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1 12:50:59

貧窮文化-墨西哥五個家庭一日生活的實錄

從閱讀過程中,發現這是頗值得仔細探索的一本書。

 

   我所引發的想法是:究竟甚麼是主流?主流或是語言在甚麼樣的位置中,被放置到現存的位置上?有這樣的疑惑是來自於在導讀的三篇文章中,不斷出現了Lewis的貧窮文化陳述被誤解甚至錯置的描繪,在不斷的對話或是澄清的過程中,我對於主流跟何種語言被擺放在何種位置,出現了思索。在我閱讀傅柯的論述中,很深刻的感覺,論述權力是種人為影響甚至制度安排所造成的現狀;而在眾多對Lewis觀點的理解與運用中,採用者是甚麼樣的位置?又在甚麼樣的社會結構環境中採行這樣的位置?是十分令人玩味的事情。

  Harrington詮釋而來的貧窮文化的涵意只是對窮人無理定型。他的高度煽情主義產造了帶 有嚴重矮化窮人形象的惡劣論詰作用。但更加關係重大的是,Harrington 的詮釋跟劉易士提出的貧窮文化學說是全然背道而馳的。【但是】他的論詰不可避免的被推向了以國家干預來拯救這一群「另外的」美國人的政勢與旨向。有趣的是,被他「它者化」(otherize)的這些窮人竟一夜間變成了甘迺迪、詹森政權攝統(systemicize)「大社會」;將「非美國」因子(non-American factors)的貧窮加以「主渠化」(mainstreaming, 即清除掉)的主要對象。如此一來,窮人──以及他們的「文化」──也就成了「向貧窮(人!?)開戰」的重要焦土清野對象了!果不其然,Harrington的這本書促使他受聘為甘/詹體制掃貧辦公室(Sargeant Shriver’s Office)的顧問,為早期的政策形構獻策(Sundquist, ed., 1969: 8)。

   這兩段話是從導讀中節錄出來,【但是】為我自己所加入的詮釋,這樣的一段話似乎可以去看到一個在種種交互辯證過程中的結果,此結果跟語言如何被運用、用的人在甚麼位置、為何要如此運用、而其所產生的更多影響的範疇(包含社會結構與因應策略)有緊密的扣聯。在這個假設之下,來看待文章中的故事,就會發現故事當中的各種角色,其所處的位置、如何去面對社會或是生活事件中的種種狀況、採用的自我陳述與價值、文化以及生長經驗等因素,就建構出了一個家庭或是個人生命的樣態。而是不是主流?誰認定或是評價主流?又如何被評價?也影響這些家庭的發展狀態,丕多羅.馬廷奈因為曾經加入了革命的活動而產生有了參與公眾事務的力量(主流),但也因此在陷入生活不滿足(主流?貧困舉債)的過程中,有著自己的想法與堅持(如自己不願受雇(非主流)、對兒子的期待(主流?或經驗)),這是一個是否為主流的評價與認定過程。而在對於宗教信仰的過程中,除了重新定義價值之外,最後又因為某些事件的發生而鬆動了堅信,對我來說,這是一個要不要跟隨主流價值的議題,試圖反抗跟堅持(非主流)看起來很有力量,但是在環境的周遭人事物中,又出現了許多的阻力(包含埃斯丕蘭札跟周邊人的互動狀況、思索該如何賣火雞蛋又遮掩的矛盾、面對家人與乾親家的不理解與責難)。究竟該如何去區辨「主流」這個範疇現象或是相類似的語言?如何去看待呈現的結果?這就是非常值得去思考的。

   生命是如何構成的?人又如何生存?這些生命構成及生存狀態是不是有世代性?這是我另一個覺得有趣的議題。在馬廷耐及顧梅兩家的描繪中,我首先看到的描繪是他們婚姻及家庭狀況跟上一代的相似性(養情婦、不合法的孩子、家庭的教養與暴力方式陰影、工作價值觀念),從這些的文字中,看到的是當中有種「試圖跳脫的想法」,但卻又不自覺的陷入了相同的模式中。世代性似乎在某個面向中是存在的,但又不盡然如此,譬如顧梅家從農村遷到城市,並從事開車的行業、自由結合、養育不合法的孩子等,在這個面向上又跳脫出世代性的影響。可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又不斷的觀察到,世代性影響的力量,包括對於家庭角色的規則與期待、周遭人事的互動模式、子女教養的期待與方式等。究竟世代性居間的動力如何運作?似乎是一時難以清楚說明,但是又的確真實存在的力量。而就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生命中「重要他人」的種種行為與觀念,對人如何生存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當中包含戀父或戀母情結、家庭規則、家庭動力及事件性的特殊經驗等。而這樣一個比較從家庭內出發的觀察與其樣貌,更可以在詳細閱讀兩個家庭間成員的互動、語言及行為中,表露無遺。

 

  Lewis深信「要瞭解貧困中人的文化,(吾人)有必要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學習他們的語言與生活習慣;也認同於他們的種種困境和各式各樣的期望」(Lewis, 1959: 2)。

 

   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我一面觀看一面思索,但除了背景介紹中的描繪外,我是看不到作者的,對我來說這是件很困難的事情,真的要能夠學習與認同被書寫者而不放入自己的主觀,這需要很大的理智與抑制力才能做到吧。這又讓我想比對導讀一中的書寫方式,在當中我很深刻的看到筆者的情感與經驗交織狀態,但我仍看到筆者的主觀一直出現在當中並相互對話;而這兩種的書寫或是描繪方式,對我來說沒有評比好壞,但是卻讓我思考到這兩者間的對比樣貌;進一步思索的是,在研究的過程中,「我」這個主體要放置於什麼樣的位置?這當中與被書寫者的「主體」,又如何能夠出現互為主體呢?

 

寫到此發現要逐一的細談,可談的真的很多。之後會想在探討的是:

1.性別(在墨西哥的社會中,似乎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由性別就劃分出了人的價值、地位、角色應對模式、自我概念、未來發展等不同。2.宗教對於生活的影響程度及結盟狀態。3.教育對於階級流動的可能影響為何。