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09 00:29:06讀.冊.人

閱讀秋雨:行者無疆

 

行者無疆:十年珍藏

書名:
行者無疆:十年珍藏版
 
作者:余秋雨
全球華文讀書界都不感到陌生的一位當代作家,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我等不到了》所擁有的讀者量,難以計數。
 
他的人生經歷更是令人驚歎。童年時代與中國農村民俗生態的血肉相融,青年時代在「文革」災難中的生死掙扎,後來又成為最年輕的教授和高等院校校長,仕途暢達時毅然辭職親自歷險考察中國和世界各地的文明遺址,所寫書籍暢銷全球又受到諸多嫉妒和譭謗,卻永遠有無數「余迷」捍衛著他……
 
這些經歷,使他的人生產生了極為特殊的際遇和感悟,作品開創一代散文風尚,在兩岸三地華人社區引發巨大迴響,成為當今最有影響力的跨地域華文作家。
 
內容介紹:
走遍中國各處名勝,橫跨數千年歷史,余秋雨以《文化苦旅》、《山居筆記》,與古往今來的偉大心靈對話;從地中海出發、穿越中東直奔南亞,《千年一嘆》徹底考察人類的古老文明。走得那麼遠、看得如此多,余秋雨思考:哪個文明的量體,能與博大的中國文化相抗衡?
 
那是動人的「歐洲」。
於是,余秋雨的雙腳與銳筆再度行動,從義大利出發,穿越歐洲的心臟:奧地利、捷克、德國……再繞道西班牙,馬不停蹄,往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而去,最後,將一路上的所思所聞,凝煉於北歐的冷天雪地。他將眾人熟悉不過的歐洲,從平板的地圖與風景照,化作一連串的感動與驚嘆,讓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在同一個思維空間碰撞。
 
十年來,《行者無疆》在海內外暢銷超過一百萬冊,廣受讀者喜愛。此次,余秋雨重新刪節三分之一的篇幅,文字更為乾淨,並增補〈自序〉〈總結在寒夜〉二篇。聞說在歐洲的中國旅人,背包裡都有一本《行者無疆》,猶如無所不行的護照,就讓我們隨著余秋雨的文字,在九十六座歐洲城市,馳騁縱橫。
 
 
 
目錄:
自 序  
第一卷 南歐
南方的毀滅
羅馬假日
興亡象牙白
點燃亞平寧
尋常威尼斯
稀釋但丁
城市的符咒
大師與小人
圍啄的雞群
流浪的本義
只因牠特別忠厚
小巷老門
死前細妝
古老的窄街
貝殼未碎
我的窗下
他們的麻煩
古本江先生
 
第二卷 中歐
仁者樂山
懸崖上的廢棄
醉意秘藏
哈維爾不後悔
黃銅的幽默
追詢德國
墓地荒荒
黑白照片
空空的書架
慕尼黑啤酒節
誰能辨認
龐大的無聊
學生監獄
戰神心軟了
阿勒河
突破的一年
希隆的囚徒
瑞士手錶
 
第三卷 西歐
河畔聚會
懸念落地
法國胃口
馬賽魚湯
遠年琥珀
諾曼第血緣
扼守秋天
莊園裡的首相和公爵
牛津童話
奇怪的日子
兩方茶語
都柏林
都市邏輯
誰的滑鐵盧
藍旗和孩子
海牙的老人
自己的真相
荷蘭水
玲瓏小國
 
第四卷 北歐
北歐童話
漫漫長夜
瑞典小記
終極關懷
砰然關門
歷史的誠實
冰清玉潔的世界
生命的默契
拍雪進屋
議會——阿爾庭
尼雅爾薩迦
地球的裂縫
北極印痕
大雪小村
 
總結在寒夜
 
書摘:尋常威尼斯

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世界各地的旅客,都願意到威尼斯來呢?
論風景,它說不上雄偉也說不上秀麗;說古蹟,它雖然保存不少卻大多上不了等級;說美食,說特產,雖可列舉幾樣卻也不能見勝於歐洲各地。那麼,究竟憑什麼?

我覺得,主要是憑它特別的生態景觀。
首先,它身在現代居然沒有車馬之喧。一切交通只靠船楫和步行,因此它的城市經絡便是河道和小巷。這種水城別處也有,卻沒有它純粹。

其次,這座純粹的水城緊貼大海,曾經是世界的門戶、歐洲的重心、地中海的霸主。甚至一度,還是自由的營地、人才的倉庫、教廷的異數。它的昔日光輝,都留下了遺跡,這使歷史成為河岸景觀。旅客行船閱讀歷史,就像不太用功的中學生,讀得粗疏、質感、輕鬆。

再次,它擁擠著密密層層的商市,卻沒有低層次攤販的喧鬧。一個個門面那麼狹小又那麼典雅,輕手輕腳進入,只見店主人以嘴角的微笑作歡迎後就不再看你,任你選擇或離開,這種氣氛十分迷人。

不幸的是,正是這些優點,給它帶來了禍害。
小巷只能讓它這麼小著;老樓只能讓它在水邊浸著;那麼多人來來往往,也只能讓一艘艘小船解纜繫纜地麻煩著;白天臨海氣勢不凡,黑夜只能讓狂惡的海潮一次次威脅著;區區的旅遊收入當然抵不過攔海大壩的築造費用,也抵不過治理污染、維修危房的支出,也只能讓議員、學者、市民們一次次呼籲著。

大家都注意到,牆上的警戒線表明,近三十年來,海潮淹城已經一百餘次。運河邊被污水浸泡的很多老屋,早已是風燭殘年、岌岌可危。彎曲的小河道已經發出陣陣惡臭,偏僻的小巷道也穢氣撲鼻。

威尼斯因過於出色而不得不任勞任怨。
好心人一直在呼籲同情弱者,卻又總是把出色者歸入強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屬於同情範圍。其實,世間多數出色者都因眾人的分享、爭搶、排泄而成了最弱的弱者,威尼斯就是最好的例證。

我習慣於在威尼斯小巷中長時間漫步,看著各家各戶緊閉的小門,心裡充滿同情。抬頭一望,這些樓房連窗戶也不開,但又有多種跡象透露,裡面住著人。關窗,只是怕街上的喧囂。這些本地住家,在世界旅客的狂潮中,平日是如何出門、如何購物的呢?家裡的年輕人可能去上班了,那麼老年人呢?我們聞到小河小港的惡臭可以拔腳逃離,他們呢?
 

我對威尼斯的小巷小門特別關注,還有一個特殊原因。
一個與我們中國關係密切的人物從這兒走出。

當然,我是說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是否真的到過中國,他的遊記是真是偽,國際學術界一直有爭議,而且必將繼續爭論下去。沒有引起爭議的是:一定有過這個人,一個熟悉東方的旅行家,而且肯定是威尼斯人。

關於他是否真的到過中國,反對派和肯定派都拿出過很有力度的證據。例如,反對派認為,他遊記中寫到的參與攻打襄陽,時間不符;任過揚州總管,情理不符,又史料無據。肯定派則認為,他對元大都和盧溝橋的細緻描繪,對刺殺阿合馬事件的準確敘述,不可能只憑道聽塗說。我在讀過各種資料後認為,他確實來過中國,只是在傳記中誇張了他遊歷的範圍、身分和深度。

他原本只是一個放達的旅行家,而不是一個嚴謹的學者。寫遊記,並不是他出遊的目的,事先也沒有想過,因此後來的回憶往往是隨興而說。其實這樣的旅行家,我們現在還能看到,一路的艱辛使他們不得不用誇張的口氣來為自己和夥伴鼓氣,隨處的棲宿使他們不得不以激情的大話來廣交朋友,日子一長便成習慣,有時甚至把自己也給搞糊塗了,聽他們說旅行故事總要打幾分折扣。因此,我們不能把馬可.波羅的遊記當作歷史學者或地理學者的考察筆記來審讀。

當然這中間還應考慮到民族的差別。義大利人至今要比英國人、德國人隨意。隨意就有漏洞,但漏洞不能反證事情的不存在。不管怎麼說,這位隨意順興、誇大其詞的旅行家其實非常可愛。正是這份可愛,使他興致勃勃地完成了極其艱難的歷史之旅。

儘管遊記有很多缺點,但一旦問世就已遠遠超越一人一事,成了歐洲人對東方的夢想底本,也成了他們一次次冒險出發的生命誘惑。後來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偉大航海,都是以這部傳記為起點的,船長們在狂風惡浪之間還在一遍遍閱讀。
  

成天吵鬧的威尼斯也有安靜的時候。


我想起一件往事。
兩年前我在一個夜晚到達,坐班車式渡船,經過十幾個停靠站,終點是一個小島,我訂的旅館在島上。這時西天還有一脈最後的餘光,運河邊的房子點起了燈,燈光映在河水裡,安靜而不冷落。

燈光分兩種,一種是沿河咖啡座的照明,一種是照射那些古建築的泛光。船行過幾站,咖啡座已漸漸關閉,只剩下了泛光。這些泛光不亮,使那些古建築有點像勉強登台的老人,知道自己已經不適合這樣亮相。浸泡在水裡的房子在白天溶入了熙熙攘攘的大景觀,不容易形成凝視的焦點,此刻夜幕刪除了它們的背景,燈光凸現了它們的頹唐。本來白天與我們相對而視,此刻我們躲進了黑暗,只剩下它們的孤傷。

班車式渡船一站站停泊,乘客很多。細細一看幾乎都不是遊客,而是本地居民,現在才是他們的時間,出來活動了。踩踏著遊人們拋下的垃圾污穢,他們從水道深處的小巷裡出來,走過幾座小橋來到碼頭,準備坐船去看望兩站之外的父母親,或者到廣場某個沒有關門的小店鋪去購買一些生活用品。

開始下雨了,船上乘客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五六個,都與我一樣住在小島。進入大河道了,雨越下越大,已成滂沱之勢,我在擔憂,到了小島怎麼辦?怎樣才能冒雨摸黑,找到那家旅館?

雨中吹來的海風,又濕又涼,我瞇著眼睛向著黑森森的海水張望,這是亞得里亞海,對岸,是麻煩重重的克羅地亞。登岸後涼雨如注,我又沒有傘,只得躲在屋簷下。後來看到屋簷與屋簷之間可走出一條路來,便挨著牆壁慢慢向前,遇到沒屋簷的地方抱頭跑幾步。此刻我不想立即找旅館,而是想找一家餐館,肚子實在很餓,而在這樣的深更半夜,旅館肯定不再供應飲食。但環視雨幕,不見燈光人影,只聽海潮轟鳴。

不知挨到哪家屋簷,抬頭一看,遠處分明有一盞紅燈。立即飛奔而去,一腳進門,果然是一家中國餐廳!
何方華夏兒女,把餐廳開到這小小的海島上,半夜也不關門?我喘了一口氣,開口便問。
回答是,浙江溫州樂清。
 
  

莎士比亞寫過一部戲叫《威尼斯商人》,這使很多沒來過威尼斯的觀眾也對這裡的商人產生了某種定見。我在這裡見到了很多的威尼斯商人,總的感覺是本分、老實、文雅,毫無奸詐之氣。

最難忘的,是一個賣面具的威尼斯商人。
義大利的假面喜劇本是我研究的對象,也知道中心在威尼斯,因此那天在海邊看到一個面具攤販,便興奮莫名,狠狠地欣賞一陣後便挑挑揀揀選出幾副,問明瞭價錢準備付款。

攤販主人已經年老,臉部輪廓分明,別有一份莊重。剛才我欣賞假面的時候他沒有任何反應,甚至也沒有向我點頭,只是自顧自地把一具具假面拿下來,看來看去再掛上。當我從他剛剛掛上的假面中取下兩具,他突然驚異地看了我一眼,沒有說話。等我把全部選中的幾具拿到他眼前,他終於笑著朝我點了點頭,意思是:「內行!」

正在這時,一個會說義大利語的朋友過來了,他問清我準備購買這幾個假面,便轉身與老人攀談起來。老人一聽他流利的義大利語很高興,但聽了幾句,眼睛從我朋友的臉上移開,擱下原先準備包裝的假面,去擺弄其他貨品了。

我連忙問朋友怎麼回事,朋友說,正在討價還價,他不讓步。我說,那就按照原來的價錢吧,並不貴。朋友在猶豫,我就自己用英語與老人說。 但是,我一再說「照原價吧」,老人只輕輕說了一聲「不」,便不再回頭。

朋友說,這真是強脾氣。
但我知道真實的原因。老人是假面製作藝術家,剛才看我的挑選,以為遇到了知音,一討價還價,他因突然失望而傷心。

這便是依然流淌著羅馬血液的義大利人。自己知道在做小買賣,做大做小無所謂,是貧是富也不經心,只想守住那一點自尊。

去一家店,推門進去坐著一個老人,你看了幾件貨品後小心問了一句:「能不能便宜一點?」他的回答是抬手一指,說:「門在那裡。」

冷冷清清、門可羅雀,這正是他們支付的代價,有人說,也是他們人格的悲劇。
身在威尼斯這樣的城市,全世界旅客來來往往,要設法賺點大錢並不困難,但是他們不想。
店是祖輩傳下的,半關著門,不希望有太多的顧客進來,因為這是早就定下的規模,不會窮,也不會富,正合適,窮了富了都是負擔。

歐洲生活的平和、厚重、恬淡,部分地與此有關。
如果說是悲劇,我對這種悲劇有點尊敬。
 
閱讀秋雨:總結在寒夜

我在〈自序〉裡說過,這次考察歐洲,本來是想進一步為中華文明尋找對比座標的。但是,歐洲果然太厲害了,每次踏入都會讓人迷醉。我只知深一步、淺一步地往前走,處處都有感受,每天也寫了不少,卻忘了出行的目的。

在歐洲旅行,還可以在各地讀不少資料。我在佛羅倫斯讀美第奇,在布拉格讀哈維爾,在冰島讀《薩迦》,都讀得非常入迷。這一來,離中華文明就越來越遠了。

直到此刻,在北歐的夜行火車上,我才回過神來。這趟火車除了我們幾個人外,沒有別的乘客,我一個人占了一間設備齊全的臥室。車窗外是延綿不絕的雪原,而這雪原的名字又沒有在地圖上找到。路那麼長,夜那麼長,一種運動之中的巨大陌生,幾乎讓自己消失。我靜下心來,開始整理一路上與中華文明有對比關係的感受。
歐洲圖像太多,話題分散,很難簡明地歸納出與中華文明的邏輯對比。我只能放棄概括,保留感性,回想一路上哪一些圖像具有對比價值。從行李裡抽出兩張紙來,寫了三十多個,覺得太多,刪來刪去,刪成了七個對比性圖像,那就是——
一行字母;
一片墓地;
一份圖表;
一個城堡;
一群閒人;
一塊巨石;
一面藍旗。
 
 

先看那一行字母。

那行字母在義大利的佛羅倫斯,M-E-D-I-C-I,在街邊、門牆、地上都有。這是美第奇家族的拼寫。
按照中國文化的習慣思維,一個有錢有勢的貴族門庭,大多是歷史前進的障礙,社會革命的物件。但是,美第奇家族讓我們吃驚了。

最簡單的事實是:如果沒有文藝復興,世界的現代是不可設想的;如果沒有佛羅倫斯,文藝復興是不可設想的;如果沒有美第奇家族,佛羅倫斯和文藝復興都是不可設想的。

美第奇家族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營造了一個新文化的中心,把財富和權力作為匯聚人文主義藝術大師的背景,構成了一個既有挑戰性質,又有示範性質的強大存在。歷史,就在這種情況下大踏步地走出了中世紀。哐、哐、哐,腳步很重,腳印很深。但丁的面模供奉在他們家裡,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的蹤跡處處可見,大衛的雕像驕傲地挺立著,人的光輝已開始照亮那一條條堅硬的小方塊石子鋪成的狹窄巷道。儘管當時的佛羅倫斯還沒有產生深刻的近代思想家,但這座城市卻為近代歐洲奠定了基石。

在中國的歷史轉型期,總是很難看到權力資源、財富資源和文化資源的良性集結。中國的社會改革者們更多地想到剝奪,這種剝奪即便包含正義,也容易使歷史轉型在搖擺晃蕩中降低了等級。

這中間,最關鍵的是文化資源。美第奇家族在這方面做得特別出色,他們不是把文化創造的權力緊握在自己手上隨意佈施,而是以最虔誠的態度去尋找真正的創造者。他們對於一代藝術家的發掘、培養、傳揚、保護,使新思想變得感性,使新時代變得美麗。

這座城市的市民長期追隨美第奇家族,而美第奇家族卻在追隨藝術大師,這兩度追隨,就完成了一次關及人類的集體提升。中國的一次次進步和轉型,都容易流於急功近利,忽略了新的精神文化基礎的建立,還誤以為暫時犧牲文化是必要的代價。其實,社會轉型的成功關鍵,恰恰在於必須集中權力資源、財富資源和文化資源,一起開創一種新文化。
 
 

再看那一片墓地。
我說的是德國柏林費希特、黑格爾的墓地。
其實,歐洲可供遊觀的學人墓地很多,隨之還有大量的故居、雕像,讓後人領略一個個智者的靈魂。

同樣是知識分子,德國的同行在整體上遠比中國同行純粹,並因純粹而走向宏偉。歷代中國文人哪怕是最優秀的,都與權力構架密切相連,即便是逃遁和叛逆,也是一種密切的反向連結。

因此,他們的「入世」言行,解構了獨立的文化思維;他們的「出世」言行,則表現出一種故意。直到今天,中國文人仍然在政客式的熱鬧和書蠹式的寂寥間徘徊,都帶有自欺欺人的虛假。

德國學者很少有這種情況,即使像歌德這樣在威瑪做大官,也不影響《浮士德》的創作。黑格爾龐大的哲學架構和美學體系,更不可能是應時之作。他擔任柏林大學校長,算是一個不小的行政職務了,卻也堅守大學創始人威廉.洪堡的宗旨,實行充分學術自由,不許官方行政干涉。

比黑格爾的思維更加開闊的是康德,終身靜居鄉里,思索著宇宙和人類的奧祕。
但是,即便這樣,康德也反對知識分子偽裝出拒絕社會、擺脫大眾的清高模樣。他以法國啟蒙主義者為例,提出了知識分子的行為標準:「勇於在一切公共領域運用理性」。這恰恰是中國知識分子的致命弱點。即便是我們尊敬的前輩知識分子,他們留給「公共領域」的精神財富也少而又少。

因此,中國知識分子的墓地和故居,也總是比較冷落。
當代歐洲知識分子的傑出典範,我認為是曾經當了十多年捷克總統的哈維爾。我在美麗的布拉格居然好幾天都把自己鎖在旅館裡,讀他近年來的著述。我把他的主要思想寫進了本書第二卷〈哈維爾不後悔〉一文的第四節,真希望有更多的中國讀者能仔細閱讀。
 

再說那一份圖表。

圖表在法國里昂的一家博物館裡,列出了這座城市在十九世紀的創造和發明。我細細看了三遍,每一項,都直接推動了全人類的現代化步伐,從紡織機械到電影技術,多達十幾項。

這還僅僅是里昂。擴而大之,整個法國會有多少?但我又看到,待到十九世紀結束,無論是法國的各級官員還是知識分子都沉痛反省:比之於美國和德國的創造發明,法國遠遠落後了!

正是這份圖表提醒我們,中國人再也不要躺在遙遠的「四大發明」上沾沾自喜了。
中國由於長期封閉,不僅基本上沒有參與人類近代文明的創造,而且對西方世界日新月異的創造態勢也知之甚少。結果,直到今天,組成現代生活各個側面的主要部件,幾乎都不是中國人發明的。更刺心的是,我們的下一代並不能感受此間疼痛,仍在一些「國粹」中深深沉醉。這種情形,使文化保守主義愈演愈烈,嚴重阻礙了創新的步伐。

西方有一些學者對中國早期發明的高度評價,常常會被我們誤讀。因此,我在牛津大學時曾借英國李約瑟先生的著述《中國古代科技史》來提醒同胞:

但願中國讀者不要抽去他著作產生的環境,只從他那裡尋找單向安慰,以為人類的進步全部籠罩在中國古代那幾項發明之下。須知就在他寫下這部書的同時,英國仍在不斷地創造第一。第一瓶青黴素,第一個電子管,第一台雷達,第一台電腦,第一台電視機……即便在最近,他們還相繼公布了第一例複製羊和第一例試管嬰兒的消息。英國人在這樣的創造浪潮中居然把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整理得比中國人自己還要完整,實在是一種氣派。我們如果因此而沾沾自喜,反倒小氣。
 
Lily 2011-08-07 22:59:49

最近看了隱地日記 也推薦這書 ^^

阿端 2011-07-09 19:29:12

最近剛好讀完余秋雨的「行者無疆」 舊版本
心有千千結
禿筆卻寫不出

真正落實「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讀.冊.人 2011-07-09 00:36:57

十年來,
《行者無疆》在海內外暢銷超過一百萬冊,廣受讀者喜愛。此次,余秋雨重新刪節三分之一的篇幅,文字更為乾淨,並增補〈自序〉〈總結在寒夜〉二篇。聞說在歐洲的中國旅人,背包裡都有一本《行者無疆》,猶如無所不行的護照,就讓我們隨著余秋雨的文字,在九十六座歐洲城市,馳騁縱橫。

從義大利出發,穿越歐洲的心臟:奧地利、捷克、德國……再繞道西班牙,馬不停蹄,往法國、英國、比利時、荷蘭而去,最後,將一路上的所思所聞,凝煉於北歐的冷天雪地。他將眾人熟悉不過的歐洲,從平板的地圖與風景照,化作一連串的感動與驚嘆,讓過去與現在、東方與西方在同一個思維空間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