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偶然地,我發現了那尊木雕觀音聖像。 那是一家很不起眼的骨董店,隱藏在一個紛亂的菜市場旁邊,隔鄰賣自助餐的攤子,招來了嚶嚶嗡嗡的蒼蠅和逡巡不去的野狗。人行道上,堆著幾個用巨大樹根雕成的擺設:線條稚拙的蒼鷹、僵硬的馬和比例不太相稱的人物。狹長的店面顯得很陰暗,玻璃櫃裡陳列著一些斑駁的古錢、晶瑩的玉環和瑪瑙;地上、架上,擁擠而凌亂地放滿了新舊雕像:表情生動的石灣公仔、執持筆和斗的魁星、和藹慈祥的布袋和尚等。一個瘦小的老人,穿著米色對襟的中國裝,坐在一張原木雕就的矮桌旁,悠閒地品嘗老人茶。
像一道光緊緊攝住我。那尊木雕觀音,比人還要高一些,莊嚴古樸地站在蓮台上,佛身的彩繪有些已剝落,但容顏依然保持得完整光潤,那似是沒有任何寓意的神情,不像一般寺宇或畫像中的慈航觀音,流露出溫煦的拈花微笑;也不像宋朝的千年木雕觀音,很流暢地表現出怡然無住的自在。
就是菩薩毫無寓意的容顏,使我們摒住了呼吸,默默地瞻仰。祂手拈蓮華,遺世而獨立,四周的凌亂、陰暗、擁擠,把祂襯托得更尊貴、更超然。凝視良久,心裡的紛亂與煩囂,彷彿漸漸地平靜安寧,融入一種明淨如鏡的意境裡。
不知不覺地,我們常常繞道那小小的骨董店前,為的就是瞻望那觀音聖容。
漫天的陰霾,淅瀝不停地連下好幾天雨,夏季的黃昏,宛如潮濕而窒悶的泥沼。父母家人都遠在北京,家,變得空寂而清冷,那天晚上,我的情緒突然陷入低潮,痛楚從剛動過手術的牙床中擴散開來,孤獨與寂寞如一面綿綿密密的網,無聲無息地撒向我。單調的雨聲,窒悶、痛楚、煩躁……形成看不見也摸不著卻又具體存在的夢魘,我彷彿墜入一個無助、暗冥的深崖裡。
我渴盼些微得以攀扶的寧靜。
於是,我想去親近那尊木雕觀音,一如有時想去看山、看雲與看海。
雨,仍然淅淅瀝瀝地一陣大一陣小。空氣很混濁,濃郁的花香,水溝升上來的腐臭氣息,和遠處工廠飄過來的廢氣錯綜交纏。我打起一把黑傘,路燈在雨中泛著冷綠的光暈。
馬路靜寂得有點淒涼。偶爾一輛機車馳過,飛濺一大片黑褐色的泥漿;空蕩蕩的市場,如同黑暗、深不可測的洞穴;人行道上零星地擺著幾個水果攤子,濛濛的雨,濛濛的燈光,一切都顯得遙遠而不真實。
骨董店前,那從樹根中剜刻出來的巨鷹,展開僵硬的翅膀;亟欲奔騰的馬和顯得怪異的人物,向夜空伸張著沒有生命的軀體。我站在它們所投下的龐大陰影裡,黑傘仍點點滴滴垂下珠簾。
店裡燈光很黯淡,平日看起來凌亂、擁擠的一切,都已被幽暗所包容,隱沒進一片深沉之海裡。而那尊菩薩,卻以遺世獨立之姿,自幽深之海中浮升起來,慈容流泛出一種淡泊、神祕的光采。祂仍是那樣沒有憂悲喜樂、沒有寓意地俯視著凡塵。我像一個荒野中踽踽獨行的歸人,以祈盼渴求之心瞻仰那莊嚴寧靜的聖顏。
在光和影的遊移中,菩薩的面容籠上一層流動的雲霧,隱約間,似有還無的微笑如梵音清傳,很柔和很溫暖地撫慰我紛亂無助的心緒。
我震顫了一下,突然心中若有所悟。眼前的慈容逐漸擴展,成為一座雄偉的山,那微妙端嚴的容顏,在雲環霧繞中,映照夕陽的餘暉,放射燦爛的光華。
「人面石」,是霍桑小說中描述的情境:幾塊巨大的岩石,在聳峻入雲的峭壁上,堆疊成一座碩大無朋的人面。當山嵐霧靄從山谷中冉冉升起,夕陽把整片山籠上了金光,透過迷濛的金色霧靄,那巨大而莊嚴的人面若隱若現,彷彿是山之巨神,氣勢懾人地俯瞰人間,眉宇流泛著眩目的光暈。
山下小村落中的一個孩子,每天以崇敬的心,仰視這如神將般的巨石,隨著他的成長,這莊嚴的神情漸漸融進他的生命中,他的心胸豁達開闊,思想也蛻變得深廣而睿智。或許是陽光、雲氣的折射,有時,他看到巨神的嘴角隱現著一絲微笑,這融浴於金光萬道中的笑意,照亮了寰宇,也照亮了他的心靈,因此他的內心充滿了慈悲與仁愛。
雄偉的山,粗糙岩石堆疊塑成的山之巨神,這是西洋文學中一個虛構的故事;而我現在面對著的,是東方小小骨董店裡,一座仿古的木雕觀音,兩者之間,相隔著如此遙遠而迥異的時空,然而,竟在一剎那中交會融合,相疊成一幅光明祥和的慈顏。或許,人類心靈中本來就潛藏著某些共同的意象,一經觸發,即閃耀出相類的靈光。
我報以虔誠感恩的微笑。我只是薄地凡夫,像小說中無數瞻仰著人面石的凡人一般,未能臻於明鏡無台的境界,仍須憑藉外界的物象引導心緒,以求取內心的寧靜。而看似毫無寓意的菩薩容顏,正蘊含著無限的延展性,一如面對悠然自得的雲彩,及廣無涯際的瀚海。
懷著豁然清朗的喜悅,我從那些龐大的陰影中走出,再一次感到心靈明淨如鏡。
芒種閱讀: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薩,在各種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佛教的經典上說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故又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薩,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贊譽。
名號由來
在早期的佛經中,觀世音菩薩多直接音譯為「啊那婆婁吉低輸」、「阿縛盧極低濕伐羅」,竺法護譯為光世音,南北朝姚秦鳩摩羅什意譯為「觀世音菩薩」。
傳統上認為,因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當中有個「世」字,為了避諱,故當時將「觀世音菩薩」改稱為「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梵語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Avalokiteśvara)。Avalokita意為觀,自在,梵文為伊醯伐羅(iśvara),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故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並認為鳩摩羅什的舊譯「觀世音菩薩」是不正確的。 但清涼澄觀法師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名稱。
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Avalokitasvara為觀音菩薩的名稱,證實了他的說法。娑伐羅(svara),意思為聲音,Avalokitasvara可意譯為觀音,鳩摩羅什出生在西域地區,所見的應該就是這個版本。因此,觀音菩薩也並非是因為避諱而出現的名詞。根據宋代玄應的說法,這可能是來自於不同地區方言所導致的。
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出自《妙法蓮華經》之《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又說:「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另一重意思則出自《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以聽音方法契入法性,證得耳根圓通,修成正果。
歷史沿革
觀世音菩薩信仰在七世紀也傳入西藏,在藏傳佛教中叫做 Chenrezig,以四臂觀音的法相為主,達賴喇嘛被認為是其化身。宋朝以前,觀世音菩薩為男性形象,《華嚴經》中形容觀世音為勇猛丈夫,《悲華經》則稱善男子,後來應廣大信眾的願求轉化為女性形象,以女性的母愛和慈悲來感化救度眾生。
觀世音菩薩的起源目前已不可考,在大乘佛教的信仰中,稱他是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中的大菩薩,如《無量壽經》記載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淨土中阿彌陀佛的左右脇侍菩薩。
《悲華經》敘述阿彌陀佛於過去生中曾為轉輪聖王,他有一千個兒子,長子名不咰,他出家之後,即號「觀世音」;在久遠的將來,阿彌陀佛涅槃後,他將候補成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不空三藏所譯出的密教《大樂金剛不空真實三昧耶經般若波羅蜜多理趣釋經》中認為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另一名稱),又名「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觀自在王如來」,在西方清淨佛土中,他即現佛身。但在五濁惡世中,他即以觀自在菩薩的形像出現。
不空三藏所譯《大方廣曼殊室利經》又說,觀世音菩薩將以「平等光明普照如來」的名號成佛,但在此經中並未提及他與阿彌陀佛的關係。而在其他經典上說此觀世音菩薩,於過去無量劫中,早已究竟成佛,名號『正法明如來』,釋迦牟尼佛曾經是他的弟子。由於他的大悲願力及所發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因祂以救苦救難為己任,故在民間的影響極為深遠。
《楞嚴經》則認為過去曾經有佛,名「觀世音」,觀世音菩薩為其弟子,故也稱「觀世音」。據《悲華經》卷二記載,觀世音本名不煦,是無量劫前轉輪聖王無諍念的長子,因為其在寶藏佛前發願:「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遭受種種苦惱恐怖,退失追求正法的信念和力量,墮落到沒有光明的大黑暗處,身心不安憂愁孤獨貧窮困苦,沒有人可去請求保護,沒有依靠也沒有屋舍。如果他能夠憶念我,稱念我的名號,那求救的音聲被我天耳所聞,被我天眼所見,如是一切苦難眾生,若我不能為其免除如此種種痛苦煩惱,則終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
寶藏佛即為祂授記:「善男子!汝觀人天及三惡道一切眾生,發大悲心。欲斷眾生諸煩惱故,欲令眾生住安樂故,善男子!我當字汝為觀世音。」此說菩薩因地具大悲心,普令眾生離苦得樂,因此寶藏佛為其命名觀世音。
直到唐朝時候,佛教觀世音菩薩造像全部是男身。此後道、佛二教互相滲透、互相吸收,共同信仰觀音。宋朝之後出現了按中國宋代仕女形象而塑造的魚籃觀音、白衣觀音等,並逐漸成為主流。
道教則認為祂善於救助婦女兒童,協助孕婦順利生產,因此又稱之為「觀音大士」、慈航真人、慈航大士等,民間常尊稱祂為「送子觀音」,甚或送子娘娘。觀世音菩薩,在道教和民間的香火都十分旺盛。在一貫道中稱為「南海古佛」,可見其在民間信仰的鼎盛。
在閩南、台灣民間,觀世音菩薩的女性形象非常顯著,常被尊稱為「觀音媽」,又因為觀世音菩薩過去早已成佛,只是化現為菩薩濟世救人,故常尊稱為「觀音佛祖」,簡稱「佛祖」。台灣人認為,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心著稱,大士爺是觀世音菩薩的屬下(或化身),所以大士爺頭頂觀世音菩薩像,在中元節時,負責救渡、布施流浪在陽間的亡魂。中國民間的觀世音菩薩像,常有善財、龍女兩神祇服侍在菩薩左右兩旁。
慈航真人
其一據《歷代神仙通鑒》卷記載:普陀落伽巖潮音洞中有一女真,相傳商朝時修道於此,已得神通至道,發願欲昔度世間男女。嘗以丹藥及甘露水濟人,南海人稱之曰「慈航大士」。其二據李善注引道教《靈寶經》曰:禪黎世界墜王有女,字妙音。年至四歲仍不言,王怪之,乃棄於南浮桑之阿空山之中。女無糧,常日嚥氣,引月服精,自然充飽。忽與神人會於丹陵之捨,柏林之下。妙音右手題赤石之上。語妙音:汝雖不能言,可憶此文也。遣朱宮靈童,下教妙音治弟之術,授其采書入字之音。於是能言。於山出,還在國中。國中大枯旱,地下生火,人民焦燎,死者過半。穿地取水,百丈無泉。王卻懼。女顯其真,為王仰嘯,天降洪水,至十丈。於是化形隱影而去。
魚籃觀音
相傳宋朝時,蔡襄貶為泉州知府,當時,泉州洛陽江,時常有人渡江時溺斃,發願興建萬安橋(洛陽橋)。於是,觀音菩薩化身為一位手提魚籃的少女,向公眾籌募建橋經費,該化身被稱為「魚籃觀音」。
千手千眼觀音
根據《觀世音菩薩本行經》(後改稱《香山寶卷》,作者為宋代的普明禪師),認為祂是妙莊王的三女兒,名妙善。至出嫁年齡,出家為尼。妙莊王因此將其趕出王宮。後來妙莊王身患頑疾,危在旦夕,求救於一老僧,老僧診斷後認為只有以親生女兒的手眼配藥才能醫治。妙莊王只得求救於自己的大女兒和二女兒,然二女堅決不允。無耐老僧只得告知香山有位仙長,道法高深,興許能夠救愈。妙莊王來到香山,找到香山仙長,卻大吃一驚,原來仙長為自己三女兒,但此時已修成至道。女兒知道父親來意後,二話投說,當即割斷手臂挖掉雙眼奉給妙莊王。妙莊王心裡十分難過,遂祈求於神明,使女兒再生手眼,結果神靈有眼,女兒果然長出了一千隻眼和一千雙手。妙莊王十分感動,令人在香山修建寺廟,專門祀奉妙善,並稱之為「觀音」。
在西藏
根據《度母本源記》所載,觀世音菩薩見眾生難以救度,不禁左眼流下了一滴眼淚,化為綠度母,右眼流下了一滴眼淚,則化為白度母。綠度母與白度母均被視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又根據阿底峽尊者發現的書《柱間史》,當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將雪域的眾生都交給觀世音菩薩教化;觀世音菩薩有一名獼猴弟子受了戒,在雪域西藏修行時,遇上一名作雌猴打扮的羅剎女子以自殺逼婚,結果在觀世音菩薩的祝福下成婚,是為藏族人的祖先。
六觀音
道場
補陀落迦山,梵文POTALAKA,音譯補陀落迦山,或補但洛迦山,或普陀落迦山,簡稱為普陀山。義靜法師譯名海島山,或小白華山,又名光明山。因此山位於海島,島上滿佈小白華,清香美麗,傳說觀世音菩薩住此山中,常放光明,表示大悲光明,普門示現,因而得名。據說補陀落迦山,共有三處: 華嚴經說:「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伽山,彼有菩薩名觀世音自在。」又雲:「海上有山多聖賢,聚寶所成極清淨,華果樹林香遍滿,眾流池沼悉具足,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善財童子受教向南而行,漸至此山:「見其山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翡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伽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
唐三藏玄裝法師之西遊記中,亦有記述:「株羅矩吒MALAKUTA南方海濱,有座抹刺耶山,抹刺耶MALAYA山東方,有座布怛洛迦山POTALAKA,此山山徑危險,巖谷崎嶇,山頂有池,其水澄清如鏡。有大河繞山,周流二十匝,入南海,池測有石天宮,觀世音菩薩往來其間。其有願見菩薩者,不顧身命,涉水登山,忘其危險,但能到此山者甚少。惟山下居人,虔心求見菩薩,則菩薩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塗灰外道身,慰喻此人,得遂其願……。」
在中國浙江省定海縣,舟山群島之一的普陀山。島呈狹長形,島內崎嶇,由南至北,有錦屏山,光遊峰,伏龍山,雪浪山,青鼓山等,其中最高是島北的白華頂,又名佛頂山。島之東南有一小島,名洛迦山,合稱為普陀洛迦山,後人漸將普陀及洛迦分成兩個山名。
普陀山所以成為中國四大名山之一,名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其原因在普陀山誌記載:謂中國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九一六年,日本僧人慧諤,遊五台山,見一觀音像,莊嚴殊勝,心慕不已,實行不問自取,請回日本供養。豈料船經普陀山時,海中忽湧無數鐵蓮花,舟不能行,如是三日三夜,慧諤驚而禱告曰:「如聖像與日本眾生無緣,當從所向,弟子隨從所適,建寺供養。」禱畢舟行,至潮音洞邊即停,慧諤捧大士像離舟登岸,時岸邊漁民,聽慧諤說明來意,大受感動。張氏漁翁獻出住宅,讓慧諤和尚供像安居。改名為「不肯去觀音院。」而慧諤和尚,亦成為普陀山的開山始祖。
普陀山最著名的山洞,是海潮音洞,及梵音洞,潮音洞位在沙岩之中,高約數丈,洞內怪石磷磷,海水湧入,其聲如雷,遊客僅可立於天窗外俯視,不能入內。梵音洞在青鼓山下,高數十丈,洞底崩石累累,海水接踵而來,水花飛濺,聲如龍吟虎嘯,誠心朝山進香的有緣人,能見觀世音菩薩於洞中現身。
西藏的POTALA,是座位於瑪魯赫里,MARUHOIRI大巖山頂上的達賴喇嘛宮殿。周約一里,普通稱布達拉(亦音補陀洛)。興建年代,大約在西曆五八一年,當時宮殿規模較小,至十七世紀末葉,達賴喇嘛在位時,有一執權僧人,名松格吉雅若,繪畫宮殿改建圖,於十八世紀建造成今日所見雄偉莊嚴的布達拉宮。據說,布達拉宮佛殿之靈塔,金壁輝煌,上段安置純金的觀音聖像。像內部封存有傳說出松茲堅布教王從印度迎回佛陀時代留下的觀音聖像。西藏自古,便以觀音菩薩為開國之祖。而歷代國王,多信仰觀世音菩薩。因此:西藏人在尊崇國王的同時,亦信仰觀世音菩薩。
節日
觀世音菩薩每年有三大節日,此三大節日為誕辰、得道、成道(出家)。
農曆六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得道紀念日。
農曆九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或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
經典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悲華經(卷3)》
是時太子聞是語已。答梵志言。我今觀於地獄眾生多諸苦惱。人天之中或有垢心。以垢心故數數墮於三惡道中。復作是念。是諸眾生以坐親近惡知識故。退失正法墮大闇處。盡諸善根攝取種種諸邪見等。以覆其心行於邪道。世尊。今我以大音聲告諸眾生。我之所有一切善根。盡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我行菩薩道時。若有眾生受諸苦惱恐怖等事。退失正法墮大闇處。憂愁孤窮無有救護無依無舍。若能念我稱我名字。若其為我天耳所聞天眼所見。是眾生等若不得免斯苦惱者。我終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十一面觀世音神咒經(1卷)》
爾時觀世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及一切眾生。晝夜殷勤稱我名者。皆得阿毗跋致地。現身得離一切苦惱。一切障難一切怖畏。及三業罪悉得除滅。 觀世音菩薩名字難可得聞。若復有人稱十萬億諸佛名字。或復有人稱觀世音菩薩名字者。彼二人福正等無異。
《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此菩薩名觀世音自在,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汝等大眾,諸菩薩摩訶薩,梵釋龍神,皆應恭敬,莫生輕慢。一切人天,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
觀世音菩薩白佛言,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今當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除滅一切惡業重罪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
觀自在菩薩: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諸眾生離怖畏已,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