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陵陵園南門闕是目前發掘的時代最早,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闕」遺址, 在漢景帝陽陵南方有一座「三出闕」遺址─南闕門遺址,這是大陸考古界發掘迄今級別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三出闕建築遺址」。「距離漢陽陵主陵各一百廿米,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各有一組『三出闕』。」所謂「三出闕」是由垣牆到門道之間,規模宏偉的高臺建築,兩側各以從外而內、由小遞次增大的長方形,組成對峙的闕樓,可供人登高望遠。
「從南闕門遺址可以看見漢陽陵的陵園整體範圍和格局,帝陵模仿著『未央宮』,外城的『三出闕』有防衛帝陵的寓意。」。闕有單一、二出、三出之分,最尊貴的三出闕為皇帝獨有的,若膽敢僭越,下場奇慘無比。根據「漢書」記載,西漢三朝元老霍光死後,其妻未經皇帝恩准,竟擅自建造「三出闕」,因而遭彈劾,日後更招致滅門之禍。
羅經石遺址位於帝陵東南。此處地形隆起,外貌呈緩坡狀。根據考古鑽探得知,遺址平面近方形,邊長約260米,週邊有壕溝環繞。遺址中心部分的最高處放置著一塊方形巨石,當地群眾叫做"羅經石",經測定為正南北方向。據研究推測,它可能為修建陽陵時標定水準、測量高度和標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測量標石 。這處建築遺址地勢高亢,佈局規整,規模宏大,應該是陽陵陵園中最重要的禮制性建築之一。
陪葬墓園區西起帝陵東側約1100米處,東到馬家灣鄉米家崖村垣邊。全長2350米,佔地約3.5平方公里。整個墓區被壕溝分成若干個方塊,成為墓園,這些墓園東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盤狀分佈。這次發現的陪葬墓園數量眾多,圍溝完整,佈局規整,排列有序,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安排的。這一發現在西漢十一座帝陵的考古研究中是首次的,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這是以類比縮小的方式呈現景帝時期的陽間社會」,「漢陽陵」「揭開了漢代皇帝陵墓形制和陪葬的秘密。」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二千年後因而得以再現於世人眼前。
從中出土的彩俑逾萬件,尤以大量造形約三分之一真人大小的人俑以及動物俑,廣受矚目。」「漢陽陵」也是中國唯一發現大量裸體彩繪陶俑的地方,還有世界上最早發現的宦官形象。宦官俑與其他裸體俑的生理特徵,有明顯不同之處,相當難得一見。 「陽陵」的發現,還有許多貢獻及意義,包括它是中國至今發現最為完整的西漢帝陵;在此還發現中國最早的花生,將花生在中國的歷史提前1,600年;中國最早出現的女騎兵武士俑、中國最早的圍棋盤、甚至中國最早的四神建築圖案(四神為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是古代墓葬的一種葬式,只有帝王和諸侯王級別的才可使用
「黃腸」指的是柏木,因柏木黃心如腸,「題」指額頭,也
根據漢代禮制,「黃腸題湊」與玉衣、梓宮、便房、外藏槨
「黃腸題湊」最早出土於一九七四年北京大葆台漢墓。該墓
老山漢墓的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黃腸題湊」,印證墓
這樣,老山漢墓的主人將很可能是燕敬王劉澤、廣陽穆王劉
這座古墓,在北京老山駕校訓練場南側被人發現的,之後在
根據史料,「黃腸題湊」是一種漢代帝王才能享用的專用葬
「黃腸題湊」是僅只西漢時期才有的嗎?「黃腸題湊」墓出現很早,戰國就
在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我們進一步了解到其它三處黃腸題
槨:槨有「外棺」和「槨室」兩種含義,古人的喪葬必須合
非衣:指喪葬出殯時張舉的一種旌幡,有引領死者升仙登天
遣冊:隨葬器物的清單。馬王堆一、三號墓都有出土竹簡遣
封泥:古人簡牘、書函用繩穿連,繩端結合處用泥封閉,泥
梓宮:帝后所用以梓木製成的棺柩。《漢書》《霍光傳》:
便房:古代帝王和貴族墳墓中供弔祭者休息用的小房,也是
明器:陪葬品,也就是「冥器」,從原始社會,把日常所用
豎穴墓:豎穴墓是從地上垂直向下開挖一個墓坑作為棺室的
磚室墓:磚室墓顧名思義是指以磚塊作為建造墓室的材料,
崖墓:崖墓基本上是依山開鑿的橫穴墓;由外而內通常有墓
「黃腸題湊」墓:黃腸題湊墓墓穴基本上與一般木槨墓相同
說起「黃腸題湊」之稱謂,我們不約而同贊嘆古人別出心裁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戒石銘」。
學者推斷「戒石銘」應該是宋太宗於太平興國8年頒布。 根據考證,宋代「戒石銘」源於五代十國時期後蜀主孟昶所作的「頒令箴」,宋初期擷取其中的「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4句作為官箴,並頒布天下郡縣。
宋史本紀提到太平興國8年4月間宋太宗頒布「外官戒諭辭」,可能就是所謂的「戒石銘」。
清代學者趙翼「陔余叢考」卷27指出,「戒石銘」「乃宋太宗書之頒於天下也」,文中援引宋史本紀記載,認定「戒石銘」就是太平興國8年頒布的「外官戒諭辭」。 宋代學者洪邁的「容齋續筆」卷1提到「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太宗皇帝書此,以賜郡國,立於廳事之南,謂之戒石銘」,也直接指述「戒石銘」是由宋太宗頒布。
另有學者認為,趙匡胤滅後蜀後,將孟昶「頒令箴」24句96字擷取其中4句作為官箴,宋太宗即位後,才將這4句頒布天下郡縣,成為日後的「戒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