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4 23:59:42讀.冊.人

健康人生:退化性膝關節炎

 
健康人生:退化性膝關節炎
退化性膝關節炎是老年人常見疾病,醫師說,台灣每10人就有一人有退化性膝關節炎,50歲以上五成有此困擾,65歲以上發生率達八成。
 
退化性關節炎可分為次發性與原發性,次發性多為膝蓋外傷、或先天性關節發育缺陷等引起;原發性退化性關節炎較為常見,因隨年齡增長,關節軟骨磨損引起。
關節因老化、長期承受重力或過度運動,關節表面軟骨會磨損且漸漸失去彈性,減少軟骨厚度及關節間隙,產生關節僵硬、疼痛、變形及腫脹等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
 
醫師說,退化性關節炎類似車子剎車因長期使用磨損的狀況。
關節表面軟骨,功能是減緩骨頭之間的摩擦,過度使用膝關節族群,如運動員,或體重肥胖造成膝關節過度負荷,都會加速軟骨耗損。高齡者、女性、肥胖及膝蓋受過外傷者,是退化性關節炎高危險族群。
 
「一般而言,軟骨磨損是不可逆的。」醫師說,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消極治療方式是透過藥物讓症狀不再惡化,多用在軟骨磨損不嚴重的患者;若軟骨已不堪負荷,造成行動不便,應積極治療,考慮進行手術,重建膝關節的功能。
 
醫師表示,適度但不過量的運動,可預防退化性關節炎,研究指出,運動強化關節周圍肌肉、肌腱和韌帶的結構,而幫助關節承受重量,支撐身體,維持正常體重,也可避免膝關節過度負荷。
 
●預防退化性關節炎
1.規律運動可強化關節周圍肌肉,增加對肌腱的支撐
2.維持正常體重,避免過重增加關節負荷
3.運動時穿著適當、有彈力的運動鞋,減少膝關節壓力
4.運動時若感不適應量力而為,立即休息,避免過度使用膝關節
 
 
年輕患者 可用高位脛骨截骨術
記者楊欣潔/專題報導
當藥物與物理治療無法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症狀時,人工關節置換術是最見的選擇。
醫師說,人工關節置換術須切除膝關節軟骨與相關韌帶及半月狀軟骨,且人工關節壽命僅10至15年,比較不適合早期關節炎或較年輕的病患。
 
三總利用截骨手術,透過人工製造的腿部骨折,並以骨釘、骨板矯正變形的膝關節,調整關節受力方式,讓軟骨減緩磨損,甚至能使軟骨細胞重新生長。花世源說,年輕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考慮高位脛骨截骨手術,取代人工關節置換。
 
高位脛骨截骨手術其實不是新手術,民國40年就開始執行,主要針對內側股髁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但受限於骨板、骨釘的穩定度,或患者有骨質疏鬆,術後常有斷裂或鬆脫,一直無法成為主流。
 
將骨板改良為鎖固式的雙鋼板,並將骨板固定的位置,向外延伸,增加承重力,減少術後斷裂或鬆脫,缺點是拆除不易。
醫師表示,高位脛骨截骨手術適用關節退化的年輕族群化。手術製造骨折讓骨頭再生,並使骨釘骨板矯正變形關節,但復原期間較長,需3個月到半年,讓骨頭重新生長恢復,也容易出現長短腳。
醫師說,若內外側軟骨都已損壞,不建議執行截骨手術,因為兩側軟骨都已無法承受重力,此時應置換人工關節。
(悄悄話) 2016-07-23 17:59:47
讀.冊.人 2012-11-18 23:15:35

上了年紀膝關節退化,
醫師建議,除了要維持適當體重,減少膝蓋承重的負荷,可先考慮玻尿酸、關節鏡手術等治療,如果關節嚴重磨損、腫脹變形、走路就痛,行動大為受限,就需考慮人工膝關節手術。

醫師表示,最近氣溫下降,天候一變,膝關節腔的內部也會產生壓力變化,較容易發炎、有腫脹感。同時天氣變冷,筋骨會比較緊,導致活動力受限,這些因素都會讓銀髮族覺得膝蓋不適。

醫師說,最近銀髮族要注意保暖,穿長褲、戴護膝有助於保護關節,平時可多做抬腿運動,增加肌力,讓關節不「卡卡」。過重的老人家應減重,減少膝蓋的負荷。

如果關節容易疼痛,可先考慮保守療法,例如復健運動,以及注射玻尿酸,補充關節中的滑液,可以改善輕微程度的退化。還有關節鏡手術也可以促進軟骨再生。

至於葡萄糖胺等保健食品,目前有研究對保養膝蓋的效果存疑,周正義則說,他不反對患者吃保健食品,但是仍建議要搭配適度的曬太陽、運動。

如果有小病痛,要重視疼痛的警訊,應立即就醫,不要過度依賴保健食品,以免膝關節「零件壞光光」。還有如果開始有退化性關節炎,運動前應向醫師諮詢,不要勉強自己去登山等過度使用膝關節。

但若膝蓋變形、甚至腫得像「饅頭」一樣大、腳伸不直、走路沒幾分鐘就走不動,可能就得考慮最後一線的置換人工膝關節。

雖然不少銀髮族都擔憂置換人工膝關節是大手術,但隨著高齡社會來臨,健保局統計發現,自98年至100年,台灣平均每年約有2萬人次置換人工膝關節,每年約增加1000多件。

以醫療費用來看,100年健保給付在人工膝關節材料的費用約為11億元,如再加上手術費用,約為26億元。患者手術的年齡以65至75歲最多,占四成,86歲以上者的高齡者也有4%。人工膝關節已是常規手術,術前的仔細評估,也有助於避免感染、不適等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