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4 11:07:58讀.冊.人

閱讀李斯:《 諫逐客書》

 
閱讀李斯:《 諫逐客書》
 
李斯《 諫逐客書》 
會韓人鄭國來閒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覺.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 諸侯人來事秦者,大抵為其主游閒於秦耳,請一切逐客.」李斯議亦在逐中。

斯乃上書曰: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 孫支於晉,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 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 舉地千里,至今治強。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縱,使 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強公室,杜私門,蠶食 諸侯,使秦成帝業。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 君卻客而不納,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 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悅之,何也?必 秦國之所生而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 不充後宮,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 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悅耳目者,必出於秦然 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 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夫擊瓮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韶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今棄擊瓮而就鄭、衛,退彈 箏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 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 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朮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 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 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向西,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 寇兵而齎盜糧者也。

夫物不產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產於秦,而愿忠者眾。今逐客以資敵國, 損民以益仇,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之無危,不可得也。” 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復李斯官。

關於李斯:
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戰國末秦國政治家。初為郡小吏,後從荀卿學。戰國末年入秦,當過呂不韋舍人,後被秦王政任為客卿。公元前237年,以韓國水工鄭國事件,宗室貴族建議逐客,他上書諫阻,為秦王政所採納。不久,官為廷尉,他建議對六國採取各個擊破的政策,對秦始皇統一六國,起了較大的作用。秦統一六國後,出任丞相。

他反對分封制,主張焚《詩》、《書》,禁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又以「小篆」為標準,整理文字,對中國文字的統一有一定貢獻。秦始皇死後,他追隨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即秦二世。後為趙高所忌,被腰斬。工於書法,泰山、琅邪等石刻,傳說均為他所手書。著有《諫逐客書》和《倉頡篇》(今佚,有輯本)。

寫作背景:
秦代唯一可以稱為作家的人物是李斯,主要作品是作於秦始皇十年(前237)的《諫逐客書》。 他是戰國末楚國上蔡人,游說秦國 獻統一之計,拜為客卿。適值韓國苦於秦國征伐,乃使水工鄭國說服秦國開鑿水渠,企圖耗費秦國人力而不能攻韓。事被發覺,秦國的宗室大臣認為,那些外來人大抵都是各諸侯國派來游說和離間秦國的,建議秦王把一切來自外國的客卿都驅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因此他寫了這封信上書秦王。文章先敘述秦自穆公以來皆以客致強的歷史,說明秦若無客的輔助則未必強大的道理;然後列舉各種女樂珠玉雖非秦地所產卻被喜愛的事實作對比,說明秦王不應該重物而輕人。
 
 
閱讀李斯:《 諫逐客書》

原文白話:
秦國的宗室大臣都對秦王說:“各諸侯國來侍奉秦國的人,大都是替他們的 君主來游說、作間諜,請一律驅逐客卿。李斯在他們商議時也列在被驅逐的對 象之中。
李斯就對秦王寫了一封信,說:
我聽說官吏們商議驅逐所有客卿,我私下以為這是錯誤的!

從前秦穆公招募賢士,從西戎取到了由余,從東宛得到了百里奚,從宋迎 來了蹇叔,從晉求來了丕豹、公孫支,這五個人,都不生在秦國,而穆公任用他 們,結果兼并了二十個諸侯國,成了西戎地區的霸主。

孝公用了商鞅的新法,移 風易俗,人民因此富足,國家因此富強,老百姓都樂於為國家出力,各諸侯國都 對秦國親近服從,秦國戰勝了楚國、魏國的軍隊,攻取了千里之廣的土地,直到 現在仍然安定強盛。
 
惠王用了張儀的計策,攻取了三川的土地,西面兼并了巴國、 蜀國,北面攻占了上郡,南面取得了漢中,吞并了楚國境內的許多少數民族,控 制了楚國的鄢、郢二城,東邊據有成皋的險塞,割取了肥沃富饒的土地,於是離 散了六國的合縱,使它們都尊崇、侍奉秦國,這功勞一直延續到如今。

昭王得到 了范雎,廢掉穰侯,驅逐華陽君,強化了朝廷的權力,限制了私家的勢力,漸漸 地吞并諸侯各國,使秦國建成了帝王的事業。這四個君主,都憑借了客卿的功勞。 由此看來,客卿哪里辜負了秦國呢!假設這四個君主拒絕而不接納客卿,疏遠賢 士而不任用,這就是使國家沒有富足的實力,而秦國也沒有強大的名聲了。

現在您陛下得到了昆侖山的美玉,擁有隨侯珠、和氏璧,垂挂著明月珠, 佩帶著太阿劍,乘坐著纖離馬,樹立著翠鳳旗,擺設著靈鼉鼓。這几種寶貝,秦 國不出產一種,而您陛下都喜歡用它們,這是為什么呢?

如果一定要秦國出產的 然後才可以用,那麼這種夜光璧就不能裝飾在朝廷,犀牛角和象牙制的物器就不 能做您的玩物,鄭國、衛國的美女就不能充滿在您的後宮,而且駿馬駃騠不能擠滿在您的馬廄,江南的金錫不能用來做器具, 西蜀的丹青不能用來做顏料。用來裝飾後宮的珠寶、充滿台階下的姬妾、娛樂心 意的器物、悅耳目的音樂圖畫等,如果一定要秦國出產的然後才可以用,那麼這 些嵌著宛珠的簪子、鑲著珠子的耳環、東阿白絹做成的衣服、錦繡的飾物就不能 進獻到您面前,而且打扮時髦、艷麗苗條的趙國女子也不能侍立在您的身邊了。 叩打瓮、缶,彈奏竹箏,拍腿打拍子,唱著嗚嗚的歌曲來娛人耳目的,才真正是 秦國的音樂呢。鄭、衛、桑間的確音樂,以及韶虞、武象,是別國的音樂呢。現 在您不要聽敲瓮而要聽鄭、衛的音樂,不要聽彈箏而要聽韶虞的樂曲,象這樣做 的原因是什麼呢?

還不是為了使心情愉快、看得舒服罷了。現在您用人就不是這 樣,不問是非,不論曲直,凡不是秦國人都趕走,凡是客卿都驅逐。這樣做就是 重視美女、音樂、珍珠、寶玉,而輕視人民了。這不是用來統一天下、征服諸侯 的辦法呢。

我聽說土地廣大的糧食才富足,國家強大的人民才眾多,武器精銳的戰士 才勇猛。
因此,泰山不舍棄土壤,所以能形成它的高大﹔河海不排除細流,所以 能形成它的深廣﹔君主不拒絕庶民,所以能顯示他的德厚。因此,地方不分東西 南北,人民不分本國別國,春夏秋冬都很美好,鬼神都來降福,這就是五帝、三 王無敵於天下的原因。現在您竟然拋棄百姓以資助敵國,拒絕賓客以成就別國諸 侯的事業,使天下的賢士,退避不敢向西邊來,裹足不肯進入秦國,這就叫借武 器給敵人而送糧食給盜賊啊。

物品不出產在秦國的,可寶貴的很多﹔賢士不出生在秦國的,而愿效忠秦 國的很多。現在驅逐客卿以資助敵國,損害人民而有益仇人,國內自己搞得很虛 弱而國外又結怨於諸侯,想求得國家沒有危險,是不可能的啊。” 秦王於是就撤消逐客的命令,恢復李斯的官職。

段落大意:
一)自「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至「竊以為過矣」說明逐客為過。
二)自「昔穆公求士」至「而秦無強大之名也」舉繆公、孝公、惠王、昭王例)說明客有功於秦(暗示逐客為不智)。
三)自「今陛下致昆山之玉」至「致諸侯之術也」說明逐其民人而取其色樂珠玉,非王霸者之所為(以色樂珠玉之取襯客之去為不合理)。
四)自「臣聞地廣者粟多」至「此所謂藉寇兵而齎盜糧者也」說明卻客而為他國所用,非秦之福(以逐客資敵業諸侯說明爭取人才的重要性)。
五)自「夫物不產於秦」至「不可得也」說明逐客則國危。
六)自「秦王乃除逐客之令」至「復李斯官」記敘李斯復官。
 
 
閱讀李斯:《 諫逐客書》
 
專家解析:
張高評教授曾在《燭之武退秦師-文章鑑賞》中言道,說服辭令的運用(原文為外交辭令,筆者為符合主題,今改為說服辭令)通常分為三大樣式,
一,理性接受,說之以是非對錯;
二,感性接受,動之以情感志意;
三,形勢接受,辨之以利害得失,

而李斯的《諫逐客書》,就是集此三者之所成。
文章初始,便云「臣聞吏議逐客,臣竊以為過矣」,開頭便表示嬴政此舉是錯誤的,將不利於秦,對秦王政而言,無疑當頭棒喝。

就在立場表明後,李斯開始把嬴政帶入理性的解釋,讓他瞭解是非曲直,首先由秦穆公談起,說「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他認為這五人都不是秦國人,但穆公仍用之,是有利於秦的,於是「日後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後來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的結果,是「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彊」。接下來的秦惠公採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最後是秦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彊宮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李斯思路清楚,這些都不是秦人,但主政者卻因為任用這些客卿而有強秦之名,這都是「此四君皆以客之功」,不用則已,一用驚人,但是如果知其才而不用,那將是「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結果是造成「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於是,他說「客何負於秦哉」,就點明了秦始皇此舉的是非對錯、利害曲直之處。

接下來李斯企圖將重心從「人」移轉到「物」,要將「理性」帶到「感性」,就是指秦始皇喜愛的珠玉寶劍、犀象之器等等,他認為,「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這幾樣寶物,都不是秦地所產,但嬴政卻如此喜愛,以此觀之,就顯的秦王言不由衷、本末倒置了,而文中還隱含責備之意,但到此時李斯並不說破,又說「擊甕叩否,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聲之也」但嬴政不聽秦之真聲,卻愛聽「鄭衛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說穿了,不過就是「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如果說,非要按照逐客令「非秦皆不可用」此模式來執行的話,那恐怕將會「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馬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當然,那些「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是「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也不能「立於側」了。

當然,如果秦王政願意放棄這些情緒愛好的古玩的話,自是無話可說,可是事實證明,他不但忘不掉,而且還極為喜愛,而如今秦王你不管任何緣由,妄為地下了逐客令,豈不就是本末倒置?到此,責備之意浮現,「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民人」,如此一來,便是「竊以為過」(呼應該頭所言),產生過錯的原因,正是因為政策行使的不當,而結果就是「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目前為止,李斯成功地運用形勢-理性-感性-形勢,互相交合的說服法,無怪乎吳楚材讚曰:「一反一覆,一起一伏,精神愈出,意思愈密」。

最後一段,他又不厭其煩地證明,要成就五帝三王之業,在於「國大者人眾,兵彊則士勇」對此,他以萬物自然做為舉證:泰山不避土壤塵灰,所以能成其大,河海不拒絕小水細流,所以能成其深。之後筆觸一轉,換成秦王政最在意的社稷之論,帝王不捨棄任何人物,才能完成其霸業,但如今,你卻把像我這樣有才能的人逐出秦國,如此一來我就到別的國家以求生,到頭來不得不幫助他們來對付你,這當真是「借寇兵而齎盜糧」、「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

縱觀李斯《諫逐客書》一文,行雲流水、辭藻瑰麗, 充份表現李斯的才華洋溢和獨到見解,也切實反切了實際現狀和歷史軌跡,也沒有任何一句為自己去留的說話不過,但若因此便說李斯其文情詞誠切是過譽了,畢竟,全文中隱含的責備之意,仍著眼於自己去留為目的,而其文又只是說明用人取物的利害差別而已,可是儘管李斯最初用意仍在於自身、儘管這是替其取得高官爵祿所做的努力,但只要是有利方的針和好的政策,就不應抹煞其價值,相信由此來看,更能讓我們了解《諫逐客書》在史學上的地位。
 
飛天馬 2007-08-10 14:56:27

思路清楚
很特別的剖析

版主回應
感謝 2007-08-14 13:13:10
[世界公民運動]李東昇 2007-07-18 08:55:07

Hi! 來拜訪, 非常有意思的內容!我會常來

版主回應
兄台 您好:

感謝您應邀而來

雖然;
這裡有的祇是心意與真誠, 有得只是詩意的溫暖或溫暖的咖啡待客 。

相信心意滿滿,
以茶會友,甘傳天下;
清茗一杯,也能醉人。

歡迎您!
常常來走走。
2007-07-24 09:29:33
kona 2007-07-18 00:34:44

星期日剛看完電視影集:尋秦記
當中就有&quot李斯&quot耶~
由此看來..李斯還真是個厲害及不可多得ㄉ人才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