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21 02:38:48讀.冊.人
閱讀歷史:大風歌
作者:王立群
山東新泰人,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史記》研究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副會長。
2006年於「百家講壇」專欄講述項羽、呂后、秦始皇、劉邦等秦末漢初風雲人物,廣受好評。他以說書的方式解讀信史,夾議夾敘佐推論與分析,帶領讀者重回歷史現場,與閻崇年、易中天並列百家講壇三大名家。
除了著有《中國古代山水遊記研究》、《現代(文選)學史》、《(文選)成書研究》等學術著作外,同時出版了《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王立群讀「史記」之項羽》、《秦始皇:從戰國到一統天下》、《女性掌權第一人呂后》等書。
內容介紹:
秦末大亂,眾英雄豪傑備出。
劉邦平民出身,草莽起家,三年亡秦,四年滅項,七年得天下。
他到底憑甚麼贏得蕭何、韓信、張良輔佐,
又憑甚麼跟西楚霸王一爭天下,最後逼得他烏江自刎,無顏見江東父老?
最後又如何能在平定天下後,制訂典章制度,建立長達四百餘年的大漢帝國?
他到底憑甚麼贏得蕭何、韓信、張良輔佐,
又憑甚麼跟西楚霸王一爭天下,最後逼得他烏江自刎,無顏見江東父老?
最後又如何能在平定天下後,制訂典章制度,建立長達四百餘年的大漢帝國?
英國歷史學家約瑟.湯恩比說:「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凱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高祖劉邦。……而劉邦卻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並以其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
─《展望二十一世紀——湯恩比和池田大作對話錄》
史記名家王立群以《史記》、《漢書》為本,深入耙梳史料,以說書的方式,生動地以一個接一個的歷史場景來勾勒出秦末漢初,劉邦如何造神、西入秦關、三招定秦地、鴻門宴脫險、如何分別招募到漢初三傑、他如何克服自己的缺點、廣納奇才、欺騙敵人、如何打天下得民心、在混亂的局勢中迅速判斷的政治敏感度從何而來……王立群一步一步推進核心,以諸多英雄爭霸的場景烘托出劉邦如何在亂世中勝出,證明他的成功絕非僥倖。
且看王立群如何詮釋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他的膽識、胸襟、識人眼光、和治理之道。
以鴻門宴始末來解析劉邦和其餘當事人的性格和反應:
鴻門宴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場景。劉邦早項羽一步西入秦關,安定關中。項羽大怒,聽從范增建議,要在鴻門宴請劉邦,並擊殺之。項羽本來答應了,卻被劉邦鴻門說詞說服,又被急闖入帳的樊噲打動,打消殺意。范增示意項莊舞劍,伺機殺了劉邦……最後卻被劉邦安然脫險離去。我們幾乎可以說,兩人命運與天下局勢是在這一頓飯局中決定的!從這場危機中,我們來檢視劉邦具備哪些人格特質與危機處理之道。
論情勢判斷準確度:鴻門宴前一夜,項羽營隊中的項伯前來跟張良通風報信,說明項羽要殺劉邦的意圖。張良一轉達劉邦,劉邦馬上在短晚時間內跟項伯結為親家,籠絡項伯,回去跟項羽替劉邦說話,並在鴻門宴上為未來親家護航。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迅速演出這麼一場出色的戲來欺騙項伯,劉邦判斷情勢的準確度相當驚人。
論政治敏感度:項伯一走,危機稍稍解除,劉邦馬上詢問張良跟項伯是甚麼關係,為甚麼他會來通風報信?
論膽識:明知鴻門宴危險,但為了解除項羽疑慮,劉邦還是硬著頭皮前往。
論口才和政治手腕:劉邦在鴻門宴上一見了項羽,馬上跟他說了中國歷史上最出色的演說「鴻門說詞」,讓項羽默然不語。即使之後范增示意項羽擊殺之,項羽也不為所動。
論用才和馭人術:鴻門宴上只有六個人。項羽那方除了范增跟項莊之外,項伯已經被劉邦收攏,范增就算明白情勢,他的意見也無法被項羽接納。劉邦知道自己缺點,因而能廣納其他人才的建議和分析。項羽雖為霸王,卻因為性格無法善用范增。
鴻門宴只是短短一場宴會,卻將劉邦和項羽兩人的性格和優缺點表露無遺,也將兩方的人才如何因應危機清楚顯現。王立群厲害之處,在於能以生動的口吻描繪出歷史場景,再清楚犀利地分析局勢和不同人物的心理素質和性格。
目錄:
上冊
這個皇帝很有料
被逼出來的沛公
入秦關,謀江山
搶先入關的秘訣
在劫「可」逃
命懸一線的一頓飯
彎下腰做漢王
我劉邦又回來了
戰敗的絕望和希望
韓信北伐
滎陽拉鋸戰
韓信的重大突破
項羽的十宗罪
大結局:天下歸漢
皇帝大戲開幕
立規矩,定國都
一個好漢三個幫
田家兒郎夠血性
人和人不能比
一升一降間的手段
分封這事難啊
漢初政壇的不倒翁
都是出主意,名聲大不同
這個皇帝很有料
被逼出來的沛公
入秦關,謀江山
搶先入關的秘訣
在劫「可」逃
命懸一線的一頓飯
彎下腰做漢王
我劉邦又回來了
戰敗的絕望和希望
韓信北伐
滎陽拉鋸戰
韓信的重大突破
項羽的十宗罪
大結局:天下歸漢
皇帝大戲開幕
立規矩,定國都
一個好漢三個幫
田家兒郎夠血性
人和人不能比
一升一降間的手段
分封這事難啊
漢初政壇的不倒翁
都是出主意,名聲大不同
下冊
哥倆好
老呂家的三位侯爺
幸運總是眷念有準備的人
聰明人張良
亂世文臣不值錢
大漢帝國第一功臣
姓劉的都有份兒
老子姓劉名太公
都是拆遷惹的禍
劉老三的太子夢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幸運兒張耳
罵人引發的血案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蓋棺未必定論
拔出蘿蔔帶出泥
高祖還鄉
英雄暮年,折騰不已
布衣天子的多重形象
自信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有魅力才有勢力
懂軍事更要懂政治
馬背上的皇帝
因材用人的學問
哥倆好
老呂家的三位侯爺
幸運總是眷念有準備的人
聰明人張良
亂世文臣不值錢
大漢帝國第一功臣
姓劉的都有份兒
老子姓劉名太公
都是拆遷惹的禍
劉老三的太子夢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幸運兒張耳
罵人引發的血案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
蓋棺未必定論
拔出蘿蔔帶出泥
高祖還鄉
英雄暮年,折騰不已
布衣天子的多重形象
自信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有魅力才有勢力
懂軍事更要懂政治
馬背上的皇帝
因材用人的學問
書摘:
《史記》中的幾位重量級的帝王,如秦皇、漢武,都沒有像劉邦這樣傳奇,為什麼偏偏劉邦的人生中會有如此多的奇聞異事呢?
概而言之,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政治需要。
二是時代限制。
劉邦布衣出身,草莽起家,三年亡秦,四年滅項,七年得天下,成為大漢帝國開國之君。如果不搞一番造神運動,讓天下百姓知道他劉邦絕非平常之人,那後果就會相當嚴重:眼看著如此強大的秦帝國僅僅維繫了十五年便轟然坍塌,一介草民堂而皇之地開闢新朝,天下千千萬萬的人便都會做起皇帝夢來!若真是這樣劉邦就悲劇了,大漢帝國除了要應對匈奴入侵、諸侯王分裂,還得外加時不時冒出來企圖武力篡位奪權的無數「張邦」「李邦」們。所以,劉邦在奪取天下後,大力宣導君權神授之說,極力演繹著自己天生龍種,真龍天子的身份,潛臺詞無非就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憑藉武力奪得天下的!
歷史在大漢帝國之前的進程中通常是這樣的狀況,諸如秦襄王、秦皇等歷代君王,本來就是君位的合法繼承人,原始身份是公子,繼位元程式也是通過“法律”途徑。秦皇是莊襄王子楚在世之時承認的嫡子,法定的繼承人;漢武帝是漢景帝廢了皇長子劉榮之後指定的皇位繼承人。他們的繼位合情合法合理公開公平公正,拿到手的又都是最高權力,容不得他人說三道四,也不怕他人覬覦君位。即便如此,秦始皇還不得不在即位後平定了嫪毐的叛亂,剷除了呂不韋的勢力呢。
所以,對於漢高祖劉邦的神化,乃是大漢帝國建立之後的一種必然的政治需要。所謂出生傳奇,喝酒傳奇,娶妻傳奇,面相傳奇,經歷傳奇,這些個說法在劉邦生前就已經被傳得沸沸揚揚。劉邦下世之後,這些傳奇故事更是被廣為流傳,還被司馬遷寫進《史記》。
司馬遷作為一位史學家,為什麼要將這些今天看來如此荒誕的傳奇故事寫進史書之中呢?根據《史記》的相關記載,我們可以推測出,司馬遷生活的西漢中葉,也就是武帝時期,有關高祖劉邦的文獻記載中原本就充斥了諸多此類傳奇故事,而司馬遷正是根據這些文獻資料撰寫《史記》的。
再者,劉邦畢竟是大漢帝國的開創者,要求司馬遷對這些傳奇故事統統視而不見,那也太強人所難了。司馬遷對待這些傳奇故事只能有兩種態度:信,或者不信。信,肯定要大書特書;不信,也不能不寫。可以在行文中有意暴露劉邦的某些卑微之處,但絕不能將這些廣為人知的傳奇故事摒棄在《史記》的《高祖本紀》之外。
這是時代的制約,我們不能對當時的學者過於苛求。歷史上真實的劉邦肯定不會是這個樣子,不過很多事情在他死後都成了謎,後人要瞭解劉邦,只能靠史學家的記錄,根據《史記》《漢書》這些史料還原他的形象。
概而言之,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政治需要。
二是時代限制。
劉邦布衣出身,草莽起家,三年亡秦,四年滅項,七年得天下,成為大漢帝國開國之君。如果不搞一番造神運動,讓天下百姓知道他劉邦絕非平常之人,那後果就會相當嚴重:眼看著如此強大的秦帝國僅僅維繫了十五年便轟然坍塌,一介草民堂而皇之地開闢新朝,天下千千萬萬的人便都會做起皇帝夢來!若真是這樣劉邦就悲劇了,大漢帝國除了要應對匈奴入侵、諸侯王分裂,還得外加時不時冒出來企圖武力篡位奪權的無數「張邦」「李邦」們。所以,劉邦在奪取天下後,大力宣導君權神授之說,極力演繹著自己天生龍種,真龍天子的身份,潛臺詞無非就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憑藉武力奪得天下的!
歷史在大漢帝國之前的進程中通常是這樣的狀況,諸如秦襄王、秦皇等歷代君王,本來就是君位的合法繼承人,原始身份是公子,繼位元程式也是通過“法律”途徑。秦皇是莊襄王子楚在世之時承認的嫡子,法定的繼承人;漢武帝是漢景帝廢了皇長子劉榮之後指定的皇位繼承人。他們的繼位合情合法合理公開公平公正,拿到手的又都是最高權力,容不得他人說三道四,也不怕他人覬覦君位。即便如此,秦始皇還不得不在即位後平定了嫪毐的叛亂,剷除了呂不韋的勢力呢。
所以,對於漢高祖劉邦的神化,乃是大漢帝國建立之後的一種必然的政治需要。所謂出生傳奇,喝酒傳奇,娶妻傳奇,面相傳奇,經歷傳奇,這些個說法在劉邦生前就已經被傳得沸沸揚揚。劉邦下世之後,這些傳奇故事更是被廣為流傳,還被司馬遷寫進《史記》。
司馬遷作為一位史學家,為什麼要將這些今天看來如此荒誕的傳奇故事寫進史書之中呢?根據《史記》的相關記載,我們可以推測出,司馬遷生活的西漢中葉,也就是武帝時期,有關高祖劉邦的文獻記載中原本就充斥了諸多此類傳奇故事,而司馬遷正是根據這些文獻資料撰寫《史記》的。
再者,劉邦畢竟是大漢帝國的開創者,要求司馬遷對這些傳奇故事統統視而不見,那也太強人所難了。司馬遷對待這些傳奇故事只能有兩種態度:信,或者不信。信,肯定要大書特書;不信,也不能不寫。可以在行文中有意暴露劉邦的某些卑微之處,但絕不能將這些廣為人知的傳奇故事摒棄在《史記》的《高祖本紀》之外。
這是時代的制約,我們不能對當時的學者過於苛求。歷史上真實的劉邦肯定不會是這個樣子,不過很多事情在他死後都成了謎,後人要瞭解劉邦,只能靠史學家的記錄,根據《史記》《漢書》這些史料還原他的形象。
我們應該怎麼看待
我們現在看到的所有歷史記載都是史學家們篩選整理後所記錄的。劉媼與龍相合而生劉邦的故事在司馬遷那個時代相當盛行,而且被西漢政府所認可。當然,這個美麗的傳說只是自我神化以威懾天下的騙局,它和劉邦酒後睡著身上浮現龍形的謊言都在影射說他劉邦是真龍天子。
人龍相合生子這一現象被稱為感生說,是古人對生育常識無知的表現。現代科學告訴我們,人與其他動物是絕對不會通過交配生產後代的,更何況“龍”本來就是杜撰之物。
在中國古代典籍裡,明確記載的感生說人物共有七例:其一是炎帝,其二是黃帝,其三是顓頊,其四是堯,其五是舜,其六是禹,其七是劉邦。這七位都不是一般人,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都有著崇高的地位。特別是炎黃二帝,他們被稱為華夏民族的共同始祖。堯、舜、禹則是古代的聖人,七人中就只有劉邦是個開國皇帝,這證明劉邦與始祖炎黃二帝、聖人堯、舜、禹一樣,皆為非凡之人。司馬遷的《史記•高祖本紀》便採用了這種說法。
話說回來,劉邦神化自己究竟源於何時呢?是起於稱帝之後,為了威懾天下?還是起於隱匿芒碭之時,為後來的造反服務?我個人認為:關於出生傳奇的故事產生于劉邦稱帝之後的可能性比較大;面相奇異之說,《史記》是有些記載的,但是這些記載並不能證明劉邦命就那麼好;呂公相面嫁女一事也值得斟酌,呂公如果真有那麼高超的相面之術,他對兩個女兒呂雉和呂媭婚姻的不同做法就令人費解了。
據《史記•樊噲傳》記載,樊噲是一位「以屠狗為事」的賣狗肉的屠夫,他的妻子是呂公的二女兒呂媭。樊噲這麼一個賣狗肉的屠戶也娶到了呂公的女兒,而歷史文獻並沒有記載樊噲的面相也屬於貴不可言之類的。呂公總不能給大女兒找了個大福大貴之人,二女兒就馬馬虎虎嫁給個賣狗肉的屠夫吧?樊噲後來的確因追隨劉邦而功封舞陽侯,但呂公當年嫁女之時,是絕對想不到這小子還能有這出息的。可見,呂公避難沛縣的時候,其實只是想趕緊在沛縣安頓下來,於是兩個女兒一個嫁了劉邦,一個嫁了樊噲,均為當時的社會底層人物。沒想到後來竟都成了氣候,當皇帝的當皇帝,當大臣的當大臣,其實都是時勢所造,哪是看面相能看出來的呢!所以,關於呂公相面嫁女的傳說大可不必深究。
說到劉邦的面相,真會讓呂公如此驚為天人嗎?估計也不大可能。相貌堂堂和其貌不揚確實有區別,但一個人長什麼樣絕不是決定一生事業成就的主要因素。看看清代的歷代皇帝,也都是普通人的長相,可見當皇帝並非一定要生有異相。
如果不是因為相面,那呂公憑什麼就看中了劉邦呢?我認為:「呂公大驚,起,迎之門」的重要原因是劉邦「賀錢萬」那三個字!誰能在這種場合拿出一萬錢來喝個份子酒呢?不可能!呂公作為遠逃異鄉躲避仇家的人,看中的正是劉邦這種當面忽悠人還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從容與膽略。
劉邦靠一點小伎倆進了堂屋,坐了上座。入席之後,毫無羞怯之態,還一個勁兒地戲弄在座的其他客人。你想想,能夠拿出一千錢以上的會是些什麼人?肯定個個都是縣裡的大腕兒。劉邦能渾水摸魚到這程度靠的是什麼?膽略!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參加宴會的人對他都非常熟悉,知道這位泗水亭長不是個省油的燈。
至於要水喝的老人為劉邦、呂雉和兩個孩子相面的故事,有兩種可能:一是確有此事,二是富貴後的附會。假如真有此事,老人是出於感謝還是真會相面,這也很難說。老人從呂雉那兒得了水喝,還意外地得到一頓飯,自然要說點好話。這類好聽話我們現代人也常說,其中有多大的可信度,我們也不言自明。不過這件事倒是給了劉邦極大的信心。如果是富貴後的附會,那就和龍種之說一樣,既是炫耀,也是對他人的威懾。
赤帝子斬白帝子的故事顯然太玄幻,斬蛇可能會有,但赤帝子斬白帝子簡直是瞎掰。可這種玄幻故事對劉邦來說很實用:一是能搞得人人都怕他,二是讓劉邦自命不凡。
那麼,「豐凱撒」縱徒又是個什麼性質的事件呢?有人說是劉邦自覺反秦的開始。真是這樣嗎?《史記•高祖本紀》有一條明確記載:「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因東遊以厭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說的是,秦始皇認為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採用巡遊的方式以壓制這股氣。劉邦覺得這可能是指自己,便「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這句話清清楚楚地表明,劉邦是「亡匿隱」在芒碭山中。所以我們可以確定,「豐凱撒」縱徒事件純屬意外,使得劉邦偶然被迫走出了體制,也正因為如此,秦末首義者是陳勝,而不是劉邦。劉邦隱匿逃亡的唯一原因是犯了法,而且是死罪。至於秦始皇認為「東南有天子氣」,「東遊以厭之」,應該也是胡謅之詞。如果劉邦在被捲入秦末大起義之前就有目的地對自己進行藝術包裝,那也只是一種示威的手段,為自己撐撐腰壯壯膽而已,並不是意味著在為反秦大起義作什麼準備。
我們看劉邦身上的各種傳奇,都有哪些值得回味,其一,製造輿論爭取認同;其二,自我暗示,強大內心。這時候的劉季,已經開始向劉邦「變形」。 不管劉邦如何包裝,「亡匿隱」在芒碭山上終究不是長遠之計。此時的一介草莽接下來又將怎樣謀劃自己的人生道路呢?
請看下一章:《被逼出來的沛公》。
我們不妨認為,每個人生來都帶著一份特殊的歷史使命,他是否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去完成,則需要綜合各種因素與條件。而時代的大趨勢和個人的小宇宙定然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天時地利的大環境,再生猛的人也無法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這是機緣不到;相對應的,如果這個人沒有足夠強大的內心,自然也無法駕馭時代的大趨勢傳遞給他的力量。
洶湧澎湃的反秦浪潮無疑是時代的大趨勢,而沛公的身份只是個人小宇宙的表徵而已。劉邦成功地完成了大趨勢與小宇宙的結合,實現了他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利用秦末大起義拉起一支隊伍!
那麼,歷史為什麼選擇了劉邦呢?
首先,下面有人就有力量。這百十號人的隊伍雖然暫時未成大氣候,但畢竟拉起了一支隊伍,總比一無所有之人占了些許先機。
其次,堅實的左膀右臂輔佐。劉邦得到了沛縣“豪吏”蕭何、曹參的推薦,要知道這蕭、曹都是當地的名吏,有他們的輔佐,劉邦的勢力自然是不可小窺。
再次,膽識確有過人之處。此時反秦浪潮雖然已是大勢所趨,但秦國依然非常強大,很多人心中仍存著強烈的畏懼。反秦起義的前景如何,其實誰也說不清。按理說,蕭何、曹參此前的社會地位都比劉邦高,和事件的發生地沛縣的關係也深,都比劉邦更有資格當這個頭兒。但是蕭何、曹參有一個共同的弱點:膽小!他們怕呀,怕萬一起義失敗,必定會遭到秦朝政府的報復,落得個滿門抄斬。兩人此前好歹都是清白之身,無劣跡無案底,從沒到“局子”裡掛過號的。一旦誅族,損失太大!而劉邦就不同啦,已經是逃亡之軀,當不當這個沛公被抓住都是個死。既然如此,倒不如視死如歸,一個死刑犯只有滅了秦國才有活路。如今有了滅秦的機會,劉邦又怎麼可能拱手相讓呢?蕭、曹瞻前顧後,劉邦潑皮膽大,這兩種性格倒是很互補,一起創業挺不錯。蕭何和曹參,他們的個人能力都在劉邦之上,為什麼還要尊奉他呢?我們無須知道答案,因為事件的最終結局已經說明了一切:劉邦有膽,無所畏懼。說句套話,這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幹革命,不是哪個人都幹得來的,歷史上成功之人大都如此!
最後,兼具自信心和政治手段;自信心給劉邦樹立了一道強大的心理防線,讓他有足夠的力量迎難而上,並在日後多次失敗後也不放棄;政治手段讓劉邦處處受擁護,深得民心,這在後文中還將多次提及。就這樣,劉邦自然不會錯失沛公之位,更不會錯失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始終存有一個真理:時勢造就英雄,時代玉成大業。秦末大亂的局面定然要有一個去收場的人,劉邦能在這個時候脫穎而出,那是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啊!
我們不妨認為,每個人生來都帶著一份特殊的歷史使命,他是否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去完成,則需要綜合各種因素與條件。而時代的大趨勢和個人的小宇宙定然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天時地利的大環境,再生猛的人也無法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這是機緣不到;相對應的,如果這個人沒有足夠強大的內心,自然也無法駕馭時代的大趨勢傳遞給他的力量。
洶湧澎湃的反秦浪潮無疑是時代的大趨勢,而沛公的身份只是個人小宇宙的表徵而已。劉邦成功地完成了大趨勢與小宇宙的結合,實現了他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利用秦末大起義拉起一支隊伍!
那麼,歷史為什麼選擇了劉邦呢?
首先,下面有人就有力量。這百十號人的隊伍雖然暫時未成大氣候,但畢竟拉起了一支隊伍,總比一無所有之人占了些許先機。
其次,堅實的左膀右臂輔佐。劉邦得到了沛縣“豪吏”蕭何、曹參的推薦,要知道這蕭、曹都是當地的名吏,有他們的輔佐,劉邦的勢力自然是不可小窺。
再次,膽識確有過人之處。此時反秦浪潮雖然已是大勢所趨,但秦國依然非常強大,很多人心中仍存著強烈的畏懼。反秦起義的前景如何,其實誰也說不清。按理說,蕭何、曹參此前的社會地位都比劉邦高,和事件的發生地沛縣的關係也深,都比劉邦更有資格當這個頭兒。但是蕭何、曹參有一個共同的弱點:膽小!他們怕呀,怕萬一起義失敗,必定會遭到秦朝政府的報復,落得個滿門抄斬。兩人此前好歹都是清白之身,無劣跡無案底,從沒到“局子”裡掛過號的。一旦誅族,損失太大!而劉邦就不同啦,已經是逃亡之軀,當不當這個沛公被抓住都是個死。既然如此,倒不如視死如歸,一個死刑犯只有滅了秦國才有活路。如今有了滅秦的機會,劉邦又怎麼可能拱手相讓呢?蕭、曹瞻前顧後,劉邦潑皮膽大,這兩種性格倒是很互補,一起創業挺不錯。蕭何和曹參,他們的個人能力都在劉邦之上,為什麼還要尊奉他呢?我們無須知道答案,因為事件的最終結局已經說明了一切:劉邦有膽,無所畏懼。說句套話,這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幹革命,不是哪個人都幹得來的,歷史上成功之人大都如此!
最後,兼具自信心和政治手段;自信心給劉邦樹立了一道強大的心理防線,讓他有足夠的力量迎難而上,並在日後多次失敗後也不放棄;政治手段讓劉邦處處受擁護,深得民心,這在後文中還將多次提及。就這樣,劉邦自然不會錯失沛公之位,更不會錯失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始終存有一個真理:時勢造就英雄,時代玉成大業。秦末大亂的局面定然要有一個去收場的人,劉邦能在這個時候脫穎而出,那是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啊!
洶湧澎湃的反秦浪潮無疑是時代的大趨勢,而沛公的身份只是個人小宇宙的表徵而已。劉邦成功地完成了大趨勢與小宇宙的結合,實現了他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利用秦末大起義拉起一支隊伍!
那麼,歷史為什麼選擇了劉邦呢?
首先,下面有人就有力量。這百十號人的隊伍雖然暫時未成大氣候,但畢竟拉起了一支隊伍,總比一無所有之人占了些許先機。
其次,堅實的左膀右臂輔佐。劉邦得到了沛縣“豪吏”蕭何、曹參的推薦,要知道這蕭、曹都是當地的名吏,有他們的輔佐,劉邦的勢力自然是不可小窺。
再次,膽識確有過人之處。此時反秦浪潮雖然已是大勢所趨,但秦國依然非常強大,很多人心中仍存著強烈的畏懼。反秦起義的前景如何,其實誰也說不清。按理說,蕭何、曹參此前的社會地位都比劉邦高,和事件的發生地沛縣的關係也深,都比劉邦更有資格當這個頭兒。但是蕭何、曹參有一個共同的弱點:膽小!他們怕呀,怕萬一起義失敗,必定會遭到秦朝政府的報復,落得個滿門抄斬。兩人此前好歹都是清白之身,無劣跡無案底,從沒到“局子”裡掛過號的。一旦誅族,損失太大!而劉邦就不同啦,已經是逃亡之軀,當不當這個沛公被抓住都是個死。既然如此,倒不如視死如歸,一個死刑犯只有滅了秦國才有活路。如今有了滅秦的機會,劉邦又怎麼可能拱手相讓呢?蕭、曹瞻前顧後,劉邦潑皮膽大,這兩種性格倒是很互補,一起創業挺不錯。蕭何和曹參,他們的個人能力都在劉邦之上,為什麼還要尊奉他呢?我們無須知道答案,因為事件的最終結局已經說明了一切:劉邦有膽,無所畏懼。說句套話,這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幹革命,不是哪個人都幹得來的,歷史上成功之人大都如此!
最後,兼具自信心和政治手段;自信心給劉邦樹立了一道強大的心理防線,讓他有足夠的力量迎難而上,並在日後多次失敗後也不放棄;政治手段讓劉邦處處受擁護,深得民心,這在後文中還將多次提及。就這樣,劉邦自然不會錯失沛公之位,更不會錯失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始終存有一個真理:時勢造就英雄,時代玉成大業。秦末大亂的局面定然要有一個去收場的人,劉邦能在這個時候脫穎而出,那是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啊!
我們不妨認為,每個人生來都帶著一份特殊的歷史使命,他是否能在有限的人生中去完成,則需要綜合各種因素與條件。而時代的大趨勢和個人的小宇宙定然是不可或缺的。沒有天時地利的大環境,再生猛的人也無法成為時代的弄潮兒,這是機緣不到;相對應的,如果這個人沒有足夠強大的內心,自然也無法駕馭時代的大趨勢傳遞給他的力量。
洶湧澎湃的反秦浪潮無疑是時代的大趨勢,而沛公的身份只是個人小宇宙的表徵而已。劉邦成功地完成了大趨勢與小宇宙的結合,實現了他人生的第一個目標:利用秦末大起義拉起一支隊伍!
那麼,歷史為什麼選擇了劉邦呢?
首先,下面有人就有力量。這百十號人的隊伍雖然暫時未成大氣候,但畢竟拉起了一支隊伍,總比一無所有之人占了些許先機。
其次,堅實的左膀右臂輔佐。劉邦得到了沛縣“豪吏”蕭何、曹參的推薦,要知道這蕭、曹都是當地的名吏,有他們的輔佐,劉邦的勢力自然是不可小窺。
再次,膽識確有過人之處。此時反秦浪潮雖然已是大勢所趨,但秦國依然非常強大,很多人心中仍存著強烈的畏懼。反秦起義的前景如何,其實誰也說不清。按理說,蕭何、曹參此前的社會地位都比劉邦高,和事件的發生地沛縣的關係也深,都比劉邦更有資格當這個頭兒。但是蕭何、曹參有一個共同的弱點:膽小!他們怕呀,怕萬一起義失敗,必定會遭到秦朝政府的報復,落得個滿門抄斬。兩人此前好歹都是清白之身,無劣跡無案底,從沒到“局子”裡掛過號的。一旦誅族,損失太大!而劉邦就不同啦,已經是逃亡之軀,當不當這個沛公被抓住都是個死。既然如此,倒不如視死如歸,一個死刑犯只有滅了秦國才有活路。如今有了滅秦的機會,劉邦又怎麼可能拱手相讓呢?蕭、曹瞻前顧後,劉邦潑皮膽大,這兩種性格倒是很互補,一起創業挺不錯。蕭何和曹參,他們的個人能力都在劉邦之上,為什麼還要尊奉他呢?我們無須知道答案,因為事件的最終結局已經說明了一切:劉邦有膽,無所畏懼。說句套話,這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幹革命,不是哪個人都幹得來的,歷史上成功之人大都如此!
最後,兼具自信心和政治手段;自信心給劉邦樹立了一道強大的心理防線,讓他有足夠的力量迎難而上,並在日後多次失敗後也不放棄;政治手段讓劉邦處處受擁護,深得民心,這在後文中還將多次提及。就這樣,劉邦自然不會錯失沛公之位,更不會錯失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始終存有一個真理:時勢造就英雄,時代玉成大業。秦末大亂的局面定然要有一個去收場的人,劉邦能在這個時候脫穎而出,那是必然中的偶然,偶然中的必然啊!
書名:《女性掌權第一人呂后》
內容介紹:
她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獨攬皇權的女人
她陰狠毒辣,掌權十五年
誅功臣,殺皇子,滿手血腥
這樣一個女人,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
她陰狠毒辣,掌權十五年
誅功臣,殺皇子,滿手血腥
這樣一個女人,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究竟起到了什麼作用?
【父命難危】
未滿二十歲的呂雉由於父親之命嫁給了四十一歲的泗水亭長劉邦,婚後產下一子(漢惠帝)一女(魯元公主)。但在此同時,她也成為後母(劉邦當時有一個非婚生長子劉肥),跟她年紀相差無幾。伺奉公公、相夫教子、下田種地,年輕時的呂雉充分顯現中國婦女勤勞持家的一面。
未滿二十歲的呂雉由於父親之命嫁給了四十一歲的泗水亭長劉邦,婚後產下一子(漢惠帝)一女(魯元公主)。但在此同時,她也成為後母(劉邦當時有一個非婚生長子劉肥),跟她年紀相差無幾。伺奉公公、相夫教子、下田種地,年輕時的呂雉充分顯現中國婦女勤勞持家的一面。
【代夫入獄】
而後,又因劉邦縱放勞役,並在芒碭山落草為寇。劉邦的一走了之,卻造成呂雉為此下獄。劉邦犯事,呂雉坐牢,這是呂雉為劉邦做出的重大付出。而且在劉邦與項羽對峙期間,劉邦的一家(包括父親、呂雉及其子女)都成了人質,不久,兒子、女兒僥倖逃出,但呂雉和劉邦之父卻在項羽軍營中做了二十八個月的人質。
而後,又因劉邦縱放勞役,並在芒碭山落草為寇。劉邦的一走了之,卻造成呂雉為此下獄。劉邦犯事,呂雉坐牢,這是呂雉為劉邦做出的重大付出。而且在劉邦與項羽對峙期間,劉邦的一家(包括父親、呂雉及其子女)都成了人質,不久,兒子、女兒僥倖逃出,但呂雉和劉邦之父卻在項羽軍營中做了二十八個月的人質。
【小三奪位】
經歷磨難,回到老公身邊的呂雉卻發現劉邦身邊早有了寵幸的戚夫人,並育有一子劉如意,更為嚴重的是,劉邦有意廢掉軟弱、不像他的嫡長子劉盈,改立嬌寵的劉如意,而這深深踩踏到呂雉的底限。
經歷磨難,回到老公身邊的呂雉卻發現劉邦身邊早有了寵幸的戚夫人,並育有一子劉如意,更為嚴重的是,劉邦有意廢掉軟弱、不像他的嫡長子劉盈,改立嬌寵的劉如意,而這深深踩踏到呂雉的底限。
呂雉原是一個溫順聽話的女兒、善良賢慧的繼母、勤儉持家的主婦、任勞任怨的妻子。但是,在劉邦過世後,呂后對待戚夫人和劉邦的愛子劉如意卻表現的非常殘酷;呂后與戚夫人究竟有多大的深仇?是什麼原因導致她由一位善良賢慧的女人變成一位令人髮指的女魔頭。
【誘殺功臣】
而誘殺韓信、誣殺彭越等開國功臣,更是顯現出呂后相較於劉邦更為果決直斷的一面,她不要劉邦一步一步到位的方式,在權力鬥爭的大戰局裡,呂后從不是一個寬容的人,她無所顧忌的一步登頂,固守丈夫打下的漢室江山。
而誘殺韓信、誣殺彭越等開國功臣,更是顯現出呂后相較於劉邦更為果決直斷的一面,她不要劉邦一步一步到位的方式,在權力鬥爭的大戰局裡,呂后從不是一個寬容的人,她無所顧忌的一步登頂,固守丈夫打下的漢室江山。
【女主上位】
劉邦死后,殘害戚夫人、殺害趙王劉如意;而後,漢惠帝早夭,呂后開始大權獨攬,並大肆殺害劉邦的三名兒子,大封諸呂外戚強化權力。「呂后本來就是一個非常能幹的女人;但是,呂后的這種才幹一開始並未引人注意。劉邦落草芒碭,整個家庭是由呂雉獨撐。她要為丈夫送衣、送飯,她要為丈夫犯法而坐牢,牢獄之中還要蒙受獄卒的欺凌。劉邦起兵反秦後,她隨時可能因為劉邦造反而大難臨頭。這些苦難呂雉都熬過來了。這不僅要毅力,而且要勇氣,更需要能力。呂后在這些事情中的表現史書都沒有記載,因為,司馬遷《史記》在記載張良時公開宣稱: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史記.留侯世家》。」
劉邦死后,殘害戚夫人、殺害趙王劉如意;而後,漢惠帝早夭,呂后開始大權獨攬,並大肆殺害劉邦的三名兒子,大封諸呂外戚強化權力。「呂后本來就是一個非常能幹的女人;但是,呂后的這種才幹一開始並未引人注意。劉邦落草芒碭,整個家庭是由呂雉獨撐。她要為丈夫送衣、送飯,她要為丈夫犯法而坐牢,牢獄之中還要蒙受獄卒的欺凌。劉邦起兵反秦後,她隨時可能因為劉邦造反而大難臨頭。這些苦難呂雉都熬過來了。這不僅要毅力,而且要勇氣,更需要能力。呂后在這些事情中的表現史書都沒有記載,因為,司馬遷《史記》在記載張良時公開宣稱: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所與上從容言天下事甚眾,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史記.留侯世家》。」
呂后的一生非常複雜,做為中國古代第一臨朝稱制的女主,稱制八年,執掌朝政長達十五年。她有很多穢政,比如殺功臣、誅皇子、虐殺戚夫人,但她還有一些德政,她為鞏固西漢政權、穩定漢政局、發展漢初經濟、廢除秦朝苛法做出了不少貢獻。但是她的凶殘、暴虐,卻也在民間留下難以抹除的醜陋形象。
呂后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女主——呂后、武則天、慈禧。在中國的皇權繼承問題上首創「垂簾制」,開後代母后獨掌皇權的先例,對中國古代皇權繼承影響深遠。
呂雉,字娥姁,通稱呂后。
漢惠帝在位七年,自元年起即因「人彘」事件不再聽政;呂后連立兩任少年天子,自元年起即垂簾聽政「號令一出太后」。在漢惠帝、兩少帝時期實際掌握政治權柄的人是呂后,共主政十五年。因此《史記》、《漢書》等正史以「本紀」體例記載呂后生平。漢惠帝、魯元太后都是呂后親生。
據《漢書》記載,劉邦死後,匈奴首領冒頓曾寄國書向呂后求婚,意在標揚匈奴武力,刻意貶低漢朝國力 呂后以年邁為由婉言拒絕,不過繼續沿用了與匈奴和親的政策。新朝末年,高祖長陵被赤眉軍掘開,同陵異穴的呂雉屍體遭到侮辱。
早年
呂雉嫁劉邦時,劉邦還只是個亭長。呂雉本來隨其父呂叔平(人稱呂公)住在單父,後呂家因躲避仇家遷居沛縣。呂叔平和沛縣縣令關係極好,沛縣的官員為巴結上司,紛紛前去祝賀呂家喬遷之喜。主吏蕭何負責排定賓客的座次,他叫僕役把賀禮不到一千錢的都安排坐在堂下。亭長劉邦認為沛縣諸官吏也沒什麼了不起,就填上獻禮為「賀錢一萬」,其實一毛錢都沒有帶來。
呂公看到劉邦後的面相後大吃一驚,覺得他將來定是個不凡人物,因此引入堂內就坐。蕭何告訴呂公,劉邦只會說大話,沒什麼成就。但呂公不以為然。劉邦坐在上賓座位後,就大聲調侃其他沛縣官吏。
宴會進行到一定時間後,呂公說,我很會看相,但是沒看過像你這麼相貌不凡的,我有個女兒(即呂雉),希望你願意接受她當你的下堂妻。事後呂公的妻子呂媼很生氣,說,你以前說你這個女兒很難得,一定要嫁個非常好的丈夫。沛縣縣令對你這麼好,你還不肯嫁女兒,居然要把她嫁給劉邦?呂公說,這不是你婦人家懂的事。還是把呂雉嫁給劉邦。
呂后為劉邦生下一兒一女,即後來的漢惠帝劉盈和魯元長公主。劉邦稱帝後,被封為皇后。呂雉位居皇后之後,積極幫助劉邦剷除異己,設計殺害了韓信等開國功臣。高祖駕崩後,惠帝繼位。被尊為皇太后。命令惠帝以魯元公主之女張氏為皇后。其妹呂嬃是漢高祖大將樊噲的妻子。
輔政
漢二年夏四月(前205年),漢軍乘項羽陷入齊地不能自拔之際,一舉攻下楚都彭城。而項羽率騎兵迅速回防,與漢軍戰於睢水,漢軍大敗,呂后等一幫眾劉邦家為楚軍所俘。直到漢四年秋九月(前203年),楚漢議和方被放回歸漢。期間,呂后與家令審食其通姦。
殺戮功臣
呂后歸漢,成為漢決策集團重要人物。呂后性格剛毅,她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開始殺人立威。第一個被他選中的就是已被廢為淮陰侯並監視居住的韓信。她趁劉邦在外征戰之際殺掉了韓信,從而成功震懾了其他功臣。後來,她又把廢為庶民的梁王彭越帶回長安,殺掉並剁成肉醬分賜與其他諸侯王。
改立太子
根據史記記載,高祖晚年最寵愛的妃子戚夫人,因為自恃得寵,曾經常在高祖面前哭鬧(史載到達「日夜啼泣」之地步),意欲為自己的兒子趙王劉如意以奪取皇太子之位,高祖在漢王時期(漢二年六月)即已立呂后之子劉盈為太子,但即位為皇帝後,以劉盈仁弱「不類我」為理由,想要改立戚姬子如意為太子,因為「如意類我」。留侯張良分析高祖,是「以愛欲易太子」,呂后找張良為她出計畫,邀請商山四皓輔助太子,傳出太子賢德的名聲,才挽回了高祖的決定。劉邦對戚夫人說:「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后真而主矣!」宣告了最後的決定,也判定了二人的勝負。
病榻問相漢高祖
十二年前195年,漢高祖病情加重,呂后派良醫進行治療。漢高祖劉邦見自己已經病入膏,賜醫生錢,把他們趕走以拒絕治療。呂后見劉邦病已不治,出於國家政局穩定,她到劉邦病榻前問國家關鍵了職位的人事。
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既死,誰令代之?」劉邦回答:「曹參可」;呂后又接著問曹參之後人選,劉邦說:「王陵可。然少憨,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獨任。周勃厚重少文,然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
呂后還想接著問,但是劉邦說:「此後亦非乃所知也!」(再往後的事情也不是你所能知道
的了)。劉邦去世後,朝廷的重大人事基本上按照這次病榻問相的結果來安排。審食其雖然以呂后之寵在王陵之後一度為左丞相,但主要是服待呂后,並不治事。而陳平亦佯為自保,亦不過問政事,呂后對陳平深為讚許。
掌權
人彘
劉邦去世,呂后獨掌朝廷大權。對於原劉邦所寵幸之妃嬪,多隻進行常規處理,如有子者跟其子就國為王太后。獨有戚夫人,因其曾幾欲奪孝惠帝劉盈太子之位,呂后堅決不放過。
一開始先罰戚夫人作苦工,戚夫人私下唱歌嘆息,「兒子為王,母親為奴僕,終日舂米到薄暮,常常與死亡為伍!母子相離三千里,要找誰來告訴你?」呂后因而大怒,將她斬去手腳,薰聾雙耳,挖掉雙目,又以啞藥將她毒啞,這才拋入茅廁之中,稱為「人彘」(zhì,ㄓˋ),意為人中之豬。又叫惠帝來看,惠帝向呂后說;「這種事不是人作得出來的。兒臣是太后的兒子,終究沒有辦法治理天下。」認為母親如此慘無人道,已經違背常理,驚駭非常,而不願處理政事。
執政
劉邦去世,孝惠帝繼位,然政事一決於呂后。
孝惠二年(前193年)七月,相國蕭何去世,齊相平陽侯曹參繼任相國。
孝惠四年冬十月(前192年),立魯元公主女張氏為皇后。時張氏僅13歲,且孝惠帝親外甥女,孝惠雖然對此極為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孝惠七年八月(前188年),孝惠帝駕崩,張皇后無子,呂后命取後宮美人子詐為皇后子,立為太子繼位,呂后臨朝稱制。如此呂后成為秦始皇統一中國,實行皇帝制度之後,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被司馬遷列入記錄皇帝政事的本紀,後來班固作漢書仍然沿用。她亦開漢代外戚專權的先河。同年大封諸呂。
諸呂
在高祖死後的這段時間,她積極扶植呂氏一族力量,封諸呂為王,打擊劉姓皇族及勢力,呂太后過世後,周勃、陳平、劉章等人以計謀騙來兵權,消滅了諸呂。呂氏外戚專權,給西漢乃至整個中國歷史留下了深刻教訓,以致誅滅呂氏勢力後,大臣認為呂太后所立的兩位少帝和另外兩個惠帝庶子均不是惠帝親生,於是先廢後殺少帝劉弘,並在劉姓皇族選擇皇位繼承人。
考慮的重點就是其母親,必不能有一個勢力強大的娘家,於是迎立當時封為代王的劉恆繼承帝位,是為漢文帝。
評價
下一篇:祥龍獻瑞:李玉剛《新貴妃醉酒》
去年中旬,花了點時間看完了李立群老師的大風歌
看了下時間 應該是6月份 因為那天下午6/13
寫了一篇文科生的一個下午的文章
把這首歌 給矲了進去...
半年多後..靜在這看到 原來也有共鳴...
http://mypaper.pchome.com.tw/tearrr1025/post/1322228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