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3 13:01:22讀.冊.人

閱讀省思:鄉鎮書店崩潰,知識陸沉

 

閱讀省思:鄉鎮書店崩潰,知識陸沉

報載,鄉鎮市區學校附近必有的小型獨立書局,如今多轉業文具店,兼賣參考書、雜誌。是否書局老闆有麻煩?不,是我們所有人麻煩大了。 
 
台灣都市房價病態高漲,近因是圈地炒作,遠因是鄉鎮產業萎縮,缺乏工作機會。青壯人口流入都市,尋求就業及教育,為競爭一席之眠,而遭昂貴房價、租金圍噬。所以,治標靠打房;治本是鄉鎮發展。只要鄉鎮產業發達,職位增加,都市房價指日必跌。而培育內需產業,無論製造業、服務業,都要靠軟實力來升級求存。亦即,推動這個救命循環,動力燃料是知識技術。
 
市薪資雖比鄉鎮稍高,但在高房租、高物價威逼下,其實生活比鄉鎮更拮据。為何都市居民情願捱窮,也不肯回鄉?外國學者研究的答案是,都市有「知識外溢」優勢:各類專業人才匯聚於都市,資訊、技術、經驗薈萃,你可能一天之內遇到教授、樂師、珠寶採購,分享各領域真知灼見,獲得跨領域整合創新的產業利益。知識一直是催動城市發展的引擎,滿到你接都接不完。但佔便宜的前提是你得在場,鄉下難有機遇,唯有一計:除非你人在書店裡。
 
書店正是知識外溢的民主理想:一人潛心研究數十年的菁華,一國累積改進數百年的技術,國之重寶,不傳之秘,一夕成書,就解密開放公共化;不問貧富貴賤賢愚城鄉,不用西天取經、入宮盜取四十二章經,任何人花少少錢就能得到,甚至不費分文。再窮的孩子,總准他店裡讀完整本放回去。但凡有志,書店總會培養他成材,成為詹宏志、南方朔。網路書店則不可能如此。當年沒錢買書的孩子們,在書店裡站出了富貴前程,貧富不再世襲;然而今日,出身寒門的新富當家,卻讓小鎮貧童再無緣做詹宏志,除卻課本,不知有書,無論智識。鄉鎮書店一死,脫貧的指望也陪葬。
 
理論上從網路可買到數萬種冷門書,但得先知道這本書才買得到,否則都隱藏於難以觸及的書海中。你如何知道有這本書?答案是得在書店逛到。而這項看似尋常的人權,在鄉鎮已被自由市場嚴格禁止了──上千萬讀者已被剝奪逛書店翻書的權利,只准看弱智節目,飽受網路破碎資訊轟炸。這可視為培養新物種的實驗,被剝奪了讀書技能後,這些書盲外貌無異於普通人,但就是不會想,麻木無視行動後果,要教他技術太難,他沒辦法學習──不知道學習是怎麼回事。要教他思考就更難。他們無法創造賣得掉的產品,又構成一個不毛的市場,令本土品牌一一碰壁早夭。過去台灣重視教育,僅是重視學歷作為就業資格、社會地位證明;今後知識存量將是生死關鍵,地方書店作為知識銀行,搶救刻不容緩。
 
城市為求生存,努力變聰明的同時,鄉鎮居然營養不良變笨了;絕無城市吸乾鄉鎮而能獨活之理,雙方只有同死。今日獨立書店無力生存都不算窮,毫無想像創新的知識資本才是徹底絕望。知識作為公共資源,如同水電瓦斯,是生活與生產的隱形資本。知識枯竭,必續以產業枯竭,社區退休老化。老成凋謝,鄉鎮就邁向死亡,頂多因地緣被擴張的城市收編為死寂苦悶的都市勞動者宿舍通勤區,而都市炒房必更惡化。
 
歷史上,多數文明都是沿河建立聚落,因有水源灌溉,就能種地養人。鎮上書店減少,是知識水位逼近警戒線;書店消失,則是水庫見底的警報。宣告七年大旱伊始,家園將漠化為寸草不生的惡地,記憶風化,智慧凋零。地不養人,聚落只有淪為貧民窟,只剩逃不了的老弱婦孺留下,而終被遺棄為鬼域。
 
有誰想拯救家鄉小鎮,請拯救本鎮書店。你不是去買一本書,是給台灣未來一個希望。你不是去看一本書,是給自己一個生存機會。盧郁佳(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WitchVera 2010-11-25 11:55:50

所以現在電子書當道下, 收藏的紙本書還是留下, 也許夏天來時再曬曬吧~~

JULUN 2010-11-23 16:26:59

這樣的轉型真的很無奈.
以前沒事 喜歡去書店窩著, 也不一定買, 就是打發時間. 那真的是一種短時間的享受呢!
考量成本, 生活習慣, 科技發達, 或許小地方的書店就快像小雜貨店一樣被取代了.
不過!
想想看, 如果 公立圖書館林立, 會是什麼情況?
如果圖書館的藏書豐富, 冷門的書也容易被尋獲, 而且還開24小時, 環境清幽, 設備齊全.....
這樣會比拯救書店來得容易些嗎?
政府,企業,民間捐書風氣盛, 鄉間也能享有資源, 沒有貧富, 只需"時間". 願意踏進吸收知識的殿堂,翻閱自己的權利.

書局變成文具店, 潮流, 為求生存, 成本考量,
圖書館的轉型, 該做何考量?

嗯.... 有離題嗎?
突然有感而發, 呵 ~~

版主回應
Dear JUNLIN 您好:

楊志軍小說作品 《敲響人頭骨》,今天週二透過郵局奉上,麻煩您收到之後,勞駕通知一聲。

請朋友寬心。
何來離題的疑慮? 朋友之間的對話,本來就是自在與隨心。圖書館與書店應該說是功能不同,尤其是網路便利與網路書店競爭下,造成實體書店的經營不善與倒閉。如果鄉鎮書店就向地方文化一般,慢慢成為回憶而退出我們的生活,就像年輕人為就學或是就業,離開家鄉進入都市,造成鄉鎮只留下望子早歸的長輩與婦孺的道理是一樣,值得深思。
2010-11-23 16:50:56
阿端 2010-11-23 15:19:04

心有戚戚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