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9 13:50:27讀.冊.人

迎新送舊:找路,請問天堂怎麼走?

  

迎新惜舊:虎虎生風,再見2009 !

懂得放心的人,找到輕鬆。
懂得遺忘的人,找到自由。
懂得關懷的人,找到朋友。
微笑,出自內心,為周圍的友人。
問候,不是應酬,為認識的友人。
感謝,非習慣性,為共事的友人。
祝福,溫馨真敬,為遠方的友人。
聆聽,不帶批評,為與你談話的友人。
鼓勵,加油打氣,為需要鼓勵的友人。
反省,謙虛自持,為日常的言行思慮。
寬恕,真心諒解,為有意無意的傷害。
讚美,全心全意,為一切生命的存有。
這些「滿滿誠心的禮物」分享給每位來訪的朋友!
值此歲末迎新送舊,祝福朋友2010年。虎虎生風。

 

找路:月光.沙韻.Klesan

書名:
找路:月光.沙韻.Klesan
 
作者:林克孝
1960年生於新竹。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經濟學博士。曾任台証綜合證券總經理,現任台新金控總經理、袖珍博物館董事。愛好登山。小學開始跟隨父母登郊山,小五時在阿里山眠月線上看到霧中的森林,聽說森林深處有一株「安楠狄娘」神木,啟動了登高山的興趣。國中開始參加「中華健行登山會」。就讀成功高中時,與學長一起創立登山社,除熱衷冰雪岩的技術攀登外,寒假還挑戰十分難行的「司馬庫斯古道」,並發表紀錄刊登於當時著名的登山雜誌《野外》。
 
大學念台大經濟系,是山社山棍之一,同時也參加其他社團,大二時並擔任現代詩社社長。大四完成玉山東峰北壁攀登,300公尺的高山岩壁攀登是當時的高度紀錄;也和登山友人高銘和等一起設立「攀岩者俱樂部」。留美期間,參加美國著名的Rainier登山學校,並攀登滿佈冰河、高14410呎的Mt. Rainier。
 
2002年展開台灣南澳山區的接觸與探索,隔年,在Gon-gulu遇見兩名泰雅,Miso和Momo,鋪展出迄今不絕的泰雅友誼。2004年第一次走完「沙韻之路」,其後又深入該山區不斷探索泰雅遺址。2009年底,以此經歷故事為本,出版了生平第一本書《找路──月光•沙韻•Klesan》(遠流)。
 
內容介紹:
這是無心插柳的尋找,一個新發現與下一個新發現綿密地構成一個個陷阱,把我吸進這個夢幻寫實的經驗。一開始,就停不住了……

一切都從「月光」開始。
他是任職於金融界的專業經理人,但骨子裡卻住著一個愛登山、愛寫詩的浪漫老靈魂。當有一次不經意地發現,那首他從小耳熟能詳的〈月光小夜曲〉,背後似乎有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傳奇後,他展開了整個故事的追尋──他想要去找一條深埋在宜蘭南澳山區、已被時間與自然湮蓋的「沙韻之路」。對他來說,這是一條「不曾走過的路」,充滿天啟似的召喚不斷誘引著他……

故事源於七十多年前,在南澳深山,一位十七歲的泰雅少女沙韻•哈勇,幫被徵召到南洋當兵的日籍警員揹行李出來時,不幸失足落水。當時的日籍統治者拿這事故當皇民化教育的題材,為沙韻鑄了一口鐘、作了一首歌、拍了一部電影。然後,這一切又隨著台灣光復淡去,只在蘇花公路旁留下一座說明碑,以及那首〈沙韻之鐘〉--後更名為〈月光小夜曲〉,一首四、五年級以上的人大約聽過、卻多半不知其來由的抒情民歌。

為了還原這條「沙韻之路」,他常常一個人,跋山涉水,餐風露宿,披荊斬棘,後來則加入愛侶的默默跟隨與陪伴。而藉著問路,他也逐漸認識了一群泰雅族南澳群(Klesan)的大小朋友。該族的歷史,也從這群朋友口中越聊越多。山上的泰雅老獵人成為湮滅古道的最佳嚮導,找路的敏銳天賦與開路的敬業精神讓跟隨者既感動又讚嘆,他也開始學習用獵人的角度,觀察、行走於山間。有一天當他發現,原本夜行山林會忐忑恐懼的他,突然可以戴起頭燈,聽到哪有聲音就往哪裡去,追尋起飛鼠、山羌,而心情是興奮的,山上的黑暗對他來說,變成是掩護,而不再令他害怕時,他知道,不知不覺中,他已被這片山林徹底改造了……
  
 
找路:月光.沙韻.Klesan
 
推薦序:文字的山林
張小虹(文化評論家,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
大學時認識的克孝,瀟灑遊走在登山社、現代詩社與台青社。他當台大校刊副總編輯時,我們是剛入台青社的小嘍囉,總還記得在活動中心二樓天井迴廊的一端,遠遠望見穿著登山衣登山鞋的克孝,永遠像是剛從山裡回來的陽光男孩。
 
再見克孝時,他已是叱吒金融界的經理人,穿西裝打領帶,運籌帷幄。只有每次聽他講起山裡的故事時,年少時記憶中那個寫詩的攀岩爬山的克孝又回來了。克孝是個精彩的「說山人」,總把山裡的故事搬演得神靈活現,幽默風趣之餘還不忘調侃與促狹,讓我每回聽每回豔羨,每回讚嘆歡喜。
 
而這回「說山人」的口述本領,終於變成栩栩如生的文字書寫,《找路》一書讓無法親臨現場的讀者,也能生動感受克孝這七年來在宜蘭南澳山區的生命經歷與變化,那夾雜著傳奇色彩、魔幻寫實、人情溫暖與歷史厚度的真實故事。為了尋覓七十年前失足落水的十七歲泰雅族少女沙韻,他帶著古地圖與GPS走進山區,歷盡千辛萬苦,走出了「沙韻之路」的泰雅古道,也走出了他生命裡的柳暗花明。原本只是一個突發奇想的浪漫衝動,卻徹底改變了他與山、他與人的關係,從一個外來的登山客,轉變為一個可以感受泰雅祖靈庇護的「山的子民」,結婚成家,生女生子,和一群原住民朋友成為生死與共的莫逆之交。
 
「人的一生無法完成所有的夢想,甚至無法完成任何的夢想。所以我把已完成的這段歷程,回溯算成我的夢想之一,覺得自己終於做了一件以後不會後悔沒做的事」。我們眼中傾注生命能量完成的偉大夢想,克孝卻用了最平實謙遜的文字,替自己定位。
 
他在書中說爬山找路都需要技巧,「找古道的人就需要一些盜墓者的技巧與靈感,從植物和植被的變化、合理的路徑原則、可能的舊廢棄物以及細膩的地面觀察來判斷古道位置」。那作為文字作者的克孝,他的敘事結構和修辭技巧又如何呢?《找路》以行前會議開場,將閱讀的過程轉化為「旅程」,他以他最熟悉的嚮導身分,循循善誘我們跟著他進入山中探險。
 
他穿梭古今,流暢爬梳清史、日本殖民史、原住民部落史、人類學研究。他穿插藏閃,在史實與傳奇中靈活跳接,有如電影感強烈的蒙太奇。
 
他引經據典,從嚴肅的日本帝國主義到浪漫的鄭愁予詩句,還不時巧妙鑲嵌自己早年的詩作。他聰明幽默,善於製造懸疑氛圍與自嘲情境,感性深處卻又有散文詩般的動人表達。而更重要的是,他讓「登山」與「找路」成為可以加以細緻區分的差異,如果前者強調征服與成就,那後者則是謙卑與感恩,在荒煙蔓草中學步,領受大自然的規律,改變生命的對待。
 
大概大多數人會將《找路》這本書當成「古道踏查」、「自然文學」或「山岳書寫」的範例,但我卻私心揣想這終究也是一本愛的羅曼史。《找路》在表面的敘事結構上以「追尋」為主題,失落的古道、失落的部落、失落的歷史與地理記憶,但這「追尋」主題的核心,卻終究是十七歲失足落水的泰雅族少女沙韻,讓沙韻成為整本《找路》詩意與哲理的「繆思」,喚醒詩人的慾望,在大地山林之中來回穿梭奔走,無盡溫柔,一心只想為她走出她未能走出的那段「回家的路」。
 
而沙韻之為「繆思」,又同時召喚著詩人年輕時在司馬庫斯古道相遇的另外兩名泰雅族少女,後雖重返故地卻佳人已杳,徒留悵惘。而《找路》最動人的部分,卻是在飄渺虛幻、作為慾望投射的「繆司」之外,還有一個活生生的女子Yen,陪著詩人餐風露宿、無怨無悔。書裡直接提到她的部分不多,但她卻與沙韻一樣無所不在,緘默中有一種為愛相隨的認定與交付。她的出現改寫了傳統詩人──繆司的配置關係,讓《找路》作為一本當代愛的羅曼史,有了死生契闊、執子之手的動人深度。(當然這時我的耳邊馬上響起本書作者的讀者反應,妳們念文學的人總是愛把問題搞得這麼複雜。)
 
月光下的古道,無人的獵寮,奔流的溪水,《找路》不是把山林文字化,而是讓文字流變成山林,我們看到聽到嗅聞到的,不只是白紙黑字圖像照片,更是時間永恆的流動與自然無情的變化,無有定貌,亦未有終始。
 
找路:月光.沙韻.Klesan
 
推薦序:升起的故事
瓦歷斯.諾幹 (作家,文史工作者)
故事,最迷人的地方在哪裡呢?
我們圍著篝火,山安靜起來,樹叢打開耳朵,泥土溼潤妥貼,火光就要撐開神祕的時光甬道,這時老人安坐上位,一些語言的精靈流洩了出來,然後,我們準備好了,把馳騁在山林的疲累的心,調整為放鬆的河流,我們「準備好聽故事」,於是,故事最迷人的地方,緩緩啟動,故事,升起來了。

我曾經在不同的場合自白著,自己是部落裡最不懂得說故事的那種人--沒有文學素養的人--至少,我的父親就比我「文學」的多了。
 
小時候就聽過父親說起蜂蜜的故事。
父親在很小的年紀就已經是孤兒,孤兒的父親曾經久住叔叔家,但總是偷溜回到夏坦森林的竹造老家。他說,有這麼一天,在一棵大樹底下睡覺,細瘦的手不知不覺伸進樹根旁的石縫,手指頭漸漸溼黏香甜,原來是手掌挖進了難得的糖蜂窩寶藏,這種藏身在石縫深處的糖蜂蜜汁最是可口膩人,於是另一隻手也伸進縫隙裡,也是在不知不覺間全身沾滿了蜜汁,最後掏空縫隙裡的蜂蜜,父親說,那真是甜蜜的下午,甜蜜到自己再度昏昏欲睡,身子骨一吋吋輕飄飄飛升了起來,其實是一群蜜蜂將父親抬進更為隱密的石洞裡,因為早先的蜜汁都已經爬在父親的身上了。
 
等到落日將盡,父親醒來,離開石洞,揮走了沾在身上的蜜蜂,奇異的事情發生了,從此以後,父親不再害怕任何蜜蜂的叮螫,就連裝著毒牙的虎頭蜂叮上幾口,肌膚平滑如水,根本不會起腫。我甚至曾經看過父親將一窩高掛果樹的蜂巢咬碎吞入肚子,向我們這些孩子以示勇敢之威。有意思的是,父親掀開褲管,對著大腿上似乎是某種硬物撞擊成凹的痕跡說,八二三炮戰(一九五八年),有一顆對岸匪砲彈的碎屑擊入大腿,頓時血流如注,父親說,當時一點感覺都沒有,就像虎頭蜂咬一口似地,因為這是他與蜜蜂之間的故事,所以根本就沒有痛楚之感。父親問我相不相信?我毫不遲疑地相信著。因為,「故事」讓每個歷史的畫面生猛鮮活、無所不能。
 
應該是在一九九一年,初識克孝。當時,《獵人文化》雜誌慘澹經營著,創刊號是以宜蘭澳花部落為主題,報導著澳花部落的變遷。日後雜誌依賴知名或不知名的友人一千、五百的捐款支撐著,克孝也在捐款者的行列裡。有一天,克孝登門來到豐原租屋處,是一位溫文爾雅的年輕漢人,說是來處理公司財務,並且稍微透露年輕時在司馬庫斯獲得老獵人搭救情事。
 
二○○四年,我依稀記得克孝向我訂了幾箱日本甜柿,最近一次的見面,也是在二○○四年秋天的台北紫藤廬。幾年後的一天,新聞竟出現克孝以台新金發言人發表談話,在山村的一角,我只能是目瞪著螢幕上那個謎樣的男人而口呆著。二○○九年十一月,接到《找路》的初稿。將近二十年,我與克孝的交情,就像在都市叢林裡被大樓遮掩得時隱時現的獵徑,直到老獵人「把路開到他覺得對得起祖靈才會走下一步」,這條祖靈監視的獵徑正是這樣一本書,一本獻給老獵人Dokas san的故事之書,一本接連著漢人與原住民的荒野山徑。
 
初讀《找路》,你以為這是一本城市人接近荒野部落的朝聖之旅,以為是人文登山客追索遺落在叢山峻嶺之間的歷史遺緒,太多自以為是的想像恰恰遮蔽了想像的風景。《找路》找尋的,其實並非是神祕而險惡的山野,爬梳的並非是時光掩蔽的聊齋志怪。《找路》的本質是,褪盡財經風暴的克孝傳述泰雅老人說故事的老靈魂。
 
好了,你可以開始佈置你的心情,燃起山野中的篝火或是鋼筋鞏固下的日光燈,聆聽風聲或者是CD唱盤跌宕音符的聲息,然後手指捻起第一頁,心情調整為大南澳溪的流水,開始溯河,接著,故事會帶領你「在山上遇見奇怪的影子」,這就是全書故事祕密的所在。這也是我們為什麼喜歡聽故事的祕密--故事讓我們有所依歸,故事讓我們逐漸堅強--因為故事,我們的心靈才能從在任何一個時空,握手。
 
找路:月光.沙韻.Klesan
 
跋 :
為什麼古人會這麼聰明地把書畫的後文叫「跋」?千山萬水以後,一個「跋」字,良有以也。

被祖靈處罰
寫完這本書時,我已經一年多沒有上山了,而且腳才剛剛從需用柺杖協助走路的狀況,稍微好轉到可以不用再拿那種令我很尷尬的工具。距離可以上山可能還需三個月以上,而且要看復健進步的情形。幾次找我一起上山而被我以事忙及腿傷拒絕的小韋終於說了:「泰雅的說法就是,林大哥你偷懶不想上山,所以祖靈處罰你,讓你腿受傷!」
 
這真的很冤枉,但實在很難向泰雅祖靈解釋什麼是次貸危機及金融海嘯。在金融業工作的我,對這種似乎只有美國總統和聯邦準備委員會主席才比較使得上力的重大災情難施螳螂之力,但也無法坐以待斃,靜待宣判。所以近兩年委實在心情上、時間上都難撥出以往的資源回到山上。何況現在探索的領域愈來愈深,已非兩三天可以快攻奏捷,每一趟都是小型遠征;在金融風暴籠罩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如果請假太久,回來可能已經找不到位子坐了。被祖靈處罰還可忍受,被老闆處罰通常下場更糟。
 
也許用意如是
不過有些事就比較容易解釋了:我的車子多出了兩張嬰兒座椅。
不只我有重大變化,光輝最近也結婚了(光輝,這位在山上似乎無所不能的年輕泰雅,婚禮前站在家門口,手持一條領帶翻來覆去。碰到我如獲救兵般地要我教他打領帶,這就是我們平地人擅長的事了),文明的小孩早就出生了。其實,當年在莎韻橋下跳水引我驚歎的小女孩,今天已是亭亭玉立的高二女生了;很巧,十七歲。
 
只要未來不要有會影響登山的後遺症,祖靈處罰的腿傷除了尚可忍受,最大的好處是在家的時間理直氣壯地多了起來。對一向私有時間不多的我,是一段不能放過的日子。
 
每天回到家裡,院子水池邊貢德氏赤蛙粗獷的「救!救!」叫聲已經開始將寫作的氛圍佈置出來。剛開始覺得這些貢德氏赤蛙的嘓聲和南澳山上常聽的斯文豪氏赤蛙秀氣的啾聲相比,後者確實悅耳一點。但後來知道貢德氏赤蛙竟是已日漸稀少的保育類動物,在自家的院子可以聽到震天的蛙鳴,的確是一個驚喜與感恩,就發現叫聲越聽越好聽;甚至已經沉迷到每天一定要安靜地聽一陣子,才能感激地,安心地上床睡覺。
 
從蛙鳴開始,泡好一壺台茶十八號紅茶,攤開上河文化出版的地圖,掀起Eee PC的銀幕,放起魯凱小孩子的音樂〈鰲芭,最美的部落〉,寫東西的前置工作算是完成了。當「最美的部落」那高亢神祕的嗓音唱出「那魯哇--Yi Ya Na Ya Ho--」的前奏時,我心中已是澎湃泉湧,七年來一幕幕的追尋旅程蜂擁而來,似乎半個靈魂已重返山區,半個靈魂則振筆(小筆電)急書。也許,泰雅祖靈是要我專心把這本書寫好,並不是真心要處罰我。
 
爾愛其羊,吾愛其禮
我在本書中對人物的描寫較輕,而且其實是刻意淡化,雖然人物的豐富交錯才是使我沉浸在這個山區的主要原因。如果此次我和過去的我持一樣的登山態度,可能在完成沙韻之路後就離開了;南澳會像我過去的登山紀錄一般,是一個成績,有一段回憶,留一些相片,然而多半不再回頭。但這一次,在Gon-gulu遇見兩個獵人,留下的一個電話開始,我逐步透過武塔村的韋家和曹家,不斷地認識山裡的老部落與今天的新部落。我也從問路的過客,變成朋友,變成可以一起完成一些理想的夥伴。Yen和我也從一夜和兩個人的交談,到今天實在不知在南澳認識幾個人。尤其這些Klesan們幾乎都是或遠或近的親戚,一拉起關係,一定找得到一條線,我們靠這些「原來他是你舅媽的姊姊的女兒或表姑媽的兒子」這樣拓展出去,已到眼花撩亂的程度,但是覺得非常親切溫馨。
 
甚至,最後還發現在我工作的台新金融集團裡也有一位Klesan,勇傑(勇傑也不例外,他是光輝的表叔)。今年(二○○九)我到他家時,他竟然慷慨地送我一些他母親遺留下親手織的美麗泰雅布匹。五月初武塔國小全校師生和家長來台北,晚餐時Yen和我趕到餐廳,聽見全校四十多名小朋友對我們喊著「那魯灣」的歡呼語,心中實在很高興這些泰雅們來到台北會把我當朋友,讓我安排與招待。
 
但我對人物的描寫仍然盡量保留,至少在這本書所涵蓋的這一階段。原因之一是記錄的這一階段,我仍有很大部分是自己在探索,泰雅的朋友多數仍以友善的在地人提供指引協助的角色出現。往後我的探索超過了原先的沙韻之路的範圍,和泰雅朋友的關係也從問路到一起組隊進去更深的地方勘查。不過我必須承認,那些對我更精彩的地方,如庫巴玻的大駁坎,在少了沙韻傳奇的渲染下,對一般大眾可能就化成眾多山中遺址之一,遙遠而沒有特殊意義,遑論吸引力。
 
原因之二是更重要的。許多進一步的互動使我同時發現了有些部落裡的疑惑與茫然,甚至衝突,特別是關於傳統狩獵的矛盾。我不諱言我的偏心,而且我相信允許在此山區狩獵的範圍與數量是可以用科學研究出來的。然而在有嚴謹的研究以前,我仍只能算是一個隔岸觀火的支持者,因此對於山區獵人的接觸與仔細的描述我不得不避過,以免造成不殺伯仁的意外。這一點,不但是我的遺憾,也是很多人的無奈。
 
希望你會想起
書寫得完,但遺址繼續傾頹,古道仍會坍塌,耆老終究凋零。也許有一天,獵人不再出獵。我知道我能做的很有限,但很多有限的人一起做就可能超越一己的想像。七年來,我已經看到Klesan年輕的理想追求者不斷出現,從小韋、光輝他們的實地田野調查,到潔瑤(她的阿媽就是在總督長谷川清面前高唱〈追思沙韻少女〉的那位松村美代子)想拍部落的電影《不一樣的月光》,以及部落成立很多工作室努力保存傳統工藝。這些就是希望。沒人能阻止大自然想要要回的,如同所有人類的古文明遺跡都面臨威脅一般;但在紙上留下紀錄,留下照片以及留下地圖,將可使這些文化的線索永遠留給未來的人類。我相信Klesan是不滅的,這個居住在地球最北的南島語系民族,會像太平洋上眾多同語系的同胞一樣,被珍惜,被欣賞,也被尊重。
 
我們可以比別人驕傲的是,這些,就在我們台灣的山裡。下次聽到颱風由南澳登陸,或地震震央在南澳的消息時,希望你能突然想起這本書裡的人、事、地、物與傳奇,他們真的在那裡。
 
目錄:
「沙韻之路」地圖 
推薦序:升起的故事/瓦歷斯‧諾幹 
推薦序:文字的山林/張小虹
  
自序
 
1.行前會議 
沙韻之路 
月光的遺址--沙韻之鐘 
不被重視的重要歷史 
被錯過的事件現場 
 
2.踏上旅途 
莎韻橋下 
栴檀--苦楝樹下的起點 
Gon-gulu 
老武塔--南澳群的邊疆前哨 
種白菜的獵寮 
老工寮最後一夜 
Wuli-giagu 
山蘇的王國,流興的初遇 
 「沙韻之鐘」唯一的殘骸  
懸空的古道  
哈卡巴里斯,誰堆的石頭? 
布蕭丸溫泉  
莫很,夢中豪宅 
紫色的河與好漢坡 
Dolas獵寮與好漢坡的路  
Klesan泰雅胸前的尖刀  
猴子的溪 
老獵人與Binan獵寮 
重返南澳
一種台北 
 
3.行後聚會 
火邊的故事 
獵人vs動物 
獵與被獵 
山中恩泰雅緣 
路有什麼道理? 
 
4.也許是這樣的結局--我的沙韻故事 
泰雅「媽媽」 
跋 
懷念彩虹橋彼端的Dokas san
 
 
迎新送舊:黃效文《古國春秋》
 
書名:
古國春秋
 
作者:
黃效文Wong How Man
2002年《時代雜誌》提名黃效文為25位亞洲英雄之一,讚譽他是「探險中國的今人中,成就第一。」CNN在十年內對他的工作報導了十一次,包括一段由Richard Quest主持的半小時節目。紐約《華爾街日報》曾經在頭版登載他的消息。發現頻道及國家地理頻道都對他的工作做過多次主題報導。
 
自1974年起,黃效文就以記者身份開始探索中國。他是中國探險學會的創辦人兼會長,這所名聲卓著的非營利機構,成立目的是到中國偏遠地區從事探險、研究、保育和教育的工作。黃效文在1986年於美國創立中國探險學會之前,曾為《國家地理雜誌》率隊進行六次重要探險行動。在該雜誌社期間,他身兼探險、寫作、攝影三職,並且發現了長江的一條新源流。他為雜誌所撰文章曾獲美國外國記者俱樂部報導獎的提名。近年來,他並且為湄公河、黃河源流的定位奏功。
 
黃效文已有十多本著作。其中,From Manchuria to Tibet於1999年獲得知名的Lowell Thomas Travel Journalism Gold Award;Islamic Frontiers of China在1990年出版於英國,其問世時間遠在全世界對此議題發生興趣之前;題為Exploring the Yangtze與Tibet的兩張光碟,分別獲得11個與5個獎項。
 
中國探險學會成功地進行了數十個保育計畫,許多計畫後來成為正式的紀錄片。黃效文經常在重要的國際演講行程中受邀主講,對象包括大企業與特邀的聽眾團體。不少國家元首及社會名流都聽過他演講。贊助他所從事工作的包括個人、私人基金會與大企業,後者如國泰航空、可口可樂、港龍航空、Land Rover、歐米茄鐘錶、聲寶國際電器、施華洛世奇、瑞士聯合銀行等。
 
他的座右銘是「完成有價值的計畫並不夠,還要有創新的解決手段。」這句話的前半能讓人安心,後半才是好玩、具挑戰性的部分。
 
譯者:
秦唐
筆名。替天下文化譯過多本書籍,如《沙漠隱士》、《你拿什麼定義自己──組織大師韓第的生命故事》、《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
 
內容介紹:
作為一個經常要面對新道路的探險家,我的座右銘是:『願效犬馬作先鋒。』也許假以時日,許多支持者會看到支持探險的必要,明白探險是保護無數珍貴自然及文化的先驅,沒有它,這些東西很可能在我們有機會看一眼或記錄下來之前已經消失了。」──黃效文
 
本書是黃效文先生2006-2008年從事探險及保育的第一手報告。
持續二十多年的觀察與紀錄,作者眼見驚天動地的變化,近三年的報告大致在「探險家紀實」的主題下以Nature Field Diary和Culture Field Diary分成兩本書結集,但兩者之間互有相關,亦不可截然畫分。有〈袖珍博物館大觀──雲南□僳族、中甸那帕海、中甸舊城〉、〈七百年西藏古國,亡於兩個耶穌會士──西藏古格〉、〈達賴七世的祝福──四川理塘〉、〈海南島的生番和熟番──海南洪水村〉......二十多篇珍貴精彩的紀錄。全書中英對照,圖文並茂。
 
本書是一位探險家、文化保護者、攝影師、旅行作家面對人類與自然拔河中所呈顯的人文關懷。透過本書,身為資深探險家的作者,帶領讀者進入多數人一輩子都不可能到得了的「奇幻真實」世界。一百多幅National Geographic等級的圖片,每一張都得之不易,令人感動。
 
迎新送舊:黃效文《古國春秋》
 
序言:
嚴長壽
二十年前,就認識了黃效文先生,是在一個青年總裁協會的場合,吳東昇先生把這位傑出的青年探險家介紹給台灣的朋友,當時他進行了長江源頭新發現的壯舉,令我印象深刻。
 
很年輕的時候,我也有探險的嚮往與夢想,曾經當過領隊,也曾與一群國際友人在二十多年前就到當時很荒瘠的印北尼泊爾登山,以及到孟加拉去打獵。開著老式的Land Rover,裝備很破爛,要克服地型、氣候、高山病、體力極限….等種種困難,雖然只是淺淺的嘗試,卻也因此知道探險是要靠著周密計畫及高度毅力才能完成的事。
 
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及時間的不允許,不能再從事年輕時的活動,變成了生命中的遺憾。當我有機會看到一位真正的探險家,用他擅長的攝影以及文字,記述山川荒漠人跡罕至之地的奇聞異錄,真讓我有身歷其境的感動。
 
黃效文先生不只是一位探險家,他於一九八六年成立的中國探險學會,自始就決定以自然與文化的保育作為使命。他們的機會及成績令許多人歆羨,包括能進入別人無法前去的自然保護區,探察黃河源頭,利用美國NASA最新太空科技發現了中國長江的新源頭等等……,他做的事引起全世界主流媒體重視,他寫的書也在英語世界及中文世界發行,《時代雜誌》將他列為二十五名亞洲英雄之一,更給予一個讚語:「探險中國的今人中,成就第一。」
 
在這些風光的背後,我相信,他所遭遇的的辛苦勞累、危機難測比一般人多得多,他到達之處最高海拔五千六百八十公尺,最低則降到海平面下一百五十四公尺;霜風雨雪、土石泥流是家常便飯,有連續二十九天沒洗澡的紀錄,也曾在國境邊界遭到拘留。
 
越到後期因為成績顯眼,支持者眾,裝備進步,他在旅途中的辛苦或可得到舒緩,但非營利事業的經營也煞費苦心。現在中國探險學會已經從當初草創只有一部舊的越野車發展成擁有十一輛車,並且經營好幾所中心與博物館的事業體,集合了不少志工,培養了年輕一代的探險家,他的貢獻又不只於探險及著作而已。
 
藉著黃效文先生出版新書的機會,讓我藉此重溫年輕時的夢想,也對他有了更深的了解,書中這些精彩絕倫的照片,每一張都得之不易,讀者們千萬不要錯過。
 
迎新送舊:黃效文《古國春秋》
 
作者前言:
黃效文
跟幾乎任何一個有頭有尾的東西沒有兩樣,每一條河都有個源頭,也有個出口,不管它是往外流,流到大海,還是往內流,消失在沙漠。我這兩本孿生書,其中一本的取名靈感就來自於此。該書以寫自然為主,另一書則以文化為主,兩者正是我們這個世界需要關注的兩個面向。
 
第二本書的名稱反映了中國和鄰國的古老文化傳統。幾度春秋(「春秋」跟中國古代周朝的一個時期恰好同名),不知有多少事情發生,形成動人的故事。我的個人經驗只不過是這座龐大的知識財富之冰山一角。
 
在關於探險與自然世界的許多章節中,有兩篇寫的是尋覓湄公河的源流,並造訪湄公河出海口。湄公河流經六個國家;這兩章很恰當地代表了我最近的工作內容,已從中國延伸至其周圍國度。
 
有些章節似乎圍繞著一個熟悉的主題打轉。原因在於我的工作不只涉及一地的初步探索,往往要多次重訪以便就地進行研究、保育的計畫,構成一種動態的面貌,與時俱進,因此有續集可以不斷出現。
 
我們的行星上有自然與文化兩種傳承,兩者都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正在消逝。但願這兩冊書所選的文章,不但見證地球財富的逐步侵蝕,也能加強讀者感知環境保護的迫切。保護這些資產將是我們留給後代最好的遺贈。
 
目錄:
序── 高希均
序── 嚴長壽
前言── 黃效文
自貢三寶──四川自貢
袖珍博物館大觀──雲南□僳族、中甸那帕海、中甸舊城 香港
七百年西藏古國,亡於兩個耶穌會士──西藏古格
達賴七世的祝福──四川理塘
世界上數目最少的一種瀕危老虎──美國聖地牙哥
黑市與夜間飛行──緬甸仰光
中越邊界今古傳奇──廣西靖西
桂林今昔三十年──廣西桂林
深圳回首三十年──廣東深圳
海南島的生番和熟番──海南洪水村
駝峰飛將的告別飛行──舊金山
飛越駝峰華人不缺席──雲南香格里拉
伊斯蘭的中國臉
我的第一捲中國幻燈片──香港
保育與現代化的十字路口──海南洪水村
飛行先鋒陳文寬──香港
一個教會的沒落──瑞士日內瓦
國王的饗宴──德國慕尼黑
消失中的母系社群──雲南瀘沽湖
後記 黃效文
 
後記:
這個系列寫到了第七、第八本,我幾乎已經用光了好書名了。就像替不斷出生的子女命名一樣,對於一個習於屢作人父的人而言,這件事的難度越來越高。兩本書裡的報導多半在田野工作期間寫成,我希望讀者會覺得《江源河口》和《古國春秋》這兩個名字配得上書的內容。
 
對我來說寫作是一大享受,非常令我滿足。我常常羨慕能把所有時間、精力都專注於寫作一職的作家。然而由於命運使然,我沒有那樣的特殊優勢。我必須盡到其他種種義務、責任,個人生活及專業生涯兩方面皆然。
 
在我所創立的中國探險學會的管理方面,我的時間遭到分割。我得演講、籌募經費、跟贊助者見面、管理工作人員、主持手上多項研究與保育計畫等等。幸好我的探險考察,還有我在一些風景特別優美的計畫地點的停留,都不斷提供靈感和題材,激勵我的寫作志趣。
 
從很早以前在大學讀新聞時開始,我就受到寫作的專業訓練。今天,寫作仍帶給我表達自我的特殊喜悅,我很高興能跟讀者分享這種快樂。我很感謝在寫作之路上鼓勵我的許多人。我要向發行我多本書的高希均先生致最大的謝意;在我的成長定型時期,他剛好也是我的授業教授。 
 
迎新送舊:請問,天堂怎麼走?
 
他正準備問這個孩子要到哪裡去,沒想到孩子先發制人,他說:請問,天堂怎麼走?…… 
我一直都是鄉下一所小學的老師,來過我們學校的人,都會同意我們學校真是世外桃源。站在校門口,四處望去,看不到任何一棟房子,當然也看不到一個人;學校不遠處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公路,往東走,可以走到鎮上去,往西走,就會走到深山裡。公路在山腳下就斷了,要進入山裡,你必須走路,山路雖然不好走,還是有人住在深山裡。
 
二十年前,我還是個單身漢,我的同事張老師也單身。學校沒有宿舍,可是縣政府替我們單身老師在玉里造了一棟宿舍,我和張老師都住那裡,也同出同進。
 
有一天,我記得很清楚,是一個星期五,我們兩個人是最後離開學校的。車子才開上公路,就看到了一個小孩子在路上走,他穿的衣服很單薄,也沒有穿鞋子,因為正好寒流過境,他好像有點發抖。我是駕駛,立刻在他旁邊停了下來,張老師將車窗搖下。我相信他正準備問這個孩子要到哪裡去,沒想到孩子先發制人,他說:「請問,天堂怎麼走?」這個問題,我和老張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窗外寒氣逼人,張老師將後車門打開,請孩子進來,孩子也立刻進來了。
 
我們總算知道孩子為什麼要去天堂了。孩子的爸爸在他一歲就去世了,不幸的是,和他相依為命的母親在一個星期前也去世了,但神父教他不要難過,因為他的母親現在住在天堂裡。他曾問神父,天堂在哪裡?神父支吾其詞,不願明確地回答他的問題。今天下課以後,本來應該回到山上的部落去的,他卻沿著公路走向玉里去。他想,那裡比較熱鬧,而且有學問的人比較多,一定有人可以告訴他如何到天堂的。在路上,他也曾問過路人,但沒有人知道天堂在哪裡。
 
我們發現孩子住的地方好遠,開車到公路盡頭後,起碼還要步行一小時。我們是不可能今天送他回去了,就和他商量,今天晚上和我們住,明天我們帶他四處去問路,如果有人知道天堂在哪裡,我們一定會開車送他去;如果沒有人知道,我們也一定在天黑以前將他送回他阿姨家。我們問他要不要打個電話給他的阿姨,他說他阿姨現在在台北,不會知道他一個人到玉里去了。
 
張老師教我將車子開到一條鎮上最多的地方,幫孩子先買了襪子和鞋子,也替他買了一件厚夾克和一套換洗內衣褲。穿上厚夾克,孩子不再打哆嗦。大家都餓了,就帶孩子去一家西餐館吃飯,可以想見的,孩子很捧場,吃得很起勁。吃飯的時候,我發現孩子皮膚黑黑的,大眼睛,講話的時候會露出一嘴白牙齒,典型的原住民孩子模樣。
 
張老師客廳裡有一張沙發,也有乾淨的床單和厚被,替孩子打點好了,就勸他早點睡覺,因為走了這麼多路,一定很累了。孩子在睡前仍然做了一個簡單的祈禱,祈禱中沒有提到天堂,卻祈求天父降福我和張老師,因為我們是好人。我和張老師聽到了這個祈禱,都感覺很好;被人稱為好人,當然是一件愉快的事。
 
第二天,天還沒有亮,我被敲門聲吵醒。打開門,發現張老師慌張地站在門口,他說孩子不見了;可是有更怪的事,他堅持要我自己去看。我看了以後,真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我們替他買的衣物全部都留下了,而且整理得好好的。張老師說這個孩子真是胡鬧,這麼冷的天氣,沒有厚夾克,又赤腳,絕對會感冒的。
 
還是我鎮靜,我教張老師不要慌,因為發現孩子留了言,書桌上有孩子的一封信,信上說: 
李老師、張老師:
謝謝你們。
我餓了,你們給我東西吃;我渴了,你們給我水喝;我無家可歸,你們收容了我;我沒有衣服穿,你們給我衣服穿。
凡是替我最小兄弟做的,就是替我做。
你們現在就在天堂裡,將來也會永遠在天堂裡。
這封信沒有簽名,但是有以下的英文字:
Mathew, 25/31. 
我們兩個人不知道這個英文字是什麼意思;我們知道隔壁的陳老師是教英文的,也管不了是否仍在睡大覺,硬把他從床上拖了起來。陳老師一看就知道這一段話典出何處,他打開了《新約聖經》,翻到〈馬太(Mathew)福音〉第25章31節(25/31),這一段話是如此說的:
公審判「當人子在自己的光榮中,與眾天使一同降來時,那時,他要坐在光榮的寶座上,一切的民族,都要聚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彼此分開,如同牧人分開綿羊和山羊一樣:把綿羊放在自己的右邊,山羊在左邊。那時,君王要對那些在他右邊的說:我父所祝福的,你們來吧!承受自創世以來,給你們預備的國度吧!因為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收留了我;我赤身露體,你們給了我穿的;我患病,你們看顧了我;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了我。那時義人回答他說:主啊!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飢餓而供養了你,或口渴而給了你喝的?我們什麼時候見了你作客,而收留了你?或赤身露體而給了你穿的?我們什麼時候見你患病,或在監裡而來探望過你?君王便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然後他又對在左邊的說:可咒罵的,離開我,到那給魔鬼和他的使者預備的永火裡去吧,因為我餓了,你們沒有給我吃的;我渴了,你們沒有給我喝的;我作客,你們沒有收留我;我赤身露體,你們沒有給我穿的;我患病或在監裡,你們沒有來探望我。那時,他們也要回答說:主啊!我們幾時見了你飢餓,或口渴,或作客,或赤身露體,或有病,或坐監,而我們沒有給你效勞?那時,君王回答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沒有給這些最小中的一個做的,便是沒有給我做。這些人要進入永罰,而那些義人卻要進入永生。」
 
我一直到現在仍無法形容我和張老師當時的反應,雖然陳老師一再追問我們,這是怎麼一回事?我們都沒有立刻回答他。我記得我有點兩腿發軟,找了一張椅子坐下;張老師不發一語,對著窗外發呆,然後用袖子擦乾了眼淚,將整個故事告訴了陳老師。陳老師聽了故事以後,只說了一句話:「你們真是有福分的人。」我這時忽然想通了一件事,為什麼孩子的祈禱,是向在天上的父親祈禱?
 
我們都不會離開這所偏遠學校的。誰會離開天堂呢?
如果有人再問我天堂在哪裡,我可以回答他的。
  
讀.冊.人 2012-08-09 15:15:44

「他就像半個泰雅人,是我們永遠的朋友!」
前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墜崖身亡近一年,宜蘭縣南澳鄉的泰雅友人依然懸念他,去年陪著林克孝上山的韋文豪說,「林大哥就像身體裡住著泰雅的靈魂般!」

克孝大學開始登山,
十年前來到南澳,並和部落族人打成一片。
克孝每次到南澳,常到武塔部落族人「老爹」的工寮,與族人飲酒談笑,泰雅人重情重義,「老爹」他是知心朋友,還送他泰雅族人背的竹簍。在泰雅人眼裡,克孝已是「半個泰雅人」。

為了重建泰雅到南澳的遷徙之路,克孝去年八月和泰雅青年韋文豪、曹光輝一同上山探勘。韋文豪說,克孝眼力本來不錯,但這幾年老花,眼力不好,出發前腰傷又復發,途中克孝的眼鏡還不慎被登山杖敲破,當時他一度想勸克孝放棄。

在束穗山的斷崖前,韋文豪看到克孝眼中的光芒,心裡想著「他不是泰雅人都這麼認真尋找泰雅文化,身為泰雅獵人怎能輕易放棄?」因此鼓起勇氣繼續前進,不料,半途克孝誤踩木頭,滑下山谷。
讓人懷念的克孝!

小颱風 2011-08-18 21:17:10

重金尋書~我要找民國65~85年出版的一本書(上限一萬元)
http://mypaper.pchome.com.tw/hiokbun/post/1322386802

朋友,您是不是能幫我找找?謝謝!

讀.冊.人 2011-08-14 23:07:14

台新金控林總兩年前寫了一封信,原本是要安慰罹難山友的朋友。

「我有時也會獨自上山,也很快發現在任何再安全的地方不小心摔一跤,都可能讓自己陷在別人想找都找不到的地方。所以我也會揣摩如果陷入這種困境,我會怎麼想。我會非常想念家人,我會在山上大聲喊我愛他們。我會希望大家能堅強地原諒我的疏忽。

我希望大家能把有限的生命與相聚無限延長到想像中的一生。我對山的浪漫想像使我走上這條路,希望大家在怪罪我之餘,也能因為這個浪漫本質而用另一個角度欣賞我的莽撞。不過,如果怪我可以使大家能消一些氣,我也會很甜蜜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