
1984年,73歲的雷根競選連任,對手是56歲的孟岱爾。辯論會中,記者質詢73歲是否適任總統職位,雷根假裝嚴肅地說:「這次選舉我不討論年齡。因為我覺得去凸顯我的對手的青澀和沒經驗,是很沒品的事。」。反守為攻,連一旁的孟岱爾都笑出來。
除了政壇,企業界的例子也很多。英國最成功的企業家,「維珍」(Virgin)集團創辦人理查‧布蘭森(Richard Branson),一貫的形象是頑童。他的集團橫跨航空、太空、鐵路、電信,甚至可樂。
1998年,他在美國推出「維珍可樂」。親自將一輛坦克開進紐約時代廣場,壓碎沿路的「可口可樂」瓶,並在廣場中央豎起12公尺的「維珍可樂」看板。
2009年,「維珍可樂」正式下架。
布蘭森坦承「維珍可樂」是他賠得最慘的一項投資。這句話說完後,他不忘自嘲:,「但我要強調,維珍可樂在孟加拉還是第一名!」
亞馬遜發表平板電腦Kindle Fire,創辦人貝索斯講解功能時,玩的是「水果忍者」。這是一個砍水果的遊戲,貝索斯說最近壓力很大,「砍水果對我有很大的療癒效果」,全場大笑。你猜,他的哪個競爭者公司是以水果命名?
魅力的七大元素
「魅力」,有很大的療癒效果。它比「能力」困難,但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學習「能力」,卻忽略了「魅力」。
香奈兒所說的「無法抗拒」的境界,需要時間。就用這一章的七大元素:風格、酷、説故事、「展示」、有梗、有道具、自嘲,起個頭吧!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617972?loc=010_009_1&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312
上一篇:霜降閱讀:你的心,是你最好的嚮導
《A+到A咖:A+企業教我活出精采人生》
這本書的概念:分析企業的成功之道,詮釋如何運用在個人。書的結構,呼應人生旅程的三階段。第一階段,第一章到第五章,從自己出發,談如何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到極致。第二階段,第六到第八章,談如何跟別人互動,包括同事、客戶、競爭者。最後一階段,第九章和第十章,談名利以外的人生。達到成功的路上,如何收放?成功之後,如何對待不認識的人?甚至逐漸陌生的自己?三階段,十章節。每一章,我都像在夢想學校教課一樣:說故事,不說道理。用大量A+企業的故事,讓道理油然而生。
本書談如何把世界一流企業的成功之道,用在個人的工作與生活。作者王文華在研究企業、政府、非營利組織時發現:很多好的做法,不只適用於公司,也適用於個人。用在公司,可以創造A+企業。用在個人,可以創造A咖。這套「A咖養成計畫」共十章,分三部份:第一部份談發揮個人潛力。第二部份談與別人互動。第三部份談名利以外的人生。每一章都引用大量A+組織的故事,有Apple、Google、Amazon等大企業,也有發明電源足球的小公司,還有歐巴馬團隊等非營利組織。
這本書,是作者王文華寫給那些A+公司的「熱戀情詩」,也是「分手日記」。愛情,有時讓我們變成更好的人。就算分手,也讓我們更了解自己。那些A+公司,讓作者王文華更了解自己,也變成更好的人。這趟旅程將帶讀者從探索、發現、驚喜、呼朋引伴、得到啟發、到最後想給自己比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